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动脑,走进"科技馆"

主讲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 李象益

□ 坛主小传

李象益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2013年度“全国科学十大新闻人物”。在纪念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终身荣誉奖”。2013年11月2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科学大会上,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伽科普奖”。

□ 核心提示

● 世界科普领域最高奖项——“卡林伽奖”,不是给我个人的褒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认可。

● “科学中心”是通过科学的再创造,让公众主动参与、互动和体验,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在娱乐中学科学,反映科学原理和应用,展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使广大公众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互联网科普教育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朝着趣味化方向发展,越来越使科普富有活力和深度,趣味性实际上成为了激发公众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可或缺的手段。

● 科普事业是一个永远创新、永无止境的事业。

2013年11月24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科学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年度世界科普领域最高奖项——“卡林伽奖”授予了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依瑞娜·博科娃在颁奖词中说:“李教授对中国和世界科普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该奖自1952年设立至今62年来,第一次授予中国人。

这一旨在普及科学的奖项,由印度工业家帕特奈克创立,以公元前2世纪印度皇帝卡林伽的名字命名,用来纪念他反对战争、热心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这个奖不是给我个人的褒奖,不是我个人的成绩,是世界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认可。科普事业的无穷魅力让我眷恋,继续为科普事业思考与探索,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我在大会上说的一段获奖感言,也是我从事科普事业以来的切身体会。

用“欢迎操作”代替“请勿动手”

最初的科技博物馆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工业技术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都属于传统性的,其主要展示方式是陈列式,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只是比较表观性的。随着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人们需要深入了解科学技术的内涵,因此,要求科技展品剖开、可动、参与。

20世纪中叶,奥本海默在美国旧金山创建了探索馆,开始了“科学中心”式教育的新时代。自行车空中走钢丝项目,任何不会骑车的人,在十几米高的钢丝上骑行,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也不会掉下来,运用的是“不倒翁”重心稳定的原理。让公众体验科学性,将科技原理转化为公众参与互动实验的形式。博物馆是以藏品为核心,展示其历史、社会、文化与科技价值。而科技馆用一句话描述根本区别,就是扔掉“请勿动手”的牌子,换之“欢迎操作”,把“古董”展品变成新奇特的“仿真模型”,把刻板的教变成主动的学。

许多现代科技博物馆不设讲解员,让公众主动学习、开放式教育,自由地、跳跃式地在科学殿堂里进行探索和实践。所谓“科学中心”,就是摆脱和改变传统博物馆陈列藏品传授式的教育,通过科学的再创造,让公众主动参与、互动和体验,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在娱乐中学科学,反映科学原理和应用,展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使广大公众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比如一个成年人的肠子有多长,按照科学中心理念建设科技馆设计的展品,是让观众从一个模拟人体的“肚子”里拉出来测量一下,人们惊奇地发现,竟然大约有7米,这种体验令人印象深刻。1979年,中国科技馆启动筹建工作,随后,著名科学家茅以升率团赴国外28个科技博物馆考察访问,并根据它们的展示特点,引入科学中心理念以建设现代科技馆。

我是1981年在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第一次接触到以科学中心理念建设的科技馆。1983年,科学中心理念的创始人美国科学家弗兰克·奥本海默访华,向筹建中国科技馆团队现场传授了建馆新理念和经验。中国科技馆建设,由此首次引进了科学中心理念,建馆设计综合了科学中心的设计思想和茅以升等人的考察成果,以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着重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公众主动体验和参与科普,于1985年初成型。

中国科技馆建设之初,举办的“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展览,展品都是交换借来的,我们把中国古代科技展推到加拿大展了一段时间。在北京展出期间,一个小女孩头发竖起来的图片贴满了大街小巷。在展览现场,人们亲手触摸带有静电荷的玻璃球体,头发瞬间就会全部竖起来,从而体验高压放电过程的惊奇现象。

