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这是当年青年歌手苏红演唱的名为《又是一年三月三》一首歌曲。但是,如今却很少有人将农历“三月三”当作传统节日度过。今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三”,那么,农历“三月三”究竟是什么传统节日呢?

其实,农历“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古代称为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三”也是追念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伏羲氏的节日。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河南淮阳,也就是人们传说的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文人杨静亭编著的《都门杂咏》中就有一首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七言诗:“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仙桃,也就是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中国古代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早在汉代时就定为节日。据《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出游踏青、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诗中的“水边”,指的是曲江池边,在唐朝都城长安的东南,景色秀丽,多有仕女赏游于此。唐代诗人刘笃的《上巳日》一诗就说:“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北宋著名词人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农历“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已经盛行。

农历“三月三”在古代还被称为情人节,古代的《诗经》就写道,“溱与洧,济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说的是两千多年前,一个上巳之日的情景:在溱水

和洧水的河畔,春光明媚,草长莺飞。这正是姑娘小伙结伴春游的大好时光。你看,小伙与姑娘,手执兰草结伴而行。姑娘问:“去看看吗?”小伙不知是不解风情,还是故意逗着姑娘,他木呆呆地回答:“已经去过了。”姑娘当然不依,撒起娇来:“再去看看嘛!你看河堤那边,又宽阔又热闹,真的好好玩唷。”就这样,在小伙与姑娘互相嬉笑声中,将美丽的芍药花赠送给对方。《诗经》中的这一段描写无疑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上已日少男少女携手春游、互赠礼物的记录。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说:“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里的年年柳色,就指的是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年年柳色”,柳即为情,情即为柳,在古代已成定式。古代将找情人叫做寻花问柳,即源于此。

农历“三月三”,正是大地回春、草长莺飞的日子,因此,古人便有了吃荠菜、煮鸡蛋的传统习俗。荠菜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诗经》中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清朝文人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则说得更为清楚明白:“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指的就是荠菜。说起来,荠菜不仅色泽诱人、味道鲜美,而且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每逢农历“三月三”前后,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们便会采摘下来插在发际,以展示清新美丽。

除了汉族以农历“三月三”为传统节日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间,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赛歌会的习俗。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幽会于密林深处,这场面和汉族的情人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农历“三月三”也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都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壮族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人们前来赛歌、赏歌,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以抛绣球、碰彩蛋等方式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还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传统节日。前后三天,布依族男女青年要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歌手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才,能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了爱情关系

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这是当年青年歌手苏红演唱的名为《又是一年三月三》一首歌曲。但是,如今却很少有人将农历“三月三”当作传统节日度过。今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三”,那么,农历“三月三”究竟是什么传统节日呢?

其实,农历“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古代称为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三”也是追念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伏羲氏的节日。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河南淮阳,也就是人们传说的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文人杨静亭编著的《都门杂咏》中就有一首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七言诗:“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仙桃,也就是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中国古代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早在汉代时就定为节日。据《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出游踏青、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诗中的“水边”,指的是曲江池边,在唐朝都城长安的东南,景色秀丽,多有仕女赏游于此。唐代诗人刘笃的《上巳日》一诗就说:“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北宋著名词人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农历“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已经盛行。

农历“三月三”在古代还被称为情人节,古代的《诗经》就写道,“溱与洧,济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说的是两千多年前,一个上巳之日的情景:在溱水

和洧水的河畔,春光明媚,草长莺飞。这正是姑娘小伙结伴春游的大好时光。你看,小伙与姑娘,手执兰草结伴而行。姑娘问:“去看看吗?”小伙不知是不解风情,还是故意逗着姑娘,他木呆呆地回答:“已经去过了。”姑娘当然不依,撒起娇来:“再去看看嘛!你看河堤那边,又宽阔又热闹,真的好好玩唷。”就这样,在小伙与姑娘互相嬉笑声中,将美丽的芍药花赠送给对方。《诗经》中的这一段描写无疑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上已日少男少女携手春游、互赠礼物的记录。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说:“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里的年年柳色,就指的是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年年柳色”,柳即为情,情即为柳,在古代已成定式。古代将找情人叫做寻花问柳,即源于此。

农历“三月三”,正是大地回春、草长莺飞的日子,因此,古人便有了吃荠菜、煮鸡蛋的传统习俗。荠菜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诗经》中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清朝文人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则说得更为清楚明白:“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指的就是荠菜。说起来,荠菜不仅色泽诱人、味道鲜美,而且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每逢农历“三月三”前后,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们便会采摘下来插在发际,以展示清新美丽。

除了汉族以农历“三月三”为传统节日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间,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赛歌会的习俗。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幽会于密林深处,这场面和汉族的情人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农历“三月三”也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都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壮族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人们前来赛歌、赏歌,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以抛绣球、碰彩蛋等方式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还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传统节日。前后三天,布依族男女青年要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歌手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才,能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了爱情关系


相关内容

  • 中国各少数民族节日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一.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二.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三. 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 ...

  • 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 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

  • 甲子日是怎么算的???2010年新历农历转换
  • 阴历年份的是按10个天干(甲乙丙丁....) 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循环搭配成甲子.乙丑....来标记的,60年一个循环. 同样,月份.日期.时辰也可以这样计算,这就是算命用的生辰八字. 月份60月一个循环,日期60天一个循环,时辰60个时辰一个循环. 甲子日是每60天中的第一天,具体是那 ...

  • 节日一览表
  • 民族 节日名称 主要活动内容 时间(农历) 彝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 ...

  • 鹤壁各地庙会时间
  • 正月 日期(农历)所属乡镇 会址 会期(天) 日期(农历)所属乡镇 会址 会期(天) 正月初五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乡西杨邑 2 正月初八鹤壁市浚县善堂镇善堂集 1 正月初八鹤壁市浚县新镇镇焦寺南 1 正月初八鹤壁市浚县钜桥镇钜桥集 1 正月初八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乡大闾寨 1 正月初九鹤壁市浚县屯子镇屯 ...

  • 农历四季月份的别称
  •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 冬季:安宁.冬辰.岁佘.九冬.无序.严节 正月--柳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华月.夏正.冠月.新正 二月--杏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 ...

  • 农历三月三 吃鸡屎藤饼
  • 江门新闻 新闻 > 五邑动态 > 江门新闻 农历三月三 吃鸡屎藤饼 新闻来源:江门台03月30日19:45 点击量: 字号: TT 关键词:社区发言人,三月三,鸡屎藤 摘要:"鸡屎藤"这名字听起来有点不雅,甚至还能感觉到有味道飘了出来,但却是岭南一带清明时节的必备食材 ...

  • 广西传统节日
  • 春社节 农历二月初二 杀鸡鸭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日 壮族传统歌节,男女老少在这天对歌.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人们用苇叶把糯米包成羊角粽,在邕江举行龙舟赛,分男女组对阵,胜者可得一头烤猪作奖赏. 新 节 农历六月初六 乡间人家把新米做成米粉,叫"吃新" ...

  • 你知道吗?农历十二月,月月有别称
  • 正月.又称早春,端月,嘉月 二月.又称酣春,花月,如月. 三月.又称暮春,莺月,桃月. 四月.又称初夏,梅月,麦月. 五月.又称仲夏,榴月,皋月. 六月.又称夏季,荷月,伏月. 七月.又称新秋,瓜月,凉月. 八月.又称中秋,桂月,壮月. 九月.又称晚秋,玄月,菊月. 十月.又称孟冬,露月,良月. 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