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

第一章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

三、选择题

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 )

A .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 .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 .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 .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 .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

A .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

B .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

C .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D .认识全球环境问题

E .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

A .空气、水、土壤(岩石)

B .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 .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 .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 .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

A .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 .环境污染治理

D .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 .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

A .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 .铅、镉、汞、酚

C .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 .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

A .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 .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 .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D .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 .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 .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B .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

C .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

D .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

E .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

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 )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

A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

B .臭氧层破坏

C .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

D .生物多样性锐减

E .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

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B .人群健康

C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D .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

E .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

A .机体的新陈代谢上

B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

C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D .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E .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

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 )

A .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B .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

C .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 .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

E .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

四、问答题:

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 B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按环境是否受过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 ;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_ _;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 _和_

2.生态系统的生物,可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

3.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 和

4.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

5.198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 )将生物标志分为

二、名词解释

1.自然环境: 2.生活环境:

3.生态环境: 4.生态系统: 5.食物链: 6.食物网: 7.生物放大作用: 8.生态系统健康:。 9.剂量—效应关系: 10.易感人群:。 1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2.环境流行病学: 13.暴露: 14.环境暴露水平: 15.生物标志:三、选择题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这些功能流是( )

A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

B .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

C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

D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E .都不是

2.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

A .是异养型微生物

B .是草食动物

C .是肉食动物

D .可起着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

E .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3.“食物网”的概念是( )

A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

B .多种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状食物关系

C .多种生物因食物不同,形成的复杂的食物关系

D .多种污染食物与健康的相互关系

E .复杂的食物之间的关系

4.生态系统健康是( )

A .人和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综合特性

B .生态系统对人健康影响的特性

C .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特性

D .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E .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特性

5.人类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及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水量的(

A .12.0%左右

B .0.2%左右

C .0.01%左右

D .1.0%左右

E .5.0%左右

6.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 .环境决定人类

B .人类改造环境

C .互为因果

D .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

E .无特殊关系

7.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 )

A .两头大,中间小

B .两头小大,中间大

C .最弱的效应比例大

D .最强的效应比例大

E .都一样大

8.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 )

A .生理代偿的变化

B .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

C .正常调节的变化

D .出现严重中毒

E .生理异常的变化

9.人群易感性是( )

A .遗传决定的

B .后天获得的

C .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D .是不会改变的

E .是感染以后产生的

10.有害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下列特征,哪项是错? ( )

A .历来存在

B .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 )

C .依然存在

D .将继续长期存在

E .将逐渐消失

11. 气候成为某些流行病的重要流行因素,以致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例如: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等病( )

A .秋冬季多见

B .冬春季多见

C .春夏季多见

D .夏冬季多见

E .夏秋季多见

12.哪项不是天气与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方式( )

A .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

B .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

C .影响污染物的吸收

D .对人体的物理作用

E .影响环境质量

13.环境污染的概念是( )

A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B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

C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体健康

D .A+B

E .A+B+C

14.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 )

A .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形成和途径进入人体

B .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C .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

D .受污染影响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

E .以上都是

15.下面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 )

A .地方性氟中毒

B .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基甲酯泄漏事件

C .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D .伦敦烟雾事件

E .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

16.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 E )

A .污染物的暴露剂量

B .污染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期和频度)

C .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

D .机体的反应特性

E .以上全是

17.下列是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除外( B )

A .DDT 、PCBs 等

B .氰化物

C .汞

D .镉

E .铅

18.IARC 根据对人的致癌危险将致癌物分类,正确的描述是( A )

A .1类:对人致癌

B .1类:对人很可能致癌

C .2A 类:对人可能致癌

D .2B 类:对人很可能致癌

E .3类:对人很可能不致癌

19.化学致癌的引发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 C )

A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B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长,是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C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D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E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可逆的;引发剂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20.化学致癌的促进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 D )

A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B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测定的阈剂量。

C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

D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E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与引发剂同时给予才发挥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

21.肺癌发生率一般较高,在( E )

A .城市居民中

B .乡村居民中

C .燃柴农户的居民中

D .燃煤农户的居民中

E .空气中苯并(a )芘浓度较高地区的居民中

22. 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 C )

A .着床前期

B .着床期

C .器官形成期

D .器官形成后期

E .胎儿期

23.高危人群即( A )

A .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

B .易感人群

C .抵抗力低的人群

D .多病的人群

E .年龄幼小的人群

24.选择环境流行病学健康效应测量的对象时,主要应考虑( D )

A .儿童

B .妇女

C .老年人

D .高危人群

25.生物标志物是( C )

A .暴露剂量的指示物

B .有害效应的指示物

C .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一系列关键事件的指示物

D .人群易感性的指示物

E .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改变的指示物

26.健康危险度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D )

A .以可接受的危险程度代替安全性

B .其评价方法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保证健康

C .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定量化

D .A+C

E .A+B

27.下面有一项不是进行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它是( B )

A .危害鉴定

B .污染来源鉴定

C .暴露评价

D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E .危险度特征分析

28.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危害鉴定中,有害效应包括以下四种类型,除外(

A .致癌(包括体细胞致突变)性

B .致生殖细胞突变

C .器官、细胞病理学损伤

D .非特异损伤

E .发育毒性(致畸性)

29.危险度特征分析时,对有阈化学物可计算出( E )

A .人群终生超额危险度

B .人群年超额危险度

C .人群年超额病例数

D .B+C

E .A+B+C

四、问答题

1.环境与人体的相互关系 D )

答: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与环境形成了一种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由于客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特有的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使环境和人体关系极其复杂,但人类总是和自然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处在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中。

人是环境的产物,组成人体的物质都来自其环境。

环境与人体密切联系的另一体现,是环境与人的相互依存性。从生物圈这样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看,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生物之间互为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受益。

环境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包括人对环境和环境对人的双向作用。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对环境施加影响。环境通过自净或自调控等作用对其影响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如对环境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对其干扰表现出一定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但是,这种缓冲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强度上超过其环境容量或抵抗力和恢复力时,则会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另一方面,环境的构成及状态的任何改变也会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机体会动员其生理调节机能对其变化加以适应。

2.人群健康效应谱分为哪五级?

答:.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多为生理代偿性的,非病理学改变。

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不过,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3.天气和气候条件对健康影响的方式?

答:(1)对人体的物理作用

(2)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

(3)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

(4)影响环境质量,增加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5)对人体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4.环境污染的复杂性表现在哪里?

答:其复杂性表现为:①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迁移、富集和转化,以污染物母体形式或转化后形成的新污染物通过多种环境介质(水、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

②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效应可有相加、协同、拮抗和独立作用等多种联合方式表现出来;

③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探索敏感而特异的反应指标困难; ④受污染影响人群反应的个体差异大,包括老、幼、病、弱甚至胎儿及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敏感人群。

5.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优点及其研究内容和任务有哪些?

答: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中,环境毒理学是十分有用的手段。这是因为毒理学研究具有如下优点:

①可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水平和强度(包括污染浓度和暴露时间),并能使研究因素单一、准确,避免了人群调查中存在的众多干扰因素;

②效应观察指标不受限制,能利用实验动物的任何组织和器官来观察环境有害物所产生的病理改变,以便了解在体内作用的靶及毒作用机制。③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动物等试验材料,更有利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环境毒理学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研究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主要是:

(1)环境污染物(毒物)接触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污染物的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等基本毒理学特征。

(3)污染物毒作用的机制及在机体内产生的主要生物学效应。

(4)污染物的特殊毒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性)检测和评价。

(5)研究和探索污染物在机体反应中出现的特异、敏感的测试指标,即生物标志,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手段。

(6)对已造成健康危害,并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的可疑致病因素,建立动物模型予以证实。

(7)对于新合成的化合物或即将进入环境的化学物(化工产品、污染物、农药等)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8)应用于环境生物监测。

6.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定义和特点?

