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学案

第三课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以及传媒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2.理解大众传媒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3.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传播中华文化

4.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学习难点】文化交流的意义及态度

【自主学习】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人们通过—定的方式传递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___________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交流的途径:三个重要途径: 、 和 等。 ,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播媒介,简称为__________。传媒大体上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发展阶段。

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_____________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3.大众传媒的优点: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启示与做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_____________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_______________走向世界,做_______________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知识拓展】

文化交流

(一)原因

1、必要性: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需要在交流中传播

2、意义:

(1)从文化的多样性看,

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通过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2)从文化的作用看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3)从文化的意义看: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展示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②有利于帮助别国了解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也有利于别国通过交流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

(二)促进文化交流的做法

1、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的使者。

2、创新文化传播途径,通过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进行文化交流。

3、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文化交流

4、正确态度: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5、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原则: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加强沟通,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合作探究】

探究一: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说说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感悟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探究二: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举例说明。

探究三:请同学们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历史实例说说人口迁徙对文化变迁的影响。近现代的人口迁徙有哪些?

探究四:在国外,青少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现象十分少见。而这种现象在中国青少年中却时有发生。

请说说:有哪些手段可以在青少年中传播环保意识?

探究五:你能举出古代对文化交流和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吗?近现代的呢?怎样做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

【预习自测】

2012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7周年。607年前,郑和七次率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28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先河。据此回答1~2题

1.郑和下西洋,不仅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传送到了西非国家,也从这些国家带回了他们民族的一些商品。郑和下西洋属于文化传播的何种主要途径( )

A.人口迁徙 B.商业贸易 C.友好往来 D.教育

2.郑和下西洋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是( )

①传播了中华文明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

③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④开创了大众传媒的新形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培根认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话表明( )

A.知识的传播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B. 任何知识文化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D.知识文化具有继承性

【课程检测】

1.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到《于丹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事例不胜枚举。假如以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 ) ①文化与综合国力 ②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导演威尔逊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合作《十二生肖》全球巡演在北京启动,这台用西方人的视角诠释的中国民俗剧目巧妙融入文房四宝、书法、剪纸等中国元素,时尚、新颖。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相互交融 ②中华文化领先于世界文化

③中华文化在交流中走向世界 ④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山东、河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被称为“闯关东”,对东北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闯关东”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 ( )

A.商贸活动 B.人口迁徙 C. 教育 D.口语传播

5.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将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然而,商人们运输的不仅仅是商品,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古希腊的哲学、科学,中国的印刷术,阿拉伯人的数学等文化也相互交流。这充分印证了在很长的人类历史中( )

A.文化从产生就处于传承和创新状态 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古代商人们都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D。不同文化既冲突又共处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

6.在我国,儒家思想流传几千年,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广泛影响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密切相关。这是因为 ( ) ①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儒家思想是重要的教育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微博以即时、广泛、互动的传播优势,屡屡产生力不“微”、势不“薄”的问政效果。适应“微博”的发展,我们应( )

A、以微博作为问政的主渠道,不断完善民主管理与决策的方式

B、时刻关注技术和舆情发展新走向,使微博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

C、在公众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审慎对待微博问政,因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D、不断深化行政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权威政府

8、微博可以产生“核裂变”效应,形成信息的高速大范围传播,网络的力不“微”、势不“薄”说明( )

A、微博已成为当代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B、文化创新锐不可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C、大众传媒具有沟通、共享等强大功能 D、文化影响人的思维、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9.网络作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为我们传播孔子文化思想提供了新空间、新平台、9渠道。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特点是 ( )

A.娱乐性强,情感性、艺术性高 B。色彩缤纷,传播渠道多,信息真实性强

C.信息量大、哲理性强、方法灵活 D。超越时空局限,具有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10.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 )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近几年来,虽然电脑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收听电台仍是学生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收听电台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这表明( )

A.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B.电台广播属于大众传媒

C.大众传媒推动着文化交流 D.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12.2011年7月15日,在介绍中国文化、艺术、科技、自然风光和人文名胜的短片《感知中国》中,中国驻新西兰使馆首次公众开放日活动拉开序幕。100余位来宾欢聚一堂,共享了一场中国文化的盛宴。本次活动的举办( )

①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能够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表明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有利于加强中新文化交流,增进新西兰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④能够促进中新文化的融合,消除中新文化之间的差异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13.“传道、授业、解惑”体现了( )

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C.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D.远程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4.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

①古代商旅活动式②网络互动 ③教育 ④人口迁徙 ⑤红色旅游 ⑥科考队南极考察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15.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东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戍边和开发新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最著名的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近百万,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传播途径是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 D.古代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6.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眼光回答:

(1)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大众传媒手段带来了哪些变化?