科技馆的展教不仅要看昨天,还要看今天和明天,并要捕捉社会热点,开发富有创造思维的各类展教品。1988年9月21日,中国科技馆工程建成开馆,前所未有的“科学中心”科普展览,亮相了一批现代科普设备,以机械、力学、声、光、电以及计算机应用等为主要内容,再加上大型的“怒发冲冠”高压放电表演以及表演台演示,从静态模型展板到互动“科学玩具”,获得了极高的人气,使观众们通过观看和参与有趣的科学演示,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获得启迪。

科普馆应是“课堂延伸”

在科普领域最大的欠缺是科普创新与深度教育不够。科普的核心是教育,但目前许多学校的教程不能完全跟上社会发展。

比如我们常常看到科技馆门口来了十几辆大巴车,带来七八百个学生。但是到科技馆里,在一个展品面前只停留几分钟,走马观花转一圈就走了。这种教育属于无组织、无目标的学习,叫“非正式教育”。当然这种“浏览”式的参观也是必要的,但还需要引导其进入深度学习。

而美国很多科技馆里是有老师带着三五成群学生有目标、有组织地系统学习、探究问题,叫“非正规教育”。美国科技馆的儿童馆,他们拿出一个大象,问题是大象的耳朵为什么是大的?兔子的耳朵为什么是竖起来的?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而我们受应试教育影响,做科普也只是说“大象的耳朵是大的,兔子的耳朵是竖的”。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仍停留在浅层次上。国外这种有目标的学习,它会启发学生的思维,从知识层面的传播提高到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层面,甚至是精神价值观层面。

所以科普场馆应是孩子们的重要实验课堂, 是一种创新性的科普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延伸与发展。我们应加大科技馆社会化“非正规教育”的比重,推进深度理解和深度学习。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将科普真正纳入大教育的范畴。科普工作者们要深入挖掘科技展品的价值,不仅讲解其内涵,还应探讨其应用,可以将不同科普内容制成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展教同步开发,吸引学校来学习。将科普场所真正变为校外课堂。

拿广东省科技馆为例,它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科技馆,但是它的基础科学展厅最初依然延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性单个展品的设计。后在我的建议下,改成了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展出。通过过程教育启发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让广大青少年和公众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一步步从不认识到认识、从错误到正确的实验过程,不仅有单纯的科学知识,实际上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探索能力感染,探究科学方法和途径,推进科学普及向深度发展。要深入体验到创新科普教育,还需要更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实验室对外开放。

现在许多青少年,学了数理化,不知道以后要干啥!通过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生动和鲜活科学创新实践过程深度教育、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研发中心等高端科技资源科普社会化,就能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参与、互动、体验中,受到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方法的熏陶。所以把正规科普教育和非正规科普教育有机地结合,科普基础教育、学校科普教育与社会科普教育紧密结合,深入开展科普终身教育和科普继续教育,这就顺应了新时代要求。

新媒体让科普更“互动”

新媒体技术发展对科普传播有什么影响?怎样利用新媒体更好地传播科技?新兴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就像太阳从地平线上升出来一样。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后,新兴技术不完全掌握在科学家和专家手里,而实际上是掌握在公众手里。这是新媒体时代推进科普教育向深层次转变,把原有的灌输式教育理念转化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传播,把科学传播变成注重当前,注重未来探索过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互联网科普教育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朝着趣味化方向发展,越来越使科普富有活力和深度,趣味性实际上成为了激发公众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可或缺的手段。网络科普数字化、移动化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无所不在的知识爆炸时代,使科普教育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和个性化,这就叫泛在学习与科技传播。如到了博物馆、科技馆,讲解员为你做讲解,人们能马上通过网络手段调出来权威科学家、专家讲的内容,当场验证是否正确等。

