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交流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我想提到最多的就是“思考”这个词了,无论是从教育方面,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都建议大家学会思考,同时也要让学生会思考。正如这条建议中所说的“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更注重第一点: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可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还是走不出教室,只能以教师的讲,学生的练为主。如果有反应比较迟钝的学生不能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那只能通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来弥补,当然或许通过无数次的讲解和练习学生也能比较牢固的掌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你的学生真会思考了吗?可能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发现,在一二年级的时候,那些所谓听话的乖乖小孩成绩是十分出色的,100分对于他们来说是唾手可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三四年级或者高年级,那些平时看起来乖巧和认真的学生的成绩却要不断地往下落,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使他们丧失的信心。难道此时的他不认真了吗?头脑不灵活了吗?都不是,我想是因为他不会思考。在低年级时,由于学习的内容大多是要靠记忆的,所以那些听话乖巧的孩子就一五一十的把老师的话记在了脑子里,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只要把他所记住的东西一个个拿出来就可以用了,所以他们就可以得到高分。但到了高年级就不一样了,在记忆的基础上逐步掺进了越来越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只靠记忆完不成现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成绩就不断下降。

这时候我们再来思考作者的第二条经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里的聪明我想大概就是学会思考吧。作者的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他深信,一个年幼的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为的是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受过教育的人,而他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好奇的、爱钻研的和勤奋的学生,就是他要善于思考,他的生活和思想要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开他在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东西,——这种独立性是相对而言的,事实上,只有开展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丰富的思维活动,才能为在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当然我们当前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我们的教学还不能像作者所提到的那样完全地走出教室,但是我们可以吸取他的思想,比如我们的课堂可以多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适当时候借用多媒体来出示问题,使得我们的问题变得更形象生动;在平时的课堂上也要多结合实际生活,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我们的观察和思考中来.正如作者所说的“在观察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观察”。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会变得更聪明,更伶俐,也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才会充满更多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学生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卢瑟福也对学生说过:“不要死记硬背,也不要满足于做实验,而要学会思考;只有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人,才能猎取到知识,取得成就。”

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会思考呢?

我觉得要善于思考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提出疑问,也就是要学会提问题,学会问“为什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就是一个思考过程,就现在的新课程

特别强调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要尽量放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课上可以多问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面的很好途径。或者问“你是怎样想的?”这是引导学生反思和有条理说明思考过程。也可以“如果„„,会怎么样?”这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策略。当学生回答后引导大家质疑“他对吗?错在哪儿?”这是理解他人思考方式与从他人的思考过程中探索新的思考方法。我觉得思考是通向有目的学习的最佳道路。正是通过思考我们可以让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任何训练中帮助学生学习思考能力,千万不要把你的学生教成照本宣读的书呆子。

总之思考,是一种紧张的、愉快的脑力劳动,对于一个养成思考习惯的人来讲思考的确是一件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上我们要做两件事: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这很好理解,一定范围的知识是学生思考的根基。这也很好做,我们每天也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我觉得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环境。好奇心会引发思考,教师对于孩子们的好奇心应该采取认真的态度,引导他们去思考,合理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旦有了思考的环境,孩子们就会变得活跃。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思考者。让自己感受到思考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抓住课文内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孩子们去思考。

2、课堂上我们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如今,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善于归纳,举一反三。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上学就是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尤其是作文,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去背全文,应该让他们积累精华部分,日积月累就会有写作的素材了。这样得来的知识犹如一眼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的乐趣。

3、让学生写日记。培养学生写日记,也是训练学生思考的好办法,事实上写作就是在思考,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都是在思考中完成的。思考可以贯穿教学始终,可以渗透在课堂内外,只要我们留心,每时每刻都是训练学生进行思考的好办法。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最会引起孩子的思考,学生可以根据上课学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去思考,进行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写日记的材料。像我们低年级,也可以通过写少量小练笔来训练学生思考。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多读书。书读的多了,就会有发现,就会主动去思考,久而久之,孩子的大脑中就会储存许多知识。这样,与人交流时才会对答如流,那么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也就不会那么乏味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多和别人交流读书的感受,

让他们找到读书的乐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作为教师,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他们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他们才会变得更聪明

在学习《给教师的建议》第64、65两条,这两条都与学生的脑力劳动有关。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一个叫华里娅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以悉心爱护的态度来对待像她这样的脑力劳动迟缓的学生,在数学上努力增强她的自信心,培养她的独立思考能力,慢慢地她的学习就不像以前那么艰难了,最终这个女孩子成了班上数学能力最强的学生之一。

