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词语学习(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39个生词的音、形、义,并
能用重点词语组词造句。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堂上讲
解,学生课后巩固练习的方法进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词语的学习,使学生
能够用所学词语进行简单会话
以及工具书的使用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词语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使用重点词语组词和造句
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教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模仿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请大家谈谈,你自己的父母是怎么样一个人?
二、讲授新课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抽读词语,小组读词语。
2、教师领读词语,每词语三遍。
3、学生齐读词语,然后小组读和个人读。
4、板书词语,重点词语的含义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组词、造句,再将句子板书在黑板上。
三、词语讲解:
1.均等 【释义】:平均;相等。
如:机会均等
争夺冠军的两名选手得胜的机会均等。
人人价值均等,但每个人又各有所长。
我们赢或输的可能性均等.把一个西瓜切为均等的四块。 公平是法律之下人人均等的观念. 人人机会均等
2.模式 【释义】:1.事物的标准样式
如: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 发展模式
该国的宪法提供了他国效法的模式
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与你们的不同
为什么作家都遵循一个模式写作呢 ?
同义词——形式
3.汲取 【释义】:吸取
如:汲取经验 汲取营养
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从土壤中汲取水分
我们从这场灾难中仍不断汲取教训.
笑对自己的过失,从中汲取教训,并引以为豪!
欧洲的艺术家从艺术中汲取了许多思想和灵感.
同义词——吸取、吸收、摄取、接受
4.榨
[1]压出物体里汁液的器具:油榨、酒榨、榨床。
[2]用力把物体里的汁液压出来,引申为逼取他人的财物
如:榨油、榨取、压榨。
我每天早晨给你榨鲜橙汁!
我感觉我的感情被榨得一滴不剩了
可是他没有料到她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
5.有赖 【释义】:1.犹言要依靠。
如:学生的成功,有赖家长与教师团队的衷诚合作.
这家餐厅不加服务费,所以侍者们有赖小费收入
成功的获得有赖努力。
6.推敲 【释义】:比喻反覆斟酌、考虑。
如:那是一个重要文件,他正在推敲用词
这个命题经不起仔细推敲 仔细推敲
同义词——琢磨
7.精通 【释义】:对学问、技术或业务有透彻的了解并熟练地掌握
如:精通医理 精通外交
要想精通英语就必须刻苦努力
我敬佩那位精通兵法的将军.
他精通四国语言.
同义词——通晓、精晓
反义词——略懂、粗识
8.压制 【释义】:竭力限制或制止
如:压制批评、压制自己的悲哀
他们无情地把反对他们的方案都压制下去了
她压制住自己没有提他的名字.
9.持之以恒 【释义】: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如:爱情能持之以恒才是好事
你若能够持之以恒,任何一种语言都可以学会
历日经年,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功果自见。
知识是个封闭的富矿,打开它的钥匙是持之以恒的努力。 ★阿拉伯
同义词——锲而不舍 、始终如一 、有始有终 、坚持不懈 反义词——半途而废
10.行之有效 【释义】:之:代词,它,指办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如:推广广播体操;是增强全国人民体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他们希望把罪犯用行之有效的老办法监禁起来。
那个驯马师掌握了行之有效的驯马技巧。
同义词——卓有成效
11.根深蒂固 【释义】: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如:人人都应该努力工作这个信念在我们的文化中根深蒂固 治愈根深蒂固的病一般来说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目前的时代,真理是那样晦暗不明, 谎言又是那样根深蒂固.
人们偏见的根深蒂固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
反义词——摇摇欲坠
12.要素 【释义】: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
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是写小说的三个要素。
想像力和勤劳是成功的要素.
镁是植物生长的营养要素.
近义词——因素
小结:本节课我们一共学习了39个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特别是动词及形容词是本课的难点,需要同学们在课后多加练习。
板书设计: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词语)
要素 【释义】: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
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是写小说的三个要素。
想像力和勤劳是成功的要素.
