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和农业进步

工业化和产业结构演变

一、工业化的含义

●1、张培刚教授:“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是指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strategical production function)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

基要生产函数——指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生产部门的生产函数。

(如交通、运输、动力、机械、钢铁等)

该定义的特点是:(1)强调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2)强调农业与工业的共同进步和现代化。

2、印度经济学家撒克(S.Y.Thaker ):工业化是一国国民经济脱离农业的结构性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份额上升。

3、更为流行的定义: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比例连续上升的过程。

可见,这里的工业化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为工业部门的产生与发展和农业的改造。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 工业化 —— 是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 信息化 / 知识经济 / 服务经济 —— 是 工业化推进和完成的必然结果。是 “后工业社会” 的标志。工业化通过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实现了人类社会的经济进步,而 知识经济/服务经济/信息化社会通过信息、知识和高端服务进一步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

工业化与 信息化/知识经济/服务经济 都是现代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 。 ⏹ LDCs :如何应对?

当前, LDCs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DCs 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这样,LDCs 同时面临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应对信息化/知识经济/服务经济 挑战的双重任务。因此,LDCs 必须同时兼顾工业化和信息化·,实施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工业化战略,

即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工业化的必然性与产业结构演变

1、工业化的必然性(理论依据):

⏹ 恩格尔消费规律

⏹ 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1954年提出)

⏹ 贸易条件恶化论(50年代普雷维什、辛格提出)

⏹ 赫尔希曼的联系效应论(1958年提出不平衡增长战略)

⏹ 库兹涅茨对各国部门结构的经验分析

2、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可以解释为三种意义:

⏹ (1)某个产业内部的企业间关系——产业组织理论

⏹ (2)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 (3)产业的地区分布状况(在区域经济理论中作介绍)

⏹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体系内产业的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等 ●我国现行的产业结构的分类

⏹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

⏹ 第二产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与煤气及建筑业;

⏹ 第三产业即其它所有部门,又分两大部门——流通部门(交通、通信、商业、饮食、

仓储)和服务部门(金融、保险、文教卫体、社会福利等)。

●科林·克拉克(英)的三次产业分类(1940年)

⏹ 第一次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广义的农业;

⏹ 第二次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部门,广义的制造业或工业(包括采掘业); ⏹ 第三次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广义的服务业(包括建筑、电力业)。

⏹ 库兹涅茨称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部门,其中把电

力、煤气、供水、运输、邮电等列入第二次产业。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 1、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1)个人消费需求结构 ;

⏹ (2)中间需求(如原材料、零部件、能源等)与最终需求(如固定资产投资、个人

消费、库存、出口、政府采购等)的比例;

⏹ (3)消费与积累的比例

⏹ 2、资源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1)一国自然资源的拥有状况;

⏹ (2)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

⏹ (3)生产技术供给状况。

⏹ 3、环境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1)政府的产业政策;

⏹ (2)国际贸易;

⏹ (3)国际投资。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配弟—克拉克定理

⏹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

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态是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将不断减少,而第二、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将增加。

⏹ 这一发现被称为“配弟—克拉克定理”,这是经验性总结,即根据大量统计资料进行

时间序列而归纳出来的。

●为什么劳动力会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转移?

⏹ 克拉克认为: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值)的相对差异造成

的,人们总是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这是很自然的。

⏹ 十七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配弟在他的名著《政治算术》中已经描述过这样的现象:

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农业、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

克拉克自己把它称为“配弟定理”,后来人们把克拉克的发现称为“配弟—克拉克定理”。

⏹ 库兹涅茨等人进一步探讨了第一、二、三次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及其

变化。

⏹ 库茨涅茨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

业间的分布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分析研究。

⏹ 得出的结论有三点:

⏹ 其一,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农

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

⏹ 其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将各

国情况结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 其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所有的国家都是上升的。

●产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

①第一产业劳动力及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6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仍保持下降趋势,进入70年代后,这两种趋势似有减弱。

②第二产业无论劳动力还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进入60年代后都趋于下降状态,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

③唯独第三产业的上述两项指标都保持着向上的势头,其比重都在50%以上——这就是“经济服务化”现象。(第四产业——信息产业)

工业内部的结构演变

⏹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三种趋势:

⏹ ①工业由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推进——“重工业化”或“重化工业

化”。

⏹ ②在重工业化的过程里,工业结构(轻、重工业都一样)又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为

中心的发展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演进——这就是所谓的“高加工度化” 。

⏹ ③在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过程里,工业结构又进一步表现出“技术集约化”或“知识

集约化”趋势。

阅读材料:工业结构演变的原因——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和产品循环说

工业化和产业结构演变

一、工业化的含义

●1、张培刚教授:“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是指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strategical production function)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

基要生产函数——指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生产部门的生产函数。

(如交通、运输、动力、机械、钢铁等)

该定义的特点是:(1)强调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2)强调农业与工业的共同进步和现代化。

2、印度经济学家撒克(S.Y.Thaker ):工业化是一国国民经济脱离农业的结构性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份额上升。

3、更为流行的定义: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比例连续上升的过程。

可见,这里的工业化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为工业部门的产生与发展和农业的改造。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 工业化 —— 是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 信息化 / 知识经济 / 服务经济 —— 是 工业化推进和完成的必然结果。是 “后工业社会” 的标志。工业化通过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实现了人类社会的经济进步,而 知识经济/服务经济/信息化社会通过信息、知识和高端服务进一步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

工业化与 信息化/知识经济/服务经济 都是现代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 。 ⏹ LDCs :如何应对?