未来科普对象的目标,不仅仅会在考卷上画对错号,更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合作精神,运用新媒体沟通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微视频、增强现实技术等全新的传播形式,正在为科普教育和人们的学习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物医学成果表明,人的左脑思维是程序性的,右脑思维是创造性的。20世纪是工业革命代替了人类繁重劳动,21世纪电脑代替人的左脑,未来是信息时代快进创意时代,右脑掌控未来。科普教育要着力培养主宰未来的创新人才、全新思维人才。

科普与科研“同等重要”

我196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搞了22年科研。科普工作是我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从科研到科普,一改行就是30多年。我切身体会是,科普和科研同等重要。科研专业性强,科普面向全社会,科研是科普工作的基础,一方面,科学研究是科普工作的源头,另一方面科普也是一门学问,有自己的方法论和规律。

科普与科研区别在于,科普的范围更广,它是与公众零距离接触,科普成果好不好直接受公众检验,科普直接与社会接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公益产品与成效,越干越能很快体会到其中的人生社会价值。过去的科研经历,使我特别重视用量化依据来说明问题。比如科技传播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总是说不清楚。1991年,我被调任中国科协科普工作部部长的4年间,时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公众社会学家约翰·米勒来访,希望与中国合作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并与美、日、英等发达国家进行国际对比研究,我认为这为我国科普创新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北京市远郊区某个镇讲课。提到了米勒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的一道题,“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还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时,一名镇干部告诉我,“太阳东升西落,当然是它绕着地球转!”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对于基本科学知识缺乏了解。必须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对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调查,作为开展科普事业建设目标可供参考的依据。在具体调查阶段,我们特别要求采用入户调查形式,不采用西方普遍的电话调查法,以确保采样数据准确度、科学性。

在上世纪90年代“男权”还比较明显的中国农村社会,实际接受调查的很可能是家中男主人。因此,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研究评估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我们创新调查方式,要求参与抽样调查的200个县都由科协负责进行入户调查,以保障顺利进行;调查一批45岁左右的农村妇女,使其结果准确可靠。从1992年至今,中国已经开展了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随着各省区定期持续开展,为国家和各省区市党和政府了解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制定发展战略、科技政策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依据这项调查,国家出台了《科普法》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近年来,我时常邀请一些优秀科学家品茶聊天,通过交谈来了解各个科技领域最新进展,并积极争取各种机会去国外参观高水平的科普教育展,以提升自己的科普教育新理念,促进公民科学素养提高。我认为政府要加大科普投入,适应市场经济,走社会化的道路,营造全民科普氛围。鼓励科学家多参加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社会活动,参与科普工作,通过科普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培养创新科普人才。毫无疑问,科普事业是一个永远创新、永无止境的事业。

(本报通讯员宋北辰根据李象益在江苏省科协主办的科普大师峰会上的讲演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主讲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 李象益

□ 坛主小传

李象益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2013年度“全国科学十大新闻人物”。在纪念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终身荣誉奖”。2013年11月2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科学大会上,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伽科普奖”。

□ 核心提示

● 世界科普领域最高奖项——“卡林伽奖”,不是给我个人的褒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认可。

● “科学中心”是通过科学的再创造,让公众主动参与、互动和体验,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在娱乐中学科学,反映科学原理和应用,展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使广大公众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互联网科普教育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朝着趣味化方向发展,越来越使科普富有活力和深度,趣味性实际上成为了激发公众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可或缺的手段。

● 科普事业是一个永远创新、永无止境的事业。

2013年11月24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科学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年度世界科普领域最高奖项——“卡林伽奖”授予了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依瑞娜·博科娃在颁奖词中说:“李教授对中国和世界科普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该奖自1952年设立至今62年来,第一次授予中国人。

这一旨在普及科学的奖项,由印度工业家帕特奈克创立,以公元前2世纪印度皇帝卡林伽的名字命名,用来纪念他反对战争、热心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这个奖不是给我个人的褒奖,不是我个人的成绩,是世界对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认可。科普事业的无穷魅力让我眷恋,继续为科普事业思考与探索,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我在大会上说的一段获奖感言,也是我从事科普事业以来的切身体会。

