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外诗歌中的杜鹃意象

浅析中外诗歌中的杜鹃意象

摘要:杜鹃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中不尽相同。中外诗歌杜鹃意象内容上都与

春天和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意象还表达冤屈之情、乡思离别愁绪、忠君之情和亡国之恨。在外国诗歌中,杜鹃意象还表达理想和希望、无家可归的“忧伤”、孤独之怨,或是带绿帽者的象征。意象层次上,中国诗歌中杜鹃所表达的情感较为委婉、含蓄,多用反衬。而外国诗歌则直接抒情,正衬多于中国诗歌,杜鹃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的激烈奔放。意象特征上,中国杜鹃意象强调“意”,即“象外之象”,西方更偏向于“象”的重复,诗歌中多次出现“杜鹃”这一名词。

关键词:杜鹃;意象内容;意象层次;意象表达方式;意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62

Analyses the Images of Cuckoo in Chinese and Foreign Poems

Abstract: The images of cuckoo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and western poems are not quiet

similar. They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spring and love in content. But in terms of image content, the images of cuckoo also express grievance of suffering an injustice、pain of homesick , melancholy of parting friends and lover, loyalty to the monarch, and the indignation about subjuga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while the images of cuckoo in Western poems express poets’ ambition, hope, the sadness of homeless, the resentment of lonelinessand the symbol of being a cuckold. From the aspect of degree of the images, the emotion in Chinese poems are more euphemistic and restrained.Theyare usually negativefoil.western poems employ the methods of expressing their emotion directly,Western poems are more Positive foilthan Chinese poems,and psychoanalysis showing abold and unconstrained. In respect of image feature, the image of cuckoo in Chinese poems stresses on aesthetic constituents,namely, images beyond images, while Western poems tend to repeat the image, by using the word of “cuckoo ” in a poem for many times.

Key words: Cuckoo; content of image; degree of image; expression of image;image feature

浅析中外诗歌中的杜鹃意象

引言

杜鹃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宋玉的《高唐赋》。外国诗歌中杜鹃意象出现较中国晚,国外一些以杜鹃作为意象的名诗大多是现代诗歌,如华兹华斯的《致杜鹃》。

近年来研究杜鹃意象的学者不少,有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杜鹃意象为主的,有总体来研究中国古代杜鹃意象的,有从词语的文化内涵来谈杜鹃的,还有以单篇对比,从意象和情结着手研究的等等。

本文主要分析中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异同,同主要表现在意象内容上,无论是中国古典诗歌还是外国诗歌,杜鹃这一意象都同样诉说缠绵悱恻的爱情,和春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伤春的、报春的、催耕的。异表现在意象内容、意象认知层次、意象表达方式、意象特征四个方面。在意象内容上,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还表达乡思离别的愁绪、难以排遣的冤屈之情、忠君之情、亡国之恨。在外国诗歌中杜鹃还表达理想和希望、无家可归的“忧伤”、孤独之怨,或是带绿帽者的象征。意象认知层次上,中国诗歌中杜鹃所表达的情感较为委婉、含蓄,借杜鹃间接抒情,而外国诗歌则直接抒情,杜鹃所表达的情感则更加的激烈奔放。杜鹃的意象表达方式上,外国诗歌多是正衬,反衬则中国诗歌较多。意象特征上,中国杜鹃意象强调“意”,即“象外之象”,西方更偏向于“象”的重复。

一、中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同

杜鹃鸟,又名子规、谢豹、杜宇、杜魄、杜主、蜀魂、蜀魄、阳雀、冤禽、怨鸟等。杜鹃是一种夏侯鸟,自己不筑巢,将卵产于寄生巢中,与寄主的卵掉包,由寄主代为孵化并抚养,外表上,杜鹃整个身体呈暗黑色,嘴巴呈红色,若流血一般,习性上,杜鹃鸟经常隐藏于树林之中,平常并不常见,声音格外洪亮,每隔2-3秒叫一声,有时彻夜

不停,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其鸣若曰不如归去①”。

杜鹃,大自然中的这样一位生性孤独者,被中外诗人们经常作为诗歌中的意象。中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所表达的意象内容上,都表达报春之喜和缠绵悱恻的爱情。

(一)杜鹃与春

1.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杜鹃与春

杜鹃是一种候鸟,经常出没于二、三月份,因此也被看作报春鸟和春耕鸟。在大多数诗中杜鹃多以布谷的名字出现,如杜甫“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耕”(《洗兵马》);李白“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赠从弟冽》);苏轼“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老劝人耕”(《山村绝句》);陆游“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禽声》)。杜鹃的这种催耕鸟的形象一直沿用至今。

每到暮春的时节,杜鹃便会啼叫,绵绵不绝,暮春时节,烟雨蒙蒙,春将尽花已残,再加上杜鹃的鸣叫与其他的鸟叫不太相同,其一,它的啼叫不断,悲凉而凄切,其二,杜鹃比较喜欢在深夜啼叫。深夜的氛围是寂静无声的,听闻杜鹃声声急促的啼叫,让人感伤春将逝去,不由生出惜春伤春之感。如陆游的《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从“斗转春归”“韶华东流”可以看出这首诗借杜鹃声声呢来表达一种伤春的感伤之情。

综上可以看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意象与春息息相关,诗人经常借杜鹃来报春,同时也抒发伤春之感。

