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
在本科时期,就看到过学术造假的新闻,只是本科时候涉及到的学术问题较少,感觉学术造假离自己比较远。今年九月,我步入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开始了研究生的生活,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段征程。作为一名研究生,作为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未来,肩负着繁荣学术、促进科技发展的历史使命,而我们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是茁壮成长、有所作为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关于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问题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上,在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下,研究生学术诚信面临危机。
通过对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我对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有了更深的认识。什么是科学道德?科学道德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和科学工作者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处理科研成果时的内在自我约束标准。在科学目的上,以追求真理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在科学态度上,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因追求个人名利而违背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性良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
科研活动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有责任有权利对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进行了学习和了解,这不仅对于我们今后的学术生涯有重要意义,也是对整个国家的整体科研素质、科研水平的一个保证。据我了解许多的科研人员价值观存在严重的问题,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长,科学道德观念有所淡漠,科研作风有所松懈,个别人甚至违反国家、军队有关法规,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在科学道德上,有的不尊重事实,为取得所谓“科学”的结论,人为改动实验数据;有的为了能申报成果,拉关系走后门,请专家出具有利于自己的评审意见,有的甚至涂改专家的评审意见;有的为了个人或本单位的利益,诋毁别人,抬高自己,不愿搞科研协作等。
在科研态度上,有的科研作风粗疏,设计不合理,数据处理不科学甚至出现错漏;有的忽视实验室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实验基本功不扎实,实验记录不规范;有的不遵守实验室规则和仪器操作规程,违章操作等。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的私自兼职,从事与本单位业务有关的研究工作;有的私自以单位的名义,给外单位出具质量检测证明,有的将职务性成果占为己
有或向外转让;有的私自向外泄露本单位技术秘密,从中捞取好处等等。
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索未知、创造知识和技术的活动,目的是获得新的认识,阐明新的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为了发现真理,为人们提供同愚味、落后、谬误乃至伪科学作斗争的锐利武器。科学家群体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成为社会高尚品德的象征,受到社会各界的敬仰和尊重。但是,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神圣又非常艰辛的开拓性事业,它的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有的科学家可能抓住了科学发展的机遇,摘取桂冠,获得世人赞誉;有的科学家可能一辈子只做些科学发展中的阶梯性工作,成为科学发展史上的“铺路石”;历史上有的科学家不仅研究成果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和承认,还遭到传统的压力和宗教的诋毁迫害。因此,科学研究从本质上就要求科学家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真理,不惜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精神。
目前国际上在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我通过一些案例了解到科研活动中的一些不端、不当行为,对科研伦理及科研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
黄禹锡195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72年他考入汉城国立大学兽医药学院,1982年获得兽医专业博士学位,1985年他得到去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在其后的十几年间,黄禹锡的事业一帆风顺,他带领科研小组取得累累成果,可是到了2005年底,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形势急转直下。2006年1月10日,韩国首尔大学特别调查委员会正式公布黄禹锡造假事件最终调查结果,证实黄禹锡及其研究小组有关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科研成果纯属造假。黄禹锡及其研究小组在培养的11个人类胚胎干细胞中伪造数据,严重地违反了科学家必须遵守的诚信原则,严重侵犯了人类的尊严,给国际科学界、经济以及社会进步造成了无可估量的影响。2009年,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历时3年多的黄禹锡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
2009年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2010素有打假斗士之称的方舟子,连续在其微博上发文,举证质疑唐骏在他所写的书《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当中所说的论文、学历,以及数项发明专利,还有他海外创业经历,都涉嫌造假。随后,又传出唐骏的“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和“卡拉OK打分、大头贴照相机”两项专利以及个人创建公司的经
历均系造假。这样类似的严重违反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行为举不胜举,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学术诚信问题近几年也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大学的教育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随之相对应的教育队伍却增长缓慢,于是教学质量不可避免的产生下滑现象。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上假文凭、假证书、假学术等诚信造假之风盛行,带动着校园内的老师学生也开始躁动不安,纷纷沾染上社会的这种不良习气。而贯穿在研究生阶段的违反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 考试作弊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进行科研的基础,我国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设置主要分两部分:公共课,专业课。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对于晦涩难懂,即时影响不大的课程,有些学生会逃课缺课,培养不起来兴趣,这样就导致考试时不是临时突击就是铤而走险,抄袭就难以避免了。