细细读来,我有不少感触:对于那些思考缓慢的学生,必须特别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头脑迟钝而责备他,也不要给记忆增加过重的负担——这些都是毫无益处的。是的,我们就是太急了,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该让他们思考的时候我会不耐烦的就把答案说了出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既要讲全,又要讲明,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思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练习,让学生自己感知解题的思路,学会分析应用,逐渐形成技能。

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不随意识记可以预防最大的弊病之一——死记硬背。我们的教师竭力防止学生去记诵不理解的东西。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是最牢固的识记。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促进学生有效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而只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教学行为会扼杀了学生好奇、乐于探求新知的天性。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师讲解结合学生的思考和练习把重点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要记得课堂上还要提供给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实现现有问题与原有经验的连接,才能完成了新知识的主动构建,从而发展思维能力。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不要着急,也许只需一会儿学生就会有惊人的发现。这点我在学生身上已领会到,有一次,我让一个很差的学生回答问题,那学生憋了半天终于说出答案,当时我虽然浪费了好多时间,但我真的觉得那几分钟的等待很值。也只有思考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我想提到最多的就是“思考”这个词了,无论是从教育方面,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都建议大家学会思考,同时也要让学生会思考。正如这条建议中所说的“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更注重第一点: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可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还是走不出教室,只能以教师的讲,学生的练为主。如果有反应比较迟钝的学生不能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那只能通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来弥补,当然或许通过无数次的讲解和练习学生也能比较牢固的掌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你的学生真会思考了吗?可能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发现,在一二年级的时候,那些所谓听话的乖乖小孩成绩是十分出色的,100分对于他们来说是唾手可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三四年级或者高年级,那些平时看起来乖巧和认真的学生的成绩却要不断地往下落,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使他们丧失的信心。难道此时的他不认真了吗?头脑不灵活了吗?都不是,我想是因为他不会思考。在低年级时,由于学习的内容大多是要靠记忆的,所以那些听话乖巧的孩子就一五一十的把老师的话记在了脑子里,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只要把他所记住的东西一个个拿出来就可以用了,所以他们就可以得到高分。但到了高年级就不一样了,在记忆的基础上逐步掺进了越来越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只靠记忆完不成现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成绩就不断下降。

这时候我们再来思考作者的第二条经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里的聪明我想大概就是学会思考吧。作者的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他深信,一个年幼的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为的是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受过教育的人,而他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好奇的、爱钻研的和勤奋的学生,就是他要善于思考,他的生活和思想要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开他在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东西,——这种独立性是相对而言的,事实上,只有开展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丰富的思维活动,才能为在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当然我们当前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我们的教学还不能像作者所提到的那样完全地走出教室,但是我们可以吸取他的思想,比如我们的课堂可以多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适当时候借用多媒体来出示问题,使得我们的问题变得更形象生动;在平时的课堂上也要多结合实际生活,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我们的观察和思考中来.正如作者所说的“在观察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观察”。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会变得更聪明,更伶俐,也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才会充满更多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学生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卢瑟福也对学生说过:“不要死记硬背,也不要满足于做实验,而要学会思考;只有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人,才能猎取到知识,取得成就。”

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会思考呢?

我觉得要善于思考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提出疑问,也就是要学会提问题,学会问“为什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就是一个思考过程,就现在的新课程

特别强调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要尽量放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课上可以多问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面的很好途径。或者问“你是怎样想的?”这是引导学生反思和有条理说明思考过程。也可以“如果„„,会怎么样?”这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策略。当学生回答后引导大家质疑“他对吗?错在哪儿?”这是理解他人思考方式与从他人的思考过程中探索新的思考方法。我觉得思考是通向有目的学习的最佳道路。正是通过思考我们可以让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任何训练中帮助学生学习思考能力,千万不要把你的学生教成照本宣读的书呆子。

总之思考,是一种紧张的、愉快的脑力劳动,对于一个养成思考习惯的人来讲思考的确是一件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上我们要做两件事: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这很好理解,一定范围的知识是学生思考的根基。这也很好做,我们每天也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我觉得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环境。好奇心会引发思考,教师对于孩子们的好奇心应该采取认真的态度,引导他们去思考,合理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旦有了思考的环境,孩子们就会变得活跃。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思考者。让自己感受到思考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抓住课文内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孩子们去思考。