答: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健康危险度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①健康保护观念的转变。安全是相对的,在任何情况下要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将有害健康的污染物完全清除,只能逐步控制污染,使对健康的影响处于一般人可接受的危险水平。

②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定量化。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或危害不仅是“有”或“无” 、“是”或“否”的判别标准,而是定量地阐明危害健康的程度。

7.健康危险度评价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答:.现行的健康危险度评价,主要应用在下列几个方面:

(1)预测、预报在特定环境因素暴露条件下,暴露人群终生发病或死亡的概率。

(2)对各种有害化学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危险度进行比较评价,排列治理次序,用于新化学物的筛选,并从公共卫生、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进行论证及各种经济效益、利弊分析,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有害物质及致癌物环境卫生学标准的研制,提出环境中有害化学物及致癌物的可接受浓度,同时研制有关卫生法规、管理条例,为卫生监督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 间层;热成层 和 逸散层 。

2.大气污染包括

3.污染源可分为

二、名词解释

大气卫生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作出的限值规定以及实现这些限值所作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

三、选择题

1.关于对流层,下列哪一项正确( B )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C .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D .能反射无线电波

E .能使地球生物免受射线损害

2.下列哪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 E )

A .色素沉着作用

B .杀菌作用

C .红斑作用

D .抗佝偻病作用

E .镇静作用

3.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

B .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

C .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

D .空气阴离子可引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

E .空气阳离子与阴离子对机体的作用相同

4.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括( D )

A .地势低凹 B .逆温

C .空气潮湿 D .气温高

E .大气SO 2污染严重

5.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 D ) A .SO 2 B .H 2S C .CO 2 D .O 3 E .DO

6.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包括( C ) A .气流、气压、光照

B .气温、空气离子、气压、雷电 C .气温、气流、气压、气湿 D .气温、气流、气湿、雷电 E .气温、气流、光照、空气离子

7.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 D )

A .排除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除高度

B .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除高度的平方成反比 C .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 D .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 E .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

8.大气发生逆温时( C )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又升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C .γ0 E .γ=0

9.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 B ) A .扩散

B .微生物分解 C .氧化

D .植物吸收 E .沉降

10.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E ) A .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

B .一次污染物经化学或光化学作用生成

C .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D .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

E .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

11.下列中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的是( E ) A .慢性中毒

B .变态反应 C 急性中毒 D .肺癌 E .佝偻病

1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E ) A .臭氧层破坏 B .酸雨

C .温室效应

D .大气能见度降低 E .机体免疫力降低

13.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 B ) A .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

B 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 C .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D .易发生在河谷盆地

E .受害者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最早

14.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A ) A .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B .多发生在早晨 C .主要污染物是S02 D .多发于寒冷季节

E .多发生在南北纬度60度以上的地区 15.酸雨是指降水的pH 值小于( B ) A .6.5 B .5.6 C .4.5 D .3.0

E .以上都不对

16.下列哪项不是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产物? ( C )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多环芳烃 D .二氧化氮 E .灰分

17.有关大气颗粒物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B ) A .大气颗粒物对呼吸道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 B .大气颗粒物在上呼吸道沉积

C .大气颗粒物可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 D .大气颗粒物上的化学成分有联合毒作用

E .大气颗粒物可催化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 18.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 B )的颗粒物 A .≤100µm B .≤10µm C .≤2.5µm

D .≤0.1µm E .≥1µm

19.有关多环芳烃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 .大气中的BaP 与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 B .大气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主要是BaP C .BaP 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

D .多环芳烃可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 E .多环芳烃中有强致癌性的多为四到七环的稠环化合物 20.下面关于CO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A .急性CO 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中COHb 含量无关 B .血中COHb 含量与空气中的CO 浓度呈正相关 C .急性CO 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D .胎儿对CO 的毒性比成人敏感

E .吸烟者血中的COHb 浓度比非吸烟者高 21.关于铅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 .血铅是铅内暴露的重要指标 B .铅只对神经系统有毒性

C .儿童对铅的毒性比成人更敏感

D .儿童血铅在100µg /L 时,可以出现学习能力的下降 E .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22.下列有关二恶英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 .二恶英类有免疫毒性

B .主要来源于城市和工业垃圾焚烧 C .氯苯是二恶英类合成的唯一前体 D .人体内二恶英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

E .二恶英类可使雄性动物雌性化 23.下面关于细粒子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 .细粒子易沉积于肺泡中 B .细粒子又称为漂尘

D .空气动力学直径≤2.5µm E .易于吸附各种重金属元素

24.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是( D ) A .CO 2 B .CO C .O 3 D .SO 2 E .PAH

25. 下面哪项不是酸雨的有害作用( A ) A .使皮肤癌的发生率增加 B .破坏农田和植被的化学组成 C .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的水溶性 D .影响土壤中生物的生存

E .增加输水管材中金属化合物的溶出 26.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指( B )

A .N 2O 和NO B .NO 2和NO C .NO 和N 2O 3 D .N 2O 5和NO 2 E .NO 3和N 2O

27. 下列哪种气体不能引起温室效应( A ) A .CO B .CO 2 C .CH 4 D .N 2O

E .含氯氟烃

28. 下列物质都可破坏臭氧层,除了( D ) A .CCl 4 B .CFCs C .N 2O D .CO 2

E .哈龙类物质

29.烟囱的有效高度是指( E ) A .烟囱本身的高度

B .烟囱本身的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和 C .烟气抬升高度

D .烟囱本身的高度的平方

E .烟囱的高度与烟气上升高度之乘积

30.下列中,不利于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 E A .气温高 B .天气晴朗 C .紫外线强烈 D .风速小 E .阴雨

31.大气颗粒物是指( D ) A .固体颗粒 B .液体颗粒 C .尘埃细粒

D .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E .固体颗粒和尘埃细粒

32.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D ) A .O 3

B .过氧苯酰硝酸酯 C .甲醛 D .CO

E .过氧乙酰硝酸酯

33. 下面有关SO 2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E ) A .主要作用部位是上呼吸道

B .与可吸入颗粒物共存,其毒性大大增强 C .可以增强BaP 的致癌作用 D .哮喘患者对SO 2更为敏感 E .主要来源于硫酸厂

34.下面哪项不属于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 B ) A .呼吸道炎症 B .微量元素缺乏 C .变态反应性疾病 D .机体免疫力下降

E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

35.有关DO 2的健康危害,错误的是( A ) A .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 B .对眼睛的刺激作用较小 C .毒性比DO 高

D .哮喘患者对DO 2较敏感

36.光化学烟雾中最多的成分是( C ) A .PADs B .DOX C .O 3 D .HCs E .醛类

37.关于大气卫生防护的规划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 ( B

A .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 B .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

C .工业企业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D .城市绿化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作用 E .避免在山谷内建立有废气排放的工厂

38.下列哪种不是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A ) A .捕集 B .催化 C .燃烧 D .冷凝 E .吸附

39.有关逆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γ>0,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B .γ0,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D .γγd,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大气的自净,主要有哪些方式?

)

答:大气的自净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逐渐减少到无害程度或者消失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扩散和沉降

(2)发生氧化和中和反应 (3)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2.什么叫温室效应,气温变暖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哪些危害?

答: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多种有害影响。气候变暖有利于病原体及有关生物的繁殖,从而引起生物媒介传染病的分布发生变化,扩大其流行的程度和范围,加重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气候变暖可导致与暑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暖还会使空气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真菌孢子、花粉等浓度增高,导致人群中过敏性疾患的发病率增加。此外,由于气候变暖引起的全球降水量变化,最终导致洪水、干旱以及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的增加。

3.臭氧层破坏有什么危害?

答:臭氧层被破坏形成空洞以后,减少了臭氧层对短波紫外线和其他宇宙射线的吸收和阻挡功能,造成人群皮肤癌和白内障等发病率的增加,对地球上的其他动植物也有杀伤作用。

4.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答: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 (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酸雨可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可造成地面水pH 值下降而使输水管材中的金属化合物易于溶出等。

5.基准与标准的比较有哪些? 答:(1)定义不同

基准是指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

标准是指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 (2)两者的关系

标准以基准为科学依据,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表现。 (3)法律效力

基本无法律效力,标准有法律效力。 6.制订环境卫生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总原则是卫生上安全可靠、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应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 (4)选用最敏感指标 (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7.大气卫生工艺和防护措施有哪些? 答:一)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 (二)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三)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 具体方法有:

(1)颗粒物的治理技术 (2)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 间层;热成层 和 逸散层 。

2.大气污染包括 3.污染源可分为

二、名词解释

大气卫生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

法律形式作出的限值规定以及实现这些限值所作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

三、选择题

1.关于对流层,下列哪一项正确( B )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C .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D .能反射无线电波

E .能使地球生物免受射线损害

2.下列哪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 E ) A .色素沉着作用 B .杀菌作用 C .红斑作用

D .抗佝偻病作用 E .镇静作用

3.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

B .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

C .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 D .空气阴离子可引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 E .空气阳离子与阴离子对机体的作用相同 4.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括( D ) A .地势低凹 B .逆温

C .空气潮湿 D .气温高

E .大气SO 2污染严重

5.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 D ) A .SO 2 B .H 2S C .CO 2 D .O 3 E .DO

6.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包括( C ) A .气流、气压、光照

B .气温、空气离子、气压、雷电 C .气温、气流、气压、气湿 D .气温、气流、气湿、雷电 E .气温、气流、光照、空气离子

7.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 D )