2. 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部分研究生利用各种已发表文献,通过剪辑拼凑的手段来杜撰论文。小到课程期末论文,大到毕业论文,大量引用他人论文片段、实验数据和图标等而未加注明出处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讲别人的成果略加修改据为己有。
3. 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
某些研究生为了撰写论文或毕业论文,捏造根本没有经过实验检验的数据或者随心所欲地篡改数据以支撑自己的结论,严重违反了忠实原始数据这一科学研究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伪造篡改实验数据比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更恶劣。
4. 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
包括利用同学朋友关系再自己没有参与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科研成果据为己有;将通过会议、评审等过程获得的特殊信息和思想随意向外传播;在论文被路由或成果获奖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等。
5. 重复发表论文
通过一搞两投,甚至一稿多投的方式把同样内容的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刊物;将已在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原封不动或者改头换面之后重新投到另一刊物等。一稿多投在我国的期刊界是严格禁止的,但此现象的蔓延态势在学术界却已成为不争事实。有些研究生把同一篇论文略加改头换面又拼凑成新的论文去投
稿,或把相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或表现方式变成多篇论文去投稿发表。 造成研究生违反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带来的不良风气,这一不良风气不容忽视。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选择继续深造,这样可以暂时缓解工作就业压力,同时还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研究生学习期间学习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劳而获的投机动机不断膨胀,在此阶段只重视学术论文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研究生学术质量水平下降乃至学术诚信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现象中社会环境是不可低估的,现在整个社会功利心太强,高校不是封闭的,是开放性的,与社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此,高校这一净土避免不了受到污染。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部分研究生经不住来自各种诱惑,心气浮躁,不能端正学术风气,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而是一门心思想方设法走捷径,达到获取学位和毕业证,为了尽快获取学位,违背学术诚信道德。同时,一些高校近年来只注重学术成就、科研能力,忽视了对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生缺乏对自我的约束和监督,而是模仿那些违背学术诚信道德的人,不能以正确的学术道德引导和要求自己,加强自己的自律自觉性。
目前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存在巨大问题,调查显示,76.3%的研究生认为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是造成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高校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高校过分追求数量化,忽视了学术诚信规范的统一管理,学术道德意识淡薄,学术监管力度不强等多种因素,高校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还要参加每年的综合素质测评,获得学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因此,研究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动机发生了变化,为的是能够在综合测评中有一个好成绩,并且能顺利获取硕士学位,从而淡化了学术质量意识。
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使得在培养研究生质量方面的问题逐渐凹显出来,在高校中有的研究生出现的学术诚信失范行为是无意产生的,对于学术论文的抄袭,数据的篡改和不当引文等概念模糊不清,并不了解违反学术诚信道德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后果,在高校开设学科研究方法等入门课程,缺乏讲解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研究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这些理论性教育的疏忽,导致缺乏研究生对学术诚信认知能力。
学术奖惩制度是以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来规范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学术习惯以及学术交往关系的规则体系。健全的学术奖惩制度对于激励学术诚信,预防和打击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行为,净化学术环境至关重要。而不合理的学术奖惩制
度则适得其反。目前高校制定的学术奖惩制度不够具体和细化,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执行。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行为一旦出现,学校不能积极做出惩罚,必然使得这些制度成为“虚假”广告。惩罚只能不了了之,奖惩制度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学校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形象的考虑,加之教师因为害怕受到“牵连”或影响自身声誉或利益的原因,也会为学术诚信学生开脱的阻碍、找关系,在裙带关系比较密集的高等院校,相关部门互相推诱,又缺乏对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控,学术制度在各方面力量的最终制衡下形同虚设,学术造假者的预期收益远大于成本,出现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行为的“供给过剩”使学校学风恶化,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现象屡禁不止,难以遏制。
在研究生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的实施尤为重要。我认为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显化于政治理论课程;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细化为导师责任制;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固化于规章制度;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内化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校应加强和重视研究生学术诚信道德教育。首先,应重视新生入学的诚信道德教育,研究生学术诚信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新生入学开始,在学术研究方面自己要求严谨,树立正确的学术诚信道德规范观,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不弄虚作假,严格遵守学术道德,重视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坚决抵制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不良风气的蔓延,研究生应从自身加强学术和道德规范知识的积累,培养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术诚信教育。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生,我们既是校园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激发研究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性,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平。而且能以特有潜在的作用影响研究生思想情感、内心世界,促进研究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诚信研究不仅是一种思想道德,而且也是一种大学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学术诚信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