当前, LDCs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DCs 已进入“后工业社会”。 这样,LDCs 同时面临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应对信息化/知识经济/服务经济 挑战的双重任务。因此,LDCs 必须同时兼顾工业化和信息化·,实施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工业化战略,

即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工业化的必然性与产业结构演变

1、工业化的必然性(理论依据):

⏹ 恩格尔消费规律

⏹ 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式(1954年提出)

⏹ 贸易条件恶化论(50年代普雷维什、辛格提出)

⏹ 赫尔希曼的联系效应论(1958年提出不平衡增长战略)

⏹ 库兹涅茨对各国部门结构的经验分析

2、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可以解释为三种意义:

⏹ (1)某个产业内部的企业间关系——产业组织理论

⏹ (2)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 (3)产业的地区分布状况(在区域经济理论中作介绍)

⏹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体系内产业的联系与联系方式、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等 ●我国现行的产业结构的分类

⏹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

⏹ 第二产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与煤气及建筑业;

⏹ 第三产业即其它所有部门,又分两大部门——流通部门(交通、通信、商业、饮食、

仓储)和服务部门(金融、保险、文教卫体、社会福利等)。

●科林·克拉克(英)的三次产业分类(1940年)

⏹ 第一次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广义的农业;

⏹ 第二次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部门,广义的制造业或工业(包括采掘业); ⏹ 第三次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广义的服务业(包括建筑、电力业)。

⏹ 库兹涅茨称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部门,其中把电

力、煤气、供水、运输、邮电等列入第二次产业。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 1、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1)个人消费需求结构 ;

⏹ (2)中间需求(如原材料、零部件、能源等)与最终需求(如固定资产投资、个人

消费、库存、出口、政府采购等)的比例;

⏹ (3)消费与积累的比例

⏹ 2、资源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1)一国自然资源的拥有状况;

⏹ (2)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

⏹ (3)生产技术供给状况。

⏹ 3、环境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1)政府的产业政策;

⏹ (2)国际贸易;

⏹ (3)国际投资。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配弟—克拉克定理

⏹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

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态是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将不断减少,而第二、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将增加。

⏹ 这一发现被称为“配弟—克拉克定理”,这是经验性总结,即根据大量统计资料进行

时间序列而归纳出来的。

●为什么劳动力会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转移?

⏹ 克拉克认为: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值)的相对差异造成

的,人们总是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这是很自然的。

⏹ 十七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配弟在他的名著《政治算术》中已经描述过这样的现象:

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农业、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

克拉克自己把它称为“配弟定理”,后来人们把克拉克的发现称为“配弟—克拉克定理”。

⏹ 库兹涅茨等人进一步探讨了第一、二、三次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及其

变化。

⏹ 库茨涅茨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

业间的分布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分析研究。

⏹ 得出的结论有三点:

⏹ 其一,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农

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

⏹ 其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将各

国情况结合起来看,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 其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差不多所有的国家都是上升的。

●产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

①第一产业劳动力及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6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仍保持下降趋势,进入70年代后,这两种趋势似有减弱。

②第二产业无论劳动力还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进入60年代后都趋于下降状态,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

③唯独第三产业的上述两项指标都保持着向上的势头,其比重都在50%以上——这就是“经济服务化”现象。(第四产业——信息产业)

工业内部的结构演变

⏹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的三种趋势:

⏹ ①工业由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推进——“重工业化”或“重化工业

化”。

⏹ ②在重工业化的过程里,工业结构(轻、重工业都一样)又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为

中心的发展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演进——这就是所谓的“高加工度化” 。

⏹ ③在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过程里,工业结构又进一步表现出“技术集约化”或“知识

集约化”趋势。

阅读材料:工业结构演变的原因——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和产品循环说


相关内容

  •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
  • 一.名词解释 1. 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摆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统治,纷纷在政治上走向独 立.在经济上各自选择不同道路和方式谋求发展的新兴民族国家. 2. 以人为本的发展: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发展人的能力的一种发展方式. 3. 华盛顿共识: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宏观稳定为主要 ...

  • 发展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发展中国家共同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比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状况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6.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 经济增长: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 经济 ...

  •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试题
  • 1.现代农业: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既包涵有高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等特征:更重要的特征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 2.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它不仅仅 ...

  • 科技进步对农村发展的作用调查报告
  • 科技进步对农村发展的作用 我国不断坚持科学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

  • 统计指标概念
  •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 ...

  •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05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重农抑商政策:农具的改进,牛耕的推广:水利事业的发展,农耕区域扩大:稻麦种植的推广: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农学研究的成就.纺织业.冶铸业.制漆业.煮盐业.造船业的成就.商业的繁荣,武帝铸五铢钱.长安及"五都"的繁华. 二.能力培养目 ...

  • 经济史中农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 摘要: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决定着社会变革的方向.农业技术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决定着社会发展进程.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技术在农业中的使用推动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而现在自动化农业对工业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促进.研究农业技术发展,解释农业技术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

  • 浅议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 浅议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张金忠 中国是一个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别突出,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目前,中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全国70%的人口住在农村,城市化程度仅为30%左右:农 ...

  • 开发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文化
  • 开发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文化加快跨入现 代生态农业文化时代的步伐 一一基于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北京留民营都市型 现代生态农业文化的调查分析 王有年华玉武 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文化与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的区别在于,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文化是指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中"人化''的那一部分.因此,我们开发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