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的课堂

教师在师生矛盾冲突中的行为表现的案例探讨~

伍伟军

作为一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与自己的学生产生矛盾冲突,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如果双方可以平等对话,做一个良性沟通,那么在问题解决之后,师生关系能够更进一步,反之,如果双方都是剑拔弩张,面目狰狞,在言语和行为上不受控制,则冲突会升级,师生关系恶化,双方都会受到伤害,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也会使教育质量下降。所以,我认为如果能对师生矛盾产生的原因 过程和结果做一个系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去化解矛盾,融洽师生关系,能够确保教育教学平稳进行下去。

在以往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时,多数文章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我采用的是实证研究方法,就是到各个学校与任课老师面对面交流,获取大量的实际教学案例,同时结合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加以融合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所以我的案例研究并不是纸上谈兵,它是可以用来指导实际教学的。比如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奖励和惩罚,对特殊学生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等。感谢岳阳八字门的范老师还有衡阳的田勇老师等10多位老师对本文撰写所提供的一些案例。

( 一)师生矛盾产生的原因与形式

普通矛盾发展到激烈对抗 某些教师单方面误会 打压自己的学生,尤其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学生的内心有开始的委屈到小声为自己辩解不被老师接受,最后发展到与老师对立。 案例1:某班大扫除之后,老师来教师检查卫生,发现窗户玻璃上有一个黑手印,于是就问窗户玻璃是谁擦的,擦玻璃的是一个成绩不错的女孩子,她说自己明明把玻璃擦得很干净,一定是后来有人故意弄脏的,并且说出一个男生的名字,老师于是把这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叫过来,很严肃地对他进行训问。“说,这个手印是你弄得吗?”学生不说话,心想:为什么第一个就想到我呢?老师以为学生默认了,于是大声训斥:“为什么自己不认真打扫卫生,还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学生说:“我刚才去倒垃圾去了,然后提水,一直有劳动啊,这个手印不是我弄得!”老师阴阳怪气地说:“我没看到你劳动啊,倒是看到你在下面捉蚂蚱玩!”“等下来我办公室!!”然后老师走了,学生就愣在那里。

案例2:老师强夺连环画,学生逆天!这个案例源于学生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就在下面看连环画,而老师发现之后,先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学生自然一头雾水。于是老师快步走到学生面前,大吼道:“拿出来!”学生自然不肯乖乖就范,老师于是说:“我数三下,不拿出来你自己看着办!~”这也是很多老师惯用的伎俩。最后老师很野蛮地从学生抽屉里把书抢走,然后留下“圣旨”:下课以后来办公室。”接下来,这个学生便开始以扰乱课堂秩序作为对老师的回报,下课之后也没去办公室。

当师生矛盾没有彻底解决,就有可能继续激化,在我了解到的案例中,有些案例甚至激化到教师与家长之间对骂以致厮打。一个老师公然叫嚣:“让你宝贝儿子死去吧,他就是个小人渣!”这个老师还接连发了几条微博大吐苦水,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尽。当矛盾发展到这个阶段,它又可以分为3个过程:沉默~僵持~对抗! 1 沉默这个阶段并不是指时间平息,而是指老师用骂 吓 罚等手段暂时把学生压下去。在外人看来,矛盾就停留在表面没有继续恶化下去,实际上,师生之间已经裂痕暗生。例如某陈姓老师就曾经将学生打30分的考卷在全班传阅,从那之后,这个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一落千丈。

2 僵持阶段: 双方谁也不肯让步,这个时候如果有第三方出来调解,也许能平息矛盾。调解人可以是其他老师,可是是学校领导,也可以使学生家长。比如学生家长会说:孩子比较调皮,还请老师严格要求,这虽然是客套话,但是老师一般会顺坡下驴,老师会说:“那好吧,不许再有下次了哦!写个检讨来我看看!”还有就是不了了之的情况,就是矛盾爆发之后,下一堂课,师生双方都不再提起,没有人解围也没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当没发生过。我在读大学时,我班杨姓班长就和某王姓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公开翻脸,最后也是不了了之的。 3 冲突与对抗:老师和学生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公开对抗!我收集到的案例中有40%是这样的情况。学生的表现通常是:

学生摔书本 罢课 高声喧哗。。。。

老师拉扯学生,抢夺学生物品 将学生拖出教室不准其上课等。小学生自杀,中学生上课时冲上讲台砍杀老师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当下中国教育的隐痛,对于老师和学生都会造成终身遗憾。

