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新旧变化看文化遗产保护

从城市“新”“旧”变化

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紫威

我国城市在城镇化现代化发展到今天,与六七十年代人们眼中的城市相比,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天覆的变化。记得七十年代学校作文中常用来形容城市、农村、家乡发展变化的,如“新貌”、“日新月异”、 “旧貌换新颜”等词汇,工业烟囱、高楼、大街、新居等,成为绘画中最常用的题材。在“新”与“旧”的更替中,一大批古遗产也在“破四旧”中消失了,一个个“旧城”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被“旧城改造”了,城市的历史在这一时期仿佛进入了快车道,把过去的记忆远远扔在了后边。建筑工地,成了我们城市中一道常见的风景线,城市之间开展着一轮又一轮的翻新比赛。我们的城市,经历了一场从“旧”到“新”脱胎换骨似的洗礼,逐渐形成了褒“新”弃“旧”的观念。人们到哪个城市,习惯了以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繁华街道为标准,判断哪个城市更繁华现代,发展更快。几年不去的地方,故地重游,没几个人能轻易辨认出过去到过的地方。人们在自己的城市中迷失,城市也在人们不断的改造中丢失了。

今天我们冷静地梳理一下在城市建设中的得失,又会发现什么呢?“千城一面”,无论走在哪个城市,如果不说名字你几乎看不出它和其它城市的区别,城市失去了特色,特别是失去了它原有的历史记忆,那些最能体现城市内涵的文化特色!“文革”

十年浩劫最大的破坏就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它遭到的破坏在时间中越发显现,也需要更长时间去弥补。

对外开放人们有更多机会走出国门,从最初的赞叹,羡慕国外现代化的生活,城市中霓虹闪烁的摩天大厦,繁华大道,也是最突出的印象。而现在出去,大家的普遍感觉是国外显得“旧”了。从城市的外表中甚至感觉不到他们比我们发达,反而有一种不及国内现代化的感觉。有时也听到有些人,对此非常自豪,这种盲目的自豪,没有考虑除了发达国家的经济速度在逐渐放慢外,这其中更重要的是一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无论是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巴黎、维也纳、慕尼黑和京都、奈良,这些各具文化特色的城市,哪一个都不会为了追逐现代化建设而放弃自身特有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与这个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息息相关,共生共存。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它的繁华和现代化,而是由城市自身的个性和文化内涵来体现的。如何保护好那些见证城市历史和人们生活的文化遗产,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今天,终于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进入人们的讨论和思考中。

即使在欧洲发达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的建设理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已经形成了相辅相成、和谐相处的关系。他们在城市建设中能保存“旧”的原貌,决不是保守、节俭,而是已经上升到保护城市自身文化特色,更高一层是从国家保护自身民族文化这个大的战略出发。记得初次去意大利,车在罗马城内路过一个市中心时,

向导指着一块绿地说那是千年的跑马场,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地面遗迹,只是一块普通空地,上面长着几棵罗马到处可见的地中海松。当时我有些吃惊,在我们国内如果有这么一块空地能保留千年到今天是不可思议的。后来了解了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为保护文化遗迹,古罗马城早已被作为整体保护下来,在古城外又建立了新区(即新罗马)。规定罗马古城区内不允许建高层建筑、不得发展工业等。我们现在看到的高层建筑中,最新的也已经上百年。所以,在那些古遗址上,也明白了它们即使不划定什么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也一样不用担心被侵占破坏。在意大利,50年以上的建筑都列入被保护之列。即使在经济并不发达的那不勒斯,新旧城市叠加在一起的环境下,对古建筑遗迹的保护也一样执行不二。我们在与那不勒斯文物局的桑葆女士交流中,她告诉我们即使是在私人的土地上发现古遗迹,也同样受到法律保护。属于私人的古建筑,个人也无权违反文物保护法律翻修重建,只能在法律允许的不破坏文物本体的前提下适当修缮。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在意大利长期持续,即使二战期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也一样要遵从这一常规。考古工作者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发掘研究,没有任何因素干扰能让这项工作停止或缩短。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庞贝古城,从1748年起考古发掘持续至今已经经历了260多年的发掘工作,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急于全部揭开,而是慎之又慎,边研究保护,边考古发掘。工作人员指着那些被掩埋在火山灰下的遗址告诉我们,这些要全部发掘完成,估计还要二三百年的时间。一位在意大利生活的华裔女导游告诉我们,当地人交谈中很羡慕从事考古工作的,在一个遗址里就可能

