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课题结题与研究报告的生成
在结题检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往往不能很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呈现研究成果,给课题的综合评估和推广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对教育科研课题结题的操作和报告撰写做一系统阐述。
一、 结题的意义与方式
结题是指教育研究即将结束时,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研讨、理论阐释及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1.结题意义
(1)课题研究的需要。当前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课题研究,其过程受到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共同约束。以正式结题方式呈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双方约定的研究任务的达成。
(2)课题管理的需要。经同行专家指导或推广,发现好的或潜在的研究成果;从结题中了解到研究者的能力及研究方向;课题管理部门通过听取研究者、结题鉴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改进工作。
(3)研究者的需要。结题为研究者提供了听取同行评议、反思自己研究过程和研究行为的机会,有利于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更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
2.课题文档
包括申报书、主体报告、工作总结、附件以及结题申请表等,是按一定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所生成的原始资料进行有目的地整合而成。它反映了课题研究所有过程及结果,包括文字、图表、音像等。
(1)主体报告。指能集中、概括地反映整个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成果,包括课题提出、课题实施、研究成效和研究后反思。
(2)工作总结。是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计划执行情况和研究过程简略的事务性总结,包括课题组的协作、课题的调整与变化、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3)附件。是指正文中无法纳入,但又对文章观点、结论可作必要补充的材料汇集。
(4)申报书。指申报立项时的研究方案或立项后的开题论证,作为结题鉴定时的对照标准。
一般地,需要提交的结题材料是将主体报告与工作总结合二为一的课题研究报告以及附件。根据课题研究报告可以对研究水平、价值、效益进行综合评估,也要凭借课题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3.结题方式
本质是同行专家评议。
(1)成果认定。通过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的审定和认可,在专业刊物发表的论文或公开出版的专著、获政府奖励等来表示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从而认定结题。这种方式,需要研究者提交评价机构的证明,提交成果与课题研究相关性的说明,由课题管理部门进行判断和认定。
(2)会议鉴定。以召开同行专家会议的方式对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进行鉴定,以确定课题是否按立项的目标、计划开展,是否完成预期研究成果。会议鉴定成本高,投入大,但收益也最大。会议鉴定使研究者面对面与专家交流,能充分得到专家对课题研究的评价,有利于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3)通讯鉴定。以通讯方式把评议材料寄送给专家,由专家个人审评完成鉴定。通讯鉴定相对会议鉴定而言,鉴定成本较低。但研究者与专家及专家之间缺少交流,专家对课题研究了解不一定全面充分,所做的鉴定可能存在偏差,不利于进一步总结和提升研究成果。 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的评定要从学术性、科学性角度来判断。为提高结题质量,我们采用二轮评审制与结题现场会相结合的方式。二轮评审制是组织教科专家对老师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一次初审,反馈相应的意见或面对面交流,让老师做二次修改,然后再统一对修改后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二次审定。结题现场会是先由老师汇报研究情况,展示其研究成果(课件),然后是听讲老师提问--报告人解释--专家点评,研究者对照自己的研究报告做二次修改后,再统一进行结题评审。
二、 研究报告及其结构
1.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要求
研究报告要描述和解释研究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并要对其获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和说明。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形成的研究报告也有多种类型,主要有:哲理型论文、实证型报告(调查或实验报告)、经验型报告、个案型报告等。研究报告因课题研究的对象和采用的方法各异,其结构和表述形式以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其总体要求是一致的:⑴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⑵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
2.研究报告的正文结构
研究报告可分为前置(含标题、署名、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三部分。其中正文是主体,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引论:包括研究问题概述、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等。要求根据原有方案和情报资料,实事求是介绍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用“问题的提出”等提法。要求交待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即课题研究提出的原因和研究的意义;要研究什么,即课题研究的假设、研究目标及关键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即目前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包括前人研究成果与观点的综述、研究现状的诠释性概要(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总之,选用恰当的措词,开门见山地把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交待清楚,使研究报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中的有关内容。
