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伙伴关系建构探究

  【摘要】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领域逐步走向更加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然而,东盟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大国平衡外交模式无疑将对中国和东盟的伙伴关系造成影响。中国在与东盟国家进行政治经济交往时,应尽可能避免大国平衡战略的负面影响,同时,积极寻找有利的外交机遇。   【关键词】中国 东盟 大国平衡外交 关系      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回顾   作为一个由军事和经济力量并不强大的东南亚小国组成的地区合作组织,东盟自成立以来为了追求安全与发展在外交政策上经历了一个“60年代依附美国,70年代自由中立,80年代区内和平到90年代大国平衡外交的发展脉络”①。   历史背景。由于东南亚国家具有较强的地缘政治意义,近代以来,东南亚国家长期处于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之下。在冷战中,即便得到独立主权的东南亚地区仍然作为两个阵营争夺前沿而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冷战结束后,两级对峙体制不复存在,世界逐步向多极化发展。就东南亚地区而言,苏联的突然解体使得其继任者俄罗斯从东南亚地区撤出,美国也相应收缩了其在本地区的存在。与之相对的是,日本、韩国等周边大国为了“填补真空”而加大了在本地区的竞争。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地区局势,为了维持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东盟国家对自身的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选择了较为理性的大国平衡战略。   地缘政治背景。除了特殊的历史背景之外,需要看到两方面的地缘政治背景:首先,东南亚国家地处印度洋和太平洋交汇之地,扼守着太平洋通往中东富油地区的海上要道,几乎25% 的全球海上运输及承担世界运载能力一半以上的商船队都需经过南中国海和马六甲、苏丹及印尼的龙目岛等海上航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②其次,冷战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层出不穷的地区性事务的解决需要区域内外相关各方的紧密合作。然而,东亚格局仍然不稳定,域内大国由于各种原因而很难单独或者共同主导东亚合作进程。这些直接导致了东盟国家大国平衡战略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从思想脉络上源自一度风靡欧洲的“均势策略”,即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应该过分强大以至于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对大国肆虐“心有余悸”的东盟国家认为,“从区域形势来看,东南亚是大国利益交汇的地方,大国的不断角逐成为东南亚动荡不安的根源。”③;“在后冷战时代单纯依靠东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保障本地区安全和稳定的,而大国出于利益的驱动和对权力的追求,一定会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扩张和竞争,利用这些大国之间的相互竞争,可以达到某种平衡的态势,从而保证本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繁荣。”④具体而言,东盟国家一方面试图借用美国的力量制衡正在崛起中的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区大国,同时借助中国等地区大国平衡美国对其政治体制的压力和应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东盟国家的威胁;另一方面,东盟国家通过主导ARF、APEC、东亚峰会等地区性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机制为地区大国共同解决地区性和世界性问题进行磋商,减少了对抗的危险并客观上维系了大国之间已经取得的均衡,并通过促进周边大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用法律的方式固化已有的势力平衡。如张锡镇所形容,“为实现这种平衡,东盟国家采取两种策略,一方面利用大国的矛盾让他们相互牵制,另一方面把自身当作砝码,在天平的两端进行调节。”   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回顾   中国东盟建构的过程。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一个从“敌人”到“对手”再到合作伙伴的过程。东盟建立初期,中国和东盟由于意识形态的激烈对立而长期相互敌视。改革开放后,中国放弃外交工作中意识形态划界的做法,以务实的态度处理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同时,东盟国家也逐步弱化自身的意识形态取向,吸收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入盟,中国东盟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步向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深化。1997年以后,由于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扮演了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帮助东南亚国家度过难关,中国和东盟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获得了深入的发展。2002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3年10月,中国作为东南亚区外第一个大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同时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东盟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存在的问题。需要清醒看到的是,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建构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阻碍性因素。