呆一辈子,工作和收入都非常稳定。

去日本最大的感受,除了繁华现代化一面,还有就是中国古文化因素无处不在。由于日本文化和中国特殊的渊源关系,从街上的招牌中到处可以看到日本化后的汉字,到古建筑、古寺院,无不表现出中国唐代的遗风。日本的古都平城京就是模仿当年中国唐朝长安和洛阳的都城建制而成。奈良的法隆寺、药师寺和唐招提寺,京都的清水寺等古寺院,从建筑到园林风格,无不让人想起中国古诗词中描绘的古典意境。这些寺院一直保留着特有建筑风格和规模,没有因为城市建设而被挤压、侵占或缩小,相反所在的城市给予它们特殊的空间和保护,处处可见给予的保护和珍爱,它们在周围的房屋和环境中明显占突出地位,遗产的整体环境优雅和谐。这些寺院的外观和内涵在今天仍然能给参观者以美的震撼和享受。参观法隆寺后自己在当时日记中记到:“从周围农田小路上往法隆寺方向望去,太阳从云雾中射出耀眼的光辉,寺院在远山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周围的建筑都平辅在它之下,法隆寺的整个院落布局看得清清楚楚。不由想起国内城市古建筑,大都被包围在周围建筑中,渐渐掩没,难现昔日辉煌。想象当年它们比之眼前的寺院应该更有规模和气势,不仅让人遗憾叹息。”记得从大阪乘车去奈良法隆寺的路上,在沿线铁路和地铁上,离文化遗产地还有很远的距离,便渐渐感受到遗产的文化气息和影响,地铁服务设施从建筑式样、颜色都采用了接近遗产风格的灰瓦式样。让人们未进入遗产地便感受到一种文化氛围,开始有所憧憬和期盼,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细微可见。

文化遗产的尊严也是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呼吁的。文化遗产有尊严的生存,才能真正体现出它在城市中的地位,才能更有利于发挥它的教育和精神家园的属性。

在意大利我们看到文物工作者,把文化遗产的尊严提到非常的高度。当我们向他们学者提出,如果一处文化遗产被破坏,由谁来负责追究,是文物部门还是政府?他们很干脆的回答:破坏文化遗产是违犯了法律,肯定要追究刑事责任。文化遗产部部长便有调动国家宪兵的权力。围绕文化遗产维修中接收企业资助而附带的加在文化遗产上的广告,为文化遗产开发而进行的各种遗产内的商业演出等行为,也引起一些学者质疑。在意大利培训期间,一位教授专门就关于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尊严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他在谈到文化遗产的尊严受到伤害时,情绪非常激动,这种认真的态度和文化责任感让人印象深刻。他列举了收集的种种事例,大部分是发生在遗产维修中,工程维修架上的广告。如在威尼斯叹息桥上悬挂的大幅情侣亲吻商业广告,在庞贝一处古竞技场举行大型文艺晚会的场景,在佛罗伦萨著名的金桥上悬挂的广告等,都被作为对文化遗产有损尊严的事例。他坚持认为即使为了资金问题或其它任何理由,都不能以牺牲文化遗产尊严为代价。他还举了丹麦“小美人鱼”铜像入驻上海世博会的事例,拍下了“小美人鱼”铜像被捆绑运送的镜头。他说上海的世博会非常成功,但即使如此,也要考虑是否应该让这么珍贵的文化遗产冒着风险远离故乡。后来我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美人鱼铜像在上海世博会闭馆期间,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从播出的监控录相中发现有人正在放着美人鱼铜像的池里游泳,他们不仅爬上

