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

案例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 交通经济 08170111 孙小明 08170201 陈冠锦 08170101 08170122 李玉府 李 新

08170215 马 澜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国民经 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 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 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过程。新中国成立 61 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了由“重、轻、农” 到“农、轻、重” ,再到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优化演进过程, 国民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历史性变迁。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

新中国成立 50 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产业结 构变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 “重、轻、农”产业结构指导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尽 快建立大体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从 1953 年开始,以大规模工业建设 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到 1957 年,重工业在全部 工业中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37.3%上升到 45.0%。重、轻、农之比由 1952 年的 15.3∶27.8∶56.9 上升为 25.5∶31.2∶43.3。 从 1958 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被 简单化为工业发展,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被 简单化为只发展钢铁工业。工业化强攻集中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全 民”强攻。 1959 年初,产业结构失衡已非常严重,到年底重工业总产值比 上年增长 48.1%,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 53.5%上升到 58.5%。1960 年,决策仍要求“大跃进”再掀高潮,集中全力保钢。 到年底,轻工业产值大幅下降了 9.8%,农业下降了 12.6%,重、轻、 农之比达到 52.4∶25.8∶21.8。 2、 “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 针对“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结构出现的严重失调,从 1961 年 起,我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轻、重工业的比例由 1960 年的 33.4∶ 66.6 提高到 1966 年的 49.0∶51.0,农、轻、重的比例由 1960 年的 21.8∶26.1∶52.1 转变为 1966 年的 35.9∶31.4∶32.7。 农业重新成 为国民经济中占最大份额的产业。 1965 年,国民经济呈现一定的良性增长局面。出于“战争不可 避免”的估计,工业化的方向转为以“准备打仗”为指导思想的“三 线建设” 。1970 年,农、轻、重之比由 1965 年的 37.3∶32.3∶30.4 变为 32.5∶31.1∶36.4。1971 年,地方出现了一个“大办五小”的 工业化高潮。 1975 年农、 轻、 重之比进一步失调, 变为 28.2∶31.6∶ 40.2。

1976 年,第五个五年计划开始

执行。但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 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导思想再次导致了急于求成。导致产业结构更 加严重失调,农轻重之比为 24.8∶32.4∶42.8。 3、 “农、轻、重”排序得到落实,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 以确立。从 1979 年开始,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了第二次全面调整。 1979-1981 年,中国轻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 9.6%,18.4%和 14.1%, 而同期重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则分别为 7.7%, 1.46%和-4.7%。 到 1981 年底,轻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 51.5%,超 过了重工业。 1981 年我国开始实施“六五”计划。投资向“以能源、交通为 战略重点”的产业倾斜,着力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 产业。1985 年,轻、重工业基本保持 49.6∶50.4 的协调比例;农、 轻、重之比为 34.3∶30.7∶35.0,比较合理。 4、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和 90 年代上半期,我国产业结构调 整的重点是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步伐,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 产业结构水平。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进展。能源、 原材料供应紧张,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落后的状况大大缓解。三次产 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之比 由 1985 年的 28.4∶43.1∶28.5 变为 1998 年的 18.4∶48.7∶32.9。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重由 1985 年的 62.4%降低为 1998 年的 49.8%, 第二产业由 20.8%上升到 23.5%, 第三产业由 16.3% 上升到 26.7%。在改善基础工业的基础上,轻、重工业的比重保持了

相对稳定。1997 年二者比例为 42.93∶57.07,比 1985 年略有下降。 农业在稳定发展的同时, 内部结构也在发生着合理的变化。 在农、 林、 牧、渔总产值中,牧业所占的比重由 1985 年的 22.1%上升到 1998 年 的 28.6%,渔业由 3.5%上升到 9.9%,种植业由 69.3%下降到 58.1%。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重大比例日趋协调 60 年来,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 松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重视调整 农、轻、重比例关系,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 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1952-2008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由 51.0%持续下降至 11.3%,下降了 39.7 个百分点;第二 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20.8%逐步升至 48.6%,上升了 27.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28.2%升 40.1%,上升