2.外国诗歌中的杜鹃与春

杜鹃报春这一情感意蕴在中外诗歌中均有出现,杜鹃作为一种候鸟,每年的二三月份便会鸣叫,所以人们经常把杜鹃当作春天的信使,杜鹃用它们的歌声告知春的到来。杜鹃被著名诗人斯宾塞称作“春天的使者”;布鲁斯称其为“春天的伴侣”;而James Tomson则把杜鹃的叫声誉为“春天交响曲”(seasons——spring)。

在国外,把杜鹃作为春的象征来写的诗人并不少见,比如英国诗人托马斯•纳什曾写《春》,这其中就写到了杜鹃:“Cold doth not siting,the pretty birds do sing: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 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第1756页

“Cuckoo”是布谷鸟(杜鹃)的叫声,“jug-jug,pu-we,to-witta-woo”为其他鸟类的叫声,而这些鸟均在春天鸣叫,百鸟鸣叫,以一种听觉盛宴让人们感知春的气息。

在诗人布鲁斯的眼中,更是把杜鹃作为春的伴侣。在他的《致杜鹃》一诗中写道:“爱鸟,你的巢永绿,∕你的天永蓝,∕你的歌声没有悲痛,∕你的年里没有冬天。∕„„∕驾着欢乐的翅膀,∕让我同你一起飞去,∕一年一度来造访这个星球,∕我们是春天永久的伴侣。”在杜鹃的歌声里我们感受到一个充满欢乐的春天的到来。

综上所述,在外国诗歌中,诗人把杜鹃当作春的象征、春的伴侣,借杜鹃来报春。

(二)杜鹃与爱情

杜鹃的啼声哀婉凄迷,书写着凄婉迷离的爱情。杜鹃声声,蕴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诉说着缠绵悱恻的爱情。爱情是中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共同主题。

1.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与爱情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与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杜鹃声声诉说着对爱人的依依不舍,书写着对爱人的痴情等待,蕴含着等待爱人未归的伤心、对爱人的埋怨。

在李商隐的《锦瑟》中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情境虽然美好,却只是虚梦一场。此时的杜鹃不再单纯是一只鸟儿,在那儿苦苦哀鸣。它的声音里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情感,有对恋人的想念之情、有对人生的迷茫与惆怅、也有对过去的一些美好事物的追忆。一曲锦瑟,勾起诗人无限的悲伤,单单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托春心于锦瑟,此间情意绵绵。这首虽题目是咏锦瑟,但是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奇缘在。这首诗写出了恋人被迫分别的痛苦,以及他们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作者托情杜鹃暗喻对面对的不甚美好的结局的愤恨,与此情的恋恋不舍。

朱敦儒的《临江仙》词中“月解重圆呈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这首诗借星星和月亮来抒发对爱情的向往,这里的星指的是牛郎和织女两颗星。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离家远去的情人的苦苦等待和悠悠乡思。借星月和杜鹃的归来来抒发对恋人的埋怨,“杜鹃啼”更是将全诗所要表达的爱情涵义点破和凸显出来。①

总之,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作为诗人对爱人的情感的依托,诗人们借着杜鹃来①唐圭璋:《全唐诗》[M],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852页

表达他们的爱情。

2.外国诗歌中杜鹃与爱情

在外国诗歌中,杜鹃也是爱情的象征,爱情就像杜鹃的歌声一样无处不在。杜鹃啼叫本就彻夜不停,绵绵不休,在诗人的眼里,当爱情到来时,爱就像杜鹃的叫声一样悠长。

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的《请你再说一遍吧》(葡萄牙十四行诗之21):请说了一遍,再向我说一遍,∕说“我爱你!”即使那样一遍遍重复,∕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可是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那山谷和田野中,纵使清新的春天∕披着全身绿装降临、也不算完美无缺,∕要是她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爱,四周那么黑暗,耳边只听见∕惊悸的心声,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中,∕我嚷道:“再说一遍:我爱你!”谁嫌∕太多的星,即使每颗都在太空转动;∕太多的花,即使每朵洋溢着春意?∕说你爱我,你爱我,一声声敲着银钟!∕只是记住,还得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请你载说一遍吧》是勃朗宁夫人和罗伯特·勃朗宁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借布谷鸟的歌声来表达对爱人的爱。在青山和绿林间、山谷和田野中、春天里、黑暗里,一遍遍说着“我爱你”。勃朗宁夫人十五岁那年骑马跌落脊椎受损从此瘫痪在床,青春本在生与死的边缘消逝,在那样充满黑暗的岁月里邂逅了爱情,罗伯特真挚的爱帮助勃朗宁夫人逐渐驱走了她的世界里的黑暗,让她逐步走到了阳光之下,沐浴温暖与幸福。这首诗里罗伯特的爱无处不在,即使是在黑暗的世界里也四处充盈着爱意,杜鹃鸟的歌声就代表无处不在爱,勃朗宁夫人和罗伯特·勃朗宁爱情以杜鹃的歌声的形式在诗歌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希腊萨福如这首《她的自白》:“冲洗陆地的是浩瀚海洋/悠悠岁月比大地漫长/小树林里杜鹃在鸣叫/在一种植物的阴影边缘/鲜花堆砌成花岸/在我们的恋爱季节/我的双眼看见了他/还有我的双耳”。在这首诗歌中杜鹃鸟的鸣叫起到一种渲染的作用,和“鲜花花岸”“悠悠岁月”“浩瀚海洋”组合在一起从而来渲染“恋爱季节”,在恋爱的季节里,爱情就像杜鹃的叫声一样悠长,和岁月一样漫长。

