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1期
2009钷
II
中学生物学
MiddleSchool
Biology
V01.25No.1
2009
文件编号:1003—7586(2009)01—0022—02
基于高中生物设计型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
颜炳稳(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571126)
近几年实验题在高考题的份额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生物设计型实验题又是生物试卷和理综卷生物部分最重要的题型。但高考阅卷和模考分析均显示,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基本理念,基本“套路”了解不明,
对答题时应考虑的细节和用规范术语表述不够贴切,因而考生得分率普遍较低。究其深层原因在于课堂实验教学和备考实验题训练中没有切入要点、抓住关
作的步骤,此时需要师生共同解读探讨,提取出有效
信息后,编写出合乎规范的设计方案。
如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教学时,老师先组
织学生分组讨论产生几个子课题,如“探究温度对酶
活性的影响,,、“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探究光照有无或光照强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然后各课题
组每位成员按具体实验步骤写出设计方案,通过组内和老师评价修改,最终选出一份最佳方案供全组使用。这样对教材深刻思考,创新加工,真正把实验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既培养了学生设计和操作技能,又培
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键,未能从不同实验设计题的特点出发,总结归纳出共同的规律,构建答题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探讨提高设计型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1对考纲必做实验。强化规范操作,能力培养
海南考纲生物实验部分含必修1—3教材中的15
对考纲未列入的重要实验因其潜在的价值也应列入必做范围。如必修l“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
强度的影响”,因该实验与2006年全国卷高考实验题内容相近,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我将它改
个实验,其中“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8个实验涉及实验步骤的设计。但教材编写实验教学内容时,有的实验如“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的方法步骤叙述详细,取材方
法、药品用量、操作顺序、时间分配等描述清楚,老师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按教材内容或稍微加工成板书,引导学生按步操作即可。但有些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等探究性实
为一个验证性半设计实验“验证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发给学生一份精心设计的实验题作业,
提供给学生以下信息:材料用具(打孔器、注射器、3盏
40w台灯、烧杯若干只、NaHCO,溶液、菠菜叶片、清水、吸管、镊子等所需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1(用打
孔器打出小圆叶片30片;用注射器抽出小圆叶片内
验,教材只是提供相关的信息,并未写出详细可供操气体后,将小圆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待
行概括或总结”,其目的就是设法帮助学生记忆。因为
不同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不同内容接受快慢及理解
得太慢,都想快点轮到自己,但毕竟每节课只安排一
位学生,有些学生甚至花了很多时间来专门准备自己
程度各有差异,所以不同的学生上到讲台来领读或总
结所选用的内容都各不一样,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
的话题,苦苦地等待生物课的到来。后来,有些学生能
够为全班同学做演讲,逐渐介绍一些课外生物知识,
说可以查缺补漏,及时发现及时复习,并加深记}乙。
2.4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
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并激起其他
同学的好奇心。最后,学生期待“课前两分钟”,对生物
“课前两分钟”打破了教师进入教室就上课的传
统方式和教师“一言堂”授课方法。学生参与课堂的时
课越来越感兴趣,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极大地激发
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
总之,通过“课前两分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实践。然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方法不是单一的,枯燥的,而是多向性的,趣味性的,只要教师注重师生之
间太少,课堂中师生缺乏交流,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
为主体,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开始实施此方案时,
很多学生都害怕轮到自己上讲台说话,而且千篇一例采取第一条方案——叫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开始关注哪天哪节有生物课,觉得时间过一22一
间的情感沟通,注意变换多样性的方法,课堂气氛才会鲜活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得到充分的调动。
万方数据
用。此时,全部叶片沉在水底),然后要求学生按标准
实验报告写出实验原理,补全实验步骤,写出实验现
象和结论,并启发学生思考:①若将课题改为“探究不同光质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则该选用哪几种颜色灯泡进行对照更合适?此时灯泡与烧杯间距离如何?②你还可以确定什么课题进行探究或验证?如此一改,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兴趣浓厚,思做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
2对经典必讲实验,注重还原再现。演绎推理
教材中有几处著名的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系列实验、生长素的发现、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等实验,这些内容是作为相关章节的导引部分或拓展、训练内容,教学时老师一般是把它们作为知识点来略讲,不会以实验的原貌用于实验教学。正确的教学理念应当是将经典实验还原为实验过程,并酌情辅以少量材料用具来讲解,虽是“纸上谈兵”,但这种从“实验
原理——材料用具——实验步骤——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的探究或验证,与演绎推理式的教学过程一样,同样使学生得到一次身临其境的实验历程。
如必修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我们的教学思路是还原为实验设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下
列学习任务:①写出实验原理及相关的实验材料用
具。②实验应分几组?③如何培养并标记大肠杆菌?
