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2009年4月
第9卷
中国食品学报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9No.2Apr .2009
L-亮氨酸高产菌TGL8207的定向选育及其发酵过程研究
谢希贤1
杜
军
2
刘淑云1
2
徐庆阳1石维忱2
北京100037)
(1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摘要
天津300457中国发酵工业协会
以谷氨酸棒杆菌TG95为出发菌株,通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原生质体融合和硫酸二乙酯诱变,定向选育
L-亮氨酸产生菌TGL8207。该菌株在未优化条件下摇瓶发酵72h ,产L-亮氨酸27.2g/L,并且菌株的遗传标记
和产酸能力十分稳定。研究了温度、pH 和溶氧对菌株TGL8207积累L-亮氨酸的影响。采用10L 罐补料分批发酵64h ,L-亮氨酸产量达44.5g/L,糖酸转化率达22.8%。关键词文章编号
L-亮氨酸谷氨酸棒杆菌定向选育发酵
1009-7848(2009)02-0029-05
L-亮氨酸是人与动物自身不能合成而必须依
赖外源供给的八大必需氨基酸之一,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调味剂、动物饲料、农药和化妆品的制造,尤其是在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1~2]。目前生产L-亮氨酸的国家主要是日本,我国对L-亮氨酸的研究及生产水平与国际同行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菌株产酸水平低,转化率低,企业生产规模小,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就氨基酸发酵工业而言,通过生产菌种的定向选育并优化发酵过程以提高产酸水平,是缩短与国外差距的最有效手段。本文依据代谢工程理论,以谷氨酸棒杆菌
1.2培养基和主要溶液
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30、玉米浆10mL 、
豆浓20mL 、尿素2.0、KH 2PO 41.0、MgSO 40.4、
MnSO 40.01、Met 0.4、VB 1300μg 、VH 200μg ,pH 7.0。
发酵培养基(g/L):葡萄糖150、玉米浆40mL 、柠檬酸钠2.0、NH 4Ac 15、(NH 4)2SO 415、KH 2PO 42、MgSO 40.5、MnSO 40.01、FeSO 40.01、Met 0.7、Glu 0.5、Ile 0.06、VB 1160μg 、VH 50μg ,pH 7.0。
保藏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抗性培养基、高渗选择培养基、青霉素溶液、高渗液、蛋清溶菌酶、PEG 溶液的配制:按参考文献[3]、[4]方法。
TG95为出发菌株,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结合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及化学诱变手段,定向筛选L-亮氨酸高产菌株,同时对该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了研究。
1.3试验方法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和DES 诱变:按参考文献
[5]方法。
1
1.1
材料与方法
菌种
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计算,原生质体融合,按照参考文献[3]、
[4]、[6]方法。
种子培养:从生长良好的活化斜面刮一满环菌苔,转入装有40mL 种子培养基的500mL 无挡板三角瓶中,9层纱布封口,置巡回式摇床(180r/
TG95,天津科技大学代谢工程研究室保藏菌种。
收稿日期:2008-11-13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7AA02Z200);天津市
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07ZCKFSH00100)
作者简介:谢希贤,男,1976年出生,博士,副教授通讯作者:石维忱
min )上,30℃振荡培养20h 。
摇瓶发酵:按10%接种量将5mL 种子液接入装有50mL 发酵培养基的500mL 圆底三角瓶中,9层纱布封口,置巡回式摇床(200r/min)上,30℃
30
中国食品学报
2009年第2期
振荡培养72h 。添加碳酸钙2%,间歇流加尿素,控制pH 7.0(每4h 1次)。
2
2.1
结果与讨论
L-亮氨酸高产菌TGL8207的定向选育谱系
谷氨酸棒杆菌TG95经原生质体紫外诱变,
10L 罐发酵:按10%接种量将种子液接入10L 自动控制发酵罐中,装液量6L ,通风量1~1.5L/min ,搅拌转速350~600r/min,培养温度30℃,通
过自动流加氨水控制pH (7.0±0.1),流加泡敌消泡,发酵64h 。
得到2株带有不同营养缺陷标记的突变株
TGL153和TGL281。将这两株菌作为亲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根据代谢工程原理,定向选育出1株
具有双亲株全部遗传标记的目的融合子TGL503。随后对其进行DES 化学诱变,依次赋予亮氨酸氧肟酸盐、正缬氨酸和磺胺胍抗性(LeuHx r +NV r +
1.4分析方法
采用752分光光度计测定菌体浓度,采用
SBA-40C 生物传感仪测定葡萄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L-亮氨酸。