总而言之,在外国诗歌中,诗人们将杜鹃的歌声作为传达爱的方式,爱情被诗人们以杜鹃啼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中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异

(一)意象内容的千姿百态

在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中,杜鹃所表达的情感意蕴是有所不同的,可以说是千姿百态。

1、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杜鹃意象

杜鹃,在《尔雅》、《禽经》、《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并详细解释,杜鹃鸟的神话主要有蜀望帝杜宇化杜鹃和谢豹传说两大类,其后杜鹃作为自然物或悲情意蕴的象征走入文人的视野,杜鹃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宋玉的《高唐赋》:“王雎鹂黄,正冥楚鸠,秭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当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①此后频繁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如杜牧《杜鹃》、《子规》;杜甫《杜鹃行》、《杜鹃》;陆游《杜宇》、《杜宇行》等。

(1)杜鹃与乡思离别愁绪

杜鹃的啼声“不如归去”,其声哀婉凄凉。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其鸣若云不如归去,故尤动离人之思”。思乡是因为漂泊羁旅的凄凉与忧伤之感,杜鹃的啼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听了沉醉于其中,而在外的游子漂泊无依的心更能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勾起游子深深的乡思愁。如范仲淹《越上闻子规》:“夜入翠烟啼,画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尤道不如归。”此诗以反衬的手法来咏杜鹃鸟,在充满鸟语花香的春天里,春光无限美好,但却闻杜鹃鸣“不如归去”,意思就是说如此美丽的风光还是抵挡不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虽然这首诗歌咏的是杜鹃鸟,但是所表达的却的是浓浓的乡思之情。听到杜鹃声感伤之感油然而生,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那种对归期的渴盼、以及欲归无路或永无归期的淡淡的忧愁。

杜鹃同时也蕴含了深深的离别愁绪,如白居易的《江上送客》:“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诗人自己没有都还还乡却要送走他人,深深的感慨和遗憾,浓厚的孤独与悲伤。杜鹃的啼声如哭如泣,哀婉悲凉,让人不经感伤。诗人在岸边送别朋友的时候听到杜鹃在啼叫,感触非常深,这首诗借杜鹃声声啼鸣来表达了送别友人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即将①王功绢. 《论唐诗中杜鹃意象及其情感蕴含》[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9卷第4期 第28页

分离是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这些诗歌中,杜鹃往往是诗人们用来抒发乡思离愁的对象,是一种未归的忧与送别的伤,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感伤之绪。

(2)杜鹃与难以排遣的冤屈之情

《四川通志》载:“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每春月间昼夜悲鸣,蜀人闻之曰:‘我闻帝魂也。’”龚姬正指出“老杜杜鹃诗模写鲍照。”①在杜甫的一些写杜鹃的诗歌中,使杜鹃意象与玄宗形象浑然一体,他的《杜鹃行》和《杜鹃》直接题咏杜鹃,完全将杜鹃写成了“怨鸟”的形象,在杜甫之后,杜鹃作为一种悲冤形象更多的被写入诗中。如北宋余靖的《子规》:“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韁惭自束,为尔忆家园。”这首诗借杜鹃的哀鸣来诉说诗人自己和他的朋友范仲淹政治上的冤屈。第一句诗人以杜鹃自喻,杜鹃啼声非常的悲伤,动人心弦,其间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冤屈,第二句表面上写杜鹃的生活环境,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当时所处的社会境遇,知音难寻,内心的愁苦和冤屈无处倾诉,内心十分的痛苦与煎熬。这首诗托物怀志,借杜鹃的哀鸣来表现自己的冤屈,用杜鹃声来引发诗人的“将干泪”“欲断魂”,从而以此来表现出诗人无处可消除的愁绪。

诗人们经常借杜鹃来咏怀,朱熹的《崇寿客舍夜闻子规啼》三首中分别用了“空山初夜闻子规”“空山中夜闻子规”“空山后夜闻子规”,短短三句,明确的表达了诗人自己遭受到谗言的诋毁之后内心难以抑制的愤恨和痛恨。

总之,文人墨客们托冤屈之情与杜鹃,借杜鹃来倾诉内心的愁苦,从而将内心积蓄已久的愤恨宣泄出来。

(3)杜鹃与忠君之情、亡国之恨

杜鹃在中国古代往往被看成是帝王或者是江山社稷的象征,在《蜀王本纪》中:“望帝去时子规鸟鸣,故蜀人悲子鹃也。”杜鹃的传说与望帝杜宇化鹃的传说有关,因此杜鹃鸟也常常被人们用来表达忠君报国的爱国之情与亡国的愤恨。如余靖的《子规》:“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韁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这首诗借杜鹃声声哀鸣来抒发诗人和好友范仲淹空有满腔的报国热情,但是却得不①倪其心、吴殴译注:《杜甫诗选译》[M],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第134页

到重用,不仅如此还遭到小人的陷害,多次被贬,颇有怀才不遇之感,表现了诗人满腔的悲愤。

在国破家亡之际,杜鹃意象的运用也比较多。比如在爱国诗人文天祥深忧南宋的亡国在即,但是却无法改变灭国的事实,因此诗人借杜鹃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悲痛与忧虑,在过梁门时感叹“回首惨啼鹃”(《过梁门》),初至燕都监狱的时候悲叹“空想啼鹃月掩关”,甚至还会“听着鹃啼泪满襟”,在燕都监狱被监禁一年之久的文天祥心中仍有“梦啼死血丹心破”的殉国之念。另外在其他的一些事中诗人也表达了他的深深爱国情和绵绵亡国痛,感伤旧时时事,苍凉凄怆,如《自叹》:“江上杜鹃空断魂”,《遣兴》:“杜鹃声破洛阳烟”等等。