(2)面对全球化趋势,在文化交流上我们应怎么做?

17.“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有表达能力,那他就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 试运用“文化生

活”中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课程检测】

1-5:DADBB 6-10:BBCDB

11.(1)①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充分说明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说明了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③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①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有利于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增强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②有利于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外国文化不断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13、C 14、C 15、B 16、(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正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面对全球化趋势,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同时要按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正确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7.答案一:人的思想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准确表达,借助传媒加以传播,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并产生社会影响。(4分)没有表达能力的人无法准确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他的思想就难以为他人所理解并产生影响。(4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合理性。(2分)

答案二:人的思想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准确表达,借助传媒加以传播,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并产生社会影响。(4分)但是有思想的人假如没有表达能力、不能准确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并不能表明他没有思想。(4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片面性。(2分)

(考生从上述任一角度做答,或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所用原理正确,言之成理,表述清楚,可得满分。)

拓展延伸:

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都要借助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传播。如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教育方式的改变伴随着文化传播媒介性质的改变而改变,纵观人类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每一个新的阶段的诞生,就导致了教育方式的一次大的变革。

文字诞生以后,就有了教育。但是早期的教育,由于媒介数量少,不能复制,而且价格昂贵。拥有媒介只能是少数特权统治阶级。印刷时代的到来,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逐渐脱离少数特权统治阶级而成为普通百姓也享有的权利。电子媒介的产生更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的扩张,“地球上每一块有人居住的地方的上空都充满了电磁波”,电视、广播、网络使教育脱离了狭小的课堂,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文化传播媒介日益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教育也随之走向大众化,尤其是网络传播的发展,对教育的普及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网络传播范围广、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真正突破了学校和地域甚至国家的界限,成为面向全体大众的一种教育。从单纯的课堂教育走向使用多种传播媒介作为教育手段,教育已经脱离了单纯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界限,而成为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也大大扩展和加速了文化的传播。

第三课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以及传媒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2.理解大众传媒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3.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传播中华文化

4.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学习难点】文化交流的意义及态度

【自主学习】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人们通过—定的方式传递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___________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交流的途径:三个重要途径: 、 和 等。 ,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播媒介,简称为__________。传媒大体上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发展阶段。

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_____________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3.大众传媒的优点: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启示与做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_____________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_______________走向世界,做_______________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知识拓展】

文化交流

(一)原因

1、必要性: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需要在交流中传播

2、意义:

(1)从文化的多样性看,

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通过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2)从文化的作用看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3)从文化的意义看: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展示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②有利于帮助别国了解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也有利于别国通过交流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

(二)促进文化交流的做法

1、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的使者。

2、创新文化传播途径,通过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进行文化交流。

3、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文化交流

4、正确态度: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5、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原则: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加强沟通,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合作探究】

探究一: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说说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感悟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探究二: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举例说明。

探究三:请同学们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历史实例说说人口迁徙对文化变迁的影响。近现代的人口迁徙有哪些?

探究四:在国外,青少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现象十分少见。而这种现象在中国青少年中却时有发生。

请说说:有哪些手段可以在青少年中传播环保意识?