A .排除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除高度

B .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除高度的平方成反比 C .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 D .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 E .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

8.大气发生逆温时( C )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又升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C .γ0 E .γ=0

9.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 B ) A .扩散

B .微生物分解 C .氧化

D .植物吸收 E .沉降

10.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E ) A .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

B .一次污染物经化学或光化学作用生成

C .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D .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

E .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

11.下列中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的是( E ) A .慢性中毒 B .变态反应 C 急性中毒 D .肺癌 E .佝偻病

1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E ) A .臭氧层破坏 B .酸雨

C .温室效应

D .大气能见度降低 E .机体免疫力降低

13.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 B ) A .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

B 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 C .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D .易发生在河谷盆地

E .受害者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最早

14.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A .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B .多发生在早晨 C .主要污染物是S02 D .多发于寒冷季节

E .多发生在南北纬度60度以上的地区 15.酸雨是指降水的pH 值小于( B ) A .6.5 B .5.6 C .4.5 D .3.0

E .以上都不对

16.下列哪项不是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产物? ( C )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多环芳烃 D .二氧化氮 E .灰分

17.有关大气颗粒物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B ) A .大气颗粒物对呼吸道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 B .大气颗粒物在上呼吸道沉积

C .大气颗粒物可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 D .大气颗粒物上的化学成分有联合毒作用

A )

E .大气颗粒物可催化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 18.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 B )的颗粒物 A .≤100µm B .≤10µm C .≤2.5µm D .≤0.1µm E .≥1µm

19.有关多环芳烃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 .大气中的BaP 与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 B .大气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主要是BaP C .BaP 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

D .多环芳烃可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 E .多环芳烃中有强致癌性的多为四到七环的稠环化合物 20.下面关于CO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A .急性CO 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中COHb 含量无关 B .血中COHb 含量与空气中的CO 浓度呈正相关 C .急性CO 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D .胎儿对CO 的毒性比成人敏感

E .吸烟者血中的COHb 浓度比非吸烟者高 21.关于铅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 .血铅是铅内暴露的重要指标 B .铅只对神经系统有毒性

C .儿童对铅的毒性比成人更敏感

D .儿童血铅在100µg /L 时,可以出现学习能力的下降 E .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22.下列有关二恶英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 .二恶英类有免疫毒性

B .主要来源于城市和工业垃圾焚烧 C .氯苯是二恶英类合成的唯一前体 D .人体内二恶英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

E .二恶英类可使雄性动物雌性化 23.下面关于细粒子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 .细粒子易沉积于肺泡中 B .细粒子又称为漂尘

D .空气动力学直径≤2.5µm E .易于吸附各种重金属元素

24.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是( D ) A .CO 2 B .CO C .O 3 D .SO 2 E .PAH

25. 下面哪项不是酸雨的有害作用( A ) A .使皮肤癌的发生率增加

B .破坏农田和植被的化学组成 C .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的水溶性 D .影响土壤中生物的生存

E .增加输水管材中金属化合物的溶出 26.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指( B ) A .N 2O 和NO B .NO 2和NO C .NO 和N 2O 3 D .N 2O 5和NO 2 E .NO 3和N 2O

27. 下列哪种气体不能引起温室效应( A ) A .CO B .CO 2 C .CH 4 D .N2O E .含氯氟烃

28. 下列物质都可破坏臭氧层,除了( D ) A .CCl 4 B .CFCs C .N 2O D .CO 2

E .哈龙类物质

29.烟囱的有效高度是指( E ) A .烟囱本身的高度

B .烟囱本身的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和 C .烟气抬升高度

D .烟囱本身的高度的平方

E .烟囱的高度与烟气上升高度之乘积

30.下列中,不利于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 E A .气温高 B .天气晴朗 C .紫外线强烈 D .风速小 E .阴雨

31.大气颗粒物是指( D ) A .固体颗粒 B .液体颗粒 C .尘埃细粒

D .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E .固体颗粒和尘埃细粒

32.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D ) A .O 3

B .过氧苯酰硝酸酯

C .甲醛 D .CO

E .过氧乙酰硝酸酯

33. 下面有关SO 2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E ) A .主要作用部位是上呼吸道

B .与可吸入颗粒物共存,其毒性大大增强 C .可以增强BaP 的致癌作用 D .哮喘患者对SO 2更为敏感 E .主要来源于硫酸厂

34.下面哪项不属于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 B ) A .呼吸道炎症 B .微量元素缺乏 C .变态反应性疾病 D .机体免疫力下降

E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

35.有关DO 2的健康危害,错误的是( A ) A .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 B .对眼睛的刺激作用较小 C .毒性比DO 高

D .哮喘患者对DO 2较敏感

36.光化学烟雾中最多的成分是( C ) A .PADs B .DOX C .O 3 D .HCs E .醛类

37.关于大气卫生防护的规划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 ( B

A .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 B .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

C .工业企业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D .城市绿化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作用 E .避免在山谷内建立有废气排放的工厂

38.下列哪种不是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A ) A .捕集 B .催化 C .燃烧 D .冷凝 E .吸附

39.有关逆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γ>0,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B .γ0,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

D .γγd,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大气的自净,主要有哪些方式?

答:大气的自净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逐渐减少到无害程度或者消失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扩散和沉降

(2)发生氧化和中和反应 (3)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2.什么叫温室效应,气温变暖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哪些危害?

答: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多种有害影响。气候变暖有利于病原体及有关生物的繁殖,从而引起生物媒介传染病的分布发生变化,扩大其流行的程度和范围,加重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气候变暖可导致与暑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暖还会使空气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真菌孢子、花粉等浓度增高,导致人群中过敏性疾患的发病率增加。此外,由于气候变暖引起的全球降水量变化,最终导致洪水、干旱以及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的增加。

3.臭氧层破坏有什么危害?

答:臭氧层被破坏形成空洞以后,减少了臭氧层对短波紫外线和其他宇宙射线的吸收和阻挡功能,造成人群皮肤癌和白内障等发病率的增加,对地球上的其他动植物也有杀伤作用。

4.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答: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 (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酸雨可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可造成地面水pH 值下降而使输水管材中的金属化合物易于溶出等。

5.基准与标准的比较有哪些? 答:(1)定义不同

基准是指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

标准是指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 (2)两者的关系

标准以基准为科学依据,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表现。 (3)法律效力

基本无法律效力,标准有法律效力。

6.制订环境卫生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总原则是卫生上安全可靠、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应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 (4)选用最敏感指标 (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7.大气卫生工艺和防护措施有哪些? 答:一)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 (二)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三)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 具体方法有:

(1)颗粒物的治理技术 (2)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地球上的天然水资源分为_ 2.地表水按水源特征可分为 3.我国水环境标准体系,可概括为“六类三级”,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六类,及 4.水的硬度一般分为碳酸盐硬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也可分为 暂时硬度 和 永久硬度

二、名词解释

1.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是指

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2.硬度: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 3(mg /L )表示。 3.暂时硬度:水经煮沸后能去除的那部分硬度称暂时硬度。 4.永久硬度:指水煮沸后不能去除的硬度。

5.化学耗氧量(COD ):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

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6.生化需氧量(BOD ):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

消耗的溶解氧量。

7.总需氧量(TOD ):指一升水中还原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在一定条

件下氧化时所消耗氧的毫升数。

8.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

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9.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

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10.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

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三、选择题

1.水永久硬度指:( D ) A .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 B .钙、镁的重碳酸盐

C .钙、镁的硫酸盐和氧化物 D .水中不能除去的钙、镁盐类 E .溶解于水中的钙、镁盐类总和

2.影响水中溶解氧含量的主要因素为:( B ) A .空气氧分压 B .水温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3.同一生物体在不同阶段富集系数增加的过程是:( A ) A .生物蓄积作用 B .生物浓缩作用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4.近海富营养化表现为:( A ) A .赤潮 B .水华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5.水质细菌学检验的常用指标是:( C ) A .细菌总群 B .总大肠菌群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6.地面水氧化物含量突然增时,表明其受:( D ) A .生活污水污染 B .农田径流污染 C .工业废水污染 D .人、畜粪便污染 E .含氮有机物污染

7.关于医院污水处理,下列哪项论述是正确的:( A .仅需一级处理

B .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可满足要求 C .医院污水处理中污泥可作为肥料 D .医院污水中放射性物质不需处理 E .医院污水消毒后方可排放

8.河水取水点的防护带是:( B ) A .上游100米至下游50米 B .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 C 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0米 D .上游50米至下游100米 E .上游100米至下游1000米