在这些诗中,诗人借杜鹃啼声来抒发满腔的爱国以及国破家亡之后的伤感悲痛,杜鹃的啼声悲哀,就如同诗人们内心的情感,无限的伤感。

2、外国诗歌中的杜鹃意象

从时间上来看,外国诗歌中杜鹃意象的运用相对较中国晚,较早的记载是13世纪的《布谷之歌》:“夏天到,∕布谷唱。∕谷物发芽新草旺。∕树木绽新苞。∕布谷放声唱。∕„布谷唱得多欢畅。∕布谷、布谷,∕你不要停,∕你的歌声实在好。”(沈双译)

(1)杜鹃与理想、希望

华兹华斯的《致杜鹃》用杜鹃的啼声象征理想和希望,朦胧、飘忽而执着。在这首短诗里,诗人躺在草地上回思遐想,回忆起童年时期听到杜鹃的鸣叫,思绪放飞,仿佛又回到了金色的童年时代,伴着神秘的杜鹃声声再次进入曾经美好童年世界。所以诗人笔触的重点并不在杜鹃,而在于诗人听到杜鹃鸣叫时内心的感受。诗人听到杜鹃的叫声,便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O Cuckoo shall I call thee a Bird/Or but a Wandering Voice .”诗人听到杜鹃的叫声无疑是欣喜的,“Wandering”(飘忽不定)虽然是杜鹃作为鸟类的特性,但这里指的不是杜鹃本身,而是它的声音,从而使我们仿佛看到一只杜鹃在空中忽远、忽近、忽上、忽下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情景。诗的第四节,杜鹃进一步神秘化:“ No bird,but an invisible thing/A Voice,a mystery.”

这里,诗人把视觉、听觉糅合在一起的意象隐去,从而使杜鹃幻化成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影之物,乃无形之声,杜鹃这一意象平添一层神秘色彩,具有一种朦胧美。

接下来,杜鹃的形象进一步升华,此时杜鹃的境界更高:“ And thou wert stil a

hope, alove;/stil longed for, never Seen .”

这里杜鹃不在只是“神秘”了,而是从抽象意象“mystery”上升为感情的象征"A hope,a love".这里从最开始的神秘上升到理想和爱的层面,使杜鹃的形象升华到了最高境界。所代表的层次更高。

这首诗的结尾部分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 “Oh blessed Bird I The earth ve pace. /Again appears to be/an unsubstantial,faery place/That is fit home for thee!” 结尾部分表现出了诗人对理想的深切的渴望与希翼,历尽人生的坎坷起伏,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杜鹃代表着理想与希望。正是因为杜鹃如此美妙的歌声,才让我们充满悲凉、辛酸、痛苦的凡尘人间变成美好的、充满爱和希望的天堂。

(2)杜鹃的“忧”

正因为杜鹃是一种候鸟,经常不筑巢,所以在西方,通常被视为是无家可归的象征,杜鹃的“忧”有着浓重的家园观念,在俄语诗歌中,杜鹃的忧源于无家的文化形象。俄历3月25是东正教圣母领报节以纪念圣母玛利亚领受上帝旨意:她将由圣灵感应而生耶稣,这一天鸟筑巢,姑娘不梳辫子。而杜鹃违背了禁令,擅自筑了巢,因而受到上帝的惩罚,无窝可居。在家园意识浓重的氛围中,杜鹃鸟无家可归的失落与凄凉也愈加凸显。①

杜鹃鸟在诗歌中也作为一种“忧伤”的意象出现, “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咕咕声,\如无家孤儿隐约的哭声„”(《忧郁症》)在这首诗中把杜鹃的啼声比喻为孤儿的哭声,孤儿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想象在远处传来婴孩无助而有哀伤的哭声,在那种宁静的环境中,让人感觉到无比的凄凉。

“森林中杜鹃鸟的呻吟声,\河对岸的哭声„\若是把心交给忧伤——\让泪水渗透。”(《忧伤》)在这首诗中,杜鹃的“忧伤”更是发挥到极致,“呻吟声”、“哭声”、“泪水”这一系列意象的组合将“忧伤”很好的烘托出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杜鹃的“呻吟”声在那种忧伤的氛围中也显得十分的凄凉,“呻吟”一般是痛苦的哀鸣,一股淡淡的忧愁从中溢出。

综上,杜鹃是一种“忧伤”的意象,在诗歌中,杜鹃无不体现着凄凉与伤感,杜鹃①莫韦姝:《杜鹃鸟在俄汉诗歌中幽与怨》[J],俄语学习,2010年05期 第36 页

意象与其它意象的组合,更是将杜鹃意象的“忧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3)杜鹃的“孤独之怨”

杜鹃鸟的怨源自于俄国的民间传说《布谷鸟的故事》:一位寡妇拉扯大四个孩子,有一次,母亲病得厉害,想要喝水,但他的四个孩子却置之不理,母亲哭诉自己就像可怜的布谷鸟,死了之后也会变成布谷鸟,后来她真的变成了一只布谷鸟,“寡妇孤母”的布谷鸟是孤立无援、无精神寄托的象征①,在俄语诗歌中,诗人常用杜鹃烘托主人公的孤单的心绪,一种淡淡的怨萦绕其间。 如阿赫马托娃以杜鹃自喻:“我活着,如同时钟内的杜鹃鸟,不嫉妒林子里的鸟儿们。”