探究五:你能举出古代对文化交流和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吗?近现代的呢?怎样做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

【预习自测】

2012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7周年。607年前,郑和七次率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28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先河。据此回答1~2题

1.郑和下西洋,不仅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传送到了西非国家,也从这些国家带回了他们民族的一些商品。郑和下西洋属于文化传播的何种主要途径( )

A.人口迁徙 B.商业贸易 C.友好往来 D.教育

2.郑和下西洋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是( )

①传播了中华文明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

③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④开创了大众传媒的新形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培根认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话表明( )

A.知识的传播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B. 任何知识文化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D.知识文化具有继承性

【课程检测】

1.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 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 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到《于丹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事例不胜枚举。假如以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 ) ①文化与综合国力 ②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导演威尔逊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合作《十二生肖》全球巡演在北京启动,这台用西方人的视角诠释的中国民俗剧目巧妙融入文房四宝、书法、剪纸等中国元素,时尚、新颖。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相互交融 ②中华文化领先于世界文化

③中华文化在交流中走向世界 ④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山东、河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被称为“闯关东”,对东北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闯关东”属于文化传播途径中的 ( )

A.商贸活动 B.人口迁徙 C. 教育 D.口语传播

5.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将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然而,商人们运输的不仅仅是商品,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古希腊的哲学、科学,中国的印刷术,阿拉伯人的数学等文化也相互交流。这充分印证了在很长的人类历史中( )

A.文化从产生就处于传承和创新状态 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古代商人们都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D。不同文化既冲突又共处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

6.在我国,儒家思想流传几千年,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广泛影响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密切相关。这是因为 ( ) ①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儒家思想是重要的教育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微博以即时、广泛、互动的传播优势,屡屡产生力不“微”、势不“薄”的问政效果。适应“微博”的发展,我们应( )

A、以微博作为问政的主渠道,不断完善民主管理与决策的方式

B、时刻关注技术和舆情发展新走向,使微博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

C、在公众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审慎对待微博问政,因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D、不断深化行政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权威政府

8、微博可以产生“核裂变”效应,形成信息的高速大范围传播,网络的力不“微”、势不“薄”说明( )

A、微博已成为当代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B、文化创新锐不可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C、大众传媒具有沟通、共享等强大功能 D、文化影响人的思维、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9.网络作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为我们传播孔子文化思想提供了新空间、新平台、9渠道。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特点是 ( )

A.娱乐性强,情感性、艺术性高 B。色彩缤纷,传播渠道多,信息真实性强

C.信息量大、哲理性强、方法灵活 D。超越时空局限,具有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10.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 )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近几年来,虽然电脑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收听电台仍是学生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收听电台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这表明( )

A.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B.电台广播属于大众传媒

C.大众传媒推动着文化交流 D.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12.2011年7月15日,在介绍中国文化、艺术、科技、自然风光和人文名胜的短片《感知中国》中,中国驻新西兰使馆首次公众开放日活动拉开序幕。100余位来宾欢聚一堂,共享了一场中国文化的盛宴。本次活动的举办( )

①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能够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表明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有利于加强中新文化交流,增进新西兰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④能够促进中新文化的融合,消除中新文化之间的差异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13.“传道、授业、解惑”体现了( )

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C.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D.远程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4.下列活动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是

①古代商旅活动式②网络互动 ③教育 ④人口迁徙 ⑤红色旅游 ⑥科考队南极考察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15.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东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戍边和开发新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最著名的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近百万,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传播途径是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 D.古代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6.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眼光回答:

(1)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大众传媒手段带来了哪些变化?

(2)面对全球化趋势,在文化交流上我们应怎么做?

17.“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没有表达能力,那他就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 试运用“文化生

活”中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课程检测】

1-5:DADBB 6-10:BBCDB

11.(1)①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充分说明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说明了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③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①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有利于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增强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②有利于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外国文化不断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13、C 14、C 15、B 16、(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正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面对全球化趋势,在文化交流方面,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同时要按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正确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7.答案一:人的思想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准确表达,借助传媒加以传播,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并产生社会影响。(4分)没有表达能力的人无法准确表达、传播自己的思想,他的思想就难以为他人所理解并产生影响。(4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合理性。(2分)

答案二:人的思想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准确表达,借助传媒加以传播,才能为他人所接受,并产生社会影响。(4分)但是有思想的人假如没有表达能力、不能准确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并不能表明他没有思想。(4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片面性。(2分)

(考生从上述任一角度做答,或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所用原理正确,言之成理,表述清楚,可得满分。)