二 冲突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在师生冲突中,老师是事件的主导一方,直接影响事态的发展。老师如果不能从矛盾产生的根源去分析,就没办法阻止冲突恶化。我收到11个例子,有4个例子是因为教师言行失控造成的。而且女老师失控的比例远远高于男老师。老师刻意偏袒优等生,误解差生的有2例。多数女老师刻意亲近女学生和成绩较好的男生,而排斥某些学生。这样不但造成教育的不公平性,也伤害学生自尊。有一个例子中,某老师这样对学生说:“亲爹啊,老师求你了,不想读书就回家算了,我教这么久的书就没见过你这样难教的,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作为教师,这样的话怎么能对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说?这学生也倔,把书本一扔,就开始哭,然后跑出教室去了。“不读就不读嘛,谁稀罕你教?”这是发生在小学的状况,如果是在初中或者高中,学生跑了一段之后又回停下来对着教学楼大吼:“你叼额,有种你莫出校门,出来老子砍死你!”而老师罚学生和在课堂上出错的情况有2例,只是一般不会激化矛盾。通过以上这些例子,我总结出来:老师心理因素的变化决定事情走向,如果老师高高在上,一意孤行,不能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而总是做些:“杀鸡给猴看”的事情来树立自己所谓的威信,这是很危险的。

很多老师心理素质差,工作压力大,对现行待遇不满,拿学生作为发泄对象,平时不注意了解学生,不主动寻求沟通,上完课把门一关,万事不管,只等学校安排事情做,这样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就缺乏应变能力,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矛盾的爆发就不可避免。作为学生来说,其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非常容易对老师和家长不满,厌学逃学的情况很容易发生。

我觉得,不发生矛盾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只有不断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规范自身言行,才能有效解决矛盾,避免冲突。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希望师生关系和谐 平等。这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不要让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

笔者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语文课堂互动体验消极情绪(50.2%)多于积极情绪(49.8%),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得并不愉快。 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是“教学交往”,是“教学互动”。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阵

地在于课堂,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效果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为课堂是教学沟通和交往的核心场域,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以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互动为基础的。实际上,影响语文课堂互动的因素众多。Tsui (1996)研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沉默通常有五个因素:学业水平低,怕犯错误被同学取笑,教师对沉默的不宽容,教师没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发言机会,教师的语言输入过于困难。Fassinger (1995)以课堂大小、学生性别分布、课堂气氛、互动标准、级别和类型,学生的自信、准备、理解和兴趣,教师的包容性、亲和力、给学生的反馈、对学生的支持度、讨论方式以及技术等内容为自变量,以学生课堂参与状况为因变量,进行了较低大规模的研究。 根据笔者近年的调查研究与个案观察来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浅表互动、虚假互动与互动疲乏等消极互动现象,课堂教学中总是少数学生独占了与教师的互动机会,教师对课堂互动行为的调控策略欠缺。我们知道,只有了解语文课堂教学消极互动的主要表现,分析原因,找到对策,才能真正改善语文课堂互动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进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体验。消极互动现象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在于,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反思教学行为——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学生和老师自己。 下面结合三个语文教学的案例谈谈几类主要消极互动现象的成因与对策问题。 案例一:“教师主控型”授课风格仍占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几乎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在一节《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几乎完全按照既定课堂教学表演的脚本——教学设计——依次展开活动,所谓活动,也主要是陈述、告知与宣讲。其关注重心在于教学能否按照计划严格执行下去,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基本无视学生的学习表现。因此,当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出现了明显的知识、理解性偏差时,教师基本没有注意到,更不用说及时有效的反馈、引导和纠正了。这些偏差主要有:一个学生在描述母狮时,根据“懒腰”这一词语线索,给出“懒惰的母狮”的错误判断;一个学生将“络绎不绝”误解为“滔滔不绝”;不少学生不能区分“兽馆”“禽舍”,误说成“禽馆、兽馆”;一个学生误用“憨态可掬”形容“基马猴”;不少学生不能区分“朝我们挤眉弄眼”的“朝”字与一般动词的差别„„ 相关研究显示,教师常规性言语过多,大约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上述案例中语文老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则要高于80%。尽管课堂讲授活动所占时间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课的确需要较多时间讲授,但这一比例仍然有些失常。在语文教师80%多的课堂讲授时间里,宣讲、陈述、告知活动占据了主流,提问、反馈、引导、解释等活动所占比例很少。学生与老师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几乎没有。之所以产生这类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师的教学理解——还没真正领会“教学生学”的内涵,不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尤其是在有他人听课的情况下,教师的关注重心更容易落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语言是否精当,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等。实际上,学生出现上述种种知识和理解偏差,表明他们在一些枝节性问题上还有障碍,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直接引领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详细安排、改写等,很难保证其后继学习会有效果。 这类教学问题的改进方法主要是要扭转教师的教学观念。此外,还可以从控制教师课堂言语时间与内容入手,比如减少教师言语时间,仔细考虑教师课堂的言语类型和内容,增加学生言语互动的机会和时间,尝试开展各种讨论等教学活动,放慢教学步调、不急于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还可以再从容些,深入些,不至于搞得像一次次课堂“急行军”一样,教师在前面急急忙忙地跑着,学生在后面远远地、吃力地、急急忙忙地跟着。 案例二:对学生的学习反应分析不当、应对不力,课堂提问和追问效果较差 在一节《荷兰的花》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观察了课堂互动中最重要的问答活动。根据教师预设的几个核心问题的处理情况来看,教师在这样一种教学互动中,缺少对学生学习