“如同时钟内的”的杜鹃鸟是孤独的,被困在钟内,无法逃脱,失去了自由,“不嫉妒林子里的鸟儿们”只是她的一种心理慰藉,一种自我安慰,事实上,她还是孤独的,内心的孤独永远无法摆脱,孤独的心绪欲盖弥彰,杜鹃也有着对孤独的抱怨。

同样表达“孤独”心绪的和杜鹃鸟有关的诗歌还有:“孤单的布谷鸟,\为另一个春天忧伤。(《布谷鸟》)”“在孤单的布谷鸟阴郁的哀号声中,\忆起无法实现的理想——\顿时泪水盈眶。(《致屠格涅夫》)”。诗歌中杜鹃都是用“孤单的”“忧伤的”等词来加以修饰,“孤单的布谷鸟,为另一个春天忧伤”,这样就将孤单与杜鹃意象很好的结合起来。

综上,杜鹃鸟是孤独的,并因孤独而怨,诗人们借杜鹃来烘托主人公孤单的心绪。甚至有些诗歌用“孤单“修饰杜鹃,使杜鹃与“孤单”浑然一体。

(4)杜鹃与戴绿帽者之象征

从词源上来讲,cuckoo与cuckold应为同义词,Cuckoo一词源于古法语,中古英语词cokewold是这一现代英语cuckold的祖先,首先被记载在大约写于1250年的一个作品,这词据说与杜鹃鸟的生活习性有关。某些雌杜鹃把蛋下在其他鸟类的巢中,有巢中的鸟代为孵化并照料它们的幼鸟。这种寄生现象赋予了这种鸟“不忠实”的名声,并用cuckold来称呼戴绿帽的男人,他的妻子就像雌杜鹃一样离家在外游荡。该词有cocu“杜鹃”以及—ald这一表轻蔑的后缀组成。这词含有无助、蒙羞的意思。②

戴绿帽的男人常为人们讥讽的对象,这尤其见于早期的文学。最著名的是莎士比亚的《春之歌》:“„听杜鹃在每一株树上叫,∕把那娶了妻的男人讥笑;∕喀咕,∕咯咕!①

②莫韦姝:《杜鹃鸟在俄汉诗歌中幽与怨》[J],俄语学习, 2010年05期 第37 页 宋仁福:《杜鹃形象在汉英文化中的异同》[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卷第5期 第91页

咯咕!∕啊,可怕的声音!∕害得做丈夫的肉跳心惊。”(《爱的徒劳》第五幕第二场)

在这首诗歌中,杜鹃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现春天美丽的景色,二是通过用杜鹃(cuckoo)与带绿帽者(cuckold)的谐音关系,来表现当地人们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能更加凸显全诗的喜剧色彩。

综上,不仅是词源上,在诗歌中,杜鹃鸟也被赋予了“不忠实”的头衔,是戴绿帽者的象征。

(二)意象认知层次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对事物的认知深度和广度,以及通过意象表现出来的细致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①。

中国的思维方式是多向式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单向式思维。中国和西方国家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在抒情方式不相同,中国的诗歌中的杜鹃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缠绵悱恻,哀转回旋的。借杜鹃间接抒情,显得比较的含蓄、迂回渐进,西方诗歌中的杜鹃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热情奔放,大胆洒脱,潇洒自如的,感情表现的更加彻底与激烈。

比如说,中国宋代诗人翁卷所作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首诗写的是山原草木茂盛,杜鹃啼叫,细雨蒙蒙,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份了,农民们开始忙起来了,刚刚结束了养蚕采桑叶,又要开始插秧了。这首诗的前两句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这里杜鹃的啼叫声则被作为“啼春、报春”来讲,春雨蒙蒙,杜鹃鸣叫。这首诗虽要表达农人很忙,却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而是说闲人很少,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外国诗人布鲁斯的《致杜鹃》:“爱鸟,你的巢永绿,∕你的天永蓝,∕你的歌声没有悲痛,∕你的年里没有冬天。∕„„∕驾着欢乐的翅膀,∕让我同你一起飞去,∕一年一度来造访这个星球,∕我们是春天永久的伴侣。”这首的感情是热情奔放的,大胆直白的,把杜鹃比作爱鸟,看作是春天的伴侣,表达对杜鹃鸟的喜爱之情。那种喜爱之①杨正昕:《中西方诗歌的意象层次分析》[J],海外英语,2015年05期 第188页

情毫不保留,倾泄而出。

综上,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通常是借杜鹃来间接抒情,感情委婉含蓄。而外国诗歌则反之,多是直接抒情,感情奔放豪迈。

(三)意象表达方式的“正衬”与“反衬”

意象的情感表达方式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即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西方诗歌的杜鹃意象正衬多于中国诗歌,中国诗歌中杜鹃意象表现得较含蓄,多用反衬。比如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的《请你再说一遍吧》(葡萄牙十四行诗之

21):请说了一遍,再向我说一遍,∕说“我爱你!”即使那样一遍遍重复,∕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可是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那山谷和田野中,纵使清新的春天∕披着全身绿装降临、也不算完美无缺,∕要是她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爱,四周那么黑暗,耳边只听见∕惊悸的心声,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中,∕我嚷道:“再说一遍:我爱你!”谁嫌∕太多的星,即使每颗都在太空转动;∕太多的花,即使每朵洋溢着春意?∕说你爱我,你爱我,一声声敲着银钟!∕只是记住,还得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在这首诗歌中借布谷鸟的歌声来表达对爱人的爱,感情的热烈度逐渐加深,那种爱念越往后越发的强烈。

