现代主义的终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代主义的终结

作者:何桂彦

来源:《雕塑》2015年第03期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艺术界就已出现“泛雕塑”的现象。不过,在当时,“泛雕塑”也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问题是现代主义雕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在危机,同时还需要回应装置艺术对它的冲击。实际上,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现代艺术的两条发展线索所形成的合力在上世纪60年代曾掀起了现代主义雕塑“去雕塑化”的浪潮。以罗丹为起点,到后来的马约尔、布朗库西、贾科梅蒂,再到极少主义的艺术家,这条发端于现代雕塑内部的线索是比较清晰的。而且,它是从传统的学院雕塑、具象雕塑一步步走向形式,走向结构,走向抽象,走向了媒介。外部的线索则从1917年杜尚的《泉》开始,到上世纪60年代初波普艺术家如沃霍尔、劳申伯格等大量地使用“现成品”,即在“达达”到“新达达”的嬗变中,“反艺术”的观念最后居于主导地位。不过,这两条创作路径到60年代中后期就殊途同归了。因为,一旦现成品可以成为雕塑创作的媒介,雕塑与装置的既有边界就有被消除的危险。

作为现代雕塑的开端,罗丹的作品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基座——它被看作是雕塑和装置的一个主要的区别,也就是说,一旦罗丹将“基座”去掉,先前雕塑所具有的某种仪式感就会消失,或者说以基座所形成的传统的视觉——观看机制就将失效,更重要的是,这就为雕塑与空间、观众形成“剧场化”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极少主义正是通过“剧场”开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主义雕塑的观看方式。与此同时,现代主义雕塑还面临着另一个内在的危机,即以纯粹的、原创的、个人化为核心的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的审美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激进的反传统、反精英主义,以及推崇社会革命的浪潮下,已变得岌岌可危。1958年,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曾提出“新雕塑”的概念。他为盛期现代主义雕塑所描绘的发展道路是,走向纯粹,走向视觉,捍卫形式自律。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不管是安东尼·卡罗,还是大卫·史密斯,虽然他们是盛期现代主义雕塑的代表,但是,在批评者看来,他们的作品徒有空洞的形式,根本无力介入社会现实。从这个角度讲,如果现代主义雕塑要真正融入当代文化的语境,就必然会拓展既有的艺术本体的观念,甚至突破既有的边界。

格林伯格为现代主义雕塑所设定的发展路径最终还是失效了。从早期的极少主义艺术家对媒介的“物性”进行研究,再到直接使用现产品,现代主义雕塑似乎结束了艺术史的使命。当然,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平面到空间,从挂在墙上的东西到空间中物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早期极少主义的艺术家完成的。比如,唐纳德·贾德、卡尔·安德烈、丹·弗莱文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使用一些规则的、几何性的材料,再后来,他们开始使用批量生产的工业材料,如荧光灯、耐火砖、铁轨等。第二个阶段大约在1968年前后,以莫里斯为代表的后极少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不规则的材料和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为了重申与现代主义美学的不同,他们推崇“反形式”的原则。第三个阶段是伴随着“贫穷艺术”和“法国新现实主义”后来在国际上产生的重要影响,艺术家普遍地关注那些具有社会属性的材料,比如垃圾、衣物、旧书籍、废电脑等。对于“贫穷艺术”的艺术家来说,对垃圾和废品的使用,目的就是通过材料自身所负载的社会学信息来实现对社会现实的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代主义的终结

作者:何桂彦

来源:《雕塑》2015年第03期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艺术界就已出现“泛雕塑”的现象。不过,在当时,“泛雕塑”也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问题是现代主义雕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在危机,同时还需要回应装置艺术对它的冲击。实际上,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现代艺术的两条发展线索所形成的合力在上世纪60年代曾掀起了现代主义雕塑“去雕塑化”的浪潮。以罗丹为起点,到后来的马约尔、布朗库西、贾科梅蒂,再到极少主义的艺术家,这条发端于现代雕塑内部的线索是比较清晰的。而且,它是从传统的学院雕塑、具象雕塑一步步走向形式,走向结构,走向抽象,走向了媒介。外部的线索则从1917年杜尚的《泉》开始,到上世纪60年代初波普艺术家如沃霍尔、劳申伯格等大量地使用“现成品”,即在“达达”到“新达达”的嬗变中,“反艺术”的观念最后居于主导地位。不过,这两条创作路径到60年代中后期就殊途同归了。因为,一旦现成品可以成为雕塑创作的媒介,雕塑与装置的既有边界就有被消除的危险。

