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 、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另有按其它内容分类法. 此处就不一一赘述。笔者按词类编成部分对句,可使读者更明了一些: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 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 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 数字对:一对二、百对千、两两对三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 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 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 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 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 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
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 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 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 精神对:痴对智、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 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生。 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 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夺目对画皮。 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 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玛瑙、紫贝对黄金。 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 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 时令对:朝对夕、暮对晨、白昼对黄昏、中秋对元旦、去暑对立春。 文具对:棋对纸、笔对琴、泼墨对撰文、砚池对书案、七彩对八音。 衣饰对:巾对带、衣对衫、木屐对华冠、袈裟对襁褓、项链对耳环。 虚词对:然对也、之对乎、而已对斯夫、无非对是否、矣哉对再如。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轰对嗡、噹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噹对扑哧、唏哩对哗啦。 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在对联的对仗类型中,有工对、宽对的区别。工对,即指同类的词或相关的词相对。如上边讲到的按类别属对即为工对。宽对,即指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然而工对不见得就是好联,宽对有的不乏为上乘之作。要说明一点,颜色对、方位对、数词对、虚词对和动词对,必须严格按同类对仗,否则为失对。特别是动词,如造成失对,势必使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它词对得再好,也算失对。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国名、书名等) 也应从严对仗。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邻对,它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邻对一般比宽对严格,但又不如工对那样整齐精密。下面是可以通对的门类: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名词对
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花、月、天空、北京、中国、头、今天、爱情、道德、小麦、星期天„„请看:
诗写梅花月;
茶熏谷雨香。
在精练的联语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只有“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实不多见。
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旋 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
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再看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一副联:
心肠铁石梅知己;
肌骨冰霜竹可人。
黄宾虹不光画画得好,联也写得奇绝。联语是说铁石性格如梅,冰霜品质似竹,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作用,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立意精工,非常人可比。
再看傅山写的一副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皆以名词入句,却深得意境,不禁使人想起“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佳构。可见,撰联工在意境的开发,如无意境,再好的辞藻也不会辟出新意。
动词对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水清石出鱼可数;
人去楼空鹤不归。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 、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还是楹坛高手,他早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一个“破”字,展示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一个“读”字,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一扬一抑,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 “笑”二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
“容”、 “笑”二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形容词对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如:高、白、好、快、暖和、活泼、恳切、优秀„„
请看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