反衬则中国诗歌更加明显,比如诗人吴融的《子规》:“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诗人借杜鹃啼的传说并加以自己的想象,把遍山的红花说成是杜鹃啼血所染成的,使其更加形象,更富感染力。可是,这样一直悲鸣,又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呢?仍然是一片草熔盛,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丝毫也不因子规悲伤的啼叫而生机退减。这首诗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向荣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冷漠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其中“他山”和“旧苑”两个意象对举,一热一冷,交相辉映,相互对比,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综上,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外国诗歌中杜鹃意象多用正衬,而反衬则中国古典诗歌更为突出。

(四)意象特征的“形上”与“形下”特色

“意”是主观,“象”是客观,“意”是目的,“象”是手段,“象”是作者为表达“意”

而精心选择的客观事物或景象①。中国杜鹃意象强调“意”,即“象外之象”,表现为“形上”的特色:西方更偏向于“象”的重复,更多为“形下”特色。

比如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在这首诗歌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欣喜之情,但又透着自已的悲凉及浓重的思乡之情,巧妙地运用了一字三叠与承接吟咏的手法,让人觉得婉转含蓄,一波三折。“象”即“子规鸟”,“意”即思想之情。所以这首诗的意象特征是形上路径。

外国的《布谷之歌》:“夏天到,∕布谷唱。∕谷物发芽新草旺。∕树木绽新苞。∕布谷放声唱。∕„布谷唱得多欢畅。∕布谷、布谷,∕你不要停,∕你的歌声实在好。”在这首诗歌中很明显的“布谷”反复的出现了多次,重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即“布谷”),更加强调意象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更多的表现为“形下”特色。在这首诗歌中通过不断的运用“布谷”这一意象,从而来表现出春天到来的喜悦,以此来达到传达“意”的目的。

结语

杜鹃这一意象无论是在中国诗歌还是在外国诗歌中都被广泛的运用,但不尽相同。中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同主要表现在它们都与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异之处则主要表现在杜鹃意象内容的千姿百态、意象认知层次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意象表达方式的“正衬”与“反衬”、意象特征的“形上”与“形下”特色上。总之,杜鹃意象的在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中既有相通之处,也不同之处,各有千秋。无论是在意象内容上、意象层次还是意象特征上都各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辜正坤主编.世界名诗鉴赏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①李小平:《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10年01期 第227页

[3]张秉戌,张国臣主编.花鸟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

[4]莫韦姝,杜鹃鸟在俄汉诗歌中幽与怨[J].俄语学习,2010.5

[5]王功娟、樊倩倩,论唐诗中杜鹃意蕴的拓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第29卷4期.

[6]吴学良,略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杜鹃意象[J].六盘水师专学报,1995,第一期.

[7]刘洁,浅析中国诗词中的杜鹃意象[J].现代语文,2010,07期.

[8]董晓强,杜鹃意象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14.

[9]宋仁福、王成妃,杜鹃形象在汉英文化中的异同[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第6卷第5期.

[10]顾友泽,试论杜鹃诗意蕴的拓展及其影响[J].杜甫研究学刊,2005,第3期.

[11]杨正昕,中西方诗歌的意象层次分析[J].海外英语,2015,05期.

[12]李小平,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10,01期.

浅析中外诗歌中的杜鹃意象

摘要:杜鹃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中不尽相同。中外诗歌杜鹃意象内容上都与

春天和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意象还表达冤屈之情、乡思离别愁绪、忠君之情和亡国之恨。在外国诗歌中,杜鹃意象还表达理想和希望、无家可归的“忧伤”、孤独之怨,或是带绿帽者的象征。意象层次上,中国诗歌中杜鹃所表达的情感较为委婉、含蓄,多用反衬。而外国诗歌则直接抒情,正衬多于中国诗歌,杜鹃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的激烈奔放。意象特征上,中国杜鹃意象强调“意”,即“象外之象”,西方更偏向于“象”的重复,诗歌中多次出现“杜鹃”这一名词。

关键词:杜鹃;意象内容;意象层次;意象表达方式;意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62

Analyses the Images of Cuckoo in Chinese and Foreign Poems

Abstract: The images of cuckoo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and western poems are not quiet

similar. They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spring and love in content. But in terms of image content, the images of cuckoo also express grievance of suffering an injustice、pain of homesick , melancholy of parting friends and lover, loyalty to the monarch, and the indignation about subjuga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while the images of cuckoo in Western poems express poets’ ambition, hope, the sadness of homeless, the resentment of lonelinessand the symbol of being a cuckold. From the aspect of degree of the images, the emotion in Chinese poems are more euphemistic and restrained.Theyare usually negativefoil.western poems employ the methods of expressing their emotion directly,Western poems are more Positive foilthan Chinese poems,and psychoanalysis showing abold and unconstrained. In respect of image feature, the image of cuckoo in Chinese poems stresses on aesthetic constituents,namely, images beyond images, while Western poems tend to repeat the image, by using the word of “cuckoo ” in a poem for many times.