2、课堂上我们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如今,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善于归纳,举一反三。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上学就是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尤其是作文,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去背全文,应该让他们积累精华部分,日积月累就会有写作的素材了。这样得来的知识犹如一眼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的乐趣。

3、让学生写日记。培养学生写日记,也是训练学生思考的好办法,事实上写作就是在思考,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都是在思考中完成的。思考可以贯穿教学始终,可以渗透在课堂内外,只要我们留心,每时每刻都是训练学生进行思考的好办法。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最会引起孩子的思考,学生可以根据上课学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去思考,进行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写日记的材料。像我们低年级,也可以通过写少量小练笔来训练学生思考。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多读书。书读的多了,就会有发现,就会主动去思考,久而久之,孩子的大脑中就会储存许多知识。这样,与人交流时才会对答如流,那么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也就不会那么乏味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多和别人交流读书的感受,

让他们找到读书的乐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作为教师,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他们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他们才会变得更聪明

在学习《给教师的建议》第64、65两条,这两条都与学生的脑力劳动有关。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一个叫华里娅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以悉心爱护的态度来对待像她这样的脑力劳动迟缓的学生,在数学上努力增强她的自信心,培养她的独立思考能力,慢慢地她的学习就不像以前那么艰难了,最终这个女孩子成了班上数学能力最强的学生之一。

细细读来,我有不少感触:对于那些思考缓慢的学生,必须特别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头脑迟钝而责备他,也不要给记忆增加过重的负担——这些都是毫无益处的。是的,我们就是太急了,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该让他们思考的时候我会不耐烦的就把答案说了出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既要讲全,又要讲明,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思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练习,让学生自己感知解题的思路,学会分析应用,逐渐形成技能。

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不随意识记可以预防最大的弊病之一——死记硬背。我们的教师竭力防止学生去记诵不理解的东西。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是最牢固的识记。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促进学生有效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而只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教学行为会扼杀了学生好奇、乐于探求新知的天性。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师讲解结合学生的思考和练习把重点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要记得课堂上还要提供给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实现现有问题与原有经验的连接,才能完成了新知识的主动构建,从而发展思维能力。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不要着急,也许只需一会儿学生就会有惊人的发现。这点我在学生身上已领会到,有一次,我让一个很差的学生回答问题,那学生憋了半天终于说出答案,当时我虽然浪费了好多时间,但我真的觉得那几分钟的等待很值。也只有思考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相关内容

  • 2014教师读书计划
  • 2014教师读书计划 每一位教师成为"读书人"是一种职业召唤,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读书的楷模.为了增强个人的读书意识,促进自身的快速成长,根据学校读书工作安排和个人实际,我制定自身读书计划如下: 一.读书活动目标: 1.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学 ...

  • 校本研修教师手册
  • 汉滨区中小学校本研修 教 师 手 册 任教学校 教师姓名 专业职称 主教学科 年 度 安康市汉滨区教学研究室制 1 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式与内容 校本研修是指各中小学校按照年度计划组织开展的以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为 导向,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为 ...

  • 教师读书交流发言稿2篇
  •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广大同仁们: 大家好!为期将近一个学期的"教师专业成长"读书活动已拉下帷幕.今天我要谈的主题是<做与时俱进的教育者――多读书,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 ...

  • 跃小教师读书心得交流安排表
  • 第五实验小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序号教师姓名交流周次交流主题备注1 曾柏玲第六周<点亮心灯,漫步书海>2丁美玲第七周读书心得3陈志育第八周<学生第一>读后思4蔡秀丽第九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点滴感想5韩国富第十周<新教育>点滴感想 ...

  • 2010年度"读书交流会活动"总结材料
  • 2010年度"读书交流会活动"总结材料 十一道沟中学 为认真贯彻落实校"好书推介"活动要求,扎实开展好广大教师全员读书活动,更好地促进教师成长,根据学校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交流活动,通过读书活动,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人文气质.科技素养, ...

  • 教师读书交流发言稿
  •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广大同仁们: 大家好!为期将近一个学期的"教师专业成长"读书活动已拉下帷幕.今天我要谈的主题是<做与时俱进的教育者――多读书,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 ...

  • 2016年小学教师读书计划
  • 2016年小学教师读书计划 1.2016年小学教师读书计划 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巴丹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的终点."营造书香校园,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 ...

  • 五年级语文口语交际
  •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 ...

  • 工作室教师读书活动方案
  • 为不断提升工作室成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改善自身知识结构,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制订以下读书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应该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工作室倡导每位成员树立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养成“与书为伴”的习惯,坚持“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