镁是植物生长的营养要素.
近义词——因素
作业:1、用重点词语造句
2、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批语:
课后反思: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初学课文(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培养默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办法达到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能根据课
文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解决。
教学手段:PPT,插图
教法:引读法、讲解法、启发式、问答式
学法:自读自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新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你怎么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课题: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齐读式、分小组读)。
(1)把不认识的字、词勾画出来。
(2)标出每一自然段的序号。
(3)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谈自己的体会,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多加鼓励。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2.预设问题,然后逐段讲解: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6)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三、课文小结:
本节课以阅读课文为主,要求学生基本上理解课文大
意,并且能够按照课文顺序复述课文大意,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五、板书设计: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深学课文(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并能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结构和重点句型
教学难点:使用重点句型造句。
突破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解决。
教法:引读法、讲解法、启发式、问答式
学法:自读自悟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新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看看他到底高数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提醒归纳总结,然后熟读课文并介绍课文结构,最后使用重点句型造句。
二、讲解课文
文章结构,全文14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9自然段)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
第三部分(10——14自然段)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论点。
(一)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二)熟读课文,研究问题:
1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这一点为什么很重要?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1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2第一问,创造性思维必须的要素有:一是渊博的知识;二是运用知识不断探求新思路;三是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第二问,因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是伟人名人才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谈) 三、准确把握作者的思路:
第一问,主要论述怎样拥有有创造力的问题。
11
第二问,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第三问,关于创造性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把握。 四、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熟读课文。
2、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准确把握作者的思路:
第一问,主要论述怎样拥有有创造力的问题。 第二问,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第三问,关于创造性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把握。 批语:
课后反思:
12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后练习(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课文进行一下巩固,掌握课后的练习。 (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中讲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学生用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练习1.2.3题 教学难点:练习1题
课型、课时:巩固练习,一课时 教学手段:小黑板、教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启发式 学习方法:讨论法、模仿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课文进行巩固学习。
(首先回顾课文内容,然后与学生一起做课后练习) 二、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1A 2B,B 3B,B,B 4B
二)1根深蒂固 2锲而不舍 3一事无成 4不言而喻
5孜孜不倦 三)略
四)指定词语回答问题:
1总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13
2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子和新方法,要依靠创造性的思维。
3要是你能做到这些,你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 五)选择题:1A 2C 3A 4A,C 5B 6C 八)作文
创新让人进步
小结:本文通过练习对课文进行了巩固,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对学过的内容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把课后练习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作业:1、用课后练习二、三、四。
2、熟读课文。
批语:
课后反思:
14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五课时)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按照话题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
学生用汉语会话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把话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
行交际会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口
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用话题引导学生开口说话 教学难点:进行交际会话。 课型、课时:口语课,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法、模仿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用交际话题内容来导入新课。
二、 按照话题进行对话:
把话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口语交际。 话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
15
三、小结:本课通过口语交际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经常使用汉语,喜欢汉语。
四、板书设计:
把口语交际话题板书在黑板上 五、作业: 2
六、批语:
课后反思:
1、下来多观看汉语电视节目,多说汉语;、预习新课。 16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六课时)听力训练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听听力材料来提高学生汉语的听力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一边听录音一边做相关练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汉语听力能力,激发学生对汉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听懂汉语材料,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难点:第二、三部分练习。 课型、课时:听力训练,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教学光盘
教学方法:采用指导法,听句子,选择正确解释,训练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播放录音导入
二、听录音完成练习,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 1-10.听句子,选择正确解释,训练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CACAD;ACCDC
11-20.听对话,选择正确答案。 ADBCC;ABCBC
21-30.听对话,选择正确答案。
CDDCD;DCCAB
17
小结:本课通过听力训练,提高了学生汉语的听力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经常使用汉语,喜欢汉语。 板书设计:
把课后练习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布置作业:预习新课;以“勤奋与创新”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批语:
课后反思:
18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词语学习(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39个生词的音、形、义,并
能用重点词语组词造句。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堂上讲
解,学生课后巩固练习的方法进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词语的学习,使学生
能够用所学词语进行简单会话
以及工具书的使用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词语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使用重点词语组词和造句
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教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模仿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请大家谈谈,你自己的父母是怎么样一个人?