Key words: Cuckoo; content of image; degree of image; expression of image;image feature

浅析中外诗歌中的杜鹃意象

引言

杜鹃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宋玉的《高唐赋》。外国诗歌中杜鹃意象出现较中国晚,国外一些以杜鹃作为意象的名诗大多是现代诗歌,如华兹华斯的《致杜鹃》。

近年来研究杜鹃意象的学者不少,有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杜鹃意象为主的,有总体来研究中国古代杜鹃意象的,有从词语的文化内涵来谈杜鹃的,还有以单篇对比,从意象和情结着手研究的等等。

本文主要分析中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异同,同主要表现在意象内容上,无论是中国古典诗歌还是外国诗歌,杜鹃这一意象都同样诉说缠绵悱恻的爱情,和春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伤春的、报春的、催耕的。异表现在意象内容、意象认知层次、意象表达方式、意象特征四个方面。在意象内容上,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还表达乡思离别的愁绪、难以排遣的冤屈之情、忠君之情、亡国之恨。在外国诗歌中杜鹃还表达理想和希望、无家可归的“忧伤”、孤独之怨,或是带绿帽者的象征。意象认知层次上,中国诗歌中杜鹃所表达的情感较为委婉、含蓄,借杜鹃间接抒情,而外国诗歌则直接抒情,杜鹃所表达的情感则更加的激烈奔放。杜鹃的意象表达方式上,外国诗歌多是正衬,反衬则中国诗歌较多。意象特征上,中国杜鹃意象强调“意”,即“象外之象”,西方更偏向于“象”的重复。

一、中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同

杜鹃鸟,又名子规、谢豹、杜宇、杜魄、杜主、蜀魂、蜀魄、阳雀、冤禽、怨鸟等。杜鹃是一种夏侯鸟,自己不筑巢,将卵产于寄生巢中,与寄主的卵掉包,由寄主代为孵化并抚养,外表上,杜鹃整个身体呈暗黑色,嘴巴呈红色,若流血一般,习性上,杜鹃鸟经常隐藏于树林之中,平常并不常见,声音格外洪亮,每隔2-3秒叫一声,有时彻夜

不停,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其鸣若曰不如归去①”。

杜鹃,大自然中的这样一位生性孤独者,被中外诗人们经常作为诗歌中的意象。中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所表达的意象内容上,都表达报春之喜和缠绵悱恻的爱情。

(一)杜鹃与春

1.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杜鹃与春

杜鹃是一种候鸟,经常出没于二、三月份,因此也被看作报春鸟和春耕鸟。在大多数诗中杜鹃多以布谷的名字出现,如杜甫“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耕”(《洗兵马》);李白“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赠从弟冽》);苏轼“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老劝人耕”(《山村绝句》);陆游“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禽声》)。杜鹃的这种催耕鸟的形象一直沿用至今。

每到暮春的时节,杜鹃便会啼叫,绵绵不绝,暮春时节,烟雨蒙蒙,春将尽花已残,再加上杜鹃的鸣叫与其他的鸟叫不太相同,其一,它的啼叫不断,悲凉而凄切,其二,杜鹃比较喜欢在深夜啼叫。深夜的氛围是寂静无声的,听闻杜鹃声声急促的啼叫,让人感伤春将逝去,不由生出惜春伤春之感。如陆游的《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从“斗转春归”“韶华东流”可以看出这首诗借杜鹃声声呢来表达一种伤春的感伤之情。

综上可以看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意象与春息息相关,诗人经常借杜鹃来报春,同时也抒发伤春之感。

2.外国诗歌中的杜鹃与春

杜鹃报春这一情感意蕴在中外诗歌中均有出现,杜鹃作为一种候鸟,每年的二三月份便会鸣叫,所以人们经常把杜鹃当作春天的信使,杜鹃用它们的歌声告知春的到来。杜鹃被著名诗人斯宾塞称作“春天的使者”;布鲁斯称其为“春天的伴侣”;而James Tomson则把杜鹃的叫声誉为“春天交响曲”(seasons——spring)。

在国外,把杜鹃作为春的象征来写的诗人并不少见,比如英国诗人托马斯•纳什曾写《春》,这其中就写到了杜鹃:“Cold doth not siting,the pretty birds do sing: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 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第1756页

“Cuckoo”是布谷鸟(杜鹃)的叫声,“jug-jug,pu-we,to-witta-woo”为其他鸟类的叫声,而这些鸟均在春天鸣叫,百鸟鸣叫,以一种听觉盛宴让人们感知春的气息。

在诗人布鲁斯的眼中,更是把杜鹃作为春的伴侣。在他的《致杜鹃》一诗中写道:“爱鸟,你的巢永绿,∕你的天永蓝,∕你的歌声没有悲痛,∕你的年里没有冬天。∕„„∕驾着欢乐的翅膀,∕让我同你一起飞去,∕一年一度来造访这个星球,∕我们是春天永久的伴侣。”在杜鹃的歌声里我们感受到一个充满欢乐的春天的到来。

综上所述,在外国诗歌中,诗人把杜鹃当作春的象征、春的伴侣,借杜鹃来报春。

(二)杜鹃与爱情

杜鹃的啼声哀婉凄迷,书写着凄婉迷离的爱情。杜鹃声声,蕴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诉说着缠绵悱恻的爱情。爱情是中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共同主题。

1.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与爱情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与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杜鹃声声诉说着对爱人的依依不舍,书写着对爱人的痴情等待,蕴含着等待爱人未归的伤心、对爱人的埋怨。