SG r )遗传标记,最后分离纯化获得1株L-亮氨酸高产菌TGL8207,其定向选育谱系见图1。
2.2遗传稳定性试验
将目的突变株TGL8207进行单菌落分离,然
从表1可知,目的菌株TGL8207通过液体摇瓶连续转接10代,菌株的遗传标记和产酸率稳定,说明其遗传性状稳定,可用于下一步研究。
后连续摇瓶传代(10代),做遗传标记验证和摇瓶发酵产酸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2.3环境条件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2.3.1温度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温度对L-亮
氨酸发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发酵前期影响菌体的生长以及发酵中后期影响产酸。考察了不同温度
10+27.0
TGL8207遗传稳定性和产酸试验结果acid-producting tests for TGL8207
Table 1The results of genetic stability and
传代数遗传标记·L-亮氨酸/gL -1
2+27.2
4+26.8
6+26.9
8+27.2
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见图2。发酵温度
28~32℃时,菌体生长旺盛,菌体浓度大,L-亮氨酸
产量较高。发酵温度太低,菌体生长缓慢,底物转化率低,L-亮氨酸产量低。发酵温度高,虽然对菌体生长有利,但菌体易衰老,发酵后劲不足,也不
注:“+”表示具有“Met -+Ile L +2-TA r +LeuHx r +NV r +SG r ”遗传标记
。
第9卷第2期
L-亮氨酸高产菌TGL8207
的定向选育及其发酵过程研究
31
利于高产L-亮氨酸。另外,发酵温度高,发酵液中杂酸含量增多,影响后续的产品提纯与精制。综合考虑,确定L-亮氨酸的最适发酵温度为30℃。
酸期的溶氧控制对L-亮氨酸发酵影响很大。如能对溶氧进行有效控制,就能提高发酵过程的糖酸转化率。在摇瓶试验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L-亮氨酸产生菌TGL8207在10L 发酵罐上溶氧对发酵产酸的影响。发酵过程中通过调节搅拌转速和通风量来控制发酵液的溶氧水平。在菌体生长期使用较高溶氧(30%)刺激菌体生长,以提高菌体生长速率。在菌体产酸期将溶氧分别控制在10%、
20%和30%3个水平。产酸期溶氧对L-亮氨酸发
酵的影响见图4。
2.3.2pH 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发酵培养基pH 值对菌体生长及产酸有很大的影响。测定了不
同pH 条件下的L-亮氨酸产量,结果见图3。
由图4可见,当发酵进入产酸期后,控制不同的溶氧水平对最终发酵产酸影响很大。在产酸前期(16~32h ),随着溶氧水平的提高,L-亮氨酸积累速率略微升高。但在产酸中后期(32~56h ),菌体产酸速率随着溶氧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这一时期是大量积累L-亮氨酸的阶段。据有关报道,发酵过程溶氧过高,三羧酸循环的代谢流量增加,削弱了流向L-亮氨酸的代谢流,从而造成碳架的浪费,影响L-亮氨酸的产量[7]。
由图3可见,L-亮氨酸发酵的最适pH 7.0。
2.410L 自控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
据有关报道,在发酵过程中限制葡萄糖的供
pH 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菌体生长和发酵产酸。2.3.3
溶氧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根据前期
的试验结果,将L-亮氨酸发酵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0~16h 为生长期,以菌体生长为主;16~56h 为产酸期,菌体快速产酸;56h 以后进入衰亡期,菌体衰老,产酸速率减慢。L-亮氨酸发酵不同于谷氨酸族氨基酸的好氧性发酵,发酵过程特别是产
应,可以减少副产物特别是有机酸及副产氨基酸的生成[7]。因此设定初糖质量浓度60g/L,采用脉冲补料方式控制残糖质量浓度为1.0g/L,同时在发酵产酸期降低溶氧水平,控制溶氧在5%~10%之间,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副产物的生成,提高了
L-亮氨酸的产量。L-亮氨酸的10L 罐补料分批发
32
中国食品学报
2009年第2期
酵过程曲线如图5所示。h 后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直至发酵结束,菌体衰
退不明显。在葡萄糖消耗方面,发酵前期耗糖明显,16~56h 时产酸急速增加,耗糖速率随之增加以满足产酸需要。在产物合成方面,0~16h 产酸很少,16h 后产酸速率加快,24~56h 产酸速率最快。在此过程中维持较低浓度的残糖,使发酵体系保持较低的渗透压,有利于产物L-亮氨酸向胞外分泌。64h 发酵结束,产酸量达到44.5g/L。
3结论
以谷氨酸棒杆菌TG95为出发菌株,根据代
谢工程原理,通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原生质体融合和硫酸二乙酯诱变,定向选育到1株遗传标记和产酸能力均十分稳定的L-亮氨酸高产菌TGL
由图5可见,发酵0~16h 菌体生长较快,几乎没有延滞期,说明种子很快适应发酵培养基的环境。16h 后菌体进入产酸期,生长速率降低。24