反应的准确分析和研判,不能给予有效应对。教师提出的第一个主要问题是理解性的——“画出最难回答人们最迷郁金香原因的句子”,但因为老师抛出这一问题时,连带把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一并提出了——“思考课文哪儿写郁金香,分别是哪几小节?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几个问题混在一起,让学生一时间可能无从下手。教师提问后,有三个学生犹疑不定的举了手。老师不太满意,然后试着重申第一个问题。问题聚焦后,五个学生举手,其中一个学生试着回答,但答案错误。教师再问,举手的同学增加到15人。在这次问答活动中,后半部分实际上纠正和扭转了提问不当行为。学生举手参与互动的人数从5到15陡增的原因,也许是学生在老师反复提问中得到隐含的“指令”——教师希望学生参与互动,也许只是因为一个同学回答错了,自己回答错误的顾虑因而减少了。教师提出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鉴赏性的——“为什么把郁金香比作典雅的高脚酒杯?”在教师重申问题三次后,学生举手的情况分别是2个、3个、3个。也就是说,一方面,学生对此类问题如何回答普遍没有把握,之所以没有把握也许是课文理解不到位,也许是缺少相关鉴赏策略和技巧;一方面教师的重复性追问没有任何效果,没能进一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帮助,以使其更容易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要用上‘掏’字”?——的问题情况与此相似,尽管教师经过了提问——演示——再问——再提示的教学处理,但学生举手的情况依然很不乐观,从最初的3个学生举手,到最后只有2个半学生举手,那“半个”是学生犹豫着举手然后又放下了。 这节课的的教学处理表面看是教师缺乏互动技巧,尽管提问了,演示了,提示了,追问了,但效果仍然不理想。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准确,不到位,因而并不能在提问的后继活动中给学生以实际有用的提示和帮助。比如第二个问题的聚焦点是“典雅的高脚杯”的比喻,关于这个问题涉及两个理解关键:一是有关高脚杯的背景性知识,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就不知道高脚杯是什么杯子,在什么场合下、什么人使用等等,也就不能理解,高脚杯和郁金香之间的相似性究竟何在;二是另一个关键的提示性词语“典雅”,通过这个词语其实可以推断出有关高脚杯的情况,以及把郁金香比作高脚杯的“神似”之处;三是缺少有关比喻的基本知识——它既可表现两类事物的形似,也可表现它们的神似,或者说是不能将比喻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鉴赏活动中去。所以,要改善此类教学互动中的问题,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文本理解的深度,对问题的提炼与思考要深入细致;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反应,以及这些学习反应背后的问题症结,在课堂互动中给出一些支架性的追问或提示,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问题内部。 案例三:课堂关注对象集中在少数几个同学身上,忽视班级里的边缘群体 在另一个老师的《天然动物园漫游记》课堂上,我们关注到学生的课堂互动机会,以及班级边缘人物的互动状况。在这一节课里,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数量和密度都很大,但思考时间、研讨时间和对问题本身的考虑深度,以及教学节奏都有问题。而且,根据互动统计结果来看,语文教师在40分钟里有38次问答式教学互动,而这38次问答式教学互动的机会90%给了五六个学生,这五六个学生的平均参与机会是五次。这表明,语文老师课堂关注对象、互动对象还是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同学身上。事后访谈发现,教师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以为自己与多数同学进行了大量互动。对于互动机会集中在五六个同学身上这一事实,教师一方面表示惊讶,没想到互动学生会这么少;一方面也觉得可以理解,因为这五六个学生确实在互动中有更富成效的表现。此外,我们集中观察了教室第四排靠右的一个学生,对于这节课、这群人来说,这个学生几乎就是一个“局外人”,他完全不能融入到这个集体、这个课堂、这些教学活动中去;语文老师和其他同学也完全无视这个同学的存在。那么,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这个学生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呢?统计发现,这个学生正向、积极的学习活动时间不到5分钟,这些活动包括:不正视老师就举手,举了一半的手停下来扭头,参与小组讨论30秒,正视老师讲课近1分钟等。此外的其他35分钟,他所

