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当郭芙蓉想起佟湘玉

五年前,我在单位的走廊里碰到兰粟粟。她精神抖擞。穿一件黑色皮衣,走起路来生风,像一颗随时准备发射的子弹。

那时我在总编室做行政,和她的第一次接触就是用扫描仪帮她扫图片。半年后。一次职称培训,我和她坐在最后一排聊天。她一面听一面点评,俨然业内资深、成功人士的意见让我频频点头。课间休息。我和她谈起我想过的几个选题。她歪着头,一手托着腮,对我说:“我试着要你过来吧。”

在此之前,是我人生的迷茫期——在这家以古籍影印起家的老社,学近代史的我,无所适从:句读,通假、异体字,弄得我头昏脑涨;地方志、琴谱、各种经卷,整理编校的过程只让我感到晦涩枯燥。

总编室的工作也让我烦恼,每一天都很忙,年终总结时却不记得做了什么、学到什么。而兰粟粟是社里引进的人才,以做文史类畅销书见长,去她的部门,对我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

我就这么成了她的兵。

她对属下要求极严。

每个周一,我们几个捧着小本子坐在她面前挨个汇报工作,她在笔记本、日历上边听边写边做标记,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全神贯注,有些事,你刚想含混过去,她已猛地抬头,你的什么什么好像还没完成?你若不给她一个合理答案。便会被继续诘问。“为什么效率这么低?”继而上纲上线,“什么叫职业精神?”

被训过几次,我便学了乖。后来,我们分开,她曾提起对我最初的印象,“聪明,但散漫”,说这话时,以及以后,我已从某种程度上变成另一个她——直至今天,我仍保持着她留给我的习惯:每个早晨列出当天要做的事。再按重要程度重新排序,做一件画一个勾,勾画完才意味着今夜好眠。

她做事直接,并教我直接。

一日,我和一位作者通电话,我说。你可以模仿“谁谁”——“谁谁”是我的文字偶像。

电话说完,兰粟粟已立在我身边,她说,如果你喜欢“谁谁”的风格,就直接联系他,而不要试图找人模仿他。

“可人家是成名的作家,会搭理我吗?”我忐忑。

“不试怎么知道,”她斩钉截铁,“要学会用最直接的办法解决问题。”

我几乎被逼着写下平生第一封约稿邮件,在邮件中,我“直接”表达了仰慕之情,“读书时,我每晚看您的文章入睡,当编辑后,我的职业目标就是做您的责编。”

我不抱希望。但第二天就接到“谁谁”的回信。

他说他被我感动了,在之后的交流中,他表示,有多部书稿可以与我合作。

“谁谁”与我合作的第一本书,就获得了当年的国家级图书奖项。“直接,要多主动就多主动”,初战告捷,我满怀欣喜冲进兰粟粟的办公室,她就关于如何当编辑。对我总结。

那段时间,我们非常忙碌。

每个人同时做几本书,每本书从无到有——市场调查、策划,约稿、编辑,盯排版、设计。和印制、发行沟通及后期宣传都由责编一个人完成。

就在那时,我学会了如何最有效地工作。兰粟粟自己动手制了一张表,关于工作流程,精细到每一天该干什么。这张表广为流传,传到我的案头,同时做几本书的责编时。我甚至能精细到每个小时该干什么,一旦有一两个小时的空闲,便和她一样实行“自我奖励”,逛街、购物、喝茶、唱歌……不知为何,忙里偷闲的快乐竟大过真正的、纯粹的闲暇。

那段时间,办公室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其实,那段时间,我们不是很顺。

工作做得好,不意味着就能得到承认,尤其在一个论资排辈,怕改革,怕新鲜事物的老单位。

来自上层,来自周围的种种言论变成实质性的干扰和阻碍,对此,我至今感激兰粟粟的应对方式,因这方式最终变成了我面对逆境时的态度。

她还是那句话。“要有职业精神”。

她总是说,事情要像它该有的样子进行。

所以,即便没有人支持你。总有人反对你,攻击你,你仍要按时保质地完成你的工作,因为那是你在工作,“卖大白菜,我也要比别人优秀”,她在稿子上圈圈点点,突然扔了红笔。

她把自己变成一个品牌。

一次图书订货会,我在现场,有江浙的订货商赶来。只因“听说兰粟粟在这里”。而这些人追随着她,从A社到B社,已十来年,不认社,只认她。

最不顺时,她开始写作,“别让自己闲着”。

那时,正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她号称“突迷”,在百度贴吧连载她家里几个老兵的故事,打开办公室门,外面是血雨腥风、各部门的混战;关上办公室门,她绘声绘色,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今晚要写到哪一章。

