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化的异同

比较分析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化的异同

相同点:首先,鲁迅与周作人都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在那里他们感受到中国国民性可悲的事实。在那里读了很多书,接受了很多新思想,而这些都来源于洋人的书籍和梁启超、章太炎的思想。梁启超那时虽未像章太炎那样直接教过周氏兄弟,但兄弟二人对这位学者,一度曾经很是羡慕。那时梁启超是主张以小说感化民心的,亦提出“新民”之说。梁启超的思想是十分庞杂的。他既有进化论的观念,又受惠于卢梭的某种精神。梁启超曾痛感中华文明已病入膏肓,他引进化论之观点入中土,阐明中国已处于过渡年代,但一旦触及到中国的具体国情,那呼声,总觉得有些弱小,改造社会,在那时谈何容易!后来的历史表明,更换政府容易,而改造国民性,则非一日半日之功。于是他俩在归国后,都有投入于国民性的改造之中,对空泛的理想主义叫喊纠正,但激情的鲁迅这点承担得更多。

其二,刚刚说的他们在日本了解到的西方书籍和梁启超、章太炎对西方思想的传授,于是引起他们对西方思想的好奇与探索。用西方人的知识方式来反省己身方面,即接受“被近代化”问题上,两人的态度是相同的。不久后,他们便告别了梁启超、章太炎的思想,深入到西学之中,参之以国学研究,考察历史,探究人生,以自己的目光,去搜寻结论,很是用力。这是“被近代化”过程中的优秀学子独有的选择。只要看看后来两人不遗余力地译介域外人文科学理论,对中国文化的梳理,便可体味出他们创造新文化的崇高精神。不隐讳自己民族的弱点,以韧力与传统抗衡,两人付出了不同的代价。

其三,在对待进化论问题上,他们都曾相信。鲁迅早年以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世界的。《热风》时代的作品,便多有这样的声音。进化论的立足点,是把人看成物种的一类,是生命,它不类属于神,而系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还原的理论,即把人由神和封建皇权意识中,解放到自然的原态里。《生命的路》谈的便是这一问题。《随感录》中许多激昂的声音,便是以进化反对复古的呐喊。如今读来,依然动人不已。周作人那时对封建旧文化的批判,也是毫不留情的。他所操持的理论,不仅仅是进化论,而更主要的,还是在日本时接受的性心理学。周作人是从生命自身合理的欲求来解释人生与社会的。

其四,对于二人的共性,曾有人这样总结——个人主义、人道主义、怀疑精神。人道主义是兄弟俩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留学时期,他们初步形成了以" 立人" 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五四时期是一个怀疑的时代。与思想界的怀疑主义相呼应,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主张,鲁迅呼唤“人”的觉醒,希望“人之子”从传统的偶像梦魇中醒来,以“个人的自大”反对“合群的爱国的自大”。他们的思想从不同程度上都体现个人主义。

不同点:首先,在对于儒家和孔子的态度上。在五四时期,他的“人的文学”的主张,矛头也是指向儒教的,但到五四后,遭受启蒙受挫,思想开始改变,将儒学常识化、凡俗化,追寻儒家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基础的希腊文明相合一的形式。想对于周作人,鲁迅不管是五四还是到三十年代,对儒家、孔子的态度并无转变,依然坚持批判性的立场,依然不关心“原教义”,而把目光集中于儒家与孔子在中国三十年代的现实生活中的命运,以及实际发生的影响与作用,并提出两个重要的概念——“儒术”与“吃教”。