做的事情有:闲看后面的同学3次、听课老师4次,看投影仪、无目的的乱看、看人进出教室、看教室右侧墙壁等若干次;歪头,踩桌洞,趴桌子,用铅笔掏耳朵,鼓嘴4次,晃脚,打呵欠3次,抹脸,伸懒腰,找东西,移动桌子,乱涂乱画,向旁边空桌洞里伸手,拢袖口,偷偷起身,玩铅笔„„ 这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对于这类学生,也许很多语文老师(也包括其他学科老师)都会采取相似的教学处理方式。这种无视学生存在的情况其实就等于放弃了这个学生。其实,这类边缘化的学生在每个班级都有,而且不在少数,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忽视这一群体,只将目光放在那些班级的核心人物身上,这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互动中的身份歧视。通过一个社会学分析软件,我们调查了上述学生所在班级的社会关系图(见图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班级社会关系特点,以及学生在关系网上所处位置:焦点网络是围绕3个核心人物建立的;游离于班级社会主网之外的学生有6个,其中2个是极端孤立的个体,另4个分别构建了2个关系较弱的互动集体。相应的语文课堂互动体验调查结果显示,班级核心人物与边缘人物的互动体验分别倾向于积极和消极两个极端。如果我们忽视班级小社会里的边缘人物,其实就等于放弃了班级近三分之一的学生。 有关这一问题的改善方法主要是强化语文老师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并且利用班级社会关系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个性化的差异教学,比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和学业水平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问题等,以推动那些边缘化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诸如此类的消极互动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在这类教学互动中,被排除在课堂互动之外的学生们,就好像是“教室里的局外人”,虽然他们身在教室,也处在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境当中,但实际上与老师,与其他同学之间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当然,有时候“独白”状态的语文老师是另一种局外人——他孤独的宣讲,却得不到积极的回应。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回到教学的起点,重审教学的本质——教学生学,恐怕是最重要的途径。既然是教学生学习,那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情况反应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引导等。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考虑语文教学,也许情况会更好一些。有学校提出高效课堂的“三讲三不讲”原则: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易漏点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另有学校(上海洋泾中学)发展了“以学定教”的具体教学策略:学生已经懂了的,以检测和展示代替教学;学生不懂但自己读教材可以懂的,指导和检测学生读教材;学生读教材也搞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指导学生开展交流、比较提问和研讨活动;老师必须讲授、非讲授不知的,讲授;老师讲了也弄不懂、需要通过活动才能掌握的,设计情境活动,通过体验让学生掌握知识;指导学生做练习。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怎么确认学生“会”或“不会”、“懂”或“不懂”。这其实是“学情”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本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并据此设计和展开教学,唯其如此,学生才有可能在语文课堂中产生积极的互动体验,语文课也才有可能更富效率。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在其《孤独与沉思》里有首《最初的孤独》,描述了一个学校里的“局外人”形象:“人们看见几个小家伙筑总在阴郁的学校里哭泣筑别人在翻筋斗做游戏筑他们却呆在操场角落。„„他们在老师的眼皮下抖颤筑老师的影子给他们带来不幸筑这些小孩本来不该出生筑童年对他们来说太为艰难„„”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努力改善教学交往和互动状况,不让学生在“局外人”的阴影里度过宝贵的学习时光。

教师在师生矛盾冲突中的行为表现的案例探讨~

伍伟军

作为一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与自己的学生产生矛盾冲突,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如果双方可以平等对话,做一个良性沟通,那么在问题解决之后,师生关系能够更进一步,反之,如果双方都是剑拔弩张,面目狰狞,在言语和行为上不受控制,则冲突会升级,师生关系恶化,双方都会受到伤害,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也会使教育质量下降。所以,我认为如果能对师生矛盾产生的原因 过程和结果做一个系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去化解矛盾,融洽师生关系,能够确保教育教学平稳进行下去。

在以往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时,多数文章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我采用的是实证研究方法,就是到各个学校与任课老师面对面交流,获取大量的实际教学案例,同时结合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加以融合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所以我的案例研究并不是纸上谈兵,它是可以用来指导实际教学的。比如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奖励和惩罚,对特殊学生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等。感谢岳阳八字门的范老师还有衡阳的田勇老师等10多位老师对本文撰写所提供的一些案例。

