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

论文题目:利率市场化

姓 名:武翔宇

班 学 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财富日益增多,投资理财观念也愈加增强,促进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了人们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利率。

利率(Interest Rates)或称利息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所支付的代价,亦是放款人延迟其消费,借给借款人所获得的回报。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计算。利率是调节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亦用以控制。例如投资、通货膨胀及失业率等,继而影响经济增长。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金融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经济影响力不断加强,整个资本货币市场也更加复杂。以往的利率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一个新的名词应运而生:利率市场化。人们以此作为金融改革的焦点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讨论。

那么究竟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是银行所经营的主要产品--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是从资金价格管制到价格自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对形形色色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金融机构会是改革的受益者,而同时有些金融机构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更进一步,利率市场化将会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对银行与竞争性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与共生性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程度都不尽相同,从而导致长期看,各金融机构的市场格局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回顾我国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2003年以前,我国存款利率允许下浮,贷款利率允许上浮,浮动范围在30%之内,2004年以后,存款利率下浮和贷款利率上浮限制取消,同时允许贷款有0.9倍的下浮,存款利率上浮仍受严格管制。这种利率管制使得资金价格扭曲,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且也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利于中央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序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利率,再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后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6年正式启动,1999年基本实现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2004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就是实现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阶段性目标,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之上完全自由浮动,存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及之下完全自由浮动;到2013年7月20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进一步进展,人民银行完全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管制。最近,中国

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取得新的进展,存款利率不仅可以向下浮动,而且可以向上浮动,2012年时可以向上浮动的区间是基准利率的1.1倍,到去年11月份可以向上浮动的区间是基准利率的1.2倍。到目前为止,中国实现了债券市场、信贷市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仅存的管制就是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下限管制已经放开。

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近年来,我国一直在逐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作为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市场,如果不仅是基准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也受到严格管制,那么这种渐进的利率市场化,就始终无法触及核心,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也就无法形成。可以说,当前中国金融市场许多问题都根源于此。因此,这次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有管理的浮动区间,也就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开始向纵深发展。从中长期来说,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启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利率市场化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存款利率。归根到底,只有放开存款利率,银行才可能真正实行有效的风险定价。因为,银行贷款的成本约束要求银行行为更谨慎、更合理、更商业化,其他商业性行为之外的因素也就会逐渐地退出。所以,在全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仅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而不是最后一步。千万不要拘泥于存款利率放开的条件论而错过开放存款利率的时机,只有全面放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才能最终形成金融市场有效的价格机制,让市场供求关系主导市场。概而言之,银行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对中国金融市场利

率市场化来说是历史性一刻。在现有条件下,短期对国内金融市场冲击与影响都不会太大,但从中长期来看,它将改变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益格局及其市场行为。为了减少这种政策调整的套利行为,央行应尽早地创造条件逐渐地放开银行存贷款利率,跨出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最为重要及最为震撼的一步。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为了争抢市场,银行将不断上调利率水平,这意味着银行将承担更多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也将使金融借款合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自由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

从美国、日本相对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以及阿根廷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教训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中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借鉴:1、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的时机选择。2、金融微观基础建设的程度制约着改革的实践速度。先培育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后放开利率成功者居多,而无扎实市场基础者贸然完全放松利率管制者多以失败告终。3、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以适宜的法律和规章来取代对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预。在放开利率、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而有效的银行监督,评估银行风险。这对利率放开后的金融体系成功地发挥作用非常重要。4、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综合考虑,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观点,只有同时实现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才可迅速实现利率自由化,否则需要有一个创造条件的过程。5、对后利率自由化问题宜尽早防范。

总之,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还是转轨经济,可能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财务软约束,政府的角色定位也有一个转型的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不充分畅通和健全,一些客户对某些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的理解还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要求在多个领域互动和相互促进,这些都是整个经济转轨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这些相关问题的解决看成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的组成部分,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下一步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需要在划定范围、提供激励、加强自律的思路下,把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推进。

论文题目:利率市场化

姓 名:武翔宇

班 学 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财富日益增多,投资理财观念也愈加增强,促进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了人们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利率。

利率(Interest Rates)或称利息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所支付的代价,亦是放款人延迟其消费,借给借款人所获得的回报。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计算。利率是调节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亦用以控制。例如投资、通货膨胀及失业率等,继而影响经济增长。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金融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经济影响力不断加强,整个资本货币市场也更加复杂。以往的利率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一个新的名词应运而生:利率市场化。人们以此作为金融改革的焦点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讨论。