如何培养并标记噬菌体?其理论依据分别是什么?④如何控制变量设置对照?⑤根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5
个过程,理论上预期实验结束后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何处出现放射性?由此得出什么结论?⑥为什么理论预期数据和实验数据(教材中内容)出现较大的误差?请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再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中有一系列实验,如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普利斯特利的植物更新空气实验、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萨克斯的天竺葵实验、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等,我们建议学生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还原经典实验,再现实验步骤,逐一设计各个实验方案。原本单调的说教变成了学生创新思考,学生对光合作用内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收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同时对学生自主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得到了加强。
3对已考备考实验。总结“六步口诀”.指点迷津
老师精选近几年考过的实验设计题并将其纳入
实验备考内容,巧思妙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分析这些实验设计题的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适用于一般验证性实验设计步骤的
“六步口诀”,如下:A.材料等同先编号;B.设置对照
单变量;C.条件适宜且相同;D.观察检测说具体;E.注意前测和后测;F.重复三次求均值。
万
方数据简要说明:A句指实验材料及器具、化学药品的规格力求相同、相近;材料数量、化学试剂用量相等;对所用器具先编号标注再分组。B句指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在一个变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C旬指对照设置后的培养或反应所需的条件适宜且相同。D句指过一段时间后,需要观察具体对象(显色反应、气体或沉淀物生成等)或检测具体的生化生理指标。以上四句高度概括了常规实验基本步骤,学生若能照此思考设计,准确表述,可以得到实验步骤的大多数分值。为
了进一步方便学生理解记}乙,常规四步可用表l表示。
表1常规实验基本步骤比较
对照组
实验组
一同
材料相同,用量相等,器具编号
二异
无变量设置有变量设置
三同
培养条件适宜且相同
四看(检)
观察颜色、气体、沉淀,检测具体指标
有些实验需增加E句前测(检)和后测(检),如2007年海南卷“验证促性腺激素有促进蟾蜍排卵的作用”实验设计有4步,其中第2步是“前检”,检查两组每只蟾蜍的泄殖腔孑L有无卵并记录,第3步分组对照设置后再行“后检”。“前检”的目的是排除实验误差,力求实验初的材料生理状况相同,而很多考生未写此项而致失分。再如2004年广东卷“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需在对照设置前测与记录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2007年广东卷“研究动物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之间的功能关系”,同样需前测,即在实验手术前连续3天每天1次测定和记录12只家兔血液中四种激素的含量及12h内的尿量,以此作为对照数值。
F句是指有的定量性实验需通过数据的变化来说明问题,因此在测量数据时要做3次以上的重复性实验,这样获得的数据精确可靠,减少误差,如前段所
述的2007年广东卷实验题中连续3天测定4种激素
的含量和尿量,就是用同种材料做重复性实验,力求数据准确。2008年北京理综卷第3l题是关于蓝藻爆发引发水华的一道实验题,第(4)问中将溶藻细菌侵染蓝藻时需进行3个重复实验,具体做法是在每个培养皿中选择三个不同位置各滴加等量的菌液,然后再做三个对照实验。2008年四川非延考区理综卷第30Ⅱ题是关于不同运动状态下呼出的CO:浓度引起pH变化的实验,同样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性实验后方能获得比较精确的数据。
应当引起教师思考的是,学生失分点正是教学的薄弱点。考生失去的不单是分数,缺失的是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
一23—
基于高中生物设计型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颜炳稳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571126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2009,25(1)2次
引证文献(2条)
1.唐清华.陈敏.崔鸿 浅谈几则生物学有效教学策略[期刊论文]-新课程(教师版) 2010(4)2.张恩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期刊论文]-科教导刊 2009(8)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xswx200901011.aspx
第25卷第1期
2009钷
II
中学生物学
MiddleSchool
Biology
V01.25No.1
2009
文件编号:1003—7586(2009)01—0022—02
基于高中生物设计型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
颜炳稳(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571126)
近几年实验题在高考题的份额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生物设计型实验题又是生物试卷和理综卷生物部分最重要的题型。但高考阅卷和模考分析均显示,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基本理念,基本“套路”了解不明,
对答题时应考虑的细节和用规范术语表述不够贴切,因而考生得分率普遍较低。究其深层原因在于课堂实验教学和备考实验题训练中没有切入要点、抓住关
作的步骤,此时需要师生共同解读探讨,提取出有效
信息后,编写出合乎规范的设计方案。
如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教学时,老师先组