山阴草木香。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篇二: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形容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
五、选好对联的横批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
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春联欣赏
春风送福 喜气临门
春回大地 日暖人间
门门喜气 户户春风
大地春光好 长天晓日红
岁岁皆如意 年年尽平安
江山千古秀 社稷万年春
腊尽千门暖 春归万物苏
一年春作首 百事国为先篇三:现代汉语词性专题训练、答案
现代汉语词性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1.能带宾语的是()。a 名词b 动词c 形容词 d副词
2.“上来”是()a 助动词 b判断动词c 趋向动词 d及物动词
3.“不、没”都是()a 程度副词b 时间副词 c范围副词 d否定副词
4.“很、挺、十分”是()a 程度副词 b范围副词 c语气副词 d情态副词
5.“我、你、他”是()a 指示代词 b疑问代词 c人称代词 d名词
6.“他在黑板上写字”的“在”是()a 动词 b副词 c介词 d方位词
d助词
d代名词e 代动词
d助词
e语气词 e7.“哎哟”是()a 拟声词 b语气词 c叹词 8.代词包括()a 人称代词 9.虚词包括()a 介词b 指示代词 b副词 c疑问代词 c连词 10.“报告”一词兼()a 名词 代词 b动词
c形容词 d连词d 副词 11.“和、跟、同、与”兼()a 动词
e助词 b连词 c介词
12.下列语句中的“在”不属于介词的是()
a我在家
b他在黑板上写字c 把东西放在桌子上 d他在看书 e在家要孝顺父母
1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介词“跟”的有()。
a我跟他一起去的
d你抽空跟他谈谈 b你跟他要 c谁跟谁都没关系 e你快跟着我走
二、指出下列词的词性:
非常()这里()前后()小()哪里()终于()已经()不()赋予()轰隆()得()大()忽然()简直()才()半夜()除了()很多()勇敢()思想()啊()或许()只好()二万()迅速()进来()仅仅()立刻()热爱()十几棵()喜欢()大约()次()哗啦()下去()斟酌()怎样()起来()晚上()亩()前面()或者()对于()跟()是()三百()美丽()叮当()夏天()鲁迅()我们()批评()的()吧()平坦()有()变化()十分()自己()聪明()从()专家()扩大()缓慢()应该()按照()回来()喂()马上()消失()飞机()许多()简直()
三、.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标记词所属的词类。
(1)这件事已经讨论过了。(过)()(2)天渐渐冷起来了。(渐渐)()
(3)他正在教室里看书。(正)()(4)自行车他骑出去了。(出去)()
(5)我拿着—本书。(着)()(6)你吃了饭再走。(了)()
(7)他是外国人吗? (吗)()(8)你应该努力学外语。(努力)()
(9)他刚才来过。(刚才)()(10)最好听的是这首歌。(最)()
(11)房子上面铺着瓦。(上面)() (12)这是一本袖珍词典。(袖珍)()
(13)老张请我吃饭。(请)() (14)幸亏他来。(幸亏)()
(15)我忽然想起来了。(忽然)()(16)这件事很突然。(突然)()
(17)无论谁都说好。(无论)()(18)他连忙说不行。(连忙)()
(19)问题要彻底解决。(彻底)()(20)我们应该历史地分析。(历史)()
(21)我们又继续战斗了。(继续)() (22)屋里有一扇门。(扇)()
(23)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辩证)()(24)所有人都不得离开。(所有)()
(25)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正常)()(26)我们要不断改进服务态度。(不断)()
(27)共产党员要加强自我修养。(修养)()(28)他作了一个报告。(报告)()
(29)我们要赶快行动。(行动)()(30)工程刚刚开始。(刚刚)()
(31)所谓“大师”其实是骗子。(所谓)()(32)这件事让他感慨万分。(感慨)()
(33)这部影片儿童不宜观看。(不宜)()(34)你有什么擅长? (擅长)()
(35)我不敢再奢望什么。(奢望)()(36)敌人企图拿下这个山头。(企图)()
(37)然后再看你喜欢什么。(然后)() (38)他这个人很勇敢。(勇敢)()
(39)这个小孩真可爱。(可爱)() (40)这两个方案是—样的。(—样)()
(41)你不能等同于一个普通群众。(等同)()(42)他们俩恋爱多年了。(恋爱)()
(43)他这个人根本不行。(根本)()(44)要扫除一切障碍。(障碍)()
(45)他这次侥幸通过了。(侥幸)(形容词)(46)饭里居然吃出—只苍蝇。(居然)(副词)
四 1、选出下面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词的词性正确的一组:() 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 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a.副,连,代,连,动 b.副,介,代,介,名c. 名,连,名,介,动 d.名,介,名,动,名
2、对题目《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b. 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
c.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d. 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3、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①动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b.①名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c.①动词 名词 ②动词 副词d. ①动词 动词 ②副词 介词
4、“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 )蛋圆形的镜子,一( )雪白的毛巾,或者一( )结得很好看绒线的小囝帽。”填入句中空格内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a.面 款 顶 b.只 方 个 c.面 方 顶 d.块 款 种
5、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下。
a. ①动词 ②方位词③量词 b. ①介词 ②方位词③量词
c. ①动词 ②助词③量词 d. ①介词 ②助词③量词
6、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跟着好人学好事②我跟他是同桌③我跟他学唱歌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①动②介③连④名 b.①介②动③动④名c. ①动②介③连④形 d.①动②连③介④名
7、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a.春回大地群山绿 b.春风又绿江南岸c. 一汪绿水慰平生 d.红了樱桃绿了笆蕉
8、选出下列带下划线词词性不同的一项:()
a.b.
c.d.