二、讲授新课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抽读词语,小组读词语。
2、教师领读词语,每词语三遍。
3、学生齐读词语,然后小组读和个人读。
4、板书词语,重点词语的含义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组词、造句,再将句子板书在黑板上。
三、词语讲解:
1.均等 【释义】:平均;相等。
如:机会均等
争夺冠军的两名选手得胜的机会均等。
人人价值均等,但每个人又各有所长。
我们赢或输的可能性均等.把一个西瓜切为均等的四块。 公平是法律之下人人均等的观念. 人人机会均等
2.模式 【释义】:1.事物的标准样式
如: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 发展模式
该国的宪法提供了他国效法的模式
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与你们的不同
为什么作家都遵循一个模式写作呢 ?
同义词——形式
3.汲取 【释义】:吸取
如:汲取经验 汲取营养
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从土壤中汲取水分
我们从这场灾难中仍不断汲取教训.
笑对自己的过失,从中汲取教训,并引以为豪!
欧洲的艺术家从艺术中汲取了许多思想和灵感.
同义词——吸取、吸收、摄取、接受
4.榨
[1]压出物体里汁液的器具:油榨、酒榨、榨床。
[2]用力把物体里的汁液压出来,引申为逼取他人的财物
如:榨油、榨取、压榨。
我每天早晨给你榨鲜橙汁!
我感觉我的感情被榨得一滴不剩了
可是他没有料到她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
5.有赖 【释义】:1.犹言要依靠。
如:学生的成功,有赖家长与教师团队的衷诚合作.
这家餐厅不加服务费,所以侍者们有赖小费收入
成功的获得有赖努力。
6.推敲 【释义】:比喻反覆斟酌、考虑。
如:那是一个重要文件,他正在推敲用词
这个命题经不起仔细推敲 仔细推敲
同义词——琢磨
7.精通 【释义】:对学问、技术或业务有透彻的了解并熟练地掌握
如:精通医理 精通外交
要想精通英语就必须刻苦努力
我敬佩那位精通兵法的将军.
他精通四国语言.
同义词——通晓、精晓
反义词——略懂、粗识
8.压制 【释义】:竭力限制或制止
如:压制批评、压制自己的悲哀
他们无情地把反对他们的方案都压制下去了
她压制住自己没有提他的名字.
9.持之以恒 【释义】: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如:爱情能持之以恒才是好事
你若能够持之以恒,任何一种语言都可以学会
历日经年,水滴石穿;持之以恒,功果自见。
知识是个封闭的富矿,打开它的钥匙是持之以恒的努力。 ★阿拉伯
同义词——锲而不舍 、始终如一 、有始有终 、坚持不懈 反义词——半途而废
10.行之有效 【释义】:之:代词,它,指办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如:推广广播体操;是增强全国人民体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他们希望把罪犯用行之有效的老办法监禁起来。
那个驯马师掌握了行之有效的驯马技巧。
同义词——卓有成效
11.根深蒂固 【释义】: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如:人人都应该努力工作这个信念在我们的文化中根深蒂固 治愈根深蒂固的病一般来说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目前的时代,真理是那样晦暗不明, 谎言又是那样根深蒂固.
人们偏见的根深蒂固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
反义词——摇摇欲坠
12.要素 【释义】: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
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是写小说的三个要素。
想像力和勤劳是成功的要素.
镁是植物生长的营养要素.
近义词——因素
小结:本节课我们一共学习了39个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特别是动词及形容词是本课的难点,需要同学们在课后多加练习。
板书设计: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词语)
要素 【释义】: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
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是写小说的三个要素。
想像力和勤劳是成功的要素.
镁是植物生长的营养要素.