首先,东盟国家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的担忧不会因为伙伴关系而彻底消弭,反而会由于中国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增长而加剧。在东盟国家眼中,(中国)“凭借其辽阔疆土、庞大人口和优越的文化体制,中国历来就对其南方较为弱小的邻国产生深刻影响。”⑤对于中国的担忧,菲律宾前总统F・拉莫斯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必将对亚太地区产生政治和军事压力。”其次,领土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随着中国东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导致合作伙伴关系的逆转。第三,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至于在经济上存在的竞争关系直接导致二者在自由贸易区主导权上争夺的激化。   中国东盟伙伴关系的现实建构主义视角分析。现实建构主义是作为中和强调物质实力的“现实主义”和强调“身份观念”的建构主义的一个理论流派。现实建构主义既强调了实力的重要性,又强调了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在分析中国东盟伙伴关系问题时具有较高的解释力。不难理解,东盟诸国与中国建构合作伙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旨在平衡大国、维持地区均势的理性行为。这种基于理性行为的身份认同不可能是终极意义上的。随着地区实力结构的变化,为了进一步维持已有均势,中国东盟合作伙伴关系有可能随着中国东盟实力对比的变化发生变化。   大国平衡战略对中国东盟伙伴关系的影响   从现实建构主义视角分析,不难看出,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犹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可能增进中国东盟伙伴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对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带来损害。   对中国东盟伙伴关系的促进。首先,由于中日两国存在较深的隔阂,大国平衡战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东亚经济和安全合作的建立,对中国的地区利益的实现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促成东亚合作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基础。其次,由于正在崛起的中国拥有不容小觑的政治经济实力,在处理地区事务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东盟国家在主导东亚合作进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中国的影响和态度,这就会给中国东盟伙伴关系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第三,中国在政治制度等方面与东盟国家所持的相同或相似立场使中国能够成为东盟国家借以平衡其他大国的力量,这对中国东盟国家的伙伴关系建构同样是有利的。   对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发展的阻碍。首先,中国的迅速崛起有可能对既有的东亚格局造成冲击,影响到东盟国家已经享有的东亚合作机制的主导权。这就有可能导致东盟国家更加倾向于在一些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务上支持其他大国,影响到二者的伙伴关系的发展。其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担忧有可能导致东盟国家强化与其他域内大国的合作,削弱中国东盟合作的经济基础。第三,在解决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东盟国家有可能利用其他大国的军事、政治影响力迫使中国接受对自身较为有利的解决方案,这同样不利于中国东盟伙伴关系的发展。   结 论   由于独特的地缘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东盟通过巧妙平衡东亚域内大国之间的政治关系而获得了东亚政治经济合作机制的主导权并有力推动了东亚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尽管在冷战后,中国和东盟通过淡化意识形态的冲突而逐步通过互动建构了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但这种伙伴关系并非终极意义上的。域内各方的竞争与合作和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同样会对中国东盟的合作伙伴关系客观上造成消极和积极的影响。中国在与东盟国家进行政治经济交往时不能忽视“大国因素”,应尽可能避免东盟国家可能采取的大国平衡战略损害自己的利益。同时,中国应该积极在大国平衡战略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外交机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广西大学政治学院;本文系广西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成果,编号:XBS100014)      注释   ①张锡镇:“东盟的大国均势战略”,《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2期。   ②John H・Noer,“Southeast Asian Chokepoints: Keeping 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Open”,Strategic Forum, 1996, 98 .   ③郄清良:“小国大外交――新加坡大国平衡战略的形势与演变”,《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1期。   ④曹云华,唐�:《新中国一东盟关系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76页。   ⑤Jone Wo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y of China’s Changing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London: Macmillan Press,1984, pp.1-2.