( 一)师生矛盾产生的原因与形式

普通矛盾发展到激烈对抗 某些教师单方面误会 打压自己的学生,尤其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学生的内心有开始的委屈到小声为自己辩解不被老师接受,最后发展到与老师对立。 案例1:某班大扫除之后,老师来教师检查卫生,发现窗户玻璃上有一个黑手印,于是就问窗户玻璃是谁擦的,擦玻璃的是一个成绩不错的女孩子,她说自己明明把玻璃擦得很干净,一定是后来有人故意弄脏的,并且说出一个男生的名字,老师于是把这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叫过来,很严肃地对他进行训问。“说,这个手印是你弄得吗?”学生不说话,心想:为什么第一个就想到我呢?老师以为学生默认了,于是大声训斥:“为什么自己不认真打扫卫生,还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学生说:“我刚才去倒垃圾去了,然后提水,一直有劳动啊,这个手印不是我弄得!”老师阴阳怪气地说:“我没看到你劳动啊,倒是看到你在下面捉蚂蚱玩!”“等下来我办公室!!”然后老师走了,学生就愣在那里。

案例2:老师强夺连环画,学生逆天!这个案例源于学生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就在下面看连环画,而老师发现之后,先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学生自然一头雾水。于是老师快步走到学生面前,大吼道:“拿出来!”学生自然不肯乖乖就范,老师于是说:“我数三下,不拿出来你自己看着办!~”这也是很多老师惯用的伎俩。最后老师很野蛮地从学生抽屉里把书抢走,然后留下“圣旨”:下课以后来办公室。”接下来,这个学生便开始以扰乱课堂秩序作为对老师的回报,下课之后也没去办公室。

当师生矛盾没有彻底解决,就有可能继续激化,在我了解到的案例中,有些案例甚至激化到教师与家长之间对骂以致厮打。一个老师公然叫嚣:“让你宝贝儿子死去吧,他就是个小人渣!”这个老师还接连发了几条微博大吐苦水,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尽。当矛盾发展到这个阶段,它又可以分为3个过程:沉默~僵持~对抗! 1 沉默这个阶段并不是指时间平息,而是指老师用骂 吓 罚等手段暂时把学生压下去。在外人看来,矛盾就停留在表面没有继续恶化下去,实际上,师生之间已经裂痕暗生。例如某陈姓老师就曾经将学生打30分的考卷在全班传阅,从那之后,这个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一落千丈。

2 僵持阶段: 双方谁也不肯让步,这个时候如果有第三方出来调解,也许能平息矛盾。调解人可以是其他老师,可是是学校领导,也可以使学生家长。比如学生家长会说:孩子比较调皮,还请老师严格要求,这虽然是客套话,但是老师一般会顺坡下驴,老师会说:“那好吧,不许再有下次了哦!写个检讨来我看看!”还有就是不了了之的情况,就是矛盾爆发之后,下一堂课,师生双方都不再提起,没有人解围也没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当没发生过。我在读大学时,我班杨姓班长就和某王姓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公开翻脸,最后也是不了了之的。 3 冲突与对抗:老师和学生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公开对抗!我收集到的案例中有40%是这样的情况。学生的表现通常是:

学生摔书本 罢课 高声喧哗。。。。

老师拉扯学生,抢夺学生物品 将学生拖出教室不准其上课等。小学生自杀,中学生上课时冲上讲台砍杀老师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当下中国教育的隐痛,对于老师和学生都会造成终身遗憾。

二 冲突原因分析与解决办法

在师生冲突中,老师是事件的主导一方,直接影响事态的发展。老师如果不能从矛盾产生的根源去分析,就没办法阻止冲突恶化。我收到11个例子,有4个例子是因为教师言行失控造成的。而且女老师失控的比例远远高于男老师。老师刻意偏袒优等生,误解差生的有2例。多数女老师刻意亲近女学生和成绩较好的男生,而排斥某些学生。这样不但造成教育的不公平性,也伤害学生自尊。有一个例子中,某老师这样对学生说:“亲爹啊,老师求你了,不想读书就回家算了,我教这么久的书就没见过你这样难教的,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作为教师,这样的话怎么能对一个心理脆弱的孩子说?这学生也倔,把书本一扔,就开始哭,然后跑出教室去了。“不读就不读嘛,谁稀罕你教?”这是发生在小学的状况,如果是在初中或者高中,学生跑了一段之后又回停下来对着教学楼大吼:“你叼额,有种你莫出校门,出来老子砍死你!”而老师罚学生和在课堂上出错的情况有2例,只是一般不会激化矛盾。通过以上这些例子,我总结出来:老师心理因素的变化决定事情走向,如果老师高高在上,一意孤行,不能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而总是做些:“杀鸡给猴看”的事情来树立自己所谓的威信,这是很危险的。