近义词——因素
作业:1、用重点词语造句
2、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批语:
课后反思: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初学课文(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培养默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办法达到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能根据课
文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解决。
教学手段:PPT,插图
教法:引读法、讲解法、启发式、问答式
学法:自读自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新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你怎么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课题: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齐读式、分小组读)。
(1)把不认识的字、词勾画出来。
(2)标出每一自然段的序号。
(3)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谈自己的体会,有多少说多少,教师多加鼓励。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2.预设问题,然后逐段讲解: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6)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三、课文小结:
本节课以阅读课文为主,要求学生基本上理解课文大
意,并且能够按照课文顺序复述课文大意,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五、板书设计: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深学课文(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并能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结构和重点句型
教学难点:使用重点句型造句。
突破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解决。
教法:引读法、讲解法、启发式、问答式
学法:自读自悟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新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看看他到底高数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提醒归纳总结,然后熟读课文并介绍课文结构,最后使用重点句型造句。
二、讲解课文
文章结构,全文14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9自然段)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
第三部分(10——14自然段)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论点。
(一)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二)熟读课文,研究问题:
1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这一点为什么很重要?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1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2第一问,创造性思维必须的要素有:一是渊博的知识;二是运用知识不断探求新思路;三是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第二问,因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是伟人名人才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谈) 三、准确把握作者的思路:
第一问,主要论述怎样拥有有创造力的问题。
11
第二问,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第三问,关于创造性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把握。 四、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熟读课文。
2、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准确把握作者的思路:
第一问,主要论述怎样拥有有创造力的问题。 第二问,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第三问,关于创造性思维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把握。 批语:
课后反思:
12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后练习(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课文进行一下巩固,掌握课后的练习。 (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中讲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学生用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练习1.2.3题 教学难点:练习1题
课型、课时:巩固练习,一课时 教学手段:小黑板、教材 教学方法:讲解法、启发式 学习方法:讨论法、模仿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课文进行巩固学习。
(首先回顾课文内容,然后与学生一起做课后练习) 二、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1A 2B,B 3B,B,B 4B
二)1根深蒂固 2锲而不舍 3一事无成 4不言而喻
5孜孜不倦 三)略
四)指定词语回答问题:
1总之,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13
2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子和新方法,要依靠创造性的思维。
3要是你能做到这些,你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 五)选择题:1A 2C 3A 4A,C 5B 6C 八)作文
创新让人进步
小结:本文通过练习对课文进行了巩固,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对学过的内容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把课后练习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作业:1、用课后练习二、三、四。
2、熟读课文。
批语:
课后反思:
14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五课时)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按照话题来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
学生用汉语会话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把话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
行交际会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口
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用话题引导学生开口说话 教学难点:进行交际会话。 课型、课时:口语课,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法、模仿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用交际话题内容来导入新课。
二、 按照话题进行对话:
把话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口语交际。 话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
15
三、小结:本课通过口语交际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经常使用汉语,喜欢汉语。
四、板书设计:
把口语交际话题板书在黑板上 五、作业: 2
六、批语:
课后反思:
1、下来多观看汉语电视节目,多说汉语;、预习新课。 16
第八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六课时)听力训练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听听力材料来提高学生汉语的听力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一边听录音一边做相关练习来完成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汉语听力能力,激发学生对汉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听懂汉语材料,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难点:第二、三部分练习。 课型、课时:听力训练,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教学光盘
教学方法:采用指导法,听句子,选择正确解释,训练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播放录音导入
二、听录音完成练习,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 1-10.听句子,选择正确解释,训练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CACAD;ACCDC
11-20.听对话,选择正确答案。 ADBCC;ABCBC
21-30.听对话,选择正确答案。
CDDCD;DCCAB
17
小结:本课通过听力训练,提高了学生汉语的听力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经常使用汉语,喜欢汉语。 板书设计:
把课后练习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布置作业:预习新课;以“勤奋与创新”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批语:
课后反思: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