8207(Met -+Ile L +2-TA r +LeuHx r +NV r +SG r )。该菌株在未优化条件下摇瓶发酵72h ,产L-亮氨酸27.2g/L。在10L 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64h ,L-亮氨酸产量达44.5g/L,糖酸转化率达22.8%。这两项指
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 欧阳平凯. 生物化工产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2. 张克旭.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2.
3. 陈宁,张克旭. 谷氨酸温度型敏感株CN1021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J].发酵科技通讯,2003,32(3):11~13.4. 伍时华,张健,方杰,等. 原生质体融合选育L-亮氨酸高产菌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27(10):19~23.5. 陈宁,张克旭. L-谷氨酸生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J].发酵科技通讯,2002,31(1):1113. 6. 杜连祥.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7. 刘辉,徐庆阳,陈宁. 基于代谢流量分析的黄色短杆菌TK0303合成L-亮氨酸发酵过程的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4):34~37.
Study on Rational Breeding and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L-Leucine-Overproducing
Strain TGL 8207
Xie Xixian 1Du Jun 2Liu Shuyun 1Xu Qingyang 1Shi Weichen 2
(1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457
2
China Ferment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The L-leucine-overproducing strain TGL8207was constructed by methods of protoplast ultraviolet mutage -
nesis ,protoplast fusion and diethyl sulfate mutagenesis with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TG95as the parent strain.
This
第9卷第2期
L-亮氨酸高产菌TGL8207的定向选育及其发酵过程研究
33
strain could produce 27.2g/LL-leucine after 72h in shake flask under an unoptimized condition ,and the genetic char -acteristic and acid-productivity of TGL8207were very stable.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tempera -ture ,pH and dissolved oxygen )on L-leucine production were studied. A final L-leucine concentration of 44.5g/Lwas obtained after 64h in 10liter fermentor with the sugar-acid conversion rate of 22.8%.
Key words
L-leucine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Rational breeding
Fermentation
美国FDA 要求输美饮食补充品标签应符合有关规定
不久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发出通报,要求将草本制品区分为药品和饮食补充品。如属药品,在进入美国市场前必须经FDA 批准;如属饮食补充品,进入美国市场前无需向
FDA 注册或获得其批准,但必须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符合FDA 有关饮食补充品标
签的有关规定。
根据规定,今后凡属饮食补充品都必须在标签上清楚地注明其是“饮食补充品”。标签必须用英文填写,内容必须真实,不能产生误导。生产厂家可在产品标签上注明作用说明,但须注明“上述内容未经FDA 审核,该产品不宜用于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等字样。如在标签上有产品作用说明,生产厂家或经销商须在该产品上市后10天以内通知FDA 并提供相关资料,但无须预先征求FDA 的同意。
另外,对草本制品应说明采用的植物应用部分或其成分是来源于哪些植物等资料。如在标签上标明产品营养成分或提及产品可能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系的说明,生产厂家或经销商须至少在产品上市前120天通知FDA 并须获得其批准。FDA 对呈送的通知审核后如认为不符合有关规定,则不予批准,并在收到通知后120天内尽快函复。厂家或经销商可以对未获批准的标签进行修改并再呈送FDA 审批。在这种情况下,该产品至少在第二次向FDA 呈送通知后的
120天内不得上市销售。