雕像和美人鱼亲密接触,还一时高兴玩起了跳水。显然教授不知道这件事情,否则不知道他又会怎样评价这件事情呢。他还毫不客气的抨击政府在最近文化遗产部新设的开发利用部,任命的负责人曾经是一位著名企业集团的老板,认为商人更多考虑经济效益的做法会损害文化遗产的尊严,影响遗产保护。从这位并不是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工作人员的教授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意大利民众保护文化遗产意识,这早已成为一种民族自觉。意大利人率先提出了旧市区的整体保护问题。民众大都支持保护文物,虽然许多方面给自己生活带来了不便。各地都有保护文物建筑的民间组织,他们把居民组织起来业余研究社区的建筑历史,将有些建筑自定为文物,严格保护。其中最著名的是全国性组织“我们的意大利”,它曾使一批很有势力的房地产商拆毁文物建造房屋的努力落空,并促使国家制定了更严格的法律保护文物。

这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在法国等也毫不逊色。记得在一次培训班上听老师举的一个例子:前几年,一个法国汽车公司在长城上拍摄了一条汽车广告。广告在法国电视台播出仅十几秒,就遭到无数法国观众的电话斥责,他们愤怒地说:“具有悠久文明的法兰西民族,怎么可以为了拍一条商业广告,竟然让汽车爬上人类文化遗产!”结果,这个广告被迅速撤掉了。法国人认为,长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但作为发生在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身上,这一事件不更应该让我们深刻反省吗?

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在世界是得到共识和广泛重视的今天,在我们的城市发展中却还依然存在着许多被破坏的隐忧。关键是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脑子中根本提不到应有的位置,不去保护真正的文化遗产,却热衷于搞假的文化景观,把文化遗产视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究其原因就是一个政绩观的问题。与政绩相联的经济指标、形象工程,在重大投入决策中权力缺乏制约,即使在越来越多楼桥坍塌事件面前,还是不能足够让有些人头脑清醒。现在的平遥古城,只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据说还与当时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有关系,祸兮福兮!多少个繁华胜过其千倍的城市今昔何在,多少文明遗迹荡然无存,只留在人们的传说和记载中。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从我国2006年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开始,这种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正在越来越多的觉醒。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李长春同志发表专门文章《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中央高层领导同志第一次专门发表文章系统全面地阐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用精神家园来比喻文化遗产毫不夸张。每个人都有自己家园,那就是我们世代生活出生成长的故乡。对故乡的思念和留恋中除了给予我们亲情温暖的亲人和朋友外,还有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特别是那些走过千年风雨,依然与故乡同在,见证世事风云变幻,反映祖辈生活信息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沧桑的容颜,正是它历经风雨留下的历史印迹,每一处剥蚀的碎片和旧痕中,都在向我们诉说过去的故事。文化遗产是故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所在,对此我们许多人都有亲身感受。在我出生长

大的南阳,少不更事时便跟着外婆去卧龙岗、医圣祠,还有望夫山、望乡台瞻仰历史遗迹。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对文化遗产的内涵有了更多了解,在年少的心中无比敬仰三国时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还有医术高明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那望乡台和望夫山的故事也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心中投下了美丽而又忧伤的记忆。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滋润了我,让我为之自豪骄傲。每在外介绍自己故乡,听到人们交口赞叹它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广为人知的名胜古迹和名人事迹时,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记得第一次离开家乡外出上学,与同学告别游览的地方是卧龙岗,而回到家乡再次相约相聚地方依然是它。后来随着岁月沧桑,熟悉的人们、街道、房屋渐渐消失,但只要看到它的身影还依然伫立,失落的心便会感到一丝安慰;再后来最亲的亲人也离开了,多年不再踏上故乡的路,但内心深处最珍贵的记忆中仍然有它。只要它还留在故乡,就象牵引着我们奔波飘荡的心,再次回到故乡期望的是还能与它默默相对,越过时空与远逝的亲人倾诉,透过岁月风尘与历史对话。它是我们与先祖血脉相连的文化之根。这种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液、灵魂中,凝聚在民族的情感和精神中。正如李长春同志在文章中阐述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鉴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长春同志在文章中还进一步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迫切需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已经向我们走来,要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要从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从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政绩的体系指标,从法律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格保护抓起。从国家民族文化存亡发展的战略高度,唤醒更多人的文化自觉,让保护文化遗产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文化遗产从我做起,从人人做起!

