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4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

2

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水文灾害灾情严重

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4、灾害链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数量多、地震次数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等。 灾害链可从自然地理要素及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①自然地理要素气包括气候(气温、降水、风等)、地形(岩石圈,如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生物(虫灾、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等)、水文(洪涝、干旱等)、土壤(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要素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导致人员、财产损失的火灾、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等。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从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绝对损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生了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程度也较低。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 2、我国灾害多发的原因归纳

四.防灾与减灾

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②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方式:

2(1)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2)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3)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3、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蝗灾:

1.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

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

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水华和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4、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成因及防御 ①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②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五、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3)寒潮: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雪灾: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 (5)火山喷发: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提供热能(如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六、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1)洪水应急措施。

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物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2)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3)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外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4)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七、自然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的分析思路。

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时要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如我国的季风气候特点造成夏季多暴雨、洪涝,冬季多寒潮等;分析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世界板块分布特点;分析滑坡、泥石流

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地质地形分布特点和气候的季节变化;对于图表类试题,要结合图表提供的信息答题。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多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的分析思路。

灾害的形成或危害(包括有利和不利)一般可分为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包括生命安全、财产损失、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或危害等。 八、不同时空尺度的自然灾害减灾措施重点

(1)自然灾害的减灾措施虽有共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强调其减灾重点。

(2)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其减灾措施除了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遭灾时的抗灾。

(3)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其减灾措施除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灾后的救援。

(4)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小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其减灾措施重点是工程、生物措施的实施。

【特别提醒】3S技术和其他技术、设备等常常联合组成自然灾害技术监测系统,遥感侧重于灾害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侧重于精确的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侧重于对灾害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为减灾防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1、(2013年高考·山东卷·第33题·10分)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1)—(2)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试题解析】

该题以区域图为载体,以泥石流的发生为切入点,考查地质灾害链发生条件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经纬度对该区域定位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明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及造成的危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预测2014年高考将以世界或我国某一热点区域时事材料为背景或以区域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等形式切入,考查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等相关知识。 【答案 】

(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2、(201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第43题·10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试题解析】

该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以人们关注的洪灾问题为核心,考查主要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典型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材料、图形信息,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阐释地理事项的能力”。自然灾害这一专题从考查内

容上,侧重于我国自然灾害的考查,主要涉及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预防措施的考查;从形式上,以某重大自然灾害为载体,以图文资料方式呈现信息,让学生结合基本知识作答,多以近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地理事实为背景材料考查相关内容,具有明显的生活化、时代性特征,题目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分值10分,难度一般不大,但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都紧扣课程标准。因此复习时必须对每一种自然灾害从分布特点、产生机制,造成灾害,防治措施等几方面去掌握。 【答案 】

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3、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3)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当你遭遇泥石流灾害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什么?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答案】

(1)断层、坡度

(2)崩塌、洪灾。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解析】

第⑴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灾害的关联性,以及应对地质灾害主要措施。地质灾害的形成往往与当地的地质、地形地势、植被覆盖率及气候等因素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断层发育广泛、地形复杂、起伏大,尤其是高风险区断层发育强、地质不稳定,地形地势陡而复杂成为该风险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第⑵题,断层发育、复杂地形、坡度大为地质灾害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暴雨是诱发地质灾害

的主要原因,除了引发泥石流、滑坡之外,还容易引起山体崩塌和山洪的发生;因泥石流是沿着山谷由高处冲向低处,所以当遭遇泥石流时,最佳的逃生方法是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第⑶题,图中甲城市位于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防灾减灾中既要搞好减灾又要做好预防工作,因此在应对灾害中要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如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建立预报、预警系统,强化立法监督与管理;做好防范,减轻灾害的发生频率、降低灾害损失;建设护坡、排水等工程;严禁对当地地质地貌、生态造成破坏的工程建设等。

4.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农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高,气温低;

(2)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防冻措施;培育和推广耐寒品种。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冷冻灾害的影响和成因。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使农业减产和破坏农田基础设施。图中P区域位于南岭及其以北,一方面山区地势高,气温低,另一方面,当寒潮南下时受山地阻挡,冷空气在山前堆积,导致该区域冷冻灾害高发。

第(2)题,本题考查冻害防御。预防冷冻灾害的措施可从监测预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方面回答。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4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

2

3、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水文灾害灾情严重

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4、灾害链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数量多、地震次数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等。 灾害链可从自然地理要素及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①自然地理要素气包括气候(气温、降水、风等)、地形(岩石圈,如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生物(虫灾、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等)、水文(洪涝、干旱等)、土壤(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要素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导致人员、财产损失的火灾、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等。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从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绝对损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生了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程度也较低。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 2、我国灾害多发的原因归纳

四.防灾与减灾

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②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三种方式:

2(1)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2)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防御: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3)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防御: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3、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蝗灾:

1.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

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

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水华和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4、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成因及防御 ①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②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五、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3)寒潮: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雪灾: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 (5)火山喷发: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提供热能(如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六、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1)洪水应急措施。