(消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第2期
2009年4月
第9卷
中国食品学报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9No.2Apr .2009
L-亮氨酸高产菌TGL8207的定向选育及其发酵过程研究
谢希贤1
杜
军
2
刘淑云1
2
徐庆阳1石维忱2
北京100037)
(1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摘要
天津300457中国发酵工业协会
以谷氨酸棒杆菌TG95为出发菌株,通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原生质体融合和硫酸二乙酯诱变,定向选育
L-亮氨酸产生菌TGL8207。该菌株在未优化条件下摇瓶发酵72h ,产L-亮氨酸27.2g/L,并且菌株的遗传标记
和产酸能力十分稳定。研究了温度、pH 和溶氧对菌株TGL8207积累L-亮氨酸的影响。采用10L 罐补料分批发酵64h ,L-亮氨酸产量达44.5g/L,糖酸转化率达22.8%。关键词文章编号
L-亮氨酸谷氨酸棒杆菌定向选育发酵
1009-7848(2009)02-0029-05
L-亮氨酸是人与动物自身不能合成而必须依
赖外源供给的八大必需氨基酸之一,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调味剂、动物饲料、农药和化妆品的制造,尤其是在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1~2]。目前生产L-亮氨酸的国家主要是日本,我国对L-亮氨酸的研究及生产水平与国际同行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菌株产酸水平低,转化率低,企业生产规模小,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就氨基酸发酵工业而言,通过生产菌种的定向选育并优化发酵过程以提高产酸水平,是缩短与国外差距的最有效手段。本文依据代谢工程理论,以谷氨酸棒杆菌
1.2培养基和主要溶液
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30、玉米浆10mL 、
豆浓20mL 、尿素2.0、KH 2PO 41.0、MgSO 40.4、
MnSO 40.01、Met 0.4、VB 1300μg 、VH 200μg ,pH 7.0。
发酵培养基(g/L):葡萄糖150、玉米浆40mL 、柠檬酸钠2.0、NH 4Ac 15、(NH 4)2SO 415、KH 2PO 42、MgSO 40.5、MnSO 40.01、FeSO 40.01、Met 0.7、Glu 0.5、Ile 0.06、VB 1160μg 、VH 50μg ,pH 7.0。
保藏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抗性培养基、高渗选择培养基、青霉素溶液、高渗液、蛋清溶菌酶、PEG 溶液的配制:按参考文献[3]、[4]方法。
TG95为出发菌株,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结合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及化学诱变手段,定向筛选L-亮氨酸高产菌株,同时对该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了研究。
1.3试验方法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和DES 诱变:按参考文献
[5]方法。
1
1.1
材料与方法
菌种
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计算,原生质体融合,按照参考文献[3]、
[4]、[6]方法。
种子培养:从生长良好的活化斜面刮一满环菌苔,转入装有40mL 种子培养基的500mL 无挡板三角瓶中,9层纱布封口,置巡回式摇床(180r/
TG95,天津科技大学代谢工程研究室保藏菌种。
收稿日期:2008-11-13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7AA02Z200);天津市
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07ZCKFSH00100)
作者简介:谢希贤,男,1976年出生,博士,副教授通讯作者:石维忱
min )上,30℃振荡培养20h 。
摇瓶发酵:按10%接种量将5mL 种子液接入装有50mL 发酵培养基的500mL 圆底三角瓶中,9层纱布封口,置巡回式摇床(200r/min)上,30℃
30
中国食品学报
2009年第2期
振荡培养72h 。添加碳酸钙2%,间歇流加尿素,控制pH 7.0(每4h 1次)。
2
2.1
结果与讨论
L-亮氨酸高产菌TGL8207的定向选育谱系
谷氨酸棒杆菌TG95经原生质体紫外诱变,
10L 罐发酵:按10%接种量将种子液接入10L 自动控制发酵罐中,装液量6L ,通风量1~1.5L/min ,搅拌转速350~600r/min,培养温度30℃,通
过自动流加氨水控制pH (7.0±0.1),流加泡敌消泡,发酵64h 。
得到2株带有不同营养缺陷标记的突变株
TGL153和TGL281。将这两株菌作为亲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根据代谢工程原理,定向选育出1株
具有双亲株全部遗传标记的目的融合子TGL503。随后对其进行DES 化学诱变,依次赋予亮氨酸氧肟酸盐、正缬氨酸和磺胺胍抗性(LeuHx r +NV r +
1.4分析方法
采用752分光光度计测定菌体浓度,采用
SBA-40C 生物传感仪测定葡萄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L-亮氨酸。