(2)主论:要求充分反映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①交待研究方法:主要指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与材料、测量方法与程序等。要求交待清楚研究的操作定义;研究采用的特殊工具、设备和方法手段;研究对象的确定(总体、样本、抽样方法等);调查的方法与项目;实验因素的操作、无关因素的控制;资料的收集和处理等。研究方法交待要具体,条理要清楚。有些材料可用附件形式附在报告后面。
②分析研究成果:主要指概述研究发现与结果,对假设、问题、目标的结果描述,统计检验的结果等。要求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与数据进行数量统计,做出定量分析;对非数量化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纳,开展逻辑推理,用文字进行定性分析。数据可用直方图、曲线图、折线图等图表形象地表示出来,让人一目了然。研究结果最好用一般与典型、数据与事例相结合来表示表述。
③讨论相关问题:主要指对结果的诠释,研究的局限性,对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对未来的启示等。要讨论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研究结果作理论上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包括提出质问;与他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论证和分析。还要讨论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便为同行进行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还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设性意
见。
(3)结论:包括对结果的概括和推论,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等。要求简明归纳研究成果的基本要点,即研究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同时要根据研究情况得出下一步应深入研究的问题。要求客观真实,简洁明确,鲜明集中,让人们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
三、 研究报告的生成路径
1.明确主题
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要表现出研究报告中不同层次内容的深度、上下位的连接关系和并列标题之间的相互对应的统一整体关系。通常只阐明一个主题(中心论点)。提炼方法有:⑴头脑风暴法。反复阅读所得的材料,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觉进行梳理,使用不同的概念将材料内容串成一个整体,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用图画出来,设想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写作。⑵逐级归纳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明确研究的类型,借助于相应的文本框架把所得的材料进行排列组合。从事实资料出发逐级归纳出基本论点,甚至中心论点,完成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过程。
2.草拟提纲
围绕梳理所得的逻辑顺序,构建研究报告大致框架结构(即拟定大小标题),显示论证层次以及论证方法。先是搭起研究报告的大框架,再考虑每部分层次结构,然后列出每个层次的段落要点和事例,最后将一些相关材料及索引分配在各标题下以备用。形式上是使通篇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是对各部分材料的概括。提纲有句子式、标题式、图表式和段落式。拟制提纲的程序同逐级归纳法正好相反,即从中心论点出发到基本论点再到下位论点最后到资料。
3.形成初稿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巧妙的构思和拟定完整提纲基础上,大胆地、尽情地把自己最初的感受、意念及有价值的东西先写下来。初稿写法有:⑴循序渐进法(按自然顺序)。⑵分题单写法(化整为零法)。将全文截开来写,各部分写完后再从整体上进行协调。⑶先易后难法。根据思维的活动展开写,思考成熟什么,就先写什么。
若一时觉得写不下去,可通过“忘、回、跳”策略走出困境。⑴忘:即暂时封存相关材料,暂时忘掉这些材料的种种观点和思想,腾出“空间”独立思考,避免自己的头脑成为人家的“跑马场”。⑵回:即回到教育教学的现实中去,再去做观察调查工作,搜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自己原有的思维方法进行“元研究”。⑶跳:即改变思维角度、分析策略,从其他学科或领域用其他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换位思考。
4.修改定稿
从斟酌观点、增删材料、梳理结构、润色语言和核实附注等方面,用趁热打铁法(边写边改一气呵成)、诵读修改法、冷处理法(存放-冷却-补正修改)或以文会友法(同行交流-专家点评-自我修改)等方法,对形成的初稿要进行精雕细刻。写作中的最新灵感又促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进一步明确研究意图和写作焦点,可重新考虑并改变既定的写法,直至修改写作提纲,扩大与容纳一些新的观念和认识。一篇合格的研究报告至少应满足科学性、新颖性和可读性的要求,而真正能打动、启迪读者的,是作者对问题深邃的独到的见解和缜密精辟的分析。全文自圆其说,结构严谨,意思贯通,脉络分明,浑然一体。
四、 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报告与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对照着写
作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验证和总结的研究报告,在以下方面要与实施方案对照着写。⑴研究内容。研究内容若是策略,研究报告中就要总结形成了哪些策略;研究内容若是教学模式,就要总结形成的教学模式;研究内容若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那就要总结问题是怎样解决的。⑵研究方法。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问卷调查,那对应的研究报告是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形成了什么结论;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行动研究法,则研究报告中就要陈述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什么问题进行了研究,在问题解决中做了哪些工作,对原研究设计做了哪些修改,结果怎样,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如设计了文献研究法,就要明确文献的名称,主要观点,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等。⑶研究成果。课题实施方案中预设的成果要与研究报告中的成果分析保持对应。
