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伯母十五岁,从乡下去大上海。那是上世纪30年代,城乡区别并不明显,经济上差异不大,文化趣味上相差也不大。我大伯十六岁,带着她去看电影,吃冰激凌,双方大人觉得很正常。有好事的长辈看了便要做媒,也就随便一说,竟然真的成功。
于是订婚。这到底算包办婚姻,还是自由恋爱,说不清楚。反正从此白头偕老,银婚金婚,恩恩爱爱走过七十多年。看到年轻小夫妇吵架,动不动闹离婚,伯母便自嘲,说我们连个合法的结婚证都没有,却能太太平平,一辈子也没想过要离婚。
夫妻老想着婚姻法,确实很尴尬。最新的司法解释,引起广泛讨论,都觉得偏向强势一方,在保护有钱人,助长男方外遇,据说重庆登记结婚的人已减少三成。不能靠爱情维持婚姻,仅仅靠法律来保护,怎么说都有些那个。自有婚姻法后,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变来变去,仍然是强者越强,弱者恒弱。
五四时代年轻人,最强烈的要求是追求婚姻自由。这个自由,对女人来说,顶多只有几个知识女性能够享受,却给无数男人提供了一个抛弃发妻的好机会。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因汝而生,老派的娶妾,新派的离婚,传统永远还是传统,搁哪个年代,倒霉的永远是弱者。
上世纪五十年代,陈世美现象盛极一时,革命成功了,进城当干部,抛弃乡下土包子,也是所谓与时俱进。往好里说,与五四如出一辙,解除封建的包办婚姻。往不好里说,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就是见异思迁,什么“糟糠之妻不下堂”,少来这一套。
面对负心男人,最理性选择是徐志摩前妻张幼仪,挺着个大肚子,离就离吧,男人留不住,随他去。最强势的是胡适老婆江冬秀,拿出一把刀相威胁,以两个儿子为人质,大家一起死。比较常见的是郁达夫正妻孙荃,一纸休书,老老实实在家陪儿子。当然最糟糕还是鲁迅的朱氏,没儿子可陪,只能供奉老太太。
处于弱势的一方在婚姻中如何保护自己,往往一句空话。法律保护弱者,强者更会利用法律。历史地看,弱者多是女性,现实已不完全这样,男女都可强可弱。婚姻法最明确新解释就是,既要想好了再上床,更要想好了再结婚,要先小人,后君子,打开天窗说亮话。过去是先君子,后小人,这不好。
摘自《南方都市报》
我伯母十五岁,从乡下去大上海。那是上世纪30年代,城乡区别并不明显,经济上差异不大,文化趣味上相差也不大。我大伯十六岁,带着她去看电影,吃冰激凌,双方大人觉得很正常。有好事的长辈看了便要做媒,也就随便一说,竟然真的成功。
于是订婚。这到底算包办婚姻,还是自由恋爱,说不清楚。反正从此白头偕老,银婚金婚,恩恩爱爱走过七十多年。看到年轻小夫妇吵架,动不动闹离婚,伯母便自嘲,说我们连个合法的结婚证都没有,却能太太平平,一辈子也没想过要离婚。
夫妻老想着婚姻法,确实很尴尬。最新的司法解释,引起广泛讨论,都觉得偏向强势一方,在保护有钱人,助长男方外遇,据说重庆登记结婚的人已减少三成。不能靠爱情维持婚姻,仅仅靠法律来保护,怎么说都有些那个。自有婚姻法后,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变来变去,仍然是强者越强,弱者恒弱。
五四时代年轻人,最强烈的要求是追求婚姻自由。这个自由,对女人来说,顶多只有几个知识女性能够享受,却给无数男人提供了一个抛弃发妻的好机会。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因汝而生,老派的娶妾,新派的离婚,传统永远还是传统,搁哪个年代,倒霉的永远是弱者。
上世纪五十年代,陈世美现象盛极一时,革命成功了,进城当干部,抛弃乡下土包子,也是所谓与时俱进。往好里说,与五四如出一辙,解除封建的包办婚姻。往不好里说,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就是见异思迁,什么“糟糠之妻不下堂”,少来这一套。
面对负心男人,最理性选择是徐志摩前妻张幼仪,挺着个大肚子,离就离吧,男人留不住,随他去。最强势的是胡适老婆江冬秀,拿出一把刀相威胁,以两个儿子为人质,大家一起死。比较常见的是郁达夫正妻孙荃,一纸休书,老老实实在家陪儿子。当然最糟糕还是鲁迅的朱氏,没儿子可陪,只能供奉老太太。
处于弱势的一方在婚姻中如何保护自己,往往一句空话。法律保护弱者,强者更会利用法律。历史地看,弱者多是女性,现实已不完全这样,男女都可强可弱。婚姻法最明确新解释就是,既要想好了再上床,更要想好了再结婚,要先小人,后君子,打开天窗说亮话。过去是先君子,后小人,这不好。
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