等我最终决定离开,转行去报社时,兰粟粟也找到新去处,那是她事业的一个新高度。

临别,我说,出版是微利,没有理想的人坚持不下来;她不理我这茬,只动情地说:你们都走了,都离开这行了,就剩我一个在这儿奋战。

她送我一本书。正是最不顺时,她闲来涂笔最终成集的小说,书名叫《我和我的兵》。

若干年后,我在电视前欣赏由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葵花绽放的声响》,剧中人念着她写的台词“永远争第一”,我笑笑又想哭,“卖大白菜,我也要比别人优秀”,其实后来我也一直这么想。

我还是哭了。

一个朋友要出新书,就如何宣传,带我和她的责编见面商讨。

我们讨论了几种方案。我掏出小本子,翻到电视台、电台、各报纸书评版编辑及做易拉宝、海报人的联系方式,又找出一张纸列一二三四、时间节点、谁来负责。那位编辑由衷地说,在我们单位,我只管看稿子,没人教我这些——这话的背后,我看见她的不自信,五年前,我便如此。

我才知道我受教之多。

不只是技术,不只是内容,是思路、行事方式,是兰粟粟常说的“职业”带来的胸有成竹。

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那晚,我打车回家,车行在高架桥,月亮又大又圆,我离它很近。

我忽然泪流满面,我知道今时的我、我的核由谁重塑。

我发了一条短信给兰粟粟:“有一天当郭芙蓉回到家。过起自己的小日子。她会想念佟湘玉对她的帮助吧,如我想念你。”

---------

相守马桶,享受阅读。微信公众号马桶阅读,白领必备休闲读物,聊职场说文化谈生活侃八卦,每天给你与众不同的谈资,陪你度过与众不同的10分钟。

周一世相,周二职场,周三文化,周四生活,周五八卦,周六健康。输入数字1至6,回顾每天的马桶主题。

五年前,我在单位的走廊里碰到兰粟粟。她精神抖擞。穿一件黑色皮衣,走起路来生风,像一颗随时准备发射的子弹。

那时我在总编室做行政,和她的第一次接触就是用扫描仪帮她扫图片。半年后。一次职称培训,我和她坐在最后一排聊天。她一面听一面点评,俨然业内资深、成功人士的意见让我频频点头。课间休息。我和她谈起我想过的几个选题。她歪着头,一手托着腮,对我说:“我试着要你过来吧。”

在此之前,是我人生的迷茫期——在这家以古籍影印起家的老社,学近代史的我,无所适从:句读,通假、异体字,弄得我头昏脑涨;地方志、琴谱、各种经卷,整理编校的过程只让我感到晦涩枯燥。

总编室的工作也让我烦恼,每一天都很忙,年终总结时却不记得做了什么、学到什么。而兰粟粟是社里引进的人才,以做文史类畅销书见长,去她的部门,对我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

我就这么成了她的兵。

她对属下要求极严。

每个周一,我们几个捧着小本子坐在她面前挨个汇报工作,她在笔记本、日历上边听边写边做标记,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全神贯注,有些事,你刚想含混过去,她已猛地抬头,你的什么什么好像还没完成?你若不给她一个合理答案。便会被继续诘问。“为什么效率这么低?”继而上纲上线,“什么叫职业精神?”