其二,在于五四启蒙呐喊国民的方式。到“五四”前夕,当时代提供了机遇,鲁迅和周作人都自觉地承担了反封建思想启蒙的历史重任,站立到了潮头。在此之前,他们都经历了六年多的沉寂与思索,鲁迅更深地品味到中国的无声,周作人却品味着乡间的宁静。虽然他们的焦点是相同的,都在能否唤起民众上,但指向却似乎全然不同:一个是“惧”唤不起的沉闷和唤起少数几个的无力;一个是“忧”唤起之后破坏原有的宁静。就当时他们对启蒙前景的估量来看,鲁迅是悲观的,周作人似乎乐观得多。他们这样的心态也无疑决定了他们呐喊的方式。 其三,在接受的思想上。虽然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两人不同程度上吸收西方思想,但两人吸收的方向不同。鲁迅接受的是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专注于社会心理,而周作人深入到个体心理的学林中,崇尚蔼理斯,研究人的性心理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人价值取向的某种差别。鲁迅侧重于新思想、新学说的引进,具有强烈的民族自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周作人则多着眼于个人对文

化艺术的趣味。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中庸之道,是驱使他由反传统走向回归传统的重要内因。 其四,在对待五四失败的态度上。五四后,鲁迅和周作人都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境遇———“歧路”与“穷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做出同样清醒的选择:鲁迅选择了抗世,周作人选择了避世。鲁迅直面现实,反抗绝望; 周作人模糊境遇,逃避绝望。

比较分析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化的异同

相同点:首先,鲁迅与周作人都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在那里他们感受到中国国民性可悲的事实。在那里读了很多书,接受了很多新思想,而这些都来源于洋人的书籍和梁启超、章太炎的思想。梁启超那时虽未像章太炎那样直接教过周氏兄弟,但兄弟二人对这位学者,一度曾经很是羡慕。那时梁启超是主张以小说感化民心的,亦提出“新民”之说。梁启超的思想是十分庞杂的。他既有进化论的观念,又受惠于卢梭的某种精神。梁启超曾痛感中华文明已病入膏肓,他引进化论之观点入中土,阐明中国已处于过渡年代,但一旦触及到中国的具体国情,那呼声,总觉得有些弱小,改造社会,在那时谈何容易!后来的历史表明,更换政府容易,而改造国民性,则非一日半日之功。于是他俩在归国后,都有投入于国民性的改造之中,对空泛的理想主义叫喊纠正,但激情的鲁迅这点承担得更多。

其二,刚刚说的他们在日本了解到的西方书籍和梁启超、章太炎对西方思想的传授,于是引起他们对西方思想的好奇与探索。用西方人的知识方式来反省己身方面,即接受“被近代化”问题上,两人的态度是相同的。不久后,他们便告别了梁启超、章太炎的思想,深入到西学之中,参之以国学研究,考察历史,探究人生,以自己的目光,去搜寻结论,很是用力。这是“被近代化”过程中的优秀学子独有的选择。只要看看后来两人不遗余力地译介域外人文科学理论,对中国文化的梳理,便可体味出他们创造新文化的崇高精神。不隐讳自己民族的弱点,以韧力与传统抗衡,两人付出了不同的代价。

其三,在对待进化论问题上,他们都曾相信。鲁迅早年以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世界的。《热风》时代的作品,便多有这样的声音。进化论的立足点,是把人看成物种的一类,是生命,它不类属于神,而系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还原的理论,即把人由神和封建皇权意识中,解放到自然的原态里。《生命的路》谈的便是这一问题。《随感录》中许多激昂的声音,便是以进化反对复古的呐喊。如今读来,依然动人不已。周作人那时对封建旧文化的批判,也是毫不留情的。他所操持的理论,不仅仅是进化论,而更主要的,还是在日本时接受的性心理学。周作人是从生命自身合理的欲求来解释人生与社会的。

其四,对于二人的共性,曾有人这样总结——个人主义、人道主义、怀疑精神。人道主义是兄弟俩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留学时期,他们初步形成了以" 立人" 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五四时期是一个怀疑的时代。与思想界的怀疑主义相呼应,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主张,鲁迅呼唤“人”的觉醒,希望“人之子”从传统的偶像梦魇中醒来,以“个人的自大”反对“合群的爱国的自大”。他们的思想从不同程度上都体现个人主义。