9.最主要来源于动植物体的有机物为:( A ) A .有机氮 B .蛋白氮 C .氨氮

D .亚硝酸盐氮 E .硝酸盐氮

10.可致水质发黑、发臭的是:( E ) A .耗氧作用>复氧作用 B .耗氧作用

D .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mg/L E .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

11.水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迁移的重要介质是:( A .水 B .悬浮物 C .颗粒物 D .生物体 E .胶体

12.含亚铁盐地下水抽出地面后呈现:( C )

E ) D )

A .棕色或棕黄色 B .绿色或黄绿色 C .黄褐色 D .黑色 E .蓝色

13.水中氯化物过多时呈:( E ) A .苦味 B .收敛味 C .涩味 D .沼泽味 E .咸味

14.有毒金属和有机污染的主要迁移介质是:( A )

A .水

B .沉积物(颗粒物) C .细菌 D .底泥 E .生物体

15.流量大的江河,污水在断面可出现:( A ) A .岸边污染带

B .污染物在断面分布均匀并多方位扩散 C .水华 D .赤潮 E .海水入侵

16.有微生物参与的化学净化过程是:( B ) A .中和酸废水 B .有机氮化物分解

C .乙拌磷杀虫剂在腐殖酸存在下分解

D .氨基甲酸酯在天然水中通过自由基作用 E .中和碱废水

17.一条受污染河流中鱼类突然大量死亡,最常见原因:( A .pH 值异常 B .DO 值过低 C .有毒物存在 D .有病原物存在 E .缺少营养物质

18.产生氯酚臭的水酚浓度为:( C ) A .0.1 mg/L B .0.01 mg/L C .0.001 mg/L D .0.005mg /L E .0.0025mg /L

19.酚的毒性作用机制主要是:( B ) A .与酶中巯基结合

B )

B .使蛋白质凝固 C .影响呼吸链功能 D .致突变

E .影响介质平衡 20.流行病资料提示下列哪项指标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高有关:( B ) A .水中硬度高 B .水中硬度低 C .水中氯含量高 D .水中氟含量高 E .水中硝酸盐高

21.清洁水量BOD520一般应小于( A ) A .1mg /L B .2 mg/L C .3 mg/L D .4 mg/L E .5mg /L

22. 关于甲基汞损害健康的正确论点是( E ) A .经食物摄入汞致汞中毒 B .经饮水摄入汞致汞中毒 C .汞经肠道吸收于血液

D .甲基汞的碳----汞链不稳定 E .进行性不可恢复性的病理损害 23.下列哪项答案是正确的:( C ) A .水体自净主要受河水流量、河床构造影响 B .河水复氧速度与排污量有关 C .河水溶解氧与水温有关

D .水温越高,溶解氧含量越高 E .水温越高,溶解氧饱和差越小

24.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贡献较大的元素是:( A ) A .P B .D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25.影响地面水水质最主要因素是:( C ) A .气候 B .流量

C .未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 D .自然因素 E .季节

26.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代表性指标是:( E ) A .COD B .BOD C .DO

D .TOD E .TOC

27.甲基汞在机体主要作用靶器官是:( A ) A .脑 B .肝 C .脾 D .肾 E .骨骼

28.污水一级处理主要是为了除去:( B ) A .BOD B .悬浮固体 C .总固体

D .氮肥等营养物质 E .细菌

29.下列哪种属废水三级处理方法:( B ) A .物理处理法 B .化学处理法 C .活性污泥处理法 D .生物处理法 E .以上方法综合

30.属于污染物物理净化过程的有:( E ) A .氧化还原作用 B .分解作用 C .减毒作用 D .增毒作用 E .沉淀作用

四、问答题

1.有机物的自净过程分为哪三个阶段?

答:有机物的自净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易被氧化的有机物进

行的化学氧化分解,本阶段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数小时即完成。第二阶段是有机物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本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水温、有机物浓度、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有关,一般要延续数日。通常用BOD5这一指标表示能被生物化学氧化的有机物的量。第三阶段是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这个阶段最慢,一般要延续一个月左右。

2.水体自净过程特征?

答:水体自净过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在自净过程中,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降低;

②大多有毒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转变为低毒或无毒的化学物,如2,4-D 可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复杂的分解过程,最终形成无毒的二氧化碳、水和氯根,氰化物可被氧化成无毒的二氧化碳和硝酸根;

③重金属污染物在溶解状态时可被吸附或转变成不溶性化合物沉淀至底泥或进入食物链中;

④复杂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不论水中溶解氧含量如何,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先降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再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⑤不稳定的污染物在自净过程中转变成稳定的化合物,如氨转变为亚硝酸盐,后者再氧化成硝酸盐;

⑥在自净过程初期,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⑦进入水体的大量污染物,如有毒性,则影响生物栖息,如生物不逃避就会中毒死亡,使水生物种群和数量大为减少。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污染物浓度降低,生物种群和数量逐渐回升,最后使生物分布趋于正常。

3.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答: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富营养化水体中

藻类大量繁殖聚集在一起,浮于水面可影响水的感观性状,使水质出现异臭异味。藻类产生的粘液可粘附于水生动物的腮上,影响其呼吸,导致水生动物窒息死亡,如夜光藻对养殖鱼类的危害极大。有的赤潮藻大量繁殖时分泌的有害物质如硫化氢、氨等可破坏水体生态环境,并可使其他水生物中毒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异常。藻类大量繁殖死亡后,在细菌分解过程中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氧含量急剧降低,引起鱼、贝类等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有些藻类能产生毒素,如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而贝类(蛤、蚶、蚌等)能富集此等毒素,人食用毒化了的贝类后可发生中毒甚至死亡。

4.我国制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制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是:

①防止通过地表水传播疾病;

②防止通过地表水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远期危害; ③保证地表水感官性状良好;

④保证地表水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

5.废水处理可分为哪三级?

答:废水处理按其处理程度可分为三级。一级处理可从废水中去除漂浮物和大

部分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调节废水pH 值,以减轻废水的腐化程度和后续处理工艺负荷。二级处理为生物处理,能去除废水中大量有机污染物使废水得到进一

步净化,是目前世界各地处理有机废水的主体工艺。通过二级处理,废水中的生化需氧量一般可去除80%一90%。三级处理是废水的高级处理措施,其任务是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其中包括微生物未能降解的有机物,以及磷、氮和可溶性无机物。

6.水体的卫生监督和管理措施有哪些?

答:根据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行统一监督与管理,卫生部门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实施卫生监督和管理。

(一)开展水体污染与自净调查,要弄清水体污染源、污染性质及污染程度和范围。在对水体进行经常性卫生监测时,应注意监测污染源排放的废水对下游取水点水质的影响。如条件许可应在丰水期、枯水期分别进行水质监测。

(二)对医院污水特别是传染病、结核病医院的污水要加强卫生管理,严格按照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对其进行处理和消毒,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

(三)对污水灌溉农田或污水养鱼的地区,要定期监测污水水质、土壤中有害物质含量及农产品和鱼类的质量,防止污水灌溉、养鱼而造成健康危害。

(四)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水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水体污染源的管理,监督厂矿企业认真执行《废水排放标准》,积极参与有可能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五)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和管理,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及时分析与总结,为修订有关卫生标准提供科学

第一章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

三、选择题

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 )

A .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B .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C .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D .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E .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

A .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

B .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

C .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D .认识全球环境问题

E .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 )

A .空气、水、土壤(岩石)

B .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

C .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

D .空气、水、食物、生物体

E .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

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 )

A .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

B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

C .环境污染治理

D .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

E .环境质量评价

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 )

A .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B .铅、镉、汞、酚

C .甲基汞、光化学烟雾

D .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E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原生环境是指( )

A .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B .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C .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D .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

E .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7.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

A .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

B .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

C .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

D .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

E .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

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 )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

A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

B .臭氧层破坏

C .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

D .生物多样性锐减

E .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

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B .人群健康

C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D .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

E .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

A .机体的新陈代谢上

B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

C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D .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E .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

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 )

A .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B .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

C .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 .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

E .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

四、问答题:

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 B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按环境是否受过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 ;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_ _;在我国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特点把环境分为 _和_

2.生态系统的生物,可按照其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分为

3.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通常分为; 和

4.在暴露测量中,被检测的剂量有三种:

5.198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 )将生物标志分为

二、名词解释

1.自然环境: 2.生活环境:

3.生态环境: 4.生态系统: 5.食物链: 6.食物网: 7.生物放大作用: 8.生态系统健康:。 9.剂量—效应关系: 10.易感人群:。 1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12.环境流行病学: 13.暴露: 14.环境暴露水平: 15.生物标志:三、选择题