SG r )遗传标记,最后分离纯化获得1株L-亮氨酸高产菌TGL8207,其定向选育谱系见图1。
2.2遗传稳定性试验
将目的突变株TGL8207进行单菌落分离,然
从表1可知,目的菌株TGL8207通过液体摇瓶连续转接10代,菌株的遗传标记和产酸率稳定,说明其遗传性状稳定,可用于下一步研究。
后连续摇瓶传代(10代),做遗传标记验证和摇瓶发酵产酸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2.3环境条件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2.3.1温度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温度对L-亮
氨酸发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发酵前期影响菌体的生长以及发酵中后期影响产酸。考察了不同温度
10+27.0
TGL8207遗传稳定性和产酸试验结果acid-producting tests for TGL8207
Table 1The results of genetic stability and
传代数遗传标记·L-亮氨酸/gL -1
2+27.2
4+26.8
6+26.9
8+27.2
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见图2。发酵温度
28~32℃时,菌体生长旺盛,菌体浓度大,L-亮氨酸
产量较高。发酵温度太低,菌体生长缓慢,底物转化率低,L-亮氨酸产量低。发酵温度高,虽然对菌体生长有利,但菌体易衰老,发酵后劲不足,也不
注:“+”表示具有“Met -+Ile L +2-TA r +LeuHx r +NV r +SG r ”遗传标记
。
第9卷第2期
L-亮氨酸高产菌TGL8207
的定向选育及其发酵过程研究
31
利于高产L-亮氨酸。另外,发酵温度高,发酵液中杂酸含量增多,影响后续的产品提纯与精制。综合考虑,确定L-亮氨酸的最适发酵温度为30℃。
酸期的溶氧控制对L-亮氨酸发酵影响很大。如能对溶氧进行有效控制,就能提高发酵过程的糖酸转化率。在摇瓶试验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L-亮氨酸产生菌TGL8207在10L 发酵罐上溶氧对发酵产酸的影响。发酵过程中通过调节搅拌转速和通风量来控制发酵液的溶氧水平。在菌体生长期使用较高溶氧(30%)刺激菌体生长,以提高菌体生长速率。在菌体产酸期将溶氧分别控制在10%、
20%和30%3个水平。产酸期溶氧对L-亮氨酸发
酵的影响见图4。
2.3.2pH 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发酵培养基pH 值对菌体生长及产酸有很大的影响。测定了不
同pH 条件下的L-亮氨酸产量,结果见图3。
由图4可见,当发酵进入产酸期后,控制不同的溶氧水平对最终发酵产酸影响很大。在产酸前期(16~32h ),随着溶氧水平的提高,L-亮氨酸积累速率略微升高。但在产酸中后期(32~56h ),菌体产酸速率随着溶氧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这一时期是大量积累L-亮氨酸的阶段。据有关报道,发酵过程溶氧过高,三羧酸循环的代谢流量增加,削弱了流向L-亮氨酸的代谢流,从而造成碳架的浪费,影响L-亮氨酸的产量[7]。
由图3可见,L-亮氨酸发酵的最适pH 7.0。
2.410L 自控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
据有关报道,在发酵过程中限制葡萄糖的供
pH 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菌体生长和发酵产酸。2.3.3
溶氧对L-亮氨酸发酵的影响
根据前期
的试验结果,将L-亮氨酸发酵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0~16h 为生长期,以菌体生长为主;16~56h 为产酸期,菌体快速产酸;56h 以后进入衰亡期,菌体衰老,产酸速率减慢。L-亮氨酸发酵不同于谷氨酸族氨基酸的好氧性发酵,发酵过程特别是产
应,可以减少副产物特别是有机酸及副产氨基酸的生成[7]。因此设定初糖质量浓度60g/L,采用脉冲补料方式控制残糖质量浓度为1.0g/L,同时在发酵产酸期降低溶氧水平,控制溶氧在5%~10%之间,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副产物的生成,提高了
L-亮氨酸的产量。L-亮氨酸的10L 罐补料分批发
32
中国食品学报
2009年第2期
酵过程曲线如图5所示。h 后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直至发酵结束,菌体衰
退不明显。在葡萄糖消耗方面,发酵前期耗糖明显,16~56h 时产酸急速增加,耗糖速率随之增加以满足产酸需要。在产物合成方面,0~16h 产酸很少,16h 后产酸速率加快,24~56h 产酸速率最快。在此过程中维持较低浓度的残糖,使发酵体系保持较低的渗透压,有利于产物L-亮氨酸向胞外分泌。64h 发酵结束,产酸量达到44.5g/L。
3结论
以谷氨酸棒杆菌TG95为出发菌株,根据代
谢工程原理,通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原生质体融合和硫酸二乙酯诱变,定向选育到1株遗传标记和产酸能力均十分稳定的L-亮氨酸高产菌TGL
由图5可见,发酵0~16h 菌体生长较快,几乎没有延滞期,说明种子很快适应发酵培养基的环境。16h 后菌体进入产酸期,生长速率降低。24
8207(Met -+Ile L +2-TA r +LeuHx r +NV r +SG r )。该菌株在未优化条件下摇瓶发酵72h ,产L-亮氨酸27.2g/L。在10L 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64h ,L-亮氨酸产量达44.5g/L,糖酸转化率达22.8%。这两项指