  【摘要】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领域逐步走向更加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然而,东盟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大国平衡外交模式无疑将对中国和东盟的伙伴关系造成影响。中国在与东盟国家进行政治经济交往时,应尽可能避免大国平衡战略的负面影响,同时,积极寻找有利的外交机遇。   【关键词】中国 东盟 大国平衡外交 关系      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回顾   作为一个由军事和经济力量并不强大的东南亚小国组成的地区合作组织,东盟自成立以来为了追求安全与发展在外交政策上经历了一个“60年代依附美国,70年代自由中立,80年代区内和平到90年代大国平衡外交的发展脉络”①。   历史背景。由于东南亚国家具有较强的地缘政治意义,近代以来,东南亚国家长期处于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之下。在冷战中,即便得到独立主权的东南亚地区仍然作为两个阵营争夺前沿而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冷战结束后,两级对峙体制不复存在,世界逐步向多极化发展。就东南亚地区而言,苏联的突然解体使得其继任者俄罗斯从东南亚地区撤出,美国也相应收缩了其在本地区的存在。与之相对的是,日本、韩国等周边大国为了“填补真空”而加大了在本地区的竞争。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地区局势,为了维持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东盟国家对自身的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选择了较为理性的大国平衡战略。   地缘政治背景。除了特殊的历史背景之外,需要看到两方面的地缘政治背景:首先,东南亚国家地处印度洋和太平洋交汇之地,扼守着太平洋通往中东富油地区的海上要道,几乎25% 的全球海上运输及承担世界运载能力一半以上的商船队都需经过南中国海和马六甲、苏丹及印尼的龙目岛等海上航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②其次,冷战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层出不穷的地区性事务的解决需要区域内外相关各方的紧密合作。然而,东亚格局仍然不稳定,域内大国由于各种原因而很难单独或者共同主导东亚合作进程。这些直接导致了东盟国家大国平衡战略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从思想脉络上源自一度风靡欧洲的“均势策略”,即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应该过分强大以至于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对大国肆虐“心有余悸”的东盟国家认为,“从区域形势来看,东南亚是大国利益交汇的地方,大国的不断角逐成为东南亚动荡不安的根源。”③;“在后冷战时代单纯依靠东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保障本地区安全和稳定的,而大国出于利益的驱动和对权力的追求,一定会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扩张和竞争,利用这些大国之间的相互竞争,可以达到某种平衡的态势,从而保证本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繁荣。”④具体而言,东盟国家一方面试图借用美国的力量制衡正在崛起中的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区大国,同时借助中国等地区大国平衡美国对其政治体制的压力和应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东盟国家的威胁;另一方面,东盟国家通过主导ARF、APEC、东亚峰会等地区性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机制为地区大国共同解决地区性和世界性问题进行磋商,减少了对抗的危险并客观上维系了大国之间已经取得的均衡,并通过促进周边大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用法律的方式固化已有的势力平衡。如张锡镇所形容,“为实现这种平衡,东盟国家采取两种策略,一方面利用大国的矛盾让他们相互牵制,另一方面把自身当作砝码,在天平的两端进行调节。”   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回顾   中国东盟建构的过程。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一个从“敌人”到“对手”再到合作伙伴的过程。东盟建立初期,中国和东盟由于意识形态的激烈对立而长期相互敌视。改革开放后,中国放弃外交工作中意识形态划界的做法,以务实的态度处理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同时,东盟国家也逐步弱化自身的意识形态取向,吸收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入盟,中国东盟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步向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深化。1997年以后,由于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扮演了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帮助东南亚国家度过难关,中国和东盟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获得了深入的发展。2002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3年10月,中国作为东南亚区外第一个大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同时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东盟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存在的问题。需要清醒看到的是,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建构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阻碍性因素。首先,东盟国家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的担忧不会因为伙伴关系而彻底消弭,反而会由于中国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增长而加剧。在东盟国家眼中,(中国)“凭借其辽阔疆土、庞大人口和优越的文化体制,中国历来就对其南方较为弱小的邻国产生深刻影响。”⑤对于中国的担忧,菲律宾前总统F・拉莫斯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必将对亚太地区产生政治和军事压力。”其次,领土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随着中国东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导致合作伙伴关系的逆转。第三,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至于在经济上存在的竞争关系直接导致二者在自由贸易区主导权上争夺的激化。   中国东盟伙伴关系的现实建构主义视角分析。现实建构主义是作为中和强调物质实力的“现实主义”和强调“身份观念”的建构主义的一个理论流派。现实建构主义既强调了实力的重要性,又强调了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在分析中国东盟伙伴关系问题时具有较高的解释力。不难理解,东盟诸国与中国建构合作伙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旨在平衡大国、维持地区均势的理性行为。这种基于理性行为的身份认同不可能是终极意义上的。随着地区实力结构的变化,为了进一步维持已有均势,中国东盟合作伙伴关系有可能随着中国东盟实力对比的变化发生变化。   大国平衡战略对中国东盟伙伴关系的影响   从现实建构主义视角分析,不难看出,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犹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可能增进中国东盟伙伴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对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带来损害。   对中国东盟伙伴关系的促进。首先,由于中日两国存在较深的隔阂,大国平衡战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东亚经济和安全合作的建立,对中国的地区利益的实现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促成东亚合作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基础。其次,由于正在崛起的中国拥有不容小觑的政治经济实力,在处理地区事务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东盟国家在主导东亚合作进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中国的影响和态度,这就会给中国东盟伙伴关系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第三,中国在政治制度等方面与东盟国家所持的相同或相似立场使中国能够成为东盟国家借以平衡其他大国的力量,这对中国东盟国家的伙伴关系建构同样是有利的。   对中国东盟伙伴关系发展的阻碍。首先,中国的迅速崛起有可能对既有的东亚格局造成冲击,影响到东盟国家已经享有的东亚合作机制的主导权。这就有可能导致东盟国家更加倾向于在一些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务上支持其他大国,影响到二者的伙伴关系的发展。其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担忧有可能导致东盟国家强化与其他域内大国的合作,削弱中国东盟合作的经济基础。第三,在解决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东盟国家有可能利用其他大国的军事、政治影响力迫使中国接受对自身较为有利的解决方案,这同样不利于中国东盟伙伴关系的发展。   结 论   由于独特的地缘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东盟通过巧妙平衡东亚域内大国之间的政治关系而获得了东亚政治经济合作机制的主导权并有力推动了东亚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尽管在冷战后,中国和东盟通过淡化意识形态的冲突而逐步通过互动建构了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但这种伙伴关系并非终极意义上的。域内各方的竞争与合作和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同样会对中国东盟的合作伙伴关系客观上造成消极和积极的影响。中国在与东盟国家进行政治经济交往时不能忽视“大国因素”,应尽可能避免东盟国家可能采取的大国平衡战略损害自己的利益。同时,中国应该积极在大国平衡战略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外交机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广西大学政治学院;本文系广西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成果,编号:XBS100014)      注释   ①张锡镇:“东盟的大国均势战略”,《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2期。   ②John H・Noer,“Southeast Asian Chokepoints: Keeping 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Open”,Strategic Forum, 1996, 98 .   ③郄清良:“小国大外交――新加坡大国平衡战略的形势与演变”,《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1期。   ④曹云华,唐�:《新中国一东盟关系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76页。   ⑤Jone Wo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y of China’s Changing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London: Macmillan Press,1984, pp.1-2.


