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歌享诗歌写诗歌

吟诗歌 享诗歌 写诗歌

——儿童诗《爸爸的鼾声》教后感

城西小学 吴 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儿童诗歌的学习正是为学生习作打开一扇自由的窗户,孩子们透过这扇窗户看见一个色彩缤纷的语文习作天地。

儿童诗感情强烈、想像丰富、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是切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欣赏、喜爱的诗歌。而且诗歌并不神秘,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只要用心去看、去想、去感受,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小诗人”。让我们在吟诗歌,享诗歌,写诗歌中感受诗歌魅力,享受写诗歌的乐趣。

一、 吟诗歌,让心灵与诗人亲密接触

诗歌是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而诗歌和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潜心诵读诗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吟诗歌,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的去体验诗歌。

同时,诗歌形声韵律色彩之美感于一体,既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又有丰富的形象感。基于这种诗歌形式的特殊性,诵读诗歌应该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韵脚,粗知文章的意思,进而读出语气和气势,读出作品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读出理解。在教学《爸爸的鼾声》时,这首儿童诗节律轻快明显,读起来有滋有味,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在反复自读诗歌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朗读方式,再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节奏和感觉,标上一些朗读符号,在这些记号的提示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爸爸的鼾声》: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它使我想起/美丽的森林/爸爸的鼾声/总是/断断续续的/使我担心火车会出了轨/咦/爸爸的鼾声停了/是不是火车到站

学生在读《爸爸的鼾声》时,把爸爸鼾声“断断续续”的特点,读得有声有色,朗读这个词时,学生或不紧不慢,或跳跃灵动,仿佛是一个“小大人”的神情在审视着自己的爸爸,同时还特别突出“总是”这个词,读得重而沉稳,在作者眼里,这爸爸的鼾声天天如此,通过读感受到作者细致的观察,这普通的鼾声居然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有的学生在“就像”后面停顿良久,把学生引入无限的想象,“咦”这个字字音拖长,意欲表达好奇,童真童趣之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倾听了学生对诗歌的不同理解和体会,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读读背背,感受,积累语言。

二、 享诗歌,让心灵在诗境中渐渐浸润

诗歌是在作者情思的驱动下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将作者的情感和表达的事物融为一体,勾勒出诗歌的意境,当作者在情感的主导下巧妙地将“物”“情”“神”“意”多层次融为一体的时候,就形成一种意境,在这个意境中,饱含诗人喜、怒、哀、乐情感,还有作者对人生的彻悟。在诗歌的学习中,借助已有的情感体验,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诗境中,借助具体的意象去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学生学习诗歌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有言可发”“有情可悟”,必须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中,在诗境中渐渐悟诗。

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与文本、与教师进行有质量的对话,将简约的语言展现为丰厚的画面和文字,文本的内蕴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学生的情感之弦逐渐被拨动,最终与作者一道形成和谐共振。诗歌中蕴藏的想像力是丰富的,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这恰好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想像空间,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因此,让学生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再造想象” ,渐渐走进作者的心中,达成共鸣,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例如,我在教学《爸爸的鼾声》时,这鼾声断断续续的,就像行驶中的小火车,想象下这小火车会有怎样的经历?学生兴趣高涨,有的说爸爸的鼾声轻轻时,就像火车刚刚启动,呜呜——;有的说我爸爸经常打鼾,有时候,鼾声很大,吵得我睡不着,就像打雷一样,又像这小火车长鸣的汽笛;有的说爸爸的鼾声时

有时无,就像一下子穿山洞,一下子又出山洞一样,变化不断……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有感悟,言之有物,说之有理,在学生的丰富想象中,这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鼾声却变得丰富有趣。

三、写诗歌,让心灵在诗意中自由舞蹈

儿童诗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让人耐人寻味,分行的语言,清晰别致的诗节,简单易学的句式,相似的段落,都是学生得以模仿创作的极佳范本。我们在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诗歌的意境和内涵精神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读为主,以仿为骨,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有一位评论家说过:“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眼低手也低。”这正写出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深化。在孩子们的启蒙阶段,哑哑学诗之初,仿写就像一盏导航灯,指引着孩子们由不会写,怕写到感兴趣写、会写,进而爱写。