被训过几次,我便学了乖。后来,我们分开,她曾提起对我最初的印象,“聪明,但散漫”,说这话时,以及以后,我已从某种程度上变成另一个她——直至今天,我仍保持着她留给我的习惯:每个早晨列出当天要做的事。再按重要程度重新排序,做一件画一个勾,勾画完才意味着今夜好眠。

她做事直接,并教我直接。

一日,我和一位作者通电话,我说。你可以模仿“谁谁”——“谁谁”是我的文字偶像。

电话说完,兰粟粟已立在我身边,她说,如果你喜欢“谁谁”的风格,就直接联系他,而不要试图找人模仿他。

“可人家是成名的作家,会搭理我吗?”我忐忑。

“不试怎么知道,”她斩钉截铁,“要学会用最直接的办法解决问题。”

我几乎被逼着写下平生第一封约稿邮件,在邮件中,我“直接”表达了仰慕之情,“读书时,我每晚看您的文章入睡,当编辑后,我的职业目标就是做您的责编。”

我不抱希望。但第二天就接到“谁谁”的回信。

他说他被我感动了,在之后的交流中,他表示,有多部书稿可以与我合作。

“谁谁”与我合作的第一本书,就获得了当年的国家级图书奖项。“直接,要多主动就多主动”,初战告捷,我满怀欣喜冲进兰粟粟的办公室,她就关于如何当编辑。对我总结。

那段时间,我们非常忙碌。

每个人同时做几本书,每本书从无到有——市场调查、策划,约稿、编辑,盯排版、设计。和印制、发行沟通及后期宣传都由责编一个人完成。

就在那时,我学会了如何最有效地工作。兰粟粟自己动手制了一张表,关于工作流程,精细到每一天该干什么。这张表广为流传,传到我的案头,同时做几本书的责编时。我甚至能精细到每个小时该干什么,一旦有一两个小时的空闲,便和她一样实行“自我奖励”,逛街、购物、喝茶、唱歌……不知为何,忙里偷闲的快乐竟大过真正的、纯粹的闲暇。

那段时间,办公室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其实,那段时间,我们不是很顺。

工作做得好,不意味着就能得到承认,尤其在一个论资排辈,怕改革,怕新鲜事物的老单位。

来自上层,来自周围的种种言论变成实质性的干扰和阻碍,对此,我至今感激兰粟粟的应对方式,因这方式最终变成了我面对逆境时的态度。

她还是那句话。“要有职业精神”。

她总是说,事情要像它该有的样子进行。

所以,即便没有人支持你。总有人反对你,攻击你,你仍要按时保质地完成你的工作,因为那是你在工作,“卖大白菜,我也要比别人优秀”,她在稿子上圈圈点点,突然扔了红笔。

她把自己变成一个品牌。

一次图书订货会,我在现场,有江浙的订货商赶来。只因“听说兰粟粟在这里”。而这些人追随着她,从A社到B社,已十来年,不认社,只认她。

最不顺时,她开始写作,“别让自己闲着”。

那时,正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她号称“突迷”,在百度贴吧连载她家里几个老兵的故事,打开办公室门,外面是血雨腥风、各部门的混战;关上办公室门,她绘声绘色,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今晚要写到哪一章。

等我最终决定离开,转行去报社时,兰粟粟也找到新去处,那是她事业的一个新高度。

临别,我说,出版是微利,没有理想的人坚持不下来;她不理我这茬,只动情地说:你们都走了,都离开这行了,就剩我一个在这儿奋战。

她送我一本书。正是最不顺时,她闲来涂笔最终成集的小说,书名叫《我和我的兵》。

若干年后,我在电视前欣赏由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葵花绽放的声响》,剧中人念着她写的台词“永远争第一”,我笑笑又想哭,“卖大白菜,我也要比别人优秀”,其实后来我也一直这么想。

我还是哭了。

一个朋友要出新书,就如何宣传,带我和她的责编见面商讨。

我们讨论了几种方案。我掏出小本子,翻到电视台、电台、各报纸书评版编辑及做易拉宝、海报人的联系方式,又找出一张纸列一二三四、时间节点、谁来负责。那位编辑由衷地说,在我们单位,我只管看稿子,没人教我这些——这话的背后,我看见她的不自信,五年前,我便如此。

我才知道我受教之多。

不只是技术,不只是内容,是思路、行事方式,是兰粟粟常说的“职业”带来的胸有成竹。

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那晚,我打车回家,车行在高架桥,月亮又大又圆,我离它很近。

我忽然泪流满面,我知道今时的我、我的核由谁重塑。

我发了一条短信给兰粟粟:“有一天当郭芙蓉回到家。过起自己的小日子。她会想念佟湘玉对她的帮助吧,如我想念你。”