很多老师心理素质差,工作压力大,对现行待遇不满,拿学生作为发泄对象,平时不注意了解学生,不主动寻求沟通,上完课把门一关,万事不管,只等学校安排事情做,这样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就缺乏应变能力,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矛盾的爆发就不可避免。作为学生来说,其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非常容易对老师和家长不满,厌学逃学的情况很容易发生。

我觉得,不发生矛盾是不可能的,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只有不断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规范自身言行,才能有效解决矛盾,避免冲突。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希望师生关系和谐 平等。这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不要让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

笔者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语文课堂互动体验消极情绪(50.2%)多于积极情绪(49.8%),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得并不愉快。 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是“教学交往”,是“教学互动”。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阵

地在于课堂,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效果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为课堂是教学沟通和交往的核心场域,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以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积极互动为基础的。实际上,影响语文课堂互动的因素众多。Tsui (1996)研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沉默通常有五个因素:学业水平低,怕犯错误被同学取笑,教师对沉默的不宽容,教师没给每个学生平等的发言机会,教师的语言输入过于困难。Fassinger (1995)以课堂大小、学生性别分布、课堂气氛、互动标准、级别和类型,学生的自信、准备、理解和兴趣,教师的包容性、亲和力、给学生的反馈、对学生的支持度、讨论方式以及技术等内容为自变量,以学生课堂参与状况为因变量,进行了较低大规模的研究。 根据笔者近年的调查研究与个案观察来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浅表互动、虚假互动与互动疲乏等消极互动现象,课堂教学中总是少数学生独占了与教师的互动机会,教师对课堂互动行为的调控策略欠缺。我们知道,只有了解语文课堂教学消极互动的主要表现,分析原因,找到对策,才能真正改善语文课堂互动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进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体验。消极互动现象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在于,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反思教学行为——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学生和老师自己。 下面结合三个语文教学的案例谈谈几类主要消极互动现象的成因与对策问题。 案例一:“教师主控型”授课风格仍占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几乎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在一节《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几乎完全按照既定课堂教学表演的脚本——教学设计——依次展开活动,所谓活动,也主要是陈述、告知与宣讲。其关注重心在于教学能否按照计划严格执行下去,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基本无视学生的学习表现。因此,当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出现了明显的知识、理解性偏差时,教师基本没有注意到,更不用说及时有效的反馈、引导和纠正了。这些偏差主要有:一个学生在描述母狮时,根据“懒腰”这一词语线索,给出“懒惰的母狮”的错误判断;一个学生将“络绎不绝”误解为“滔滔不绝”;不少学生不能区分“兽馆”“禽舍”,误说成“禽馆、兽馆”;一个学生误用“憨态可掬”形容“基马猴”;不少学生不能区分“朝我们挤眉弄眼”的“朝”字与一般动词的差别„„ 相关研究显示,教师常规性言语过多,大约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上述案例中语文老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则要高于80%。尽管课堂讲授活动所占时间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课的确需要较多时间讲授,但这一比例仍然有些失常。在语文教师80%多的课堂讲授时间里,宣讲、陈述、告知活动占据了主流,提问、反馈、引导、解释等活动所占比例很少。学生与老师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几乎没有。之所以产生这类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师的教学理解——还没真正领会“教学生学”的内涵,不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尤其是在有他人听课的情况下,教师的关注重心更容易落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语言是否精当,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等。实际上,学生出现上述种种知识和理解偏差,表明他们在一些枝节性问题上还有障碍,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直接引领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详细安排、改写等,很难保证其后继学习会有效果。 这类教学问题的改进方法主要是要扭转教师的教学观念。此外,还可以从控制教师课堂言语时间与内容入手,比如减少教师言语时间,仔细考虑教师课堂的言语类型和内容,增加学生言语互动的机会和时间,尝试开展各种讨论等教学活动,放慢教学步调、不急于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还可以再从容些,深入些,不至于搞得像一次次课堂“急行军”一样,教师在前面急急忙忙地跑着,学生在后面远远地、吃力地、急急忙忙地跟着。 案例二:对学生的学习反应分析不当、应对不力,课堂提问和追问效果较差 在一节《荷兰的花》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观察了课堂互动中最重要的问答活动。根据教师预设的几个核心问题的处理情况来看,教师在这样一种教学互动中,缺少对学生学习