在学术研究方面,应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出现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与导师有一定的关系,高校应该要求导师培养合格研究生,导师自身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渊博的知识,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感染研究生,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诚信道德理念,培养学术创新能
力。建立一个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机制和管理规范,实行优胜劣汰,谁有能力谁就担以重任。要经常性和学生进行学术沟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创新点多和导师交流后同时也可以拓宽导师的思维定势,导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导师还应明确其自己岗位职责,加强对研究生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监督和指导。对不能遵守学校学术道德规范的导师要严肃处理,不能让这种不良风气得以蔓延。
其次,要营造有利于研究学术创新意识培养的氛围。学校要建立一种松的学术氛围,积极开展各种研究生学术论坛,吸引研究生参加并与同学和其它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交流,鼓励学术自由。在学术研究中不同学科的融合也属于学术创新,这既包括自然学科之间的融合,也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因此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改变不同学科对学术研究的认识,以宽容的态度鼓励学术探索,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学科的开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研究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崇高使命,其自身是否具备诚信品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还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科学道德教育势在必行,但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研究生整体素质才会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走在学术工作刚刚起步的硕士生,我深深地理解到,提高自身的学 术道德是何等重要,我们也许是籍籍无名的小辈,也许是无甚成果起步者,站在学术殿堂的门口仰望这座不朽的建筑,这一刻我们应该告诫自己: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坚守道德底线,自觉坚守学术诚信,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为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
在本科时期,就看到过学术造假的新闻,只是本科时候涉及到的学术问题较少,感觉学术造假离自己比较远。今年九月,我步入北京理工大学校园,开始了研究生的生活,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段征程。作为一名研究生,作为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未来,肩负着繁荣学术、促进科技发展的历史使命,而我们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是茁壮成长、有所作为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关于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问题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上,在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下,研究生学术诚信面临危机。
通过对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我对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有了更深的认识。什么是科学道德?科学道德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和科学工作者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处理科研成果时的内在自我约束标准。在科学目的上,以追求真理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在科学态度上,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不因追求个人名利而违背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性良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
科研活动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有责任有权利对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进行了学习和了解,这不仅对于我们今后的学术生涯有重要意义,也是对整个国家的整体科研素质、科研水平的一个保证。据我了解许多的科研人员价值观存在严重的问题,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长,科学道德观念有所淡漠,科研作风有所松懈,个别人甚至违反国家、军队有关法规,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在科学道德上,有的不尊重事实,为取得所谓“科学”的结论,人为改动实验数据;有的为了能申报成果,拉关系走后门,请专家出具有利于自己的评审意见,有的甚至涂改专家的评审意见;有的为了个人或本单位的利益,诋毁别人,抬高自己,不愿搞科研协作等。
在科研态度上,有的科研作风粗疏,设计不合理,数据处理不科学甚至出现错漏;有的忽视实验室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实验基本功不扎实,实验记录不规范;有的不遵守实验室规则和仪器操作规程,违章操作等。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的私自兼职,从事与本单位业务有关的研究工作;有的私自以单位的名义,给外单位出具质量检测证明,有的将职务性成果占为己
有或向外转让;有的私自向外泄露本单位技术秘密,从中捞取好处等等。
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索未知、创造知识和技术的活动,目的是获得新的认识,阐明新的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为了发现真理,为人们提供同愚味、落后、谬误乃至伪科学作斗争的锐利武器。科学家群体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成为社会高尚品德的象征,受到社会各界的敬仰和尊重。但是,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神圣又非常艰辛的开拓性事业,它的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有的科学家可能抓住了科学发展的机遇,摘取桂冠,获得世人赞誉;有的科学家可能一辈子只做些科学发展中的阶梯性工作,成为科学发展史上的“铺路石”;历史上有的科学家不仅研究成果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和承认,还遭到传统的压力和宗教的诋毁迫害。因此,科学研究从本质上就要求科学家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真理,不惜为真理而献身的科学精神。