相关内容

  • 中日关系对东亚局势的影响 (2)
  • 中日关系对 东亚局势的影响 [摘要]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的大国 , 中日关系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理论上来看 , 未来中日关系可能出现三种状态:对抗关系.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由于未来中日之间占主导地位的是竞争关系 , 东亚安全的主流是竞争结构 , 只有在竞争中加强中日 ...

  • 新丝绸之路与新海上丝绸之路
  • 新丝绸之路与新海上丝绸之路 新丝绸之路 一.新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与构想 21世纪以来,中央先后部署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西部地区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丝绸之路复兴的前景日渐光明.2005年,"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召开,两年 ...

  • 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
  • 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 张蕴岭 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 这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 [1]. 历史上, 与邻国的关系常常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邻国关系的结构和模式常常被视为反映中国盛衰的一面镜子. 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相应地, 中国外交政策 ...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云南物流业的影响分析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云南物流业的 影响分析 系 (部):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班:国际经济与贸易0805班 姓 名:喻 梦 华 学 号:[1**********] 指导教师:黄 颖 2011 年 3月 摘 要 <中国-东盟全国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以及云南省在"十二五&quo ...

  • 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中日关系_赵宏伟
  • 世界政治 2010年第9期 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 *中日关系 赵宏伟 [内容提要] 文章旨在集中考察研究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中国的振兴中华之外交和中国同日本的博弈关系.目前,在以东盟为轴线展开的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有关中日关系的研究还十分少见.中国在向复兴其近代以前所具有的在东亚地区的中心地 ...

  • 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
  • [背景材料] 2013年是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10年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的签署,中国与东盟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年来,双方经贸关系飞速发展,交流全面扩大,各领域合作结出了丰硕果实.为了纪念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中国与东盟将举 ...

  • 一带一路讲座
  • 探寻"一带一路" 在2016年的考试大纲解读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备考中提到,复习时要注意"中国古代对边疆和海疆的开发和利用等,特别关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以"一带一路"为突破口,探寻与之相关的知识. [概念] &quo ...

  • 中国与东盟
  • 中国与东盟 东盟是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长期以来,中国和东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一.东盟概况.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 ASEAN )的简称,其前身 ...

  •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最先是谁提出来的-
  •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最先是谁提出来的 小平同志最早提出来的 忧患之旅大合集--  葫芦岛大遣返."没钱,自己想办法".八千里路云和月.核潜艇发射.韬光养晦和破灯笼.钓ゅ▲大决战.GDP的幸福指数."防空识别圈".十集文献记录片<伫马太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