织学生分组讨论产生几个子课题,如“探究温度对酶
活性的影响,,、“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探究光照有无或光照强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然后各课题
组每位成员按具体实验步骤写出设计方案,通过组内和老师评价修改,最终选出一份最佳方案供全组使用。这样对教材深刻思考,创新加工,真正把实验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既培养了学生设计和操作技能,又培
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键,未能从不同实验设计题的特点出发,总结归纳出共同的规律,构建答题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探讨提高设计型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1对考纲必做实验。强化规范操作,能力培养
海南考纲生物实验部分含必修1—3教材中的15
对考纲未列入的重要实验因其潜在的价值也应列入必做范围。如必修l“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
强度的影响”,因该实验与2006年全国卷高考实验题内容相近,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我将它改
个实验,其中“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8个实验涉及实验步骤的设计。但教材编写实验教学内容时,有的实验如“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的方法步骤叙述详细,取材方
法、药品用量、操作顺序、时间分配等描述清楚,老师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按教材内容或稍微加工成板书,引导学生按步操作即可。但有些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等探究性实
为一个验证性半设计实验“验证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发给学生一份精心设计的实验题作业,
提供给学生以下信息:材料用具(打孔器、注射器、3盏
40w台灯、烧杯若干只、NaHCO,溶液、菠菜叶片、清水、吸管、镊子等所需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1(用打
孔器打出小圆叶片30片;用注射器抽出小圆叶片内
验,教材只是提供相关的信息,并未写出详细可供操气体后,将小圆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待
行概括或总结”,其目的就是设法帮助学生记忆。因为
不同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不同内容接受快慢及理解
得太慢,都想快点轮到自己,但毕竟每节课只安排一
位学生,有些学生甚至花了很多时间来专门准备自己
程度各有差异,所以不同的学生上到讲台来领读或总
结所选用的内容都各不一样,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
的话题,苦苦地等待生物课的到来。后来,有些学生能
够为全班同学做演讲,逐渐介绍一些课外生物知识,
说可以查缺补漏,及时发现及时复习,并加深记}乙。
2.4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
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并激起其他
同学的好奇心。最后,学生期待“课前两分钟”,对生物
“课前两分钟”打破了教师进入教室就上课的传
统方式和教师“一言堂”授课方法。学生参与课堂的时
课越来越感兴趣,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极大地激发
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
总之,通过“课前两分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实践。然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方法不是单一的,枯燥的,而是多向性的,趣味性的,只要教师注重师生之
间太少,课堂中师生缺乏交流,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
为主体,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开始实施此方案时,
很多学生都害怕轮到自己上讲台说话,而且千篇一例采取第一条方案——叫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开始关注哪天哪节有生物课,觉得时间过一22一
间的情感沟通,注意变换多样性的方法,课堂气氛才会鲜活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得到充分的调动。
万方数据
用。此时,全部叶片沉在水底),然后要求学生按标准
实验报告写出实验原理,补全实验步骤,写出实验现
象和结论,并启发学生思考:①若将课题改为“探究不同光质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则该选用哪几种颜色灯泡进行对照更合适?此时灯泡与烧杯间距离如何?②你还可以确定什么课题进行探究或验证?如此一改,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兴趣浓厚,思做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
2对经典必讲实验,注重还原再现。演绎推理
教材中有几处著名的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系列实验、生长素的发现、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等实验,这些内容是作为相关章节的导引部分或拓展、训练内容,教学时老师一般是把它们作为知识点来略讲,不会以实验的原貌用于实验教学。正确的教学理念应当是将经典实验还原为实验过程,并酌情辅以少量材料用具来讲解,虽是“纸上谈兵”,但这种从“实验
原理——材料用具——实验步骤——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的探究或验证,与演绎推理式的教学过程一样,同样使学生得到一次身临其境的实验历程。
如必修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我们的教学思路是还原为实验设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完成下
列学习任务:①写出实验原理及相关的实验材料用
具。②实验应分几组?③如何培养并标记大肠杆菌?