用“欢迎操作”代替“请勿动手”

最初的科技博物馆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工业技术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都属于传统性的,其主要展示方式是陈列式,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只是比较表观性的。随着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人们需要深入了解科学技术的内涵,因此,要求科技展品剖开、可动、参与。

20世纪中叶,奥本海默在美国旧金山创建了探索馆,开始了“科学中心”式教育的新时代。自行车空中走钢丝项目,任何不会骑车的人,在十几米高的钢丝上骑行,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也不会掉下来,运用的是“不倒翁”重心稳定的原理。让公众体验科学性,将科技原理转化为公众参与互动实验的形式。博物馆是以藏品为核心,展示其历史、社会、文化与科技价值。而科技馆用一句话描述根本区别,就是扔掉“请勿动手”的牌子,换之“欢迎操作”,把“古董”展品变成新奇特的“仿真模型”,把刻板的教变成主动的学。

许多现代科技博物馆不设讲解员,让公众主动学习、开放式教育,自由地、跳跃式地在科学殿堂里进行探索和实践。所谓“科学中心”,就是摆脱和改变传统博物馆陈列藏品传授式的教育,通过科学的再创造,让公众主动参与、互动和体验,把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在娱乐中学科学,反映科学原理和应用,展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使广大公众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比如一个成年人的肠子有多长,按照科学中心理念建设科技馆设计的展品,是让观众从一个模拟人体的“肚子”里拉出来测量一下,人们惊奇地发现,竟然大约有7米,这种体验令人印象深刻。1979年,中国科技馆启动筹建工作,随后,著名科学家茅以升率团赴国外28个科技博物馆考察访问,并根据它们的展示特点,引入科学中心理念以建设现代科技馆。

我是1981年在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第一次接触到以科学中心理念建设的科技馆。1983年,科学中心理念的创始人美国科学家弗兰克·奥本海默访华,向筹建中国科技馆团队现场传授了建馆新理念和经验。中国科技馆建设,由此首次引进了科学中心理念,建馆设计综合了科学中心的设计思想和茅以升等人的考察成果,以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着重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公众主动体验和参与科普,于1985年初成型。

中国科技馆建设之初,举办的“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展览,展品都是交换借来的,我们把中国古代科技展推到加拿大展了一段时间。在北京展出期间,一个小女孩头发竖起来的图片贴满了大街小巷。在展览现场,人们亲手触摸带有静电荷的玻璃球体,头发瞬间就会全部竖起来,从而体验高压放电过程的惊奇现象。

科技馆的展教不仅要看昨天,还要看今天和明天,并要捕捉社会热点,开发富有创造思维的各类展教品。1988年9月21日,中国科技馆工程建成开馆,前所未有的“科学中心”科普展览,亮相了一批现代科普设备,以机械、力学、声、光、电以及计算机应用等为主要内容,再加上大型的“怒发冲冠”高压放电表演以及表演台演示,从静态模型展板到互动“科学玩具”,获得了极高的人气,使观众们通过观看和参与有趣的科学演示,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获得启迪。

科普馆应是“课堂延伸”

在科普领域最大的欠缺是科普创新与深度教育不够。科普的核心是教育,但目前许多学校的教程不能完全跟上社会发展。

比如我们常常看到科技馆门口来了十几辆大巴车,带来七八百个学生。但是到科技馆里,在一个展品面前只停留几分钟,走马观花转一圈就走了。这种教育属于无组织、无目标的学习,叫“非正式教育”。当然这种“浏览”式的参观也是必要的,但还需要引导其进入深度学习。