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这些功能流是( )

A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

B .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

C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

D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E .都不是

2.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

A .是异养型微生物

B .是草食动物

C .是肉食动物

D .可起着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

E .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3.“食物网”的概念是( )

A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

B .多种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状食物关系

C .多种生物因食物不同,形成的复杂的食物关系

D .多种污染食物与健康的相互关系

E .复杂的食物之间的关系

4.生态系统健康是( )

A .人和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综合特性

B .生态系统对人健康影响的特性

C .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特性

D .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E .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特性

5.人类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及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水量的(

A .12.0%左右

B .0.2%左右

C .0.01%左右

D .1.0%左右

E .5.0%左右

6.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 .环境决定人类

B .人类改造环境

C .互为因果

D .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

E .无特殊关系

7.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 )

A .两头大,中间小

B .两头小大,中间大

C .最弱的效应比例大

D .最强的效应比例大

E .都一样大

8.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 )

A .生理代偿的变化

B .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

C .正常调节的变化

D .出现严重中毒

E .生理异常的变化

9.人群易感性是( )

A .遗传决定的

B .后天获得的

C .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D .是不会改变的

E .是感染以后产生的

10.有害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下列特征,哪项是错? ( )

A .历来存在

B .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 )

C .依然存在

D .将继续长期存在

E .将逐渐消失

11. 气候成为某些流行病的重要流行因素,以致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例如: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等病( )

A .秋冬季多见

B .冬春季多见

C .春夏季多见

D .夏冬季多见

E .夏秋季多见

12.哪项不是天气与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方式( )

A .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

B .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

C .影响污染物的吸收

D .对人体的物理作用

E .影响环境质量

13.环境污染的概念是( )

A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B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

C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体健康

D .A+B

E .A+B+C

14.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 )

A .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形成和途径进入人体

B .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C .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

D .受污染影响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

E .以上都是

15.下面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 )

A .地方性氟中毒

B .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基甲酯泄漏事件

C .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D .伦敦烟雾事件

E .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

16.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 E )

A .污染物的暴露剂量

B .污染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期和频度)

C .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

D .机体的反应特性

E .以上全是

17.下列是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除外( B )

A .DDT 、PCBs 等

B .氰化物

C .汞

D .镉

E .铅

18.IARC 根据对人的致癌危险将致癌物分类,正确的描述是( A )

A .1类:对人致癌

B .1类:对人很可能致癌

C .2A 类:对人可能致癌

D .2B 类:对人很可能致癌

E .3类:对人很可能不致癌

19.化学致癌的引发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 C )

A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B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长,是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C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D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E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可逆的;引发剂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

20.化学致癌的促进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 D )

A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B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测定的阈剂量。

C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

D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

E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与引发剂同时给予才发挥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

21.肺癌发生率一般较高,在( E )

A .城市居民中

B .乡村居民中

C .燃柴农户的居民中

D .燃煤农户的居民中

E .空气中苯并(a )芘浓度较高地区的居民中

22. 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 C )

A .着床前期

B .着床期

C .器官形成期

D .器官形成后期

E .胎儿期

23.高危人群即( A )

A .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

B .易感人群

C .抵抗力低的人群

D .多病的人群

E .年龄幼小的人群

24.选择环境流行病学健康效应测量的对象时,主要应考虑( D )

A .儿童

B .妇女

C .老年人

D .高危人群

25.生物标志物是( C )

A .暴露剂量的指示物

B .有害效应的指示物

C .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一系列关键事件的指示物

D .人群易感性的指示物

E .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改变的指示物

26.健康危险度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D )

A .以可接受的危险程度代替安全性

B .其评价方法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保证健康

C .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定量化

D .A+C

E .A+B

27.下面有一项不是进行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它是( B )

A .危害鉴定

B .污染来源鉴定

C .暴露评价

D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E .危险度特征分析

28.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危害鉴定中,有害效应包括以下四种类型,除外(

A .致癌(包括体细胞致突变)性

B .致生殖细胞突变

C .器官、细胞病理学损伤

D .非特异损伤

E .发育毒性(致畸性)

29.危险度特征分析时,对有阈化学物可计算出( E )

A .人群终生超额危险度

B .人群年超额危险度

C .人群年超额病例数

D .B+C

E .A+B+C

四、问答题

1.环境与人体的相互关系 D )

答: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与环境形成了一种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由于客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特有的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使环境和人体关系极其复杂,但人类总是和自然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处在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中。

人是环境的产物,组成人体的物质都来自其环境。

环境与人体密切联系的另一体现,是环境与人的相互依存性。从生物圈这样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看,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生物之间互为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受益。

环境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包括人对环境和环境对人的双向作用。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各种方式不断地对环境施加影响。环境通过自净或自调控等作用对其影响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如对环境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对其干扰表现出一定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但是,这种缓冲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强度上超过其环境容量或抵抗力和恢复力时,则会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另一方面,环境的构成及状态的任何改变也会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机体会动员其生理调节机能对其变化加以适应。

2.人群健康效应谱分为哪五级?

答:.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多为生理代偿性的,非病理学改变。

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已能说明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具有病理学意义。不过,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3.天气和气候条件对健康影响的方式?

答:(1)对人体的物理作用

(2)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

(3)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

(4)影响环境质量,增加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5)对人体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4.环境污染的复杂性表现在哪里?

答:其复杂性表现为:①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迁移、富集和转化,以污染物母体形式或转化后形成的新污染物通过多种环境介质(水、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

②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效应可有相加、协同、拮抗和独立作用等多种联合方式表现出来;

③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探索敏感而特异的反应指标困难; ④受污染影响人群反应的个体差异大,包括老、幼、病、弱甚至胎儿及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敏感人群。

5.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优点及其研究内容和任务有哪些?

答: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中,环境毒理学是十分有用的手段。这是因为毒理学研究具有如下优点:

①可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水平和强度(包括污染浓度和暴露时间),并能使研究因素单一、准确,避免了人群调查中存在的众多干扰因素;

②效应观察指标不受限制,能利用实验动物的任何组织和器官来观察环境有害物所产生的病理改变,以便了解在体内作用的靶及毒作用机制。③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动物等试验材料,更有利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环境毒理学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研究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主要是:

(1)环境污染物(毒物)接触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污染物的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等基本毒理学特征。

(3)污染物毒作用的机制及在机体内产生的主要生物学效应。

(4)污染物的特殊毒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性)检测和评价。

(5)研究和探索污染物在机体反应中出现的特异、敏感的测试指标,即生物标志,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手段。

(6)对已造成健康危害,并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的可疑致病因素,建立动物模型予以证实。

(7)对于新合成的化合物或即将进入环境的化学物(化工产品、污染物、农药等)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8)应用于环境生物监测。

6.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定义和特点?

答:健康危险度评价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健康危险度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①健康保护观念的转变。安全是相对的,在任何情况下要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将有害健康的污染物完全清除,只能逐步控制污染,使对健康的影响处于一般人可接受的危险水平。

②把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定量化。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或危害不仅是“有”或“无” 、“是”或“否”的判别标准,而是定量地阐明危害健康的程度。

7.健康危险度评价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

答:.现行的健康危险度评价,主要应用在下列几个方面:

(1)预测、预报在特定环境因素暴露条件下,暴露人群终生发病或死亡的概率。

(2)对各种有害化学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危险度进行比较评价,排列治理次序,用于新化学物的筛选,并从公共卫生、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进行论证及各种经济效益、利弊分析,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有害物质及致癌物环境卫生学标准的研制,提出环境中有害化学物及致癌物的可接受浓度,同时研制有关卫生法规、管理条例,为卫生监督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 间层;热成层 和 逸散层 。

2.大气污染包括

3.污染源可分为

二、名词解释

大气卫生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作出的限值规定以及实现这些限值所作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

三、选择题

1.关于对流层,下列哪一项正确( B )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C .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D .能反射无线电波

E .能使地球生物免受射线损害

2.下列哪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 E )

A .色素沉着作用

B .杀菌作用

C .红斑作用

D .抗佝偻病作用

E .镇静作用

3.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

B .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

C .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

D .空气阴离子可引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

E .空气阳离子与阴离子对机体的作用相同

4.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括( D )

A .地势低凹 B .逆温

C .空气潮湿 D .气温高

E .大气SO 2污染严重

5.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 D ) A .SO 2 B .H 2S C .CO 2 D .O 3 E .DO

6.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包括( C ) A .气流、气压、光照

B .气温、空气离子、气压、雷电 C .气温、气流、气压、气湿 D .气温、气流、气湿、雷电 E .气温、气流、光照、空气离子

7.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 D )