从城市“新”“旧”变化

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紫威

我国城市在城镇化现代化发展到今天,与六七十年代人们眼中的城市相比,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天覆的变化。记得七十年代学校作文中常用来形容城市、农村、家乡发展变化的,如“新貌”、“日新月异”、 “旧貌换新颜”等词汇,工业烟囱、高楼、大街、新居等,成为绘画中最常用的题材。在“新”与“旧”的更替中,一大批古遗产也在“破四旧”中消失了,一个个“旧城”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被“旧城改造”了,城市的历史在这一时期仿佛进入了快车道,把过去的记忆远远扔在了后边。建筑工地,成了我们城市中一道常见的风景线,城市之间开展着一轮又一轮的翻新比赛。我们的城市,经历了一场从“旧”到“新”脱胎换骨似的洗礼,逐渐形成了褒“新”弃“旧”的观念。人们到哪个城市,习惯了以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繁华街道为标准,判断哪个城市更繁华现代,发展更快。几年不去的地方,故地重游,没几个人能轻易辨认出过去到过的地方。人们在自己的城市中迷失,城市也在人们不断的改造中丢失了。

今天我们冷静地梳理一下在城市建设中的得失,又会发现什么呢?“千城一面”,无论走在哪个城市,如果不说名字你几乎看不出它和其它城市的区别,城市失去了特色,特别是失去了它原有的历史记忆,那些最能体现城市内涵的文化特色!“文革”

十年浩劫最大的破坏就是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它遭到的破坏在时间中越发显现,也需要更长时间去弥补。

对外开放人们有更多机会走出国门,从最初的赞叹,羡慕国外现代化的生活,城市中霓虹闪烁的摩天大厦,繁华大道,也是最突出的印象。而现在出去,大家的普遍感觉是国外显得“旧”了。从城市的外表中甚至感觉不到他们比我们发达,反而有一种不及国内现代化的感觉。有时也听到有些人,对此非常自豪,这种盲目的自豪,没有考虑除了发达国家的经济速度在逐渐放慢外,这其中更重要的是一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无论是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巴黎、维也纳、慕尼黑和京都、奈良,这些各具文化特色的城市,哪一个都不会为了追逐现代化建设而放弃自身特有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与这个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息息相关,共生共存。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它的繁华和现代化,而是由城市自身的个性和文化内涵来体现的。如何保护好那些见证城市历史和人们生活的文化遗产,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今天,终于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进入人们的讨论和思考中。

即使在欧洲发达国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的建设理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已经形成了相辅相成、和谐相处的关系。他们在城市建设中能保存“旧”的原貌,决不是保守、节俭,而是已经上升到保护城市自身文化特色,更高一层是从国家保护自身民族文化这个大的战略出发。记得初次去意大利,车在罗马城内路过一个市中心时,