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 欧阳平凯. 生物化工产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2. 张克旭.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2.
3. 陈宁,张克旭. 谷氨酸温度型敏感株CN1021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J].发酵科技通讯,2003,32(3):11~13.4. 伍时华,张健,方杰,等. 原生质体融合选育L-亮氨酸高产菌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27(10):19~23.5. 陈宁,张克旭. L-谷氨酸生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J].发酵科技通讯,2002,31(1):1113. 6. 杜连祥.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7. 刘辉,徐庆阳,陈宁. 基于代谢流量分析的黄色短杆菌TK0303合成L-亮氨酸发酵过程的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7,33(4):34~37.
Study on Rational Breeding and Fermentation Process of L-Leucine-Overproducing
Strain TGL 8207
Xie Xixian 1Du Jun 2Liu Shuyun 1Xu Qingyang 1Shi Weichen 2
(1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457
2
China Ferment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Beijing 100037)
Abstract The L-leucine-overproducing strain TGL8207was constructed by methods of protoplast ultraviolet mutage -
nesis ,protoplast fusion and diethyl sulfate mutagenesis with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TG95as the parent strain.
This
第9卷第2期
L-亮氨酸高产菌TGL8207的定向选育及其发酵过程研究
33
strain could produce 27.2g/LL-leucine after 72h in shake flask under an unoptimized condition ,and the genetic char -acteristic and acid-productivity of TGL8207were very stable.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tempera -ture ,pH and dissolved oxygen )on L-leucine production were studied. A final L-leucine concentration of 44.5g/Lwas obtained after 64h in 10liter fermentor with the sugar-acid conversion rate of 22.8%.
Key words
L-leucine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Rational breeding
Fermentation
美国FDA 要求输美饮食补充品标签应符合有关规定
不久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发出通报,要求将草本制品区分为药品和饮食补充品。如属药品,在进入美国市场前必须经FDA 批准;如属饮食补充品,进入美国市场前无需向
FDA 注册或获得其批准,但必须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符合FDA 有关饮食补充品标
签的有关规定。
根据规定,今后凡属饮食补充品都必须在标签上清楚地注明其是“饮食补充品”。标签必须用英文填写,内容必须真实,不能产生误导。生产厂家可在产品标签上注明作用说明,但须注明“上述内容未经FDA 审核,该产品不宜用于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等字样。如在标签上有产品作用说明,生产厂家或经销商须在该产品上市后10天以内通知FDA 并提供相关资料,但无须预先征求FDA 的同意。
另外,对草本制品应说明采用的植物应用部分或其成分是来源于哪些植物等资料。如在标签上标明产品营养成分或提及产品可能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系的说明,生产厂家或经销商须至少在产品上市前120天通知FDA 并须获得其批准。FDA 对呈送的通知审核后如认为不符合有关规定,则不予批准,并在收到通知后120天内尽快函复。厂家或经销商可以对未获批准的标签进行修改并再呈送FDA 审批。在这种情况下,该产品至少在第二次向FDA 呈送通知后的
120天内不得上市销售。
(消息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