A .排除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除高度

B .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除高度的平方成反比 C .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 D .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 E .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

8.大气发生逆温时( C )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又升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C .γ0 E .γ=0

9.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 B ) A .扩散

B .微生物分解 C .氧化

D .植物吸收 E .沉降

10.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E ) A .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

B .一次污染物经化学或光化学作用生成

C .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D .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

E .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

11.下列中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的是( E ) A .慢性中毒

B .变态反应 C 急性中毒 D .肺癌 E .佝偻病

1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E ) A .臭氧层破坏 B .酸雨

C .温室效应

D .大气能见度降低 E .机体免疫力降低

13.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 B ) A .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

B 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 C .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D .易发生在河谷盆地

E .受害者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最早

14.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A ) A .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B .多发生在早晨 C .主要污染物是S02 D .多发于寒冷季节

E .多发生在南北纬度60度以上的地区 15.酸雨是指降水的pH 值小于( B ) A .6.5 B .5.6 C .4.5 D .3.0

E .以上都不对

16.下列哪项不是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产物? ( C )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多环芳烃 D .二氧化氮 E .灰分

17.有关大气颗粒物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B ) A .大气颗粒物对呼吸道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 B .大气颗粒物在上呼吸道沉积

C .大气颗粒物可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 D .大气颗粒物上的化学成分有联合毒作用

E .大气颗粒物可催化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 18.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 B )的颗粒物 A .≤100µm B .≤10µm C .≤2.5µm

D .≤0.1µm E .≥1µm

19.有关多环芳烃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 .大气中的BaP 与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 B .大气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主要是BaP C .BaP 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

D .多环芳烃可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 E .多环芳烃中有强致癌性的多为四到七环的稠环化合物 20.下面关于CO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A .急性CO 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中COHb 含量无关 B .血中COHb 含量与空气中的CO 浓度呈正相关 C .急性CO 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D .胎儿对CO 的毒性比成人敏感

E .吸烟者血中的COHb 浓度比非吸烟者高 21.关于铅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 .血铅是铅内暴露的重要指标 B .铅只对神经系统有毒性

C .儿童对铅的毒性比成人更敏感

D .儿童血铅在100µg /L 时,可以出现学习能力的下降 E .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22.下列有关二恶英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 .二恶英类有免疫毒性

B .主要来源于城市和工业垃圾焚烧 C .氯苯是二恶英类合成的唯一前体 D .人体内二恶英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

E .二恶英类可使雄性动物雌性化 23.下面关于细粒子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 .细粒子易沉积于肺泡中 B .细粒子又称为漂尘

D .空气动力学直径≤2.5µm E .易于吸附各种重金属元素

24.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是( D ) A .CO 2 B .CO C .O 3 D .SO 2 E .PAH

25. 下面哪项不是酸雨的有害作用( A ) A .使皮肤癌的发生率增加 B .破坏农田和植被的化学组成 C .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的水溶性 D .影响土壤中生物的生存

E .增加输水管材中金属化合物的溶出 26.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指( B )

A .N 2O 和NO B .NO 2和NO C .NO 和N 2O 3 D .N 2O 5和NO 2 E .NO 3和N 2O

27. 下列哪种气体不能引起温室效应( A ) A .CO B .CO 2 C .CH 4 D .N 2O

E .含氯氟烃

28. 下列物质都可破坏臭氧层,除了( D ) A .CCl 4 B .CFCs C .N 2O D .CO 2

E .哈龙类物质

29.烟囱的有效高度是指( E ) A .烟囱本身的高度

B .烟囱本身的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和 C .烟气抬升高度

D .烟囱本身的高度的平方

E .烟囱的高度与烟气上升高度之乘积

30.下列中,不利于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 E A .气温高 B .天气晴朗 C .紫外线强烈 D .风速小 E .阴雨

31.大气颗粒物是指( D ) A .固体颗粒 B .液体颗粒 C .尘埃细粒

D .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E .固体颗粒和尘埃细粒

32.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D ) A .O 3

B .过氧苯酰硝酸酯 C .甲醛 D .CO

E .过氧乙酰硝酸酯

33. 下面有关SO 2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E ) A .主要作用部位是上呼吸道

B .与可吸入颗粒物共存,其毒性大大增强 C .可以增强BaP 的致癌作用 D .哮喘患者对SO 2更为敏感 E .主要来源于硫酸厂

34.下面哪项不属于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 B ) A .呼吸道炎症 B .微量元素缺乏 C .变态反应性疾病 D .机体免疫力下降

E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

35.有关DO 2的健康危害,错误的是( A ) A .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 B .对眼睛的刺激作用较小 C .毒性比DO 高

D .哮喘患者对DO 2较敏感

36.光化学烟雾中最多的成分是( C ) A .PADs B .DOX C .O 3 D .HCs E .醛类

37.关于大气卫生防护的规划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 ( B

A .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 B .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

C .工业企业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D .城市绿化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作用 E .避免在山谷内建立有废气排放的工厂

38.下列哪种不是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A ) A .捕集 B .催化 C .燃烧 D .冷凝 E .吸附

39.有关逆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γ>0,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B .γ0,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D .γγd,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大气的自净,主要有哪些方式?

)

答:大气的自净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逐渐减少到无害程度或者消失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扩散和沉降

(2)发生氧化和中和反应 (3)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2.什么叫温室效应,气温变暖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哪些危害?

答: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多种有害影响。气候变暖有利于病原体及有关生物的繁殖,从而引起生物媒介传染病的分布发生变化,扩大其流行的程度和范围,加重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气候变暖可导致与暑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暖还会使空气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真菌孢子、花粉等浓度增高,导致人群中过敏性疾患的发病率增加。此外,由于气候变暖引起的全球降水量变化,最终导致洪水、干旱以及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的增加。

3.臭氧层破坏有什么危害?

答:臭氧层被破坏形成空洞以后,减少了臭氧层对短波紫外线和其他宇宙射线的吸收和阻挡功能,造成人群皮肤癌和白内障等发病率的增加,对地球上的其他动植物也有杀伤作用。

4.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答: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 (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酸雨可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可造成地面水pH 值下降而使输水管材中的金属化合物易于溶出等。

5.基准与标准的比较有哪些? 答:(1)定义不同

基准是指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

标准是指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 (2)两者的关系

标准以基准为科学依据,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表现。 (3)法律效力

基本无法律效力,标准有法律效力。 6.制订环境卫生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总原则是卫生上安全可靠、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应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 (4)选用最敏感指标 (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7.大气卫生工艺和防护措施有哪些? 答:一)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 (二)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三)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 具体方法有:

(1)颗粒物的治理技术 (2)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 间层;热成层 和 逸散层 。

2.大气污染包括 3.污染源可分为

二、名词解释

大气卫生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

法律形式作出的限值规定以及实现这些限值所作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

三、选择题

1.关于对流层,下列哪一项正确( B )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C .气温不随高度变化 D .能反射无线电波

E .能使地球生物免受射线损害

2.下列哪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 E ) A .色素沉着作用 B .杀菌作用 C .红斑作用

D .抗佝偻病作用 E .镇静作用

3.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

B .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

C .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 D .空气阴离子可引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 E .空气阳离子与阴离子对机体的作用相同 4.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括( D ) A .地势低凹 B .逆温

C .空气潮湿 D .气温高

E .大气SO 2污染严重

5.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 D ) A .SO 2 B .H 2S C .CO 2 D .O 3 E .DO

6.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包括( C ) A .气流、气压、光照

B .气温、空气离子、气压、雷电 C .气温、气流、气压、气湿 D .气温、气流、气湿、雷电 E .气温、气流、光照、空气离子

7.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 D )

A .排除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除高度

B .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除高度的平方成反比 C .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 D .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 E .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

8.大气发生逆温时( C )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又升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C .γ0 E .γ=0

9.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 B ) A .扩散

B .微生物分解 C .氧化

D .植物吸收 E .沉降

10.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E ) A .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

B .一次污染物经化学或光化学作用生成

C .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D .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

E .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

11.下列中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的是( E ) A .慢性中毒 B .变态反应 C 急性中毒 D .肺癌 E .佝偻病

1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E ) A .臭氧层破坏 B .酸雨

C .温室效应

D .大气能见度降低 E .机体免疫力降低

13.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 B ) A .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

B 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 C .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D .易发生在河谷盆地

E .受害者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最早

14.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 A .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 B .多发生在早晨 C .主要污染物是S02 D .多发于寒冷季节