2.依据研究材料来提炼研究成果
要全面掌握和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撰写时要重新熟悉课题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情况,他人研究的理论观点、成果、动态和方法,以及应用于实际后的问题和建议等,均可作参考。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但不可受其束缚,被其左右,照搬他人研究的观点,人云亦云。对照课题实施方案,尽量搜集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并注意对材料的检验和筛选,对具体材料作中肯的理论分析。要结合课题研究实际,为我所用。
提炼就是要把感性材料进行反复分析,进行筛选和改造制作,透过现象抓本质,透过局部看整体,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在提炼中经常会遭遇资料庞杂、茫无头绪的困扰,我们可以像旅行者收拾自己的箱子那样,采取如下办法加以解决:⑴重新安排其中的物品;⑵找一个更大的箱子;⑶把不必要的东西挑出来。第一和第二个办法促使我们考虑自己的归类标准,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包装”方式或更合适的容器。第三个办法揭示我们:研究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而聚焦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要提炼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即在原有基础上有何发展,有没有新的发现,研究过程中质疑和完善的地方有哪些。要阐述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怎样操作,效果怎样。成果要概括、精要、利于推广。有的教师在研究报告中只交代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方法程序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缺乏操作性的概括和提炼,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如只罗列材料,对研究过程做镜子式的实录;只简述论点,把大量的材料放在附件里等。
3.紧扣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现过程性
一般课题研究都以研究问题为切入点,在课题实施方案中围绕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和子课题。因此在研究报告中首先要明确研究内容落实了没有,与子课题相对应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如《xx策略研究》,首先要陈述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形成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怎样界定,如何操作,有没有理论支撑,运用这些策略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念,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提供哪些保障,运用的效果如何。陈述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抓住问题,阐述观点。事例是实,议论是虚,唯有因实生虚,虚实相应,文章才能生辉。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在依据事实的基础上,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理性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因此研究报告要以实践为基础,体现过程性。缺少引文及附件,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等现象,都会使研究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进行定量分析是求实精神的具体表现,数据本身具有很强的确定性,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比语言描述更客观、准确,有说服力。在科学研究目的中,描述、解释是基础,预测和控制才是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用数理统计等量化分析,甚至可以结合计算机量化模型,建立事物发展的数学模型。量化是教育科研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量的分析,只有质的描述,这样的研究是不完善的。要收集数据资料,并作初步处理,用作分析、推理和判断,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因此撰写研究报告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这样,才能提高研究报告的实证性。有些课题明为实验研究,且设计了对照班,但在成果分析中,多运用模糊语言,进行定性分析,没能根据事实材料和数据提出结论,印证成果,严重削弱了课题研究的可信度。
5.结论分析要实事求是
在文章结尾时,可以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做一个比较中肯的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尚未澄清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方面和初步的打算。课题研究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研究报告中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切忌一味地唱赞歌。按照预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发现了新问题也是成果。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重在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的隐性成果比显性成果更多更有价值。因此,在结论分析上要尊重事实;对于效果不明显的,不妨讨论一下原因,明确下一步研究的问题。结论是正文内容的归纳和深化,如对正文的主要内容仅作简单重复,或谈几点体会、喊几句口号就草率收兵,会使结论空泛笼统,使成果缺乏说服力。不要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尚无研究”;也不可闭门造车,忽视前提和条件,任意夸大成绩缩小问题,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以免影响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6.附件是报告的补充材料