反应的准确分析和研判,不能给予有效应对。教师提出的第一个主要问题是理解性的——“画出最难回答人们最迷郁金香原因的句子”,但因为老师抛出这一问题时,连带把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一并提出了——“思考课文哪儿写郁金香,分别是哪几小节?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几个问题混在一起,让学生一时间可能无从下手。教师提问后,有三个学生犹疑不定的举了手。老师不太满意,然后试着重申第一个问题。问题聚焦后,五个学生举手,其中一个学生试着回答,但答案错误。教师再问,举手的同学增加到15人。在这次问答活动中,后半部分实际上纠正和扭转了提问不当行为。学生举手参与互动的人数从5到15陡增的原因,也许是学生在老师反复提问中得到隐含的“指令”——教师希望学生参与互动,也许只是因为一个同学回答错了,自己回答错误的顾虑因而减少了。教师提出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鉴赏性的——“为什么把郁金香比作典雅的高脚酒杯?”在教师重申问题三次后,学生举手的情况分别是2个、3个、3个。也就是说,一方面,学生对此类问题如何回答普遍没有把握,之所以没有把握也许是课文理解不到位,也许是缺少相关鉴赏策略和技巧;一方面教师的重复性追问没有任何效果,没能进一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帮助,以使其更容易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要用上‘掏’字”?——的问题情况与此相似,尽管教师经过了提问——演示——再问——再提示的教学处理,但学生举手的情况依然很不乐观,从最初的3个学生举手,到最后只有2个半学生举手,那“半个”是学生犹豫着举手然后又放下了。 这节课的的教学处理表面看是教师缺乏互动技巧,尽管提问了,演示了,提示了,追问了,但效果仍然不理想。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准确,不到位,因而并不能在提问的后继活动中给学生以实际有用的提示和帮助。比如第二个问题的聚焦点是“典雅的高脚杯”的比喻,关于这个问题涉及两个理解关键:一是有关高脚杯的背景性知识,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就不知道高脚杯是什么杯子,在什么场合下、什么人使用等等,也就不能理解,高脚杯和郁金香之间的相似性究竟何在;二是另一个关键的提示性词语“典雅”,通过这个词语其实可以推断出有关高脚杯的情况,以及把郁金香比作高脚杯的“神似”之处;三是缺少有关比喻的基本知识——它既可表现两类事物的形似,也可表现它们的神似,或者说是不能将比喻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鉴赏活动中去。所以,要改善此类教学互动中的问题,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文本理解的深度,对问题的提炼与思考要深入细致;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反应,以及这些学习反应背后的问题症结,在课堂互动中给出一些支架性的追问或提示,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问题内部。 案例三:课堂关注对象集中在少数几个同学身上,忽视班级里的边缘群体 在另一个老师的《天然动物园漫游记》课堂上,我们关注到学生的课堂互动机会,以及班级边缘人物的互动状况。在这一节课里,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数量和密度都很大,但思考时间、研讨时间和对问题本身的考虑深度,以及教学节奏都有问题。而且,根据互动统计结果来看,语文教师在40分钟里有38次问答式教学互动,而这38次问答式教学互动的机会90%给了五六个学生,这五六个学生的平均参与机会是五次。这表明,语文老师课堂关注对象、互动对象还是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同学身上。事后访谈发现,教师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以为自己与多数同学进行了大量互动。对于互动机会集中在五六个同学身上这一事实,教师一方面表示惊讶,没想到互动学生会这么少;一方面也觉得可以理解,因为这五六个学生确实在互动中有更富成效的表现。此外,我们集中观察了教室第四排靠右的一个学生,对于这节课、这群人来说,这个学生几乎就是一个“局外人”,他完全不能融入到这个集体、这个课堂、这些教学活动中去;语文老师和其他同学也完全无视这个同学的存在。那么,在4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这个学生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呢?统计发现,这个学生正向、积极的学习活动时间不到5分钟,这些活动包括:不正视老师就举手,举了一半的手停下来扭头,参与小组讨论30秒,正视老师讲课近1分钟等。此外的其他35分钟,他所