E .多发生在南北纬度60度以上的地区 15.酸雨是指降水的pH 值小于( B ) A .6.5 B .5.6 C .4.5 D .3.0

E .以上都不对

16.下列哪项不是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产物? ( C ) A .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硫 C .多环芳烃 D .二氧化氮 E .灰分

17.有关大气颗粒物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B ) A .大气颗粒物对呼吸道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 B .大气颗粒物在上呼吸道沉积

C .大气颗粒物可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 D .大气颗粒物上的化学成分有联合毒作用

A )

E .大气颗粒物可催化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 18.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 B )的颗粒物 A .≤100µm B .≤10µm C .≤2.5µm D .≤0.1µm E .≥1µm

19.有关多环芳烃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 .大气中的BaP 与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 B .大气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主要是BaP C .BaP 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

D .多环芳烃可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 E .多环芳烃中有强致癌性的多为四到七环的稠环化合物 20.下面关于CO 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A .急性CO 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中COHb 含量无关 B .血中COHb 含量与空气中的CO 浓度呈正相关 C .急性CO 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D .胎儿对CO 的毒性比成人敏感

E .吸烟者血中的COHb 浓度比非吸烟者高 21.关于铅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 .血铅是铅内暴露的重要指标 B .铅只对神经系统有毒性

C .儿童对铅的毒性比成人更敏感

D .儿童血铅在100µg /L 时,可以出现学习能力的下降 E .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22.下列有关二恶英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 .二恶英类有免疫毒性

B .主要来源于城市和工业垃圾焚烧 C .氯苯是二恶英类合成的唯一前体 D .人体内二恶英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

E .二恶英类可使雄性动物雌性化 23.下面关于细粒子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 .细粒子易沉积于肺泡中 B .细粒子又称为漂尘

D .空气动力学直径≤2.5µm E .易于吸附各种重金属元素

24.酸雨的主要前体物质是( D ) A .CO 2 B .CO C .O 3 D .SO 2 E .PAH

25. 下面哪项不是酸雨的有害作用( A ) A .使皮肤癌的发生率增加

B .破坏农田和植被的化学组成 C .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的水溶性 D .影响土壤中生物的生存

E .增加输水管材中金属化合物的溶出 26.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指( B ) A .N 2O 和NO B .NO 2和NO C .NO 和N 2O 3 D .N 2O 5和NO 2 E .NO 3和N 2O

27. 下列哪种气体不能引起温室效应( A ) A .CO B .CO 2 C .CH 4 D .N2O E .含氯氟烃

28. 下列物质都可破坏臭氧层,除了( D ) A .CCl 4 B .CFCs C .N 2O D .CO 2

E .哈龙类物质

29.烟囱的有效高度是指( E ) A .烟囱本身的高度

B .烟囱本身的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和 C .烟气抬升高度

D .烟囱本身的高度的平方

E .烟囱的高度与烟气上升高度之乘积

30.下列中,不利于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 E A .气温高 B .天气晴朗 C .紫外线强烈 D .风速小 E .阴雨

31.大气颗粒物是指( D ) A .固体颗粒 B .液体颗粒 C .尘埃细粒

D .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E .固体颗粒和尘埃细粒

32.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D ) A .O 3

B .过氧苯酰硝酸酯

C .甲醛 D .CO

E .过氧乙酰硝酸酯

33. 下面有关SO 2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E ) A .主要作用部位是上呼吸道

B .与可吸入颗粒物共存,其毒性大大增强 C .可以增强BaP 的致癌作用 D .哮喘患者对SO 2更为敏感 E .主要来源于硫酸厂

34.下面哪项不属于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 B ) A .呼吸道炎症 B .微量元素缺乏 C .变态反应性疾病 D .机体免疫力下降

E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

35.有关DO 2的健康危害,错误的是( A ) A .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 B .对眼睛的刺激作用较小 C .毒性比DO 高

D .哮喘患者对DO 2较敏感

36.光化学烟雾中最多的成分是( C ) A .PADs B .DOX C .O 3 D .HCs E .醛类

37.关于大气卫生防护的规划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 ( B

A .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 B .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

C .工业企业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D .城市绿化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作用 E .避免在山谷内建立有废气排放的工厂

38.下列哪种不是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A ) A .捕集 B .催化 C .燃烧 D .冷凝 E .吸附

39.有关逆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γ>0,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B .γ0,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

D .γγd,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大气的自净,主要有哪些方式?

答:大气的自净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逐渐减少到无害程度或者消失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扩散和沉降

(2)发生氧化和中和反应 (3)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2.什么叫温室效应,气温变暖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哪些危害?

答: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多种有害影响。气候变暖有利于病原体及有关生物的繁殖,从而引起生物媒介传染病的分布发生变化,扩大其流行的程度和范围,加重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气候变暖可导致与暑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暖还会使空气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真菌孢子、花粉等浓度增高,导致人群中过敏性疾患的发病率增加。此外,由于气候变暖引起的全球降水量变化,最终导致洪水、干旱以及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的增加。

3.臭氧层破坏有什么危害?

答:臭氧层被破坏形成空洞以后,减少了臭氧层对短波紫外线和其他宇宙射线的吸收和阻挡功能,造成人群皮肤癌和白内障等发病率的增加,对地球上的其他动植物也有杀伤作用。

4.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答: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 (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此外,酸雨可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可造成地面水pH 值下降而使输水管材中的金属化合物易于溶出等。

5.基准与标准的比较有哪些? 答:(1)定义不同

基准是指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

标准是指以保护人群健康为直接目的,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它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 (2)两者的关系

标准以基准为科学依据,标准是基准内容的实际表现。 (3)法律效力

基本无法律效力,标准有法律效力。

6.制订环境卫生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制定环境卫生标准的总原则是卫生上安全可靠、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应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 (4)选用最敏感指标 (5)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7.大气卫生工艺和防护措施有哪些? 答:一)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 (二)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三)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 具体方法有:

(1)颗粒物的治理技术 (2)气态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地球上的天然水资源分为_ 2.地表水按水源特征可分为 3.我国水环境标准体系,可概括为“六类三级”,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六类,及 4.水的硬度一般分为碳酸盐硬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也可分为 暂时硬度 和 永久硬度

二、名词解释

1.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是指

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2.硬度: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 3(mg /L )表示。 3.暂时硬度:水经煮沸后能去除的那部分硬度称暂时硬度。 4.永久硬度:指水煮沸后不能去除的硬度。

5.化学耗氧量(COD ):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

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6.生化需氧量(BOD ):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

消耗的溶解氧量。

7.总需氧量(TOD ):指一升水中还原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在一定条

件下氧化时所消耗氧的毫升数。

8.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

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9.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

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10.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

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三、选择题

1.水永久硬度指:( D ) A .溶解性固体和悬浮性固体 B .钙、镁的重碳酸盐

C .钙、镁的硫酸盐和氧化物 D .水中不能除去的钙、镁盐类 E .溶解于水中的钙、镁盐类总和

2.影响水中溶解氧含量的主要因素为:( B ) A .空气氧分压 B .水温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3.同一生物体在不同阶段富集系数增加的过程是:( A ) A .生物蓄积作用 B .生物浓缩作用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4.近海富营养化表现为:( A ) A .赤潮 B .水华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5.水质细菌学检验的常用指标是:( C ) A .细菌总群 B .总大肠菌群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6.地面水氧化物含量突然增时,表明其受:( D ) A .生活污水污染 B .农田径流污染 C .工业废水污染 D .人、畜粪便污染 E .含氮有机物污染

7.关于医院污水处理,下列哪项论述是正确的:( A .仅需一级处理

B .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可满足要求 C .医院污水处理中污泥可作为肥料 D .医院污水中放射性物质不需处理 E .医院污水消毒后方可排放

8.河水取水点的防护带是:( B ) A .上游100米至下游50米 B .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 C 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0米 D .上游50米至下游100米 E .上游100米至下游1000米

9.最主要来源于动植物体的有机物为:( A ) A .有机氮 B .蛋白氮 C .氨氮

D .亚硝酸盐氮 E .硝酸盐氮

10.可致水质发黑、发臭的是:( E ) A .耗氧作用>复氧作用 B .耗氧作用

D .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mg/L E .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

11.水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迁移的重要介质是:( A .水 B .悬浮物 C .颗粒物 D .生物体 E .胶体

12.含亚铁盐地下水抽出地面后呈现:( C )

E ) D )

A .棕色或棕黄色 B .绿色或黄绿色 C .黄褐色 D .黑色 E .蓝色

13.水中氯化物过多时呈:( E ) A .苦味 B .收敛味 C .涩味 D .沼泽味 E .咸味

14.有毒金属和有机污染的主要迁移介质是:( A )