了 11.9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 步形成。 与此同时, 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建国初期确立的 “重 点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城乡人口隔离的 户籍制度,既造成了大量就业人口束缚于农业和农村,也造成了阻碍 劳动者在企业、行业、产业和区域之间转移的藩篱。改革开放以后, 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用工制度和工资制 度改革、加上政府推出的各式各样的扶持和扩大就业的工程,促进了 就业结构的大调整。8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相当比例的人口转而从事工业和服务业。1952-2008 年,第一产业就 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 83.5%下降至 39.6%, 下降了 44.0 个百 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 7.4%升至 27.2%,上升了 19.9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 9.1%升至为 33.2%,上升了 24.1 个百分点。

1、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 展的转变 建国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非常落后,农业 生产表现为对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过度畸重的单一结构。 种植业在 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异常突出, 种植业以外的其他农业发展较为缓 慢,农业内部比例极度不协调。在之后近 30 年时间里,由于人口快 速增长造成的巨大压力,农业生产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以及计划经济 体制和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政策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基本上 仍停留在“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 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 多方面改革,以杂优水稻技术为主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步得到普遍推 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巨大引力,以及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农业生产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粮食供给短缺的状况, 而且促进了农业 生产结构从单一的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开始向提高食物结构和品质转 变,促进了从分散经营的小生产向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和经 营一体化等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化经营转变。60 年来,我国已经基本 改变了过去 “农业-种植业-粮食” 的高度单一和效率低下的结构模式, 向“优质、高效、全面发展的”的新型结构模式转变。 农业生产内部结构显著调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 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农业所占比重由 1952 年 的 85.9%下降为 2008 年的 48.4%,下降了 37.5 个百分点。林、牧、 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 1952

年的 1.6%、 11.2%和 1.3%提高到 2008 年的 3.7%、35.5%和 9.0%,分别提高了 2.1、24.3 和 7.7 个百分点。种植 业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由 1952 年的 89.2∶9.0∶1.8 转变为 2008 年的 68.3∶27.8∶3.9, 经济 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94.2%下降到 2008 年的 63.5%; 牛羊肉则由 1979 年的 5.74% 上升到 13.6%;禽肉等也由 1985 年的 5.80%上升到了 22.9%。禽蛋、 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1952-2008 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

1952-2008 年我国种植业播种面积比例(%) 2、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 共同发展转变,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 型共同发展的转变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不全。工业整 体水平基本上处于手工作业状况,根本谈不上工业化和工业体系。只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工业结构 极为简单,生产水平极为低下。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 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 对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 的调整。从“轻纺工业优先”、促进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到“优 先发展基础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再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整体 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 提高, 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从结构简单到门类齐全, 从以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为辅到轻、重工业基本协调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工业主导,逐 步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共同发展的转变。 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建国之初,工业部门比较单一。经 过 60 年的建设,工业行业发生根本性变化。钢铁、有色金属、电力、

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部门 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 子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拥有 39 个工业大 类、191 个中类、525 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 类我国都有。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轻、重工业关系逐步趋于协调。从建国初期至 1978 年,由于指 导思想上的偏差和体制方面的原因, 我国工业发展片面强调重工业的 发展,在重工业内部又片面强调“以钢为纲”,轻、重工业比例严重 失衡。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比重分别由 19

52 年的 64.5%、 35.5%变为 1978 年的 43.1%和 56.9%。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等各方面关 系的调整,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结构严重重型化的倾向得以扭 转。到 1995 年,轻、重工业比例调整到了 47.3:52.7。随着工业化 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工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的演进,以机械电子工 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及建筑业为主体的重 化工业的加快发展,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消费品加工主导型 结构开始逐步向重化工业主导型结构转变。2008 年,轻、重工业比 重分别为 28.9%和 71.1%。