例如,在学习了《爸爸的鼾声》诗歌后,让学生也选取生活中的熟悉事物,大胆想象,进行创作,学生善于捕捉,异彩纷呈,情感流泻,让人温暖。

致衣服 妹妹的蝴蝶结

它给了我温暖 就像花丛中的蝴蝶

它使我想念 又让人联想起

妈妈对我的关爱 天上的风筝

我的衣服 妹妹的蝴蝶结

每天都穿在我的身上 总是把妹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让我时时回味起亲人的叮咛 使我总是浮想联翩

咦 咦

我的衣服呢 妹妹的蝴蝶结不见了

原来妈妈拿去洗了 原来是换成了另外一个蝴蝶结啊

在儿童的精神成长中,诗歌的作用不置可否,少年儿童通过诗歌的滋养,获得精神的升华,懂得做人的道理,体会生存的智慧和意义,在无形中,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让学生借写诗这个途径通来感悟这世界,也分享学生的世界。因此,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来写儿童诗,学生也能写出漂亮的儿童

诗来:

1、要善于想象

儿童最大的优势就是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离奇怪异的想法,所以,让学生在写儿童诗时可抓住事物的形状、颜色、作用等特点展开想象,把握住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找准创作的立足点,让想象多一些童趣,多一点夸张。

2、要学会用修辞手法

让学生在写儿童诗中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各种修辞手法,让所写事物更加准确、形象、生动,灵活运用自己的创意和思维,激发学生写诗的潜能,让学生更多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中完成。

3、要有“第三只眼睛”

这“第三只眼睛”是指我们要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中动人的诗意。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勤思考,从平常事物中挖掘美,挖掘出诗。

4、要学会选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想让所写的诗歌有内容,有灵性,并充满真情实感,学生必须学会选材,对所选材料进行取舍,选取生活中精彩的,难忘的亮点来写。

著名儿童诗人圣野曾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主观、有真性情的好人。”因此,让儿童诗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精神,享受诗意人生,从儿童出发,从课堂出发。

吟诗歌 享诗歌 写诗歌

——儿童诗《爸爸的鼾声》教后感

城西小学 吴 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儿童诗歌的学习正是为学生习作打开一扇自由的窗户,孩子们透过这扇窗户看见一个色彩缤纷的语文习作天地。

儿童诗感情强烈、想像丰富、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是切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欣赏、喜爱的诗歌。而且诗歌并不神秘,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只要用心去看、去想、去感受,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小诗人”。让我们在吟诗歌,享诗歌,写诗歌中感受诗歌魅力,享受写诗歌的乐趣。

一、 吟诗歌,让心灵与诗人亲密接触

诗歌是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而诗歌和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潜心诵读诗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诵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吟诗歌,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的去体验诗歌。

同时,诗歌形声韵律色彩之美感于一体,既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又有丰富的形象感。基于这种诗歌形式的特殊性,诵读诗歌应该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韵脚,粗知文章的意思,进而读出语气和气势,读出作品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读出新奇、读出意味、读出感情,读出理解。在教学《爸爸的鼾声》时,这首儿童诗节律轻快明显,读起来有滋有味,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在反复自读诗歌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朗读方式,再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读出自己的节奏和感觉,标上一些朗读符号,在这些记号的提示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爸爸的鼾声》: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它使我想起/美丽的森林/爸爸的鼾声/总是/断断续续的/使我担心火车会出了轨/咦/爸爸的鼾声停了/是不是火车到站

学生在读《爸爸的鼾声》时,把爸爸鼾声“断断续续”的特点,读得有声有色,朗读这个词时,学生或不紧不慢,或跳跃灵动,仿佛是一个“小大人”的神情在审视着自己的爸爸,同时还特别突出“总是”这个词,读得重而沉稳,在作者眼里,这爸爸的鼾声天天如此,通过读感受到作者细致的观察,这普通的鼾声居然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有的学生在“就像”后面停顿良久,把学生引入无限的想象,“咦”这个字字音拖长,意欲表达好奇,童真童趣之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倾听了学生对诗歌的不同理解和体会,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读读背背,感受,积累语言。