那么究竟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是银行所经营的主要产品--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是从资金价格管制到价格自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对形形色色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金融机构会是改革的受益者,而同时有些金融机构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更进一步,利率市场化将会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对银行与竞争性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与共生性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程度都不尽相同,从而导致长期看,各金融机构的市场格局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回顾我国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2003年以前,我国存款利率允许下浮,贷款利率允许上浮,浮动范围在30%之内,2004年以后,存款利率下浮和贷款利率上浮限制取消,同时允许贷款有0.9倍的下浮,存款利率上浮仍受严格管制。这种利率管制使得资金价格扭曲,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且也不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利于中央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序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利率,再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后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6年正式启动,1999年基本实现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2004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就是实现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阶段性目标,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之上完全自由浮动,存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及之下完全自由浮动;到2013年7月20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进一步进展,人民银行完全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下限管制。最近,中国

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取得新的进展,存款利率不仅可以向下浮动,而且可以向上浮动,2012年时可以向上浮动的区间是基准利率的1.1倍,到去年11月份可以向上浮动的区间是基准利率的1.2倍。到目前为止,中国实现了债券市场、信贷市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仅存的管制就是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下限管制已经放开。

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近年来,我国一直在逐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作为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市场,如果不仅是基准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也受到严格管制,那么这种渐进的利率市场化,就始终无法触及核心,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也就无法形成。可以说,当前中国金融市场许多问题都根源于此。因此,这次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有管理的浮动区间,也就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开始向纵深发展。从中长期来说,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启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利率市场化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存款利率。归根到底,只有放开存款利率,银行才可能真正实行有效的风险定价。因为,银行贷款的成本约束要求银行行为更谨慎、更合理、更商业化,其他商业性行为之外的因素也就会逐渐地退出。所以,在全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仅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而不是最后一步。千万不要拘泥于存款利率放开的条件论而错过开放存款利率的时机,只有全面放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才能最终形成金融市场有效的价格机制,让市场供求关系主导市场。概而言之,银行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对中国金融市场利

率市场化来说是历史性一刻。在现有条件下,短期对国内金融市场冲击与影响都不会太大,但从中长期来看,它将改变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益格局及其市场行为。为了减少这种政策调整的套利行为,央行应尽早地创造条件逐渐地放开银行存贷款利率,跨出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最为重要及最为震撼的一步。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为了争抢市场,银行将不断上调利率水平,这意味着银行将承担更多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也将使金融借款合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自由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

从美国、日本相对成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以及阿根廷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教训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中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借鉴:1、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着改革的时机选择。2、金融微观基础建设的程度制约着改革的实践速度。先培育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后放开利率成功者居多,而无扎实市场基础者贸然完全放松利率管制者多以失败告终。3、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以适宜的法律和规章来取代对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预。在放开利率、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而有效的银行监督,评估银行风险。这对利率放开后的金融体系成功地发挥作用非常重要。4、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综合考虑,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观点,只有同时实现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才可迅速实现利率自由化,否则需要有一个创造条件的过程。5、对后利率自由化问题宜尽早防范。

总之,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还是转轨经济,可能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财务软约束,政府的角色定位也有一个转型的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不充分畅通和健全,一些客户对某些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的理解还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要求在多个领域互动和相互促进,这些都是整个经济转轨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把这些相关问题的解决看成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的组成部分,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下一步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需要在划定范围、提供激励、加强自律的思路下,把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推进。


相关内容

  •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全文
  •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4日 14:10 中国金融杂志 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日趋成熟 ■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

  • 我的论文: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相关问题 摘要: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加速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利率改革的重大意义而忽视了改革所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客观地来分析,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和阻碍还 ...

  • 我国利率市场化分析
  • 金融保险与专题结课论文 题目:我国利率市场化分析 姓名: 学号: 班级: 我国利率市场化分析 摘要: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加速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利率改革的重大意义而忽视了改革所可能带 ...

  • 财政金融系本科毕业论文
  •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完善对策 辛丹丹 内容提要: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十六大报告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了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这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视和决心.最新的党 ...

  •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的选择
  • 内容摘要:为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培育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在中国人民银行倡导下,中国自2007年1月4日起正式推出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但是,市场对其产生的必要性.重要性缺乏认识,且尚存疑虑.本文主要从相关性这一基本属性出发,考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基准利率地位.在实证 ...

  •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利益影响
  • 要准确把握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需要先厘清此项改革所涉及的几组利益关系. 存款保险机制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一)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于对商业银行缺乏监管的年代 人们通常认为,利率市场化过程伴随利率中枢走高,银行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破产倒闭等现象,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利 ...

  •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
  •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 学生姓名: 孙志东 学号: 2120131926 专业: 金融专硕 完成日期: 2013年11月23日 目录 一.利率市场化基本介绍 1. 利率市场化定义------------------------------------------------ ...

  •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 要: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本文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也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在我国经济面临发展减速和结构调整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通过 ...

  •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影响与启示
  •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影响与启示 陈 姜岚 超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及过程 (一)利率市场化的动因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严重的通货膨胀迫使存款利率也必须适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但当时美国的存款机构仍然受制于Q条例1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使得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出现了严重的负利率 ...

  •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讨论
  • 提 纲 一. 利率化市场的必然要求及经济.金融发展的作用 ............................................................... 1 二.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度及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