1949-2008 年我国轻重工业比例

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 。 紧把握当今世界经济走势和未来市场需求, 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科技 体制改革重大方案,加强对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 化、产业化方向的宏观引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技术创新和 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995-2008 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由 7.0%上升至 9.6%。目前我国部分工业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已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一些高技术产品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装备技术水平 和国产化率稳步提升。1000 万吨炼油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 90%。30 万吨合成氨和 52 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火电设备已由亚 临界参数向超临界、超超临界参数升级,水电设备生产技术由单机容 量 30 万千瓦提高到 70 万千瓦,50 万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实现了国产 化。日产 4000~6000 吨规模生产线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 90%。一些 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等的生产工艺已经逐步跨入世界先 进行列。“神舟”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更是集中显示了我国高 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企业组织结构明显改善。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规模 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比较普 遍。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通过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行业集 中度逐步提高,形成了一批有带动力、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有力地 促进了我国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到 2008 年,大型工业企业集 团拥有资产 162475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 55.8%;实 现营业收入 128283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40.9%;实现利润 总额 9127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46.8%。 3、服务业结构基本实现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 务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转变

建国初期,我国服务业异常凋敝。交通运输网络近乎瘫痪,

邮政 通信网点稀少,市场商品严重匮乏,金融、家政、旅游等服务行业近 乎空白。随着经济的恢复,服务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 发展缓慢。在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 传统服务业占居主要地位,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等“非物质 生产领域”的活动发展受限。1978 年,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的 比重为 27.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 20.9%,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仅为 5.8%和 7.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大量服务职能开 始从政府、 企业和事业机构内部逐步分离出来, 扩展了社会服务需求。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 不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各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应 运而生,快速发展。 2008 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 业的比重分别为 19.2%和 13.8%, 1978 年分别下降了 8.6 和 7.1 个 比 百分点,金融业、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为 14.0%和 10.6%,分别比 1978 年上升 6.1 和 1.4 个百分点。

1952-2008 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1952-2008 年交通运输、批零贸易、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 占第三产业的比重

1952-2008 年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其他服务业增加值 占第三产业的比重

案例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 交通经济 08170111 孙小明 08170201 陈冠锦 08170101 08170122 李玉府 李 新

08170215 马 澜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国民经 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 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 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过程。新中国成立 61 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了由“重、轻、农” 到“农、轻、重” ,再到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优化演进过程, 国民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历史性变迁。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

新中国成立 50 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产业结 构变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 “重、轻、农”产业结构指导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尽 快建立大体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从 1953 年开始,以大规模工业建设 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到 1957 年,重工业在全部 工业中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37.3%上升到 45.0%。重、轻、农之比由 1952 年的 15.3∶27.8∶56.9 上升为 25.5∶31.2∶43.3。 从 1958 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被 简单化为工业发展,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被 简单化为只发展钢铁工业。工业化强攻集中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全 民”强攻。 1959 年初,产业结构失衡已非常严重,到年底重工业总产值比 上年增长 48.1%,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 53.5%上升到 58.5%。1960 年,决策仍要求“大跃进”再掀高潮,集中全力保钢。 到年底,轻工业产值大幅下降了 9.8%,农业下降了 12.6%,重、轻、 农之比达到 52.4∶25.8∶21.8。 2、 “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 针对“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结构出现的严重失调,从 1961 年 起,我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轻、重工业的比例由 1960 年的 33.4∶ 66.6 提高到 1966 年的 49.0∶51.0,农、轻、重的比例由 1960 年的 21.8∶26.1∶52.1 转变为 1966 年的 35.9∶31.4∶32.7。 农业重新成 为国民经济中占最大份额的产业。 1965 年,国民经济呈现一定的良性增长局面。出于“战争不可 避免”的估计,工业化的方向转为以“准备打仗”为指导思想的“三 线建设” 。1970 年,农、轻、重之比由 1965 年的 37.3∶32.3∶30.4 变为 32.5∶31.1∶36.4。1971 年,地方出现了一个“大办五小”的 工业化高潮。 1975 年农、 轻、 重之比进一步失调, 变为 28.2∶31.6∶ 40.2。