向导指着一块绿地说那是千年的跑马场,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地面遗迹,只是一块普通空地,上面长着几棵罗马到处可见的地中海松。当时我有些吃惊,在我们国内如果有这么一块空地能保留千年到今天是不可思议的。后来了解了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为保护文化遗迹,古罗马城早已被作为整体保护下来,在古城外又建立了新区(即新罗马)。规定罗马古城区内不允许建高层建筑、不得发展工业等。我们现在看到的高层建筑中,最新的也已经上百年。所以,在那些古遗址上,也明白了它们即使不划定什么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也一样不用担心被侵占破坏。在意大利,50年以上的建筑都列入被保护之列。即使在经济并不发达的那不勒斯,新旧城市叠加在一起的环境下,对古建筑遗迹的保护也一样执行不二。我们在与那不勒斯文物局的桑葆女士交流中,她告诉我们即使是在私人的土地上发现古遗迹,也同样受到法律保护。属于私人的古建筑,个人也无权违反文物保护法律翻修重建,只能在法律允许的不破坏文物本体的前提下适当修缮。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在意大利长期持续,即使二战期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也一样要遵从这一常规。考古工作者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发掘研究,没有任何因素干扰能让这项工作停止或缩短。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庞贝古城,从1748年起考古发掘持续至今已经经历了260多年的发掘工作,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急于全部揭开,而是慎之又慎,边研究保护,边考古发掘。工作人员指着那些被掩埋在火山灰下的遗址告诉我们,这些要全部发掘完成,估计还要二三百年的时间。一位在意大利生活的华裔女导游告诉我们,当地人交谈中很羡慕从事考古工作的,在一个遗址里就可能

呆一辈子,工作和收入都非常稳定。

去日本最大的感受,除了繁华现代化一面,还有就是中国古文化因素无处不在。由于日本文化和中国特殊的渊源关系,从街上的招牌中到处可以看到日本化后的汉字,到古建筑、古寺院,无不表现出中国唐代的遗风。日本的古都平城京就是模仿当年中国唐朝长安和洛阳的都城建制而成。奈良的法隆寺、药师寺和唐招提寺,京都的清水寺等古寺院,从建筑到园林风格,无不让人想起中国古诗词中描绘的古典意境。这些寺院一直保留着特有建筑风格和规模,没有因为城市建设而被挤压、侵占或缩小,相反所在的城市给予它们特殊的空间和保护,处处可见给予的保护和珍爱,它们在周围的房屋和环境中明显占突出地位,遗产的整体环境优雅和谐。这些寺院的外观和内涵在今天仍然能给参观者以美的震撼和享受。参观法隆寺后自己在当时日记中记到:“从周围农田小路上往法隆寺方向望去,太阳从云雾中射出耀眼的光辉,寺院在远山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周围的建筑都平辅在它之下,法隆寺的整个院落布局看得清清楚楚。不由想起国内城市古建筑,大都被包围在周围建筑中,渐渐掩没,难现昔日辉煌。想象当年它们比之眼前的寺院应该更有规模和气势,不仅让人遗憾叹息。”记得从大阪乘车去奈良法隆寺的路上,在沿线铁路和地铁上,离文化遗产地还有很远的距离,便渐渐感受到遗产的文化气息和影响,地铁服务设施从建筑式样、颜色都采用了接近遗产风格的灰瓦式样。让人们未进入遗产地便感受到一种文化氛围,开始有所憧憬和期盼,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细微可见。

文化遗产的尊严也是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呼吁的。文化遗产有尊严的生存,才能真正体现出它在城市中的地位,才能更有利于发挥它的教育和精神家园的属性。

在意大利我们看到文物工作者,把文化遗产的尊严提到非常的高度。当我们向他们学者提出,如果一处文化遗产被破坏,由谁来负责追究,是文物部门还是政府?他们很干脆的回答:破坏文化遗产是违犯了法律,肯定要追究刑事责任。文化遗产部部长便有调动国家宪兵的权力。围绕文化遗产维修中接收企业资助而附带的加在文化遗产上的广告,为文化遗产开发而进行的各种遗产内的商业演出等行为,也引起一些学者质疑。在意大利培训期间,一位教授专门就关于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尊严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他在谈到文化遗产的尊严受到伤害时,情绪非常激动,这种认真的态度和文化责任感让人印象深刻。他列举了收集的种种事例,大部分是发生在遗产维修中,工程维修架上的广告。如在威尼斯叹息桥上悬挂的大幅情侣亲吻商业广告,在庞贝一处古竞技场举行大型文艺晚会的场景,在佛罗伦萨著名的金桥上悬挂的广告等,都被作为对文化遗产有损尊严的事例。他坚持认为即使为了资金问题或其它任何理由,都不能以牺牲文化遗产尊严为代价。他还举了丹麦“小美人鱼”铜像入驻上海世博会的事例,拍下了“小美人鱼”铜像被捆绑运送的镜头。他说上海的世博会非常成功,但即使如此,也要考虑是否应该让这么珍贵的文化遗产冒着风险远离故乡。后来我从网上看到一则消息,美人鱼铜像在上海世博会闭馆期间,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从播出的监控录相中发现有人正在放着美人鱼铜像的池里游泳,他们不仅爬上