而美国很多科技馆里是有老师带着三五成群学生有目标、有组织地系统学习、探究问题,叫“非正规教育”。美国科技馆的儿童馆,他们拿出一个大象,问题是大象的耳朵为什么是大的?兔子的耳朵为什么是竖起来的?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而我们受应试教育影响,做科普也只是说“大象的耳朵是大的,兔子的耳朵是竖的”。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仍停留在浅层次上。国外这种有目标的学习,它会启发学生的思维,从知识层面的传播提高到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层面,甚至是精神价值观层面。

所以科普场馆应是孩子们的重要实验课堂, 是一种创新性的科普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延伸与发展。我们应加大科技馆社会化“非正规教育”的比重,推进深度理解和深度学习。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将科普真正纳入大教育的范畴。科普工作者们要深入挖掘科技展品的价值,不仅讲解其内涵,还应探讨其应用,可以将不同科普内容制成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展教同步开发,吸引学校来学习。将科普场所真正变为校外课堂。

拿广东省科技馆为例,它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科技馆,但是它的基础科学展厅最初依然延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性单个展品的设计。后在我的建议下,改成了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展出。通过过程教育启发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让广大青少年和公众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一步步从不认识到认识、从错误到正确的实验过程,不仅有单纯的科学知识,实际上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探索能力感染,探究科学方法和途径,推进科学普及向深度发展。要深入体验到创新科普教育,还需要更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实验室对外开放。

现在许多青少年,学了数理化,不知道以后要干啥!通过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生动和鲜活科学创新实践过程深度教育、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研发中心等高端科技资源科普社会化,就能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参与、互动、体验中,受到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方法的熏陶。所以把正规科普教育和非正规科普教育有机地结合,科普基础教育、学校科普教育与社会科普教育紧密结合,深入开展科普终身教育和科普继续教育,这就顺应了新时代要求。

新媒体让科普更“互动”

新媒体技术发展对科普传播有什么影响?怎样利用新媒体更好地传播科技?新兴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就像太阳从地平线上升出来一样。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后,新兴技术不完全掌握在科学家和专家手里,而实际上是掌握在公众手里。这是新媒体时代推进科普教育向深层次转变,把原有的灌输式教育理念转化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传播,把科学传播变成注重当前,注重未来探索过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互联网科普教育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朝着趣味化方向发展,越来越使科普富有活力和深度,趣味性实际上成为了激发公众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可或缺的手段。网络科普数字化、移动化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无所不在的知识爆炸时代,使科普教育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和个性化,这就叫泛在学习与科技传播。如到了博物馆、科技馆,讲解员为你做讲解,人们能马上通过网络手段调出来权威科学家、专家讲的内容,当场验证是否正确等。

未来科普对象的目标,不仅仅会在考卷上画对错号,更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合作精神,运用新媒体沟通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微视频、增强现实技术等全新的传播形式,正在为科普教育和人们的学习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物医学成果表明,人的左脑思维是程序性的,右脑思维是创造性的。20世纪是工业革命代替了人类繁重劳动,21世纪电脑代替人的左脑,未来是信息时代快进创意时代,右脑掌控未来。科普教育要着力培养主宰未来的创新人才、全新思维人才。

科普与科研“同等重要”

我196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搞了22年科研。科普工作是我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从科研到科普,一改行就是30多年。我切身体会是,科普和科研同等重要。科研专业性强,科普面向全社会,科研是科普工作的基础,一方面,科学研究是科普工作的源头,另一方面科普也是一门学问,有自己的方法论和规律。

科普与科研区别在于,科普的范围更广,它是与公众零距离接触,科普成果好不好直接受公众检验,科普直接与社会接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公益产品与成效,越干越能很快体会到其中的人生社会价值。过去的科研经历,使我特别重视用量化依据来说明问题。比如科技传播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总是说不清楚。1991年,我被调任中国科协科普工作部部长的4年间,时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公众社会学家约翰·米勒来访,希望与中国合作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并与美、日、英等发达国家进行国际对比研究,我认为这为我国科普创新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北京市远郊区某个镇讲课。提到了米勒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的一道题,“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还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时,一名镇干部告诉我,“太阳东升西落,当然是它绕着地球转!”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对于基本科学知识缺乏了解。必须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对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调查,作为开展科普事业建设目标可供参考的依据。在具体调查阶段,我们特别要求采用入户调查形式,不采用西方普遍的电话调查法,以确保采样数据准确度、科学性。