1976 年,第五个五年计划开始

执行。但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 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导思想再次导致了急于求成。导致产业结构更 加严重失调,农轻重之比为 24.8∶32.4∶42.8。 3、 “农、轻、重”排序得到落实,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 以确立。从 1979 年开始,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了第二次全面调整。 1979-1981 年,中国轻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 9.6%,18.4%和 14.1%, 而同期重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则分别为 7.7%, 1.46%和-4.7%。 到 1981 年底,轻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 51.5%,超 过了重工业。 1981 年我国开始实施“六五”计划。投资向“以能源、交通为 战略重点”的产业倾斜,着力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 产业。1985 年,轻、重工业基本保持 49.6∶50.4 的协调比例;农、 轻、重之比为 34.3∶30.7∶35.0,比较合理。 4、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和 90 年代上半期,我国产业结构调 整的重点是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步伐,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 产业结构水平。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进展。能源、 原材料供应紧张,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落后的状况大大缓解。三次产 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之比 由 1985 年的 28.4∶43.1∶28.5 变为 1998 年的 18.4∶48.7∶32.9。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重由 1985 年的 62.4%降低为 1998 年的 49.8%, 第二产业由 20.8%上升到 23.5%, 第三产业由 16.3% 上升到 26.7%。在改善基础工业的基础上,轻、重工业的比重保持了

相对稳定。1997 年二者比例为 42.93∶57.07,比 1985 年略有下降。 农业在稳定发展的同时, 内部结构也在发生着合理的变化。 在农、 林、 牧、渔总产值中,牧业所占的比重由 1985 年的 22.1%上升到 1998 年 的 28.6%,渔业由 3.5%上升到 9.9%,种植业由 69.3%下降到 58.1%。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重大比例日趋协调 60 年来,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 松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重视调整 农、轻、重比例关系,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 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1952-2008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由 51.0%持续下降至 11.3%,下降了 39.7 个百分点;第二 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20.8%逐步升至 48.6%,上升了 27.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28.2%升 40.1%,上升

了 11.9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 步形成。 与此同时, 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建国初期确立的 “重 点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城乡人口隔离的 户籍制度,既造成了大量就业人口束缚于农业和农村,也造成了阻碍 劳动者在企业、行业、产业和区域之间转移的藩篱。改革开放以后, 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用工制度和工资制 度改革、加上政府推出的各式各样的扶持和扩大就业的工程,促进了 就业结构的大调整。8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相当比例的人口转而从事工业和服务业。1952-2008 年,第一产业就 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 83.5%下降至 39.6%, 下降了 44.0 个百 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 7.4%升至 27.2%,上升了 19.9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 9.1%升至为 33.2%,上升了 24.1 个百分点。

1、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 展的转变 建国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非常落后,农业 生产表现为对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过度畸重的单一结构。 种植业在 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异常突出, 种植业以外的其他农业发展较为缓 慢,农业内部比例极度不协调。在之后近 30 年时间里,由于人口快 速增长造成的巨大压力,农业生产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以及计划经济 体制和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政策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基本上 仍停留在“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 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 多方面改革,以杂优水稻技术为主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步得到普遍推 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巨大引力,以及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农业生产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粮食供给短缺的状况, 而且促进了农业 生产结构从单一的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开始向提高食物结构和品质转 变,促进了从分散经营的小生产向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和经 营一体化等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化经营转变。60 年来,我国已经基本 改变了过去 “农业-种植业-粮食” 的高度单一和效率低下的结构模式, 向“优质、高效、全面发展的”的新型结构模式转变。 农业生产内部结构显著调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 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农业所占比重由 1952 年 的 85.9%下降为 2008 年的 48.4%,下降了 37.5 个百分点。林、牧、 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 1952

年的 1.6%、 11.2%和 1.3%提高到 2008 年的 3.7%、35.5%和 9.0%,分别提高了 2.1、24.3 和 7.7 个百分点。种植 业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粮食、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由 1952 年的 89.2∶9.0∶1.8 转变为 2008 年的 68.3∶27.8∶3.9, 经济 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畜产品构成中,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94.2%下降到 2008 年的 63.5%; 牛羊肉则由 1979 年的 5.74% 上升到 13.6%;禽肉等也由 1985 年的 5.80%上升到了 22.9%。禽蛋、 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1952-2008 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

1952-2008 年我国种植业播种面积比例(%) 2、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 共同发展转变,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 型共同发展的转变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不全。工业整 体水平基本上处于手工作业状况,根本谈不上工业化和工业体系。只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工业结构 极为简单,生产水平极为低下。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 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 对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 的调整。从“轻纺工业优先”、促进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到“优 先发展基础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再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整体 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 提高, 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从结构简单到门类齐全, 从以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为辅到轻、重工业基本协调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工业主导,逐 步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共同发展的转变。 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建国之初,工业部门比较单一。经 过 60 年的建设,工业行业发生根本性变化。钢铁、有色金属、电力、