做的事情有:闲看后面的同学3次、听课老师4次,看投影仪、无目的的乱看、看人进出教室、看教室右侧墙壁等若干次;歪头,踩桌洞,趴桌子,用铅笔掏耳朵,鼓嘴4次,晃脚,打呵欠3次,抹脸,伸懒腰,找东西,移动桌子,乱涂乱画,向旁边空桌洞里伸手,拢袖口,偷偷起身,玩铅笔„„ 这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对于这类学生,也许很多语文老师(也包括其他学科老师)都会采取相似的教学处理方式。这种无视学生存在的情况其实就等于放弃了这个学生。其实,这类边缘化的学生在每个班级都有,而且不在少数,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忽视这一群体,只将目光放在那些班级的核心人物身上,这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互动中的身份歧视。通过一个社会学分析软件,我们调查了上述学生所在班级的社会关系图(见图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班级社会关系特点,以及学生在关系网上所处位置:焦点网络是围绕3个核心人物建立的;游离于班级社会主网之外的学生有6个,其中2个是极端孤立的个体,另4个分别构建了2个关系较弱的互动集体。相应的语文课堂互动体验调查结果显示,班级核心人物与边缘人物的互动体验分别倾向于积极和消极两个极端。如果我们忽视班级小社会里的边缘人物,其实就等于放弃了班级近三分之一的学生。 有关这一问题的改善方法主要是强化语文老师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并且利用班级社会关系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个性化的差异教学,比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和学业水平设计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问题等,以推动那些边缘化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诸如此类的消极互动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在这类教学互动中,被排除在课堂互动之外的学生们,就好像是“教室里的局外人”,虽然他们身在教室,也处在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境当中,但实际上与老师,与其他同学之间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当然,有时候“独白”状态的语文老师是另一种局外人——他孤独的宣讲,却得不到积极的回应。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回到教学的起点,重审教学的本质——教学生学,恐怕是最重要的途径。既然是教学生学习,那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情况反应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引导等。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考虑语文教学,也许情况会更好一些。有学校提出高效课堂的“三讲三不讲”原则: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易漏点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另有学校(上海洋泾中学)发展了“以学定教”的具体教学策略:学生已经懂了的,以检测和展示代替教学;学生不懂但自己读教材可以懂的,指导和检测学生读教材;学生读教材也搞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指导学生开展交流、比较提问和研讨活动;老师必须讲授、非讲授不知的,讲授;老师讲了也弄不懂、需要通过活动才能掌握的,设计情境活动,通过体验让学生掌握知识;指导学生做练习。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怎么确认学生“会”或“不会”、“懂”或“不懂”。这其实是“学情”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本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并据此设计和展开教学,唯其如此,学生才有可能在语文课堂中产生积极的互动体验,语文课也才有可能更富效率。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在其《孤独与沉思》里有首《最初的孤独》,描述了一个学校里的“局外人”形象:“人们看见几个小家伙筑总在阴郁的学校里哭泣筑别人在翻筋斗做游戏筑他们却呆在操场角落。„„他们在老师的眼皮下抖颤筑老师的影子给他们带来不幸筑这些小孩本来不该出生筑童年对他们来说太为艰难„„”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努力改善教学交往和互动状况,不让学生在“局外人”的阴影里度过宝贵的学习时光。


相关内容

  • 实施高效课堂的心得体会
  • 实施高效课堂的心得体会 杨俊文 我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是指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 ...

  • 课题阶段性总结
  • 课题阶段性总结 -- 六步双边分层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1.12 一学期以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课题组教师继续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积极参与课改活动,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 ...

  •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
  •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杜郎口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一套具有普适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对高效课堂理念的最佳呈现.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的基本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 ...

  • 少教多学与高效课堂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少教多学"与高效课堂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是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是有利于真正减轻愈来愈重的教学负担,三是有利于积极地实践课程改革,四是有利于提高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五是有利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从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本学科的学科特点 ...

  • 要着力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着力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作者:王琦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02期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上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本文作者深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通过听课.记录分 ...

  • 初中课堂游戏
  • 初中课堂游戏.txt32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渴望爱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26.英语课堂小游戏:相同词首单词拼读赛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教师说一个字母(如:D),第一组的第一名学生立即站起来,说出并拼出三个(也 ...

  •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解读
  • "五步三查" 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部分 "五步三查"模式基本结构说明 一."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群学: 3.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4.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5.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

  • 关于师生冲突中教师行为的案例研究
  • 关于师生冲突中教师行为的案例研究 [摘要]在对中学一线教师进行关于手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师生冲突的发生是经常的,而且中学阶段是师生冲突的高发期.师生冲突可分为一般性冲突和冲突激化两个阶段.冲突的激化尤其是对抗冲突的发生,会严惩破坏师生关系,伤害各自的身心,阻碍教育的顺利进行.而导致师生冲突激化的直接原 ...

  • 浅谈小学体育课创新教学模式的
  • 浅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变" 通过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 维,激发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享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成功体验,从而树立终生体育的意识,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发展.运用新的理念.新的资源.新的手段,进行新的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挖掘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