作为现代雕塑的开端,罗丹的作品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基座——它被看作是雕塑和装置的一个主要的区别,也就是说,一旦罗丹将“基座”去掉,先前雕塑所具有的某种仪式感就会消失,或者说以基座所形成的传统的视觉——观看机制就将失效,更重要的是,这就为雕塑与空间、观众形成“剧场化”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极少主义正是通过“剧场”开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主义雕塑的观看方式。与此同时,现代主义雕塑还面临着另一个内在的危机,即以纯粹的、原创的、个人化为核心的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的审美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激进的反传统、反精英主义,以及推崇社会革命的浪潮下,已变得岌岌可危。1958年,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曾提出“新雕塑”的概念。他为盛期现代主义雕塑所描绘的发展道路是,走向纯粹,走向视觉,捍卫形式自律。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不管是安东尼·卡罗,还是大卫·史密斯,虽然他们是盛期现代主义雕塑的代表,但是,在批评者看来,他们的作品徒有空洞的形式,根本无力介入社会现实。从这个角度讲,如果现代主义雕塑要真正融入当代文化的语境,就必然会拓展既有的艺术本体的观念,甚至突破既有的边界。

格林伯格为现代主义雕塑所设定的发展路径最终还是失效了。从早期的极少主义艺术家对媒介的“物性”进行研究,再到直接使用现产品,现代主义雕塑似乎结束了艺术史的使命。当然,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平面到空间,从挂在墙上的东西到空间中物的转变。这个过程是早期极少主义的艺术家完成的。比如,唐纳德·贾德、卡尔·安德烈、丹·弗莱文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使用一些规则的、几何性的材料,再后来,他们开始使用批量生产的工业材料,如荧光灯、耐火砖、铁轨等。第二个阶段大约在1968年前后,以莫里斯为代表的后极少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不规则的材料和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为了重申与现代主义美学的不同,他们推崇“反形式”的原则。第三个阶段是伴随着“贫穷艺术”和“法国新现实主义”后来在国际上产生的重要影响,艺术家普遍地关注那些具有社会属性的材料,比如垃圾、衣物、旧书籍、废电脑等。对于“贫穷艺术”的艺术家来说,对垃圾和废品的使用,目的就是通过材料自身所负载的社会学信息来实现对社会现实的批


相关内容

  • 艺术的黄昏与黎明
  • 作者:李衍柱 东方论坛 2005年01期 中图分类号:1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4)04-0028-19 人类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迎来了21世纪.但是新的世纪世界并不平静,西风东渐,众声喧哗的不同声音,不断地震动着人们的耳鼓."历史终结论".&q ...

  • [书海泛舟]"历史的终结"与自由民主的困境--读[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 [摘要]本文首先对<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的主要思想作出梳理,并分析了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和"最后的人"的基本意涵.福山认为历史终结于民主与自由的意识形态,而支撑人类走向自由与民主的内在动力则是人性深处渴求尊严的愿望,也就是柏拉图所论述的& ...

  • 技术进步与艺术终结
  • 摘要:在现代技术进步的条件下,艺术遭遇了自己的命运――过于发达的技术取消了艺术建构"可能世界"的可能性,艺术因此与历史进步脱节,最终走向了自身的消亡. 关键词:历史进步:技术:艺术终结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画家陈丹青曾用油画的方式临摹过一些中国山水画名家如董其 ...

  • 历史的终结读后感
  • 学号:P01014115(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姓名:张永辉 历史的终结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以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终归宿和并认为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最终的追求目标.对此从未表示表示过怀疑,第一节马基课上老师介绍读历史的终结.抱着探究和怀疑的态度看了一下福山的历史的终结. 福山的历史 ...

  •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读后感
  •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读后偶感 本书是美国学者福山·弗朗西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撰写的一部继<历史的终结>的一部学术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人类社会将要结束在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下及人类最后的通统治形式,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 福山在此阐述的"历史的终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落变迁文献研究综述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落变迁文献研究综述 李昱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落发生了巨大变迁.本文在归纳和总结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这段时期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并将中国村落变迁的特征归纳为区域研究的不均衡.微观的转向.多学科的交织三个方面:并认为这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村落组织内部的整合.村落文 ...

  • 论哲学的创新精神
  • 论哲学的创新精神 王勇 (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恩主义学院陡西成阳712082) 摘要:哲学是历史性的学科,创新是哲学的本性,真正的哲学都是创新的哲学.只有不创新的哲学才会终结.哲学创新源于哲学问题.哲学创新成为哲学保持精神活力的不竭动力.哲学创新,离不开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热情:哲学创新,离不开想象力:哲学 ...

  • [农民的终结]介绍
  • 农民的终结? 三农直通车 www.gdcct.gov.cn责任编辑:lixiaoyan发布时间:2010-09-19 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校园里,一位以中国研究为专长的教授正在课堂上描绘中国在他眼中截然不同的两幅面孔:一边是高楼林立.霓虹闪耀的中心城市,其发达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座人们所熟悉的欧美都市 ...

  • 商法学(上)第二章破产法
  • 第二章 破产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破产的概念:破产法的立法准则:债权人会议:破产财产与破产清算 2.明确破产程序:破产和解与破产重整 3.弄清破产法的历史沿革:个人破产程序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破产法的立法准则:债权人会议:破产财产 思考题: 1.简述破产法的立法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