目前国际上在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我通过一些案例了解到科研活动中的一些不端、不当行为,对科研伦理及科研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
黄禹锡195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72年他考入汉城国立大学兽医药学院,1982年获得兽医专业博士学位,1985年他得到去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在其后的十几年间,黄禹锡的事业一帆风顺,他带领科研小组取得累累成果,可是到了2005年底,就在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形势急转直下。2006年1月10日,韩国首尔大学特别调查委员会正式公布黄禹锡造假事件最终调查结果,证实黄禹锡及其研究小组有关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科研成果纯属造假。黄禹锡及其研究小组在培养的11个人类胚胎干细胞中伪造数据,严重地违反了科学家必须遵守的诚信原则,严重侵犯了人类的尊严,给国际科学界、经济以及社会进步造成了无可估量的影响。2009年,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历时3年多的黄禹锡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
2009年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2010素有打假斗士之称的方舟子,连续在其微博上发文,举证质疑唐骏在他所写的书《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当中所说的论文、学历,以及数项发明专利,还有他海外创业经历,都涉嫌造假。随后,又传出唐骏的“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和“卡拉OK打分、大头贴照相机”两项专利以及个人创建公司的经
历均系造假。这样类似的严重违反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行为举不胜举,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学术诚信问题近几年也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大学的教育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随之相对应的教育队伍却增长缓慢,于是教学质量不可避免的产生下滑现象。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上假文凭、假证书、假学术等诚信造假之风盛行,带动着校园内的老师学生也开始躁动不安,纷纷沾染上社会的这种不良习气。而贯穿在研究生阶段的违反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的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 考试作弊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进行科研的基础,我国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设置主要分两部分:公共课,专业课。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对于晦涩难懂,即时影响不大的课程,有些学生会逃课缺课,培养不起来兴趣,这样就导致考试时不是临时突击就是铤而走险,抄袭就难以避免了。
2. 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部分研究生利用各种已发表文献,通过剪辑拼凑的手段来杜撰论文。小到课程期末论文,大到毕业论文,大量引用他人论文片段、实验数据和图标等而未加注明出处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讲别人的成果略加修改据为己有。
3. 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
某些研究生为了撰写论文或毕业论文,捏造根本没有经过实验检验的数据或者随心所欲地篡改数据以支撑自己的结论,严重违反了忠实原始数据这一科学研究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伪造篡改实验数据比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更恶劣。
4. 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
包括利用同学朋友关系再自己没有参与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科研成果据为己有;将通过会议、评审等过程获得的特殊信息和思想随意向外传播;在论文被路由或成果获奖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等。
5. 重复发表论文
通过一搞两投,甚至一稿多投的方式把同样内容的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刊物;将已在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原封不动或者改头换面之后重新投到另一刊物等。一稿多投在我国的期刊界是严格禁止的,但此现象的蔓延态势在学术界却已成为不争事实。有些研究生把同一篇论文略加改头换面又拼凑成新的论文去投
稿,或把相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或表现方式变成多篇论文去投稿发表。 造成研究生违反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带来的不良风气,这一不良风气不容忽视。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选择继续深造,这样可以暂时缓解工作就业压力,同时还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研究生学习期间学习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劳而获的投机动机不断膨胀,在此阶段只重视学术论文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研究生学术质量水平下降乃至学术诚信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现象中社会环境是不可低估的,现在整个社会功利心太强,高校不是封闭的,是开放性的,与社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此,高校这一净土避免不了受到污染。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部分研究生经不住来自各种诱惑,心气浮躁,不能端正学术风气,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而是一门心思想方设法走捷径,达到获取学位和毕业证,为了尽快获取学位,违背学术诚信道德。同时,一些高校近年来只注重学术成就、科研能力,忽视了对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生缺乏对自我的约束和监督,而是模仿那些违背学术诚信道德的人,不能以正确的学术道德引导和要求自己,加强自己的自律自觉性。
目前我国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存在巨大问题,调查显示,76.3%的研究生认为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是造成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高校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高校过分追求数量化,忽视了学术诚信规范的统一管理,学术道德意识淡薄,学术监管力度不强等多种因素,高校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还要参加每年的综合素质测评,获得学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因此,研究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动机发生了变化,为的是能够在综合测评中有一个好成绩,并且能顺利获取硕士学位,从而淡化了学术质量意识。