附件包括:⑴对概括性成果的具体展示,如专著、系列论文等;⑵表明所依靠的方法与工具,如研究工具(问卷等)、原始数据与统计、观察记录等;⑶研究效果证明,如实验学校教师总结、典型案例等。凡撰写者认为必须向读者提供的一些原始记录、工作表格、可供借鉴的资料等,都可作附件内容,并按推出的内容分成若干条目陈述。千万别把附件当成垃圾箱或档案袋。
教育科研课题结题与研究报告的生成
在结题检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往往不能很好地陈述研究过程、呈现研究成果,给课题的综合评估和推广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对教育科研课题结题的操作和报告撰写做一系统阐述。
一、 结题的意义与方式
结题是指教育研究即将结束时,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研讨、理论阐释及提出新问题的过程。
1.结题意义
(1)课题研究的需要。当前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课题研究,其过程受到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共同约束。以正式结题方式呈现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课题管理部门与研究者双方约定的研究任务的达成。
(2)课题管理的需要。经同行专家指导或推广,发现好的或潜在的研究成果;从结题中了解到研究者的能力及研究方向;课题管理部门通过听取研究者、结题鉴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改进工作。
(3)研究者的需要。结题为研究者提供了听取同行评议、反思自己研究过程和研究行为的机会,有利于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更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
2.课题文档
包括申报书、主体报告、工作总结、附件以及结题申请表等,是按一定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所生成的原始资料进行有目的地整合而成。它反映了课题研究所有过程及结果,包括文字、图表、音像等。
(1)主体报告。指能集中、概括地反映整个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成果,包括课题提出、课题实施、研究成效和研究后反思。
(2)工作总结。是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组织、计划执行情况和研究过程简略的事务性总结,包括课题组的协作、课题的调整与变化、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3)附件。是指正文中无法纳入,但又对文章观点、结论可作必要补充的材料汇集。
(4)申报书。指申报立项时的研究方案或立项后的开题论证,作为结题鉴定时的对照标准。
一般地,需要提交的结题材料是将主体报告与工作总结合二为一的课题研究报告以及附件。根据课题研究报告可以对研究水平、价值、效益进行综合评估,也要凭借课题研究报告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3.结题方式
本质是同行专家评议。
(1)成果认定。通过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的审定和认可,在专业刊物发表的论文或公开出版的专著、获政府奖励等来表示课题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从而认定结题。这种方式,需要研究者提交评价机构的证明,提交成果与课题研究相关性的说明,由课题管理部门进行判断和认定。
(2)会议鉴定。以召开同行专家会议的方式对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进行鉴定,以确定课题是否按立项的目标、计划开展,是否完成预期研究成果。会议鉴定成本高,投入大,但收益也最大。会议鉴定使研究者面对面与专家交流,能充分得到专家对课题研究的评价,有利于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3)通讯鉴定。以通讯方式把评议材料寄送给专家,由专家个人审评完成鉴定。通讯鉴定相对会议鉴定而言,鉴定成本较低。但研究者与专家及专家之间缺少交流,专家对课题研究了解不一定全面充分,所做的鉴定可能存在偏差,不利于进一步总结和提升研究成果。 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的评定要从学术性、科学性角度来判断。为提高结题质量,我们采用二轮评审制与结题现场会相结合的方式。二轮评审制是组织教科专家对老师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一次初审,反馈相应的意见或面对面交流,让老师做二次修改,然后再统一对修改后的课题报告进行第二次审定。结题现场会是先由老师汇报研究情况,展示其研究成果(课件),然后是听讲老师提问--报告人解释--专家点评,研究者对照自己的研究报告做二次修改后,再统一进行结题评审。
二、 研究报告及其结构
1.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要求
研究报告要描述和解释研究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并要对其获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和说明。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形成的研究报告也有多种类型,主要有:哲理型论文、实证型报告(调查或实验报告)、经验型报告、个案型报告等。研究报告因课题研究的对象和采用的方法各异,其结构和表述形式以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其总体要求是一致的:⑴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⑵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
2.研究报告的正文结构
研究报告可分为前置(含标题、署名、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三部分。其中正文是主体,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引论:包括研究问题概述、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等。要求根据原有方案和情报资料,实事求是介绍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用“问题的提出”等提法。要求交待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即课题研究提出的原因和研究的意义;要研究什么,即课题研究的假设、研究目标及关键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即目前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包括前人研究成果与观点的综述、研究现状的诠释性概要(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总之,选用恰当的措词,开门见山地把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交待清楚,使研究报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中的有关内容。