二、 享诗歌,让心灵在诗境中渐渐浸润

诗歌是在作者情思的驱动下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将作者的情感和表达的事物融为一体,勾勒出诗歌的意境,当作者在情感的主导下巧妙地将“物”“情”“神”“意”多层次融为一体的时候,就形成一种意境,在这个意境中,饱含诗人喜、怒、哀、乐情感,还有作者对人生的彻悟。在诗歌的学习中,借助已有的情感体验,在教师的引领下漫步诗境中,借助具体的意象去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学生学习诗歌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有言可发”“有情可悟”,必须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中,在诗境中渐渐悟诗。

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与文本、与教师进行有质量的对话,将简约的语言展现为丰厚的画面和文字,文本的内蕴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学生的情感之弦逐渐被拨动,最终与作者一道形成和谐共振。诗歌中蕴藏的想像力是丰富的,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这恰好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想像空间,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因此,让学生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再造想象” ,渐渐走进作者的心中,达成共鸣,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例如,我在教学《爸爸的鼾声》时,这鼾声断断续续的,就像行驶中的小火车,想象下这小火车会有怎样的经历?学生兴趣高涨,有的说爸爸的鼾声轻轻时,就像火车刚刚启动,呜呜——;有的说我爸爸经常打鼾,有时候,鼾声很大,吵得我睡不着,就像打雷一样,又像这小火车长鸣的汽笛;有的说爸爸的鼾声时

有时无,就像一下子穿山洞,一下子又出山洞一样,变化不断……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有感悟,言之有物,说之有理,在学生的丰富想象中,这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鼾声却变得丰富有趣。

三、写诗歌,让心灵在诗意中自由舞蹈

儿童诗其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让人耐人寻味,分行的语言,清晰别致的诗节,简单易学的句式,相似的段落,都是学生得以模仿创作的极佳范本。我们在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诗歌的意境和内涵精神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读为主,以仿为骨,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有一位评论家说过:“只读不写,眼高手低;只写不读,眼低手也低。”这正写出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深化。在孩子们的启蒙阶段,哑哑学诗之初,仿写就像一盏导航灯,指引着孩子们由不会写,怕写到感兴趣写、会写,进而爱写。

例如,在学习了《爸爸的鼾声》诗歌后,让学生也选取生活中的熟悉事物,大胆想象,进行创作,学生善于捕捉,异彩纷呈,情感流泻,让人温暖。

致衣服 妹妹的蝴蝶结

它给了我温暖 就像花丛中的蝴蝶

它使我想念 又让人联想起

妈妈对我的关爱 天上的风筝

我的衣服 妹妹的蝴蝶结

每天都穿在我的身上 总是把妹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让我时时回味起亲人的叮咛 使我总是浮想联翩

咦 咦

我的衣服呢 妹妹的蝴蝶结不见了

原来妈妈拿去洗了 原来是换成了另外一个蝴蝶结啊

在儿童的精神成长中,诗歌的作用不置可否,少年儿童通过诗歌的滋养,获得精神的升华,懂得做人的道理,体会生存的智慧和意义,在无形中,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让学生借写诗这个途径通来感悟这世界,也分享学生的世界。因此,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来写儿童诗,学生也能写出漂亮的儿童

诗来:

1、要善于想象

儿童最大的优势就是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离奇怪异的想法,所以,让学生在写儿童诗时可抓住事物的形状、颜色、作用等特点展开想象,把握住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找准创作的立足点,让想象多一些童趣,多一点夸张。

2、要学会用修辞手法

让学生在写儿童诗中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各种修辞手法,让所写事物更加准确、形象、生动,灵活运用自己的创意和思维,激发学生写诗的潜能,让学生更多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中完成。

3、要有“第三只眼睛”