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部门 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 子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拥有 39 个工业大 类、191 个中类、525 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 类我国都有。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轻、重工业关系逐步趋于协调。从建国初期至 1978 年,由于指 导思想上的偏差和体制方面的原因, 我国工业发展片面强调重工业的 发展,在重工业内部又片面强调“以钢为纲”,轻、重工业比例严重 失衡。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比重分别由 19

52 年的 64.5%、 35.5%变为 1978 年的 43.1%和 56.9%。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等各方面关 系的调整,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结构严重重型化的倾向得以扭 转。到 1995 年,轻、重工业比例调整到了 47.3:52.7。随着工业化 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工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的演进,以机械电子工 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及建筑业为主体的重 化工业的加快发展,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高度,消费品加工主导型 结构开始逐步向重化工业主导型结构转变。2008 年,轻、重工业比 重分别为 28.9%和 71.1%。

1949-2008 年我国轻重工业比例

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 。 紧把握当今世界经济走势和未来市场需求, 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科技 体制改革重大方案,加强对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 化、产业化方向的宏观引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技术创新和 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995-2008 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由 7.0%上升至 9.6%。目前我国部分工业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已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一些高技术产品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装备技术水平 和国产化率稳步提升。1000 万吨炼油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 90%。30 万吨合成氨和 52 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火电设备已由亚 临界参数向超临界、超超临界参数升级,水电设备生产技术由单机容 量 30 万千瓦提高到 70 万千瓦,50 万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实现了国产 化。日产 4000~6000 吨规模生产线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 90%。一些 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等的生产工艺已经逐步跨入世界先 进行列。“神舟”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更是集中显示了我国高 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企业组织结构明显改善。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规模 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比较普 遍。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来,通过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行业集 中度逐步提高,形成了一批有带动力、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有力地 促进了我国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到 2008 年,大型工业企业集 团拥有资产 162475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 55.8%;实 现营业收入 128283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40.9%;实现利润 总额 9127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46.8%。 3、服务业结构基本实现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 务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转变

建国初期,我国服务业异常凋敝。交通运输网络近乎瘫痪,

邮政 通信网点稀少,市场商品严重匮乏,金融、家政、旅游等服务行业近 乎空白。随着经济的恢复,服务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 发展缓慢。在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 传统服务业占居主要地位,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等“非物质 生产领域”的活动发展受限。1978 年,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的 比重为 27.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 20.9%,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仅为 5.8%和 7.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大量服务职能开 始从政府、 企业和事业机构内部逐步分离出来, 扩展了社会服务需求。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 不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各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应 运而生,快速发展。 2008 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 业的比重分别为 19.2%和 13.8%, 1978 年分别下降了 8.6 和 7.1 个 比 百分点,金融业、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为 14.0%和 10.6%,分别比 1978 年上升 6.1 和 1.4 个百分点。

1952-2008 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1952-2008 年交通运输、批零贸易、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 占第三产业的比重

1952-2008 年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其他服务业增加值 占第三产业的比重


相关内容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 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 ...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打印)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 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 ...

  • 浅析人民内部矛盾内涵的历史演变
  • 摘 要:人民内部矛盾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尤其是"人民"的内涵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各历史时期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科学分析人民内部矛盾内涵的历史演变,对于分析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人民:人 ...

  •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 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选择了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资本的高投入使对农业剥夺实现以农养工成为必然.为限制农村人口在城乡比较利益诱致下向城市迁移,制定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客观上起到对城市资源的社会屏蔽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户籍制度开始出现松动并逐渐放开, ...

  • 同等学力加试考试大纲
  •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分数与题型 1.总分 100分 2.论述题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考试内容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考试要求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2.掌握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作 ...

  • 中考专题: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文末附检测题)
  • 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一.专题概述: 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纵观历史,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主要包括欧洲的发展历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近现代欧洲经历了称霸主宰世界.分裂与斗争.走向联合发展的历 ...

  • 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
  • 论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要性 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 ...

  • 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 2017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 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的必 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 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 ...

  • 2017年高考新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
  •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 I .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