9、从下面选出词性相同的一项:()
a.听 战争 经验 希望 拒绝 b.各 那么 鲁迅 我们 旅客
c.更 从来 单单 经常 渐渐 d.胖 伟大 激动 承担 应该
10、判断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写在句末括号中。 ①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②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③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 ④隔着云
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⑤他患了一场大病。()⑥他病了三天。() ⑦这把锁锈死了。()⑧这把锁长了锈。()
11、指出正确说明下边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及意义的一项:() 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了,果然近不得台旁„„
a.“近”本来是名词,这里作形容词,意思是依靠。
b.“近”本来是形容词,这里作副词,意思是靠近。
c.“近”本来副词,这里作动词,意思是进去。
d.“近”本来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意思是靠近。
12、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都依次列出了,选出完全正确的一项:() 她一边和面,一边和颜悦色地和大家讲自己的经历,她说她和丈夫是一对患难夫妻。
关于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 、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另有按其它内容分类法. 此处就不一一赘述。笔者按词类编成部分对句,可使读者更明了一些: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 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 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 数字对:一对二、百对千、两两对三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 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 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 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 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 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
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 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 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 精神对:痴对智、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 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生。 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 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夺目对画皮。 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 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玛瑙、紫贝对黄金。 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 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 时令对:朝对夕、暮对晨、白昼对黄昏、中秋对元旦、去暑对立春。 文具对:棋对纸、笔对琴、泼墨对撰文、砚池对书案、七彩对八音。 衣饰对:巾对带、衣对衫、木屐对华冠、袈裟对襁褓、项链对耳环。 虚词对:然对也、之对乎、而已对斯夫、无非对是否、矣哉对再如。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轰对嗡、噹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噹对扑哧、唏哩对哗啦。 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在对联的对仗类型中,有工对、宽对的区别。工对,即指同类的词或相关的词相对。如上边讲到的按类别属对即为工对。宽对,即指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然而工对不见得就是好联,宽对有的不乏为上乘之作。要说明一点,颜色对、方位对、数词对、虚词对和动词对,必须严格按同类对仗,否则为失对。特别是动词,如造成失对,势必使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它词对得再好,也算失对。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国名、书名等) 也应从严对仗。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邻对,它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邻对一般比宽对严格,但又不如工对那样整齐精密。下面是可以通对的门类: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名词对
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花、月、天空、北京、中国、头、今天、爱情、道德、小麦、星期天„„请看:
诗写梅花月;
茶熏谷雨香。
在精练的联语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只有“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实不多见。
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旋 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
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再看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一副联:
心肠铁石梅知己;
肌骨冰霜竹可人。
黄宾虹不光画画得好,联也写得奇绝。联语是说铁石性格如梅,冰霜品质似竹,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作用,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立意精工,非常人可比。
再看傅山写的一副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皆以名词入句,却深得意境,不禁使人想起“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佳构。可见,撰联工在意境的开发,如无意境,再好的辞藻也不会辟出新意。
动词对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水清石出鱼可数;
人去楼空鹤不归。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 、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还是楹坛高手,他早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一个“破”字,展示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一个“读”字,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一扬一抑,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 “笑”二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
“容”、 “笑”二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形容词对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如:高、白、好、快、暖和、活泼、恳切、优秀„„
请看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