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使得在培养研究生质量方面的问题逐渐凹显出来,在高校中有的研究生出现的学术诚信失范行为是无意产生的,对于学术论文的抄袭,数据的篡改和不当引文等概念模糊不清,并不了解违反学术诚信道德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后果,在高校开设学科研究方法等入门课程,缺乏讲解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研究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这些理论性教育的疏忽,导致缺乏研究生对学术诚信认知能力。
学术奖惩制度是以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来规范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学术习惯以及学术交往关系的规则体系。健全的学术奖惩制度对于激励学术诚信,预防和打击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行为,净化学术环境至关重要。而不合理的学术奖惩制
度则适得其反。目前高校制定的学术奖惩制度不够具体和细化,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执行。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行为一旦出现,学校不能积极做出惩罚,必然使得这些制度成为“虚假”广告。惩罚只能不了了之,奖惩制度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学校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形象的考虑,加之教师因为害怕受到“牵连”或影响自身声誉或利益的原因,也会为学术诚信学生开脱的阻碍、找关系,在裙带关系比较密集的高等院校,相关部门互相推诱,又缺乏对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控,学术制度在各方面力量的最终制衡下形同虚设,学术造假者的预期收益远大于成本,出现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行为的“供给过剩”使学校学风恶化,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现象屡禁不止,难以遏制。
在研究生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的实施尤为重要。我认为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显化于政治理论课程;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细化为导师责任制;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固化于规章制度;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内化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校应加强和重视研究生学术诚信道德教育。首先,应重视新生入学的诚信道德教育,研究生学术诚信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新生入学开始,在学术研究方面自己要求严谨,树立正确的学术诚信道德规范观,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不弄虚作假,严格遵守学术道德,重视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坚决抵制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不良风气的蔓延,研究生应从自身加强学术和道德规范知识的积累,培养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术诚信教育。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生,我们既是校园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激发研究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性,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水平。而且能以特有潜在的作用影响研究生思想情感、内心世界,促进研究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诚信研究不仅是一种思想道德,而且也是一种大学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学术诚信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
在学术研究方面,应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出现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与导师有一定的关系,高校应该要求导师培养合格研究生,导师自身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渊博的知识,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感染研究生,引导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诚信道德理念,培养学术创新能
力。建立一个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机制和管理规范,实行优胜劣汰,谁有能力谁就担以重任。要经常性和学生进行学术沟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创新点多和导师交流后同时也可以拓宽导师的思维定势,导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导师还应明确其自己岗位职责,加强对研究生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监督和指导。对不能遵守学校学术道德规范的导师要严肃处理,不能让这种不良风气得以蔓延。
其次,要营造有利于研究学术创新意识培养的氛围。学校要建立一种松的学术氛围,积极开展各种研究生学术论坛,吸引研究生参加并与同学和其它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交流,鼓励学术自由。在学术研究中不同学科的融合也属于学术创新,这既包括自然学科之间的融合,也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因此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改变不同学科对学术研究的认识,以宽容的态度鼓励学术探索,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学科的开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研究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崇高使命,其自身是否具备诚信品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还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科学道德教育势在必行,但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研究生整体素质才会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走在学术工作刚刚起步的硕士生,我深深地理解到,提高自身的学 术道德是何等重要,我们也许是籍籍无名的小辈,也许是无甚成果起步者,站在学术殿堂的门口仰望这座不朽的建筑,这一刻我们应该告诫自己: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坚守道德底线,自觉坚守学术诚信,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为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