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物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2)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3)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外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4)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七、自然灾害问题的分析思路

(1)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的分析思路。

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时要结合天气、气候特点,如我国的季风气候特点造成夏季多暴雨、洪涝,冬季多寒潮等;分析地震、火山等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世界板块分布特点;分析滑坡、泥石流

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质灾害时,要结合地质地形分布特点和气候的季节变化;对于图表类试题,要结合图表提供的信息答题。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多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3)自然灾害的影响或危害的分析思路。

灾害的形成或危害(包括有利和不利)一般可分为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包括生命安全、财产损失、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或危害等。 八、不同时空尺度的自然灾害减灾措施重点

(1)自然灾害的减灾措施虽有共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强调其减灾重点。

(2)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其减灾措施除了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遭灾时的抗灾。

(3)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其减灾措施除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灾后的救援。

(4)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小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其减灾措施重点是工程、生物措施的实施。

【特别提醒】3S技术和其他技术、设备等常常联合组成自然灾害技术监测系统,遥感侧重于灾害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侧重于精确的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侧重于对灾害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为减灾防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1、(2013年高考·山东卷·第33题·10分)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1)—(2)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试题解析】

该题以区域图为载体,以泥石流的发生为切入点,考查地质灾害链发生条件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经纬度对该区域定位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明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及造成的危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预测2014年高考将以世界或我国某一热点区域时事材料为背景或以区域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等形式切入,考查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等相关知识。 【答案 】

(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2、(201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第43题·10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试题解析】

该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以人们关注的洪灾问题为核心,考查主要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典型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材料、图形信息,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阐释地理事项的能力”。自然灾害这一专题从考查内

容上,侧重于我国自然灾害的考查,主要涉及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预防措施的考查;从形式上,以某重大自然灾害为载体,以图文资料方式呈现信息,让学生结合基本知识作答,多以近年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地理事实为背景材料考查相关内容,具有明显的生活化、时代性特征,题目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分值10分,难度一般不大,但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都紧扣课程标准。因此复习时必须对每一种自然灾害从分布特点、产生机制,造成灾害,防治措施等几方面去掌握。 【答案 】

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3、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3)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当你遭遇泥石流灾害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什么?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答案】

(1)断层、坡度

(2)崩塌、洪灾。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解析】

第⑴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灾害的关联性,以及应对地质灾害主要措施。地质灾害的形成往往与当地的地质、地形地势、植被覆盖率及气候等因素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断层发育广泛、地形复杂、起伏大,尤其是高风险区断层发育强、地质不稳定,地形地势陡而复杂成为该风险区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第⑵题,断层发育、复杂地形、坡度大为地质灾害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暴雨是诱发地质灾害

的主要原因,除了引发泥石流、滑坡之外,还容易引起山体崩塌和山洪的发生;因泥石流是沿着山谷由高处冲向低处,所以当遭遇泥石流时,最佳的逃生方法是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第⑶题,图中甲城市位于地质灾害的高风险区,防灾减灾中既要搞好减灾又要做好预防工作,因此在应对灾害中要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如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建立预报、预警系统,强化立法监督与管理;做好防范,减轻灾害的发生频率、降低灾害损失;建设护坡、排水等工程;严禁对当地地质地貌、生态造成破坏的工程建设等。

4.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农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高,气温低;

(2)加强监测和预报;做好防冻措施;培育和推广耐寒品种。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冷冻灾害的影响和成因。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使农业减产和破坏农田基础设施。图中P区域位于南岭及其以北,一方面山区地势高,气温低,另一方面,当寒潮南下时受山地阻挡,冷空气在山前堆积,导致该区域冷冻灾害高发。

第(2)题,本题考查冻害防御。预防冷冻灾害的措施可从监测预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方面回答。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 选修⑥ 环境保护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1.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环境的分类(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1.2环境问题 (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 ...

  • 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教材目录表
  • 高中地理教材目录表---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1)(配人教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 天气 ...

  •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 高中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1.定义: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 破坏等现象或者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有自然异变还要有损失. 3.自然灾害的特点:广泛性和区域性.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 复性.联系性.危害的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4.自然灾 ...

  • 高三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 地理教学计划 王谨安 一.新课标要求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理念.地理素养,是一个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在生活中具有地理科学素养的人可以正确评价 ...

  • 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2009年福建高考考试说明
  • 今年是我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的第一年,我省所有科目首次实现自行命题.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最大变化在于绝大多数科目都设置了选考题.昨天,备受全省考生和家长关注的2009年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正式出台,对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各科的亮点.考试范围.试卷结构和试题难易度比例作了详细 ...

  • 高中课本目录
  • 高中课本目录 科目 书 名 适用年级 版本 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 高二(文科)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3 ...

  • 人教版高中地理目录
  • 人教版高中地理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 ...

  • 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方案
  • 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高考方案 为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选拔和培养各类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 ...

  •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 作者: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3年11期 第一部分 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