这“第三只眼睛”是指我们要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中动人的诗意。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勤思考,从平常事物中挖掘美,挖掘出诗。

4、要学会选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想让所写的诗歌有内容,有灵性,并充满真情实感,学生必须学会选材,对所选材料进行取舍,选取生活中精彩的,难忘的亮点来写。

著名儿童诗人圣野曾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主观、有真性情的好人。”因此,让儿童诗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精神,享受诗意人生,从儿童出发,从课堂出发。


相关内容

  • 浅谈苦吟诗人贾岛的诗歌创作
  • 贾岛,字浪仙,范阳人.出身于一个卑微的家庭,早年做过和尚,法名无本,结识韩愈之后,贾岛从出世的道路上回过头来,重新走上了入世的道路.贾岛因为其僻涩之才无所用,屡次落第,生活穷困之极,一生不得志,最后郁郁终老. 贾岛写诗,曾受教于韩愈与孟郊,而他与孟郊一些不同之处在于,贾岛不仅坚持苦吟,而且在努力追求 ...

  • 红楼梦点评
  • 晴雯没有写诗 <咬文嚼字读红楼>之一 yh晓风残月 一般人从小喜欢文学,大多都是从喜欢诗歌开始的.少年好幻想,对生活充满无限憧憬,感情强烈而纯真,于是诗歌这种主观性强可直抒胸臆的文体便自然成为首选:等人到中年入世渐深有了些阅历,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世事的复杂,此时便容易移情别恋于小说这种能 ...

  • 读史巧吟诗
  • 读史巧吟诗,教学大得益 邵阳市城步县西岩镇中学杨爱勇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自己创作"咏史诗",既能提高文 学修养,培养高雅生活情趣,又能赢得学生青睐,树立威信,更能激发浓厚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真可谓:读史巧吟诗,教学大得益! 关键词:历史 诗 教学 正文 我是一名初 ...

  • 诗歌写作教学策略浅谈
  • [摘 要] 诗歌自古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长久以来,我们的诗歌教学大多只停留在鉴赏的层次,却忽略了对学生诗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本文笔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激发写作兴趣.积累写作材料.设置写作抓手三个方面初步对高中生的诗歌写作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诗歌写作 兴趣 材料 抓手 ...

  • 不会吟诗也会吟:诗词创作十日谈
  • 基本资料 不会吟诗也会吟:诗词创作十日谈 作者: 周啸天著 出版社: 出版年: 2009.07 页数: 定价: CNY26.00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这像是网络时代的诗歌宣言. "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的诗,却不知什么是诗味."宋谋瑒生前说的这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q ...

  • 古代诗人简介
  • 古代诗人简介:骆宾王(约638-约684) 今浙江义乌人.唐初文学家.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曾经当过侍御史,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官了,可当了没多久就得罪了很多人,进了监狱.获释后,被贬到浙江临海当县丞.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笔调高昂,风格雄放.与当时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合称"初唐 ...

  • 诗人的基本信息
  • 骆宾王(约638-约684) 今浙江义乌人.唐初文学家.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曾经当过侍御史,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官了,可当了没多久就得罪了很多人,进了监狱.获释后,被贬到浙江临海当县丞.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笔调高昂,风格雄放.与当时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合称"初唐四杰" ...

  • 中国古代诗人常识
  • 中国古代诗人常识 古代诗人简介:骆宾王(约638-约684) 今浙江义乌人.唐初文学家.从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曾经当过侍御史,这在当时算是很大的官了,可当了没多久就得罪了很多人,进了监狱.获释后,被贬到浙江临海当县丞.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笔调高昂,风格雄放.与当时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合 ...

  • 故宫发现2.8万首乾隆御笔诗 专家:写诗像发微信
  • 故宫发现2.8万首乾隆御笔诗 专家:写诗像发微信 日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该院已经启动乾隆御制诗文稿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新发现了两箱乾隆皇帝的2.8万首御笔诗,正在清理,这批诗作即将面世. 一位故宫专家告诉记者,故宫的很多文物上也有乾隆的诗作题写,"在我看来,他的诗作对他来说就像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