拓展延伸:

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都要借助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传播。如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教育方式的改变伴随着文化传播媒介性质的改变而改变,纵观人类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每一个新的阶段的诞生,就导致了教育方式的一次大的变革。

文字诞生以后,就有了教育。但是早期的教育,由于媒介数量少,不能复制,而且价格昂贵。拥有媒介只能是少数特权统治阶级。印刷时代的到来,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逐渐脱离少数特权统治阶级而成为普通百姓也享有的权利。电子媒介的产生更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的扩张,“地球上每一块有人居住的地方的上空都充满了电磁波”,电视、广播、网络使教育脱离了狭小的课堂,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文化传播媒介日益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教育也随之走向大众化,尤其是网络传播的发展,对教育的普及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网络传播范围广、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真正突破了学校和地域甚至国家的界限,成为面向全体大众的一种教育。从单纯的课堂教育走向使用多种传播媒介作为教育手段,教育已经脱离了单纯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界限,而成为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也大大扩展和加速了文化的传播。


相关内容

  • XX证券公司司庆策划
  • xx有股份有限公司 13周年庆典暨品牌工程启动仪式 策划书 2004年9月16日 第一部分 策划背景 一、活动开展需求背景 随着xx公司稳健的成长,其公司品牌在行业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成为了中国证券行业中一支独具魅力的劲旅,发展态势喜人。但是,与快速发展的业绩不相匹配的,是xx品牌体系的不完整性,为符 ...

  • 全球化体育传播的途径
  • 第20卷第6期Vol.20,No.6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ournalofSportsAdultEducation2004年11月Nov.,2004 全球化体育传播的途径 潘 兵 (江门五邑大学体育部,广东江门 529020) 摘 要:体育能强国并能发展经济,体育能扩大对外交流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体育不受 ...

  • 2012乡村传播学论文
  • :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2 乡村传播学 论文题目:互联网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力 学生姓名 专 业 土木工程 层 次 高起专 批 次 112 学 号 w[1**********]2 学习中心 北京电大 2012年5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 ...

  • 新媒介对文学的影响毕业论
  • 新乡学院 毕 业 论 文 题 目:姓 名: 年 级: 专 业: 完成日期:指导教师: 新媒介对文学的影响 赵 宁 2008级 新闻采编与制作一班 2011-3-22 杨开开 媒介对文学的影响 赵宁 新乡学院 新闻与传媒系 新闻采编与制作一班 摘要:媒介是文学生产.传播.交流.消费的纽带,是整个文学生 ...

  • 浅谈二维码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作用_田崇峰
  • Network & Communication 网络与通信 ・ 文/田崇峰 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的思想.行为.舆论. 教风.学风等与学校有机统一,形成文化氛围,凝聚力量,激发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3.1 校园文化传播的媒介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招聘会. 校园文 ...

  • 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的粉丝文化
  • 摘 要 粉丝文化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大众文化的亚文化,它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而逐渐推广和流行开来的.自2005年的"超级女声"以来,各种粉丝团体开始大量的出现,每个粉丝团的组织从宣传到运作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系统,而这种粉丝文化的传播和各种应援活动的开展大多是以百度贴吧 ...

  • 旅游心理学论文
  • 旅游心理学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专 业:旅游管理 年 级: 学 号:00960043 姓 名:杨 丹 丹 目 录 摘要: .......................................................................................... ...

  • 网络文化利弊谈
  • 网络文化利弊谈 毛为忠 (江山市图书馆 江山 324100) 摘 要 网络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阐述了网络文化的含义和特征,分 析了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并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出对策. 关键词 因特网 网络文化 利弊 1 网络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1.1 网络文化的含义 歧视.导致网络文由此 ...

  • 品牌文化任职资格标准文化管理岗案例
  • 华阳集团任职资格标准汇编 编号: 文化管理 任职资格标准(分级标准) 职位名称 职位代码 职位概要 文化管理 职 类 职 种 职能类 文化管理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从事企业价值理念体系构建及其转化工作. 职位等级(3 级) 助级企业文化师,企业文化师,高级企业文化师 主要分布部门 包含二级职位 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