---------

相守马桶,享受阅读。微信公众号马桶阅读,白领必备休闲读物,聊职场说文化谈生活侃八卦,每天给你与众不同的谈资,陪你度过与众不同的10分钟。

周一世相,周二职场,周三文化,周四生活,周五八卦,周六健康。输入数字1至6,回顾每天的马桶主题。


相关内容

  • 职场一句话经典语录
  • 1.郭敬明是很励志的,我朋友说郭敬明不写书的话,这么矮的个连对象都找不到.但现在呢,他成功了. 2.王石面如金刚,这类面相的老板对下属宽厚对自己狠厉;而潘石屹面如菩萨,看他说的都是心慈手软的话,做的却是心狠手辣的事情. 3.上海人都很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从前余秋雨是这样,现在韩寒也是.道德制高点就是

  • 2014本月最新给力语录
  • 职场就是一种心理战,善于观察细节的人能够在职场中走得更远,只要你能够读懂别人身上的小动作,你也可以玩转复杂的职场,甚至人际关系你也可以玩转。 重男轻女:重活儿,男人干;轻活儿,女人干。 语重心长:长辈讲话语气是重了点,但心是好的,不批评你才是害你呢,你要长时间记住这份情。 头头是道:头头说的总是有道 ...

  • [芙蓉镇]影评
  • <芙蓉镇>影评 中篇小说<芙蓉镇>是古华的代表作.作者从生活的春雨秋霜.峡谷沟壑中走来,为我们献上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芙蓉镇>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 ...

  • 湖南各报刊投稿邮箱 2
  • 湖南各报刊投稿邮箱 2010-06-08 19:30 湖南各报刊投稿邮箱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时间:11-12 16:41:50 浏览: [大 中 小] <湖南日报> 410071 长沙市芙蓉中路18号 生活时空:(迟美桦)[email protected] (门外食谈.百姓收藏 ...

  • 作为年轻白领不能不看的50条职场哲理金句(看了保证涨工资哦)
  • 1.郭敬明是很勵志的,我朋友說郭敬明不寫書的話,這麼矮的個連物件都找不到.但現在呢,他成功了. 2.王石面如金剛,這類面相的老闆對下屬寬厚對自己狠厲;而潘石屹面如菩薩,看他說的都是心慈手軟的話,做的卻是心狠手辣的事情. 3.上海人都很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從前餘秋雨是這樣,現在韓寒也是.道德制高點就是 ...

  • 江南烟雨夜-----芙蓉女儿诔
  • 芙蓉女儿诔 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 坐在空气里,烟雨在眼前飘来飘去,河流不缓也不急,温度不凛也不燥,心情不愠也不火,看窗前柳枝婀娜.看门前笑脸儿穿梭,俗情俗事断了来路-有个途中的偶遇畅谈古今.闲话风月,清茶一盏,书卷二三,身心付之丝竹中-- 曾经这般的幻想,而今, ...

  • 让青春的力量在这里绽放
  • 时光荏苒,平凡而规律的生活让人容易忘记时间的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已经正式入职科室一个月了.在SCM 部的日子里,体验了丰富的部门活动.轻松的工作氛围,认识了可敬的前辈和可爱的新同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们综合计划科的张果科长,他或手托电脑往返于办公桌与会议室之间,或接听各种来电,或查阅各种文件报 ...

  • 读初中生职业规划有感
  • 之所以觉得本文好,是因为现在看到的大多数与职业规划有关的文章大多是写给年轻人看的,而且有很强的"早"规划的倾向,所以不论是何种观点和建议,似乎都集中在一个人职场生涯的前10~15年:25岁前要怎么做,30岁前要学会什么,到了35~40岁时又要注意加强什么能力等等,而对40岁以后的 ...

  • 职场励志小故事:给压力找对一个出口
  • 那晚,在一家知名广告公司做设计师的朋友告诉我,干这行两年了,从刚得到这份工作时的欣喜到如今越来越明显的疲惫,她已渐渐迷失了奋斗的方向. 我不解 两年前,你的志向那么坚定,一定要在广告界找到立足之地,现在你已如愿,并且已有了一定的成绩,应该高兴才对啊. 她的眼神很忧郁 曾经非常喜欢设计这个专业,把这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