(2)主论:要求充分反映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①交待研究方法:主要指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与材料、测量方法与程序等。要求交待清楚研究的操作定义;研究采用的特殊工具、设备和方法手段;研究对象的确定(总体、样本、抽样方法等);调查的方法与项目;实验因素的操作、无关因素的控制;资料的收集和处理等。研究方法交待要具体,条理要清楚。有些材料可用附件形式附在报告后面。
②分析研究成果:主要指概述研究发现与结果,对假设、问题、目标的结果描述,统计检验的结果等。要求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与数据进行数量统计,做出定量分析;对非数量化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分析、比较、归纳,开展逻辑推理,用文字进行定性分析。数据可用直方图、曲线图、折线图等图表形象地表示出来,让人一目了然。研究结果最好用一般与典型、数据与事例相结合来表示表述。
③讨论相关问题:主要指对结果的诠释,研究的局限性,对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对未来的启示等。要讨论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对研究结果作理论上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包括提出质问;与他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论证和分析。还要讨论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便为同行进行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同时,还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设性意
见。
(3)结论:包括对结果的概括和推论,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等。要求简明归纳研究成果的基本要点,即研究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同时要根据研究情况得出下一步应深入研究的问题。要求客观真实,简洁明确,鲜明集中,让人们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
三、 研究报告的生成路径
1.明确主题
整合所有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演绎,尽量提炼出该课题的创新观点。要表现出研究报告中不同层次内容的深度、上下位的连接关系和并列标题之间的相互对应的统一整体关系。通常只阐明一个主题(中心论点)。提炼方法有:⑴头脑风暴法。反复阅读所得的材料,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觉进行梳理,使用不同的概念将材料内容串成一个整体,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用图画出来,设想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写作。⑵逐级归纳法。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明确研究的类型,借助于相应的文本框架把所得的材料进行排列组合。从事实资料出发逐级归纳出基本论点,甚至中心论点,完成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过程。
2.草拟提纲
围绕梳理所得的逻辑顺序,构建研究报告大致框架结构(即拟定大小标题),显示论证层次以及论证方法。先是搭起研究报告的大框架,再考虑每部分层次结构,然后列出每个层次的段落要点和事例,最后将一些相关材料及索引分配在各标题下以备用。形式上是使通篇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是对各部分材料的概括。提纲有句子式、标题式、图表式和段落式。拟制提纲的程序同逐级归纳法正好相反,即从中心论点出发到基本论点再到下位论点最后到资料。
3.形成初稿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巧妙的构思和拟定完整提纲基础上,大胆地、尽情地把自己最初的感受、意念及有价值的东西先写下来。初稿写法有:⑴循序渐进法(按自然顺序)。⑵分题单写法(化整为零法)。将全文截开来写,各部分写完后再从整体上进行协调。⑶先易后难法。根据思维的活动展开写,思考成熟什么,就先写什么。
若一时觉得写不下去,可通过“忘、回、跳”策略走出困境。⑴忘:即暂时封存相关材料,暂时忘掉这些材料的种种观点和思想,腾出“空间”独立思考,避免自己的头脑成为人家的“跑马场”。⑵回:即回到教育教学的现实中去,再去做观察调查工作,搜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自己原有的思维方法进行“元研究”。⑶跳:即改变思维角度、分析策略,从其他学科或领域用其他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换位思考。
4.修改定稿
从斟酌观点、增删材料、梳理结构、润色语言和核实附注等方面,用趁热打铁法(边写边改一气呵成)、诵读修改法、冷处理法(存放-冷却-补正修改)或以文会友法(同行交流-专家点评-自我修改)等方法,对形成的初稿要进行精雕细刻。写作中的最新灵感又促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进一步明确研究意图和写作焦点,可重新考虑并改变既定的写法,直至修改写作提纲,扩大与容纳一些新的观念和认识。一篇合格的研究报告至少应满足科学性、新颖性和可读性的要求,而真正能打动、启迪读者的,是作者对问题深邃的独到的见解和缜密精辟的分析。全文自圆其说,结构严谨,意思贯通,脉络分明,浑然一体。
四、 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报告与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对照着写
作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验证和总结的研究报告,在以下方面要与实施方案对照着写。⑴研究内容。研究内容若是策略,研究报告中就要总结形成了哪些策略;研究内容若是教学模式,就要总结形成的教学模式;研究内容若是解决某一具体问题,那就要总结问题是怎样解决的。⑵研究方法。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问卷调查,那对应的研究报告是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形成了什么结论;如在研究实施方案中设计了行动研究法,则研究报告中就要陈述在研究过程中针对什么问题进行了研究,在问题解决中做了哪些工作,对原研究设计做了哪些修改,结果怎样,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如设计了文献研究法,就要明确文献的名称,主要观点,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等。⑶研究成果。课题实施方案中预设的成果要与研究报告中的成果分析保持对应。