雕像和美人鱼亲密接触,还一时高兴玩起了跳水。显然教授不知道这件事情,否则不知道他又会怎样评价这件事情呢。他还毫不客气的抨击政府在最近文化遗产部新设的开发利用部,任命的负责人曾经是一位著名企业集团的老板,认为商人更多考虑经济效益的做法会损害文化遗产的尊严,影响遗产保护。从这位并不是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工作人员的教授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意大利民众保护文化遗产意识,这早已成为一种民族自觉。意大利人率先提出了旧市区的整体保护问题。民众大都支持保护文物,虽然许多方面给自己生活带来了不便。各地都有保护文物建筑的民间组织,他们把居民组织起来业余研究社区的建筑历史,将有些建筑自定为文物,严格保护。其中最著名的是全国性组织“我们的意大利”,它曾使一批很有势力的房地产商拆毁文物建造房屋的努力落空,并促使国家制定了更严格的法律保护文物。

这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在法国等也毫不逊色。记得在一次培训班上听老师举的一个例子:前几年,一个法国汽车公司在长城上拍摄了一条汽车广告。广告在法国电视台播出仅十几秒,就遭到无数法国观众的电话斥责,他们愤怒地说:“具有悠久文明的法兰西民族,怎么可以为了拍一条商业广告,竟然让汽车爬上人类文化遗产!”结果,这个广告被迅速撤掉了。法国人认为,长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但作为发生在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身上,这一事件不更应该让我们深刻反省吗?

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在世界是得到共识和广泛重视的今天,在我们的城市发展中却还依然存在着许多被破坏的隐忧。关键是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脑子中根本提不到应有的位置,不去保护真正的文化遗产,却热衷于搞假的文化景观,把文化遗产视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究其原因就是一个政绩观的问题。与政绩相联的经济指标、形象工程,在重大投入决策中权力缺乏制约,即使在越来越多楼桥坍塌事件面前,还是不能足够让有些人头脑清醒。现在的平遥古城,只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据说还与当时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有关系,祸兮福兮!多少个繁华胜过其千倍的城市今昔何在,多少文明遗迹荡然无存,只留在人们的传说和记载中。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从我国2006年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开始,这种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正在越来越多的觉醒。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李长春同志发表专门文章《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中央高层领导同志第一次专门发表文章系统全面地阐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用精神家园来比喻文化遗产毫不夸张。每个人都有自己家园,那就是我们世代生活出生成长的故乡。对故乡的思念和留恋中除了给予我们亲情温暖的亲人和朋友外,还有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特别是那些走过千年风雨,依然与故乡同在,见证世事风云变幻,反映祖辈生活信息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沧桑的容颜,正是它历经风雨留下的历史印迹,每一处剥蚀的碎片和旧痕中,都在向我们诉说过去的故事。文化遗产是故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所在,对此我们许多人都有亲身感受。在我出生长