山阴草木香。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篇二: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形容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
五、选好对联的横批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
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春联欣赏
春风送福 喜气临门
春回大地 日暖人间
门门喜气 户户春风
大地春光好 长天晓日红
岁岁皆如意 年年尽平安
江山千古秀 社稷万年春
腊尽千门暖 春归万物苏
一年春作首 百事国为先篇三:现代汉语词性专题训练、答案
现代汉语词性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1.能带宾语的是()。a 名词b 动词c 形容词 d副词
2.“上来”是()a 助动词 b判断动词c 趋向动词 d及物动词
3.“不、没”都是()a 程度副词b 时间副词 c范围副词 d否定副词
4.“很、挺、十分”是()a 程度副词 b范围副词 c语气副词 d情态副词
5.“我、你、他”是()a 指示代词 b疑问代词 c人称代词 d名词
6.“他在黑板上写字”的“在”是()a 动词 b副词 c介词 d方位词
d助词
d代名词e 代动词
d助词
e语气词 e7.“哎哟”是()a 拟声词 b语气词 c叹词 8.代词包括()a 人称代词 9.虚词包括()a 介词b 指示代词 b副词 c疑问代词 c连词 10.“报告”一词兼()a 名词 代词 b动词
c形容词 d连词d 副词 11.“和、跟、同、与”兼()a 动词
e助词 b连词 c介词
12.下列语句中的“在”不属于介词的是()
a我在家
b他在黑板上写字c 把东西放在桌子上 d他在看书 e在家要孝顺父母
1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介词“跟”的有()。
a我跟他一起去的
d你抽空跟他谈谈 b你跟他要 c谁跟谁都没关系 e你快跟着我走
二、指出下列词的词性:
非常()这里()前后()小()哪里()终于()已经()不()赋予()轰隆()得()大()忽然()简直()才()半夜()除了()很多()勇敢()思想()啊()或许()只好()二万()迅速()进来()仅仅()立刻()热爱()十几棵()喜欢()大约()次()哗啦()下去()斟酌()怎样()起来()晚上()亩()前面()或者()对于()跟()是()三百()美丽()叮当()夏天()鲁迅()我们()批评()的()吧()平坦()有()变化()十分()自己()聪明()从()专家()扩大()缓慢()应该()按照()回来()喂()马上()消失()飞机()许多()简直()
三、.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标记词所属的词类。
(1)这件事已经讨论过了。(过)()(2)天渐渐冷起来了。(渐渐)()
(3)他正在教室里看书。(正)()(4)自行车他骑出去了。(出去)()
(5)我拿着—本书。(着)()(6)你吃了饭再走。(了)()
(7)他是外国人吗? (吗)()(8)你应该努力学外语。(努力)()
(9)他刚才来过。(刚才)()(10)最好听的是这首歌。(最)()
(11)房子上面铺着瓦。(上面)() (12)这是一本袖珍词典。(袖珍)()
(13)老张请我吃饭。(请)() (14)幸亏他来。(幸亏)()
(15)我忽然想起来了。(忽然)()(16)这件事很突然。(突然)()
(17)无论谁都说好。(无论)()(18)他连忙说不行。(连忙)()
(19)问题要彻底解决。(彻底)()(20)我们应该历史地分析。(历史)()
(21)我们又继续战斗了。(继续)() (22)屋里有一扇门。(扇)()
(23)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辩证)()(24)所有人都不得离开。(所有)()
(25)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正常)()(26)我们要不断改进服务态度。(不断)()
(27)共产党员要加强自我修养。(修养)()(28)他作了一个报告。(报告)()
(29)我们要赶快行动。(行动)()(30)工程刚刚开始。(刚刚)()
(31)所谓“大师”其实是骗子。(所谓)()(32)这件事让他感慨万分。(感慨)()
(33)这部影片儿童不宜观看。(不宜)()(34)你有什么擅长? (擅长)()
(35)我不敢再奢望什么。(奢望)()(36)敌人企图拿下这个山头。(企图)()
(37)然后再看你喜欢什么。(然后)() (38)他这个人很勇敢。(勇敢)()
(39)这个小孩真可爱。(可爱)() (40)这两个方案是—样的。(—样)()
(41)你不能等同于一个普通群众。(等同)()(42)他们俩恋爱多年了。(恋爱)()
(43)他这个人根本不行。(根本)()(44)要扫除一切障碍。(障碍)()
(45)他这次侥幸通过了。(侥幸)(形容词)(46)饭里居然吃出—只苍蝇。(居然)(副词)
四 1、选出下面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词的词性正确的一组:() 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 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a.副,连,代,连,动 b.副,介,代,介,名c. 名,连,名,介,动 d.名,介,名,动,名
2、对题目《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b. 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
c.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d. 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3、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①动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b.①名词 名词 ②形容词 介词
c.①动词 名词 ②动词 副词d. ①动词 动词 ②副词 介词
4、“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 )蛋圆形的镜子,一( )雪白的毛巾,或者一( )结得很好看绒线的小囝帽。”填入句中空格内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a.面 款 顶 b.只 方 个 c.面 方 顶 d.块 款 种
5、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下。
a. ①动词 ②方位词③量词 b. ①介词 ②方位词③量词
c. ①动词 ②助词③量词 d. ①介词 ②助词③量词
6、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跟着好人学好事②我跟他是同桌③我跟他学唱歌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①动②介③连④名 b.①介②动③动④名c. ①动②介③连④形 d.①动②连③介④名
7、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a.春回大地群山绿 b.春风又绿江南岸c. 一汪绿水慰平生 d.红了樱桃绿了笆蕉
8、选出下列带下划线词词性不同的一项:()
a.b.
c.d.
9、从下面选出词性相同的一项:()
a.听 战争 经验 希望 拒绝 b.各 那么 鲁迅 我们 旅客
c.更 从来 单单 经常 渐渐 d.胖 伟大 激动 承担 应该
10、判断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写在句末括号中。 ①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②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③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 ④隔着云
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⑤他患了一场大病。()⑥他病了三天。() ⑦这把锁锈死了。()⑧这把锁长了锈。()
11、指出正确说明下边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及意义的一项:() 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了,果然近不得台旁„„
a.“近”本来是名词,这里作形容词,意思是依靠。
b.“近”本来是形容词,这里作副词,意思是靠近。
c.“近”本来副词,这里作动词,意思是进去。
d.“近”本来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意思是靠近。
12、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都依次列出了,选出完全正确的一项:() 她一边和面,一边和颜悦色地和大家讲自己的经历,她说她和丈夫是一对患难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