2.依据研究材料来提炼研究成果
要全面掌握和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撰写时要重新熟悉课题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情况,他人研究的理论观点、成果、动态和方法,以及应用于实际后的问题和建议等,均可作参考。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但不可受其束缚,被其左右,照搬他人研究的观点,人云亦云。对照课题实施方案,尽量搜集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并注意对材料的检验和筛选,对具体材料作中肯的理论分析。要结合课题研究实际,为我所用。
提炼就是要把感性材料进行反复分析,进行筛选和改造制作,透过现象抓本质,透过局部看整体,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结论。在提炼中经常会遭遇资料庞杂、茫无头绪的困扰,我们可以像旅行者收拾自己的箱子那样,采取如下办法加以解决:⑴重新安排其中的物品;⑵找一个更大的箱子;⑶把不必要的东西挑出来。第一和第二个办法促使我们考虑自己的归类标准,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包装”方式或更合适的容器。第三个办法揭示我们:研究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而聚焦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 要提炼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即在原有基础上有何发展,有没有新的发现,研究过程中质疑和完善的地方有哪些。要阐述成果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怎样操作,效果怎样。成果要概括、精要、利于推广。有的教师在研究报告中只交代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方法程序和结果,缺少理性思考和对结论的陈述,缺乏操作性的概括和提炼,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如只罗列材料,对研究过程做镜子式的实录;只简述论点,把大量的材料放在附件里等。
3.紧扣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现过程性
一般课题研究都以研究问题为切入点,在课题实施方案中围绕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和子课题。因此在研究报告中首先要明确研究内容落实了没有,与子课题相对应的研究成果是什么。如《xx策略研究》,首先要陈述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形成了哪些策略,这些策略怎样界定,如何操作,有没有理论支撑,运用这些策略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观念,需要怎样的教育教学环境,需要提供哪些保障,运用的效果如何。陈述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抓住问题,阐述观点。事例是实,议论是虚,唯有因实生虚,虚实相应,文章才能生辉。课题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在研究的过程中去体验、去发现,在依据事实的基础上,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理性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因此研究报告要以实践为基础,体现过程性。缺少引文及附件,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等现象,都会使研究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进行定量分析是求实精神的具体表现,数据本身具有很强的确定性,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比语言描述更客观、准确,有说服力。在科学研究目的中,描述、解释是基础,预测和控制才是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用数理统计等量化分析,甚至可以结合计算机量化模型,建立事物发展的数学模型。量化是教育科研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量的分析,只有质的描述,这样的研究是不完善的。要收集数据资料,并作初步处理,用作分析、推理和判断,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因此撰写研究报告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这样,才能提高研究报告的实证性。有些课题明为实验研究,且设计了对照班,但在成果分析中,多运用模糊语言,进行定性分析,没能根据事实材料和数据提出结论,印证成果,严重削弱了课题研究的可信度。
5.结论分析要实事求是
在文章结尾时,可以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做一个比较中肯的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尚未澄清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方面和初步的打算。课题研究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研究报告中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切忌一味地唱赞歌。按照预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发现了新问题也是成果。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重在体验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的隐性成果比显性成果更多更有价值。因此,在结论分析上要尊重事实;对于效果不明显的,不妨讨论一下原因,明确下一步研究的问题。结论是正文内容的归纳和深化,如对正文的主要内容仅作简单重复,或谈几点体会、喊几句口号就草率收兵,会使结论空泛笼统,使成果缺乏说服力。不要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尚无研究”;也不可闭门造车,忽视前提和条件,任意夸大成绩缩小问题,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以免影响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6.附件是报告的补充材料
附件包括:⑴对概括性成果的具体展示,如专著、系列论文等;⑵表明所依靠的方法与工具,如研究工具(问卷等)、原始数据与统计、观察记录等;⑶研究效果证明,如实验学校教师总结、典型案例等。凡撰写者认为必须向读者提供的一些原始记录、工作表格、可供借鉴的资料等,都可作附件内容,并按推出的内容分成若干条目陈述。千万别把附件当成垃圾箱或档案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