A .水

B .沉积物(颗粒物) C .细菌 D .底泥 E .生物体

15.流量大的江河,污水在断面可出现:( A ) A .岸边污染带

B .污染物在断面分布均匀并多方位扩散 C .水华 D .赤潮 E .海水入侵

16.有微生物参与的化学净化过程是:( B ) A .中和酸废水 B .有机氮化物分解

C .乙拌磷杀虫剂在腐殖酸存在下分解

D .氨基甲酸酯在天然水中通过自由基作用 E .中和碱废水

17.一条受污染河流中鱼类突然大量死亡,最常见原因:( A .pH 值异常 B .DO 值过低 C .有毒物存在 D .有病原物存在 E .缺少营养物质

18.产生氯酚臭的水酚浓度为:( C ) A .0.1 mg/L B .0.01 mg/L C .0.001 mg/L D .0.005mg /L E .0.0025mg /L

19.酚的毒性作用机制主要是:( B ) A .与酶中巯基结合

B )

B .使蛋白质凝固 C .影响呼吸链功能 D .致突变

E .影响介质平衡 20.流行病资料提示下列哪项指标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高有关:( B ) A .水中硬度高 B .水中硬度低 C .水中氯含量高 D .水中氟含量高 E .水中硝酸盐高

21.清洁水量BOD520一般应小于( A ) A .1mg /L B .2 mg/L C .3 mg/L D .4 mg/L E .5mg /L

22. 关于甲基汞损害健康的正确论点是( E ) A .经食物摄入汞致汞中毒 B .经饮水摄入汞致汞中毒 C .汞经肠道吸收于血液

D .甲基汞的碳----汞链不稳定 E .进行性不可恢复性的病理损害 23.下列哪项答案是正确的:( C ) A .水体自净主要受河水流量、河床构造影响 B .河水复氧速度与排污量有关 C .河水溶解氧与水温有关

D .水温越高,溶解氧含量越高 E .水温越高,溶解氧饱和差越小

24.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贡献较大的元素是:( A ) A .P B .D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25.影响地面水水质最主要因素是:( C ) A .气候 B .流量

C .未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 D .自然因素 E .季节

26.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代表性指标是:( E ) A .COD B .BOD C .DO

D .TOD E .TOC

27.甲基汞在机体主要作用靶器官是:( A ) A .脑 B .肝 C .脾 D .肾 E .骨骼

28.污水一级处理主要是为了除去:( B ) A .BOD B .悬浮固体 C .总固体

D .氮肥等营养物质 E .细菌

29.下列哪种属废水三级处理方法:( B ) A .物理处理法 B .化学处理法 C .活性污泥处理法 D .生物处理法 E .以上方法综合

30.属于污染物物理净化过程的有:( E ) A .氧化还原作用 B .分解作用 C .减毒作用 D .增毒作用 E .沉淀作用

四、问答题

1.有机物的自净过程分为哪三个阶段?

答:有机物的自净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易被氧化的有机物进

行的化学氧化分解,本阶段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数小时即完成。第二阶段是有机物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本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水温、有机物浓度、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有关,一般要延续数日。通常用BOD5这一指标表示能被生物化学氧化的有机物的量。第三阶段是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这个阶段最慢,一般要延续一个月左右。

2.水体自净过程特征?

答:水体自净过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在自净过程中,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降低;

②大多有毒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转变为低毒或无毒的化学物,如2,4-D 可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复杂的分解过程,最终形成无毒的二氧化碳、水和氯根,氰化物可被氧化成无毒的二氧化碳和硝酸根;

③重金属污染物在溶解状态时可被吸附或转变成不溶性化合物沉淀至底泥或进入食物链中;

④复杂的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不论水中溶解氧含量如何,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先降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再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⑤不稳定的污染物在自净过程中转变成稳定的化合物,如氨转变为亚硝酸盐,后者再氧化成硝酸盐;

⑥在自净过程初期,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⑦进入水体的大量污染物,如有毒性,则影响生物栖息,如生物不逃避就会中毒死亡,使水生物种群和数量大为减少。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污染物浓度降低,生物种群和数量逐渐回升,最后使生物分布趋于正常。

3.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答: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富营养化水体中

藻类大量繁殖聚集在一起,浮于水面可影响水的感观性状,使水质出现异臭异味。藻类产生的粘液可粘附于水生动物的腮上,影响其呼吸,导致水生动物窒息死亡,如夜光藻对养殖鱼类的危害极大。有的赤潮藻大量繁殖时分泌的有害物质如硫化氢、氨等可破坏水体生态环境,并可使其他水生物中毒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异常。藻类大量繁殖死亡后,在细菌分解过程中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氧含量急剧降低,引起鱼、贝类等因缺氧而大量死亡。

有些藻类能产生毒素,如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而贝类(蛤、蚶、蚌等)能富集此等毒素,人食用毒化了的贝类后可发生中毒甚至死亡。

4.我国制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制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是:

①防止通过地表水传播疾病;

②防止通过地表水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远期危害; ③保证地表水感官性状良好;

④保证地表水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

5.废水处理可分为哪三级?

答:废水处理按其处理程度可分为三级。一级处理可从废水中去除漂浮物和大

部分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调节废水pH 值,以减轻废水的腐化程度和后续处理工艺负荷。二级处理为生物处理,能去除废水中大量有机污染物使废水得到进一

步净化,是目前世界各地处理有机废水的主体工艺。通过二级处理,废水中的生化需氧量一般可去除80%一90%。三级处理是废水的高级处理措施,其任务是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其中包括微生物未能降解的有机物,以及磷、氮和可溶性无机物。

6.水体的卫生监督和管理措施有哪些?

答:根据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行统一监督与管理,卫生部门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实施卫生监督和管理。

(一)开展水体污染与自净调查,要弄清水体污染源、污染性质及污染程度和范围。在对水体进行经常性卫生监测时,应注意监测污染源排放的废水对下游取水点水质的影响。如条件许可应在丰水期、枯水期分别进行水质监测。

(二)对医院污水特别是传染病、结核病医院的污水要加强卫生管理,严格按照医院污水排放标准对其进行处理和消毒,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

(三)对污水灌溉农田或污水养鱼的地区,要定期监测污水水质、土壤中有害物质含量及农产品和鱼类的质量,防止污水灌溉、养鱼而造成健康危害。

(四)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水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水体污染源的管理,监督厂矿企业认真执行《废水排放标准》,积极参与有可能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五)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和管理,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及时分析与总结,为修订有关卫生标准提供科学


相关内容

  •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 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负责人 : 岳喜同 开课单位: 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课程编码: 0510037 课程中文名称:环境卫生学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Health <环境卫生学>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我国环 ...

  • 4城市创卫标语
  • 1.争做文明市民,争创卫生城市 3.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构建文明和谐前锋 4.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争做前锋文明市民 5.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6.创建连着你我他美化城市靠大家 7.美好生活靠我们创造创卫目标靠大家实现 8.创卫工作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9.创卫人人参与共建美好家园 10.人人 ...

  •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创造清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实行城市化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管理。   第三条 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城市环境卫生的统一管理工作。   县(市、区 ...

  • 农村创卫宣传标语
  • 篇一:新农村卫生宣传标语 新农村卫生宣传标语 1. 卫生整治,从我做起 . 2. 坚持"五改",除害防病. 3. 建设新农村,卫生要先行 4洁卫生 ! 5生靠大家! 6心,创建 xx 新天地! 7呵护, xx 才会更加美丽! 8素质,促进农村卫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9生,造福农民 ...

  • 小学环境卫生落实方案
  • 西庄小学环境落实方案 1. 西庄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2. 校园环境卫生活动整治实施方案 3. 西庄小学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及检查细则 4. 西庄小学环境卫生调查问卷 5. 西庄小学包片卫生区划分明细 6. 西庄小学量化评比表 7. 卫生总结 西庄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为了切实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 ...

  • 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 (2001年11月14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3年4月24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9年2月24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 ...

  • 2013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
  • 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 根据州.市"关于加强环境卫生工作"的会议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镇环境卫生工作,提高我镇环境卫生工作管理水平,提高全镇人民群众卫生意识,创造文明健康,干净整洁,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 ...

  • 宁波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 宁波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2012年12月26日宁波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 2013年5月29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次会议批准 2013年6月14日宁波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号公布 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

  • 广州市水域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 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42号 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于2013年10月30日通过的<广州市水域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业经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7次会议于2014年3月27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广州 ...

  • 吉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 [颁布日期]2008.11.28 [时 效 性]有效 [实施日期]2009.04.01 [分 类 号]B[1**********]1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市容环境 [颁布单位]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文 号]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0号 吉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2008年11月28日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