大的南阳,少不更事时便跟着外婆去卧龙岗、医圣祠,还有望夫山、望乡台瞻仰历史遗迹。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对文化遗产的内涵有了更多了解,在年少的心中无比敬仰三国时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还有医术高明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那望乡台和望夫山的故事也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心中投下了美丽而又忧伤的记忆。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滋润了我,让我为之自豪骄傲。每在外介绍自己故乡,听到人们交口赞叹它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广为人知的名胜古迹和名人事迹时,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便会油然而生。记得第一次离开家乡外出上学,与同学告别游览的地方是卧龙岗,而回到家乡再次相约相聚地方依然是它。后来随着岁月沧桑,熟悉的人们、街道、房屋渐渐消失,但只要看到它的身影还依然伫立,失落的心便会感到一丝安慰;再后来最亲的亲人也离开了,多年不再踏上故乡的路,但内心深处最珍贵的记忆中仍然有它。只要它还留在故乡,就象牵引着我们奔波飘荡的心,再次回到故乡期望的是还能与它默默相对,越过时空与远逝的亲人倾诉,透过岁月风尘与历史对话。它是我们与先祖血脉相连的文化之根。这种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液、灵魂中,凝聚在民族的情感和精神中。正如李长春同志在文章中阐述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鉴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长春同志在文章中还进一步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迫切需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文化遗产保护的春天已经向我们走来,要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要从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从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政绩的体系指标,从法律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格保护抓起。从国家民族文化存亡发展的战略高度,唤醒更多人的文化自觉,让保护文化遗产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文化遗产从我做起,从人人做起!


相关内容

  • 从[拼贴城市]看福州"三坊七巷"建设
  • 从<拼贴城市>看福州"三坊七巷"建设 黄奕航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摘 要]本书从<拼贴城市>一书的理论框架入手,从"拼贴"理论视角分析福州的"三坊七巷"建设,提出"拼贴"对于"三坊七 ...

  • 城市更新中的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城市更新中的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12 张楠,张红娟 (1.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8:2.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21) 摘要概述了城市更新的概念,指出其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既提供了一个整合周边环境,改善保护条件的机遇,同时也使其 面临着历 ...

  • 历史文化街区与保护
  • 历史文化街区与保护 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也必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然而原有的城市结构. 空间.机能已很难适应人口迅速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城市历史遗存的街区或建筑 如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的课题.城市既要发展,又要很好保 存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做到保护与发展& ...

  • 旧产业建筑改造调查报告
  • 旧产业建筑改造 --以镇江西津渡为例研究调查报告 一.前言 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包括镇江在内的中国许多城市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留下大量的旧工业建筑,现实中绝大多数被夷为平地,这样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浪费,而且人为地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一般旧工业建筑都为废弃的工业厂房,建筑历史时 ...

  • 街区案例研究
  • 附录4:相似案例介绍 1 广州上下九商业街区 1)项目相似度关键词 地域性关键词:岭南.旧城中心区 时间性关键词:民国,清末 功能性关键词:商业街.传统居住区 类型性关键词:骑楼街.新旧建筑混杂,传统街巷. 2)项目位置 上下九商业街地处广州市荔湾区北城区中部,是广州三大传统商业中心之一,周边地段为 ...

  • 工业建筑改造分析
  • 工业建筑单体改造策略分析 1.概况与本文概要 工业遗存改造源自美国苏荷区的历史建筑保护.它不推倒建筑重建, 而是在忠实于旧建筑历史的同时,对原有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将旧工业厂房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价值更清晰的显示,使之焕发第二次生命.近年来,这种改造再利用方式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风潮 ...

  • 后工业景观中文化元素的表达_田结兵
  • 网络出版时间:2014-02-20 14:4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3.1528.TU.20140220.1444.183.html 后工业景观中文化元素的表达 The Express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

  • 老建筑的当代价值与改造设计的方法解读 --以近代建筑遗产为例
  • 2013年第3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105 老建筑的当代价值与改造设计的方法解读 --以近代建筑遗产为例 An Interpretation on the Modern Value and Retrofitting Design of Old Buildings -Taking Modern ...

  • 历史文化城市文化建设
  • 2002年3月 第16卷第1期总47期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JournalofBeijingUnionUniversityMar.2002 Vol.16No.1SumNo.47 #迈向现代化的古都北京#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论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 张敬淦 (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