不同点:首先,在对于儒家和孔子的态度上。在五四时期,他的“人的文学”的主张,矛头也是指向儒教的,但到五四后,遭受启蒙受挫,思想开始改变,将儒学常识化、凡俗化,追寻儒家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基础的希腊文明相合一的形式。想对于周作人,鲁迅不管是五四还是到三十年代,对儒家、孔子的态度并无转变,依然坚持批判性的立场,依然不关心“原教义”,而把目光集中于儒家与孔子在中国三十年代的现实生活中的命运,以及实际发生的影响与作用,并提出两个重要的概念——“儒术”与“吃教”。

其二,在于五四启蒙呐喊国民的方式。到“五四”前夕,当时代提供了机遇,鲁迅和周作人都自觉地承担了反封建思想启蒙的历史重任,站立到了潮头。在此之前,他们都经历了六年多的沉寂与思索,鲁迅更深地品味到中国的无声,周作人却品味着乡间的宁静。虽然他们的焦点是相同的,都在能否唤起民众上,但指向却似乎全然不同:一个是“惧”唤不起的沉闷和唤起少数几个的无力;一个是“忧”唤起之后破坏原有的宁静。就当时他们对启蒙前景的估量来看,鲁迅是悲观的,周作人似乎乐观得多。他们这样的心态也无疑决定了他们呐喊的方式。 其三,在接受的思想上。虽然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两人不同程度上吸收西方思想,但两人吸收的方向不同。鲁迅接受的是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专注于社会心理,而周作人深入到个体心理的学林中,崇尚蔼理斯,研究人的性心理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人价值取向的某种差别。鲁迅侧重于新思想、新学说的引进,具有强烈的民族自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周作人则多着眼于个人对文

化艺术的趣味。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中庸之道,是驱使他由反传统走向回归传统的重要内因。 其四,在对待五四失败的态度上。五四后,鲁迅和周作人都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境遇———“歧路”与“穷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做出同样清醒的选择:鲁迅选择了抗世,周作人选择了避世。鲁迅直面现实,反抗绝望; 周作人模糊境遇,逃避绝望。


相关内容

  •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看------毕业论文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 的学生一定要看------毕业论文选题 文学编 一. 文学史篇 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

  • 鲁迅与周作人新诗创作比较
  • 摘 要: 鲁迅与周作人的新诗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在白话诗的草创阶段却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诗尝试和探索的初期,周氏兄弟的新诗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印痕,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然而鲁迅和周作人的性格和思想各异,他们的新诗创作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关键词: 鲁迅 周作人 新诗 比较 ...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滁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说明: 1.所列选题是参考兄弟本科院校和本系老师建议的选题,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 3.所列每个选题同届学生不能超过两个人共选,且具体题目或论述角度应有所差异: 4.每届毕业生选 ...

  • 93-11考研真题
  • 2011 723古代一1庄骚2永明体3<云谣集杂曲子>4唐宋派5<阅微草堂笔记> 二简答1班固<汉书>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2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三论述:结合作品,分析 ...

  • 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论初唐诗风的新变 2.杜甫诗歌的叙事艺术 3.建安诗歌与汉乐府之比较 4.论建安风骨的成因 5.论曹操 6.曹植的诗歌艺术 7.论阮籍的思想和诗歌创作 8.嵇康<幽愤诗>辨 9.左思<咏史>诗论 10.玄言诗的再认识 11.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

  • 近现代文学史题
  •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题库 许祖华 第一部分:题目 1. 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2. "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你如何理解鲁迅的"孤独"? 4. 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5. 如何理解鲁迅思想中庞杂 ...

  •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大纲
  • <中国现代文学>考试大纲 1.填空题:15空,每空1分,共15分. 2.名词解释: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3.简答题: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4.论述题: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5.赏析题:1小题,15分. 二.大 纲 内 容 (一)课程考核内容及说明 导言 中国文 ...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 ...

  • 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贡献
  • 浅析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 摘要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中西方文化在中国"五四"时期曾进行了猛烈的撞击,鲁迅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但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影响.鲁迅在现代文学创作题材.语言.文学体裁以及现代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