在上世纪90年代“男权”还比较明显的中国农村社会,实际接受调查的很可能是家中男主人。因此,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研究评估公众科学素养水平。我们创新调查方式,要求参与抽样调查的200个县都由科协负责进行入户调查,以保障顺利进行;调查一批45岁左右的农村妇女,使其结果准确可靠。从1992年至今,中国已经开展了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随着各省区定期持续开展,为国家和各省区市党和政府了解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制定发展战略、科技政策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依据这项调查,国家出台了《科普法》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近年来,我时常邀请一些优秀科学家品茶聊天,通过交谈来了解各个科技领域最新进展,并积极争取各种机会去国外参观高水平的科普教育展,以提升自己的科普教育新理念,促进公民科学素养提高。我认为政府要加大科普投入,适应市场经济,走社会化的道路,营造全民科普氛围。鼓励科学家多参加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社会活动,参与科普工作,通过科普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培养创新科普人才。毫无疑问,科普事业是一个永远创新、永无止境的事业。

(本报通讯员宋北辰根据李象益在江苏省科协主办的科普大师峰会上的讲演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相关内容

  • 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
  • 浅谈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山东省阳信县水落坡镇中学 张希凤 摘要: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对青少年的这种科技素养的培养,也已经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如果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方法, ...

  • 布置专用教室环境的标语选择
  • 布置专用教室环境的标语选择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校多数都建起了理化生实验室(小学为科学实验室).音体美劳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室等专用教室,这些专用教室的建设,为新课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作为专用教室,能够正常顺利地开展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是很好的,但是,作 ...

  • 一实小科技创新嘉年华活动方案
  • 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科技创新嘉年华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金山教育"崇文通理,成就人生"的核心思想,不断丰富学校的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发展,我校特组织科技创新嘉年华活动,使学校的科技教育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发展的快 ...

  • 夏堡小学科技实践活动方案
  • 了解植物.关爱植物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氛围,引领全体学生走近科学,培养学生勤动手.善动脑.爱科学.乐创造的科学素养,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立足课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开展生动.活泼.实用的科 ...

  • 科技活动心得体会
  • 科技节活动心得体会 科技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各种实际活动,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和当代较新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活动时间,让他们结合自己所喜爱的科技活动项目,制作各种科技模型,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让他们根据自己身边的事 ...

  • 走进满族剪纸实施方案
  •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丰宁满族剪纸>实施方案 丰宁第一小学 李辉 一.活动背景: 1.我国剪纸的历史 剪纸作为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蔡伦发明纸以前,人们就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墓群中, ...

  • 科技实践活动方案
  • 巴州区第七小学六年级四班 科技实践活动 --植物与环保 一.指导思想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视野,了解家乡的植物与环境卫生,领略家乡植物与环境卫生与众不同的现代特色.因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继力量,振兴祖国离不开科技和教育.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树立可持续的 ...

  • 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研究创建现代化特色学校
  • 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 创建现代化特色学校--在吉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发言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校 陈福 (2011 年 5 月 21 日)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始建于 1917 年,学校占地面积 1.4 万平方米.建筑面 积 1.7 万平方米.现有学生 2012 人,其中小学部有学生 1467 人,幼儿部 ...

  • 培训会策划书
  • 暑 期 培 训 班 策 划 书 目录: 1.成立培训班背景分析 2.培训班教授内容及对象分析 3.办学特色分析 4.自我宣传方式分析 5.教学场地.设备器材分析 6.风险评估 一.成立培训班背景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每天忙于工作而无心照顾自己 的小孩,同时现在的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