如何培养并标记噬菌体?其理论依据分别是什么?④如何控制变量设置对照?⑤根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5
个过程,理论上预期实验结束后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何处出现放射性?由此得出什么结论?⑥为什么理论预期数据和实验数据(教材中内容)出现较大的误差?请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再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中有一系列实验,如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普利斯特利的植物更新空气实验、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萨克斯的天竺葵实验、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等,我们建议学生尊重科学家的首创精神,还原经典实验,再现实验步骤,逐一设计各个实验方案。原本单调的说教变成了学生创新思考,学生对光合作用内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收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同时对学生自主创新设计能力的提高得到了加强。
3对已考备考实验。总结“六步口诀”.指点迷津
老师精选近几年考过的实验设计题并将其纳入
实验备考内容,巧思妙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分析这些实验设计题的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适用于一般验证性实验设计步骤的
“六步口诀”,如下:A.材料等同先编号;B.设置对照
单变量;C.条件适宜且相同;D.观察检测说具体;E.注意前测和后测;F.重复三次求均值。
万
方数据简要说明:A句指实验材料及器具、化学药品的规格力求相同、相近;材料数量、化学试剂用量相等;对所用器具先编号标注再分组。B句指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在一个变量,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C旬指对照设置后的培养或反应所需的条件适宜且相同。D句指过一段时间后,需要观察具体对象(显色反应、气体或沉淀物生成等)或检测具体的生化生理指标。以上四句高度概括了常规实验基本步骤,学生若能照此思考设计,准确表述,可以得到实验步骤的大多数分值。为
了进一步方便学生理解记}乙,常规四步可用表l表示。
表1常规实验基本步骤比较
对照组
实验组
一同
材料相同,用量相等,器具编号
二异
无变量设置有变量设置
三同
培养条件适宜且相同
四看(检)
观察颜色、气体、沉淀,检测具体指标
有些实验需增加E句前测(检)和后测(检),如2007年海南卷“验证促性腺激素有促进蟾蜍排卵的作用”实验设计有4步,其中第2步是“前检”,检查两组每只蟾蜍的泄殖腔孑L有无卵并记录,第3步分组对照设置后再行“后检”。“前检”的目的是排除实验误差,力求实验初的材料生理状况相同,而很多考生未写此项而致失分。再如2004年广东卷“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需在对照设置前测与记录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2007年广东卷“研究动物下丘脑与其他内分泌腺之间的功能关系”,同样需前测,即在实验手术前连续3天每天1次测定和记录12只家兔血液中四种激素的含量及12h内的尿量,以此作为对照数值。
F句是指有的定量性实验需通过数据的变化来说明问题,因此在测量数据时要做3次以上的重复性实验,这样获得的数据精确可靠,减少误差,如前段所
述的2007年广东卷实验题中连续3天测定4种激素
的含量和尿量,就是用同种材料做重复性实验,力求数据准确。2008年北京理综卷第3l题是关于蓝藻爆发引发水华的一道实验题,第(4)问中将溶藻细菌侵染蓝藻时需进行3个重复实验,具体做法是在每个培养皿中选择三个不同位置各滴加等量的菌液,然后再做三个对照实验。2008年四川非延考区理综卷第30Ⅱ题是关于不同运动状态下呼出的CO:浓度引起pH变化的实验,同样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性实验后方能获得比较精确的数据。
应当引起教师思考的是,学生失分点正是教学的薄弱点。考生失去的不单是分数,缺失的是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
一23—
基于高中生物设计型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颜炳稳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571126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2009,25(1)2次
引证文献(2条)
1.唐清华.陈敏.崔鸿 浅谈几则生物学有效教学策略[期刊论文]-新课程(教师版) 2010(4)2.张恩军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期刊论文]-科教导刊 2009(8)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xswx200901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