在李商隐的《锦瑟》中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情境虽然美好,却只是虚梦一场。此时的杜鹃不再单纯是一只鸟儿,在那儿苦苦哀鸣。它的声音里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情感,有对恋人的想念之情、有对人生的迷茫与惆怅、也有对过去的一些美好事物的追忆。一曲锦瑟,勾起诗人无限的悲伤,单单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托春心于锦瑟,此间情意绵绵。这首虽题目是咏锦瑟,但是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奇缘在。这首诗写出了恋人被迫分别的痛苦,以及他们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作者托情杜鹃暗喻对面对的不甚美好的结局的愤恨,与此情的恋恋不舍。

朱敦儒的《临江仙》词中“月解重圆呈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这首诗借星星和月亮来抒发对爱情的向往,这里的星指的是牛郎和织女两颗星。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离家远去的情人的苦苦等待和悠悠乡思。借星月和杜鹃的归来来抒发对恋人的埋怨,“杜鹃啼”更是将全诗所要表达的爱情涵义点破和凸显出来。①

总之,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作为诗人对爱人的情感的依托,诗人们借着杜鹃来①唐圭璋:《全唐诗》[M],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852页

表达他们的爱情。

2.外国诗歌中杜鹃与爱情

在外国诗歌中,杜鹃也是爱情的象征,爱情就像杜鹃的歌声一样无处不在。杜鹃啼叫本就彻夜不停,绵绵不休,在诗人的眼里,当爱情到来时,爱就像杜鹃的叫声一样悠长。

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的《请你再说一遍吧》(葡萄牙十四行诗之21):请说了一遍,再向我说一遍,∕说“我爱你!”即使那样一遍遍重复,∕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可是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那山谷和田野中,纵使清新的春天∕披着全身绿装降临、也不算完美无缺,∕要是她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爱,四周那么黑暗,耳边只听见∕惊悸的心声,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中,∕我嚷道:“再说一遍:我爱你!”谁嫌∕太多的星,即使每颗都在太空转动;∕太多的花,即使每朵洋溢着春意?∕说你爱我,你爱我,一声声敲着银钟!∕只是记住,还得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请你载说一遍吧》是勃朗宁夫人和罗伯特·勃朗宁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借布谷鸟的歌声来表达对爱人的爱。在青山和绿林间、山谷和田野中、春天里、黑暗里,一遍遍说着“我爱你”。勃朗宁夫人十五岁那年骑马跌落脊椎受损从此瘫痪在床,青春本在生与死的边缘消逝,在那样充满黑暗的岁月里邂逅了爱情,罗伯特真挚的爱帮助勃朗宁夫人逐渐驱走了她的世界里的黑暗,让她逐步走到了阳光之下,沐浴温暖与幸福。这首诗里罗伯特的爱无处不在,即使是在黑暗的世界里也四处充盈着爱意,杜鹃鸟的歌声就代表无处不在爱,勃朗宁夫人和罗伯特·勃朗宁爱情以杜鹃的歌声的形式在诗歌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希腊萨福如这首《她的自白》:“冲洗陆地的是浩瀚海洋/悠悠岁月比大地漫长/小树林里杜鹃在鸣叫/在一种植物的阴影边缘/鲜花堆砌成花岸/在我们的恋爱季节/我的双眼看见了他/还有我的双耳”。在这首诗歌中杜鹃鸟的鸣叫起到一种渲染的作用,和“鲜花花岸”“悠悠岁月”“浩瀚海洋”组合在一起从而来渲染“恋爱季节”,在恋爱的季节里,爱情就像杜鹃的叫声一样悠长,和岁月一样漫长。

总而言之,在外国诗歌中,诗人们将杜鹃的歌声作为传达爱的方式,爱情被诗人们以杜鹃啼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中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异

(一)意象内容的千姿百态

在中国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中,杜鹃所表达的情感意蕴是有所不同的,可以说是千姿百态。

1、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杜鹃意象

杜鹃,在《尔雅》、《禽经》、《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并详细解释,杜鹃鸟的神话主要有蜀望帝杜宇化杜鹃和谢豹传说两大类,其后杜鹃作为自然物或悲情意蕴的象征走入文人的视野,杜鹃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宋玉的《高唐赋》:“王雎鹂黄,正冥楚鸠,秭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当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①此后频繁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如杜牧《杜鹃》、《子规》;杜甫《杜鹃行》、《杜鹃》;陆游《杜宇》、《杜宇行》等。

(1)杜鹃与乡思离别愁绪

杜鹃的啼声“不如归去”,其声哀婉凄凉。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其鸣若云不如归去,故尤动离人之思”。思乡是因为漂泊羁旅的凄凉与忧伤之感,杜鹃的啼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听了沉醉于其中,而在外的游子漂泊无依的心更能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勾起游子深深的乡思愁。如范仲淹《越上闻子规》:“夜入翠烟啼,画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尤道不如归。”此诗以反衬的手法来咏杜鹃鸟,在充满鸟语花香的春天里,春光无限美好,但却闻杜鹃鸣“不如归去”,意思就是说如此美丽的风光还是抵挡不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虽然这首诗歌咏的是杜鹃鸟,但是所表达的却的是浓浓的乡思之情。听到杜鹃声感伤之感油然而生,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那种对归期的渴盼、以及欲归无路或永无归期的淡淡的忧愁。

杜鹃同时也蕴含了深深的离别愁绪,如白居易的《江上送客》:“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诗人自己没有都还还乡却要送走他人,深深的感慨和遗憾,浓厚的孤独与悲伤。杜鹃的啼声如哭如泣,哀婉悲凉,让人不经感伤。诗人在岸边送别朋友的时候听到杜鹃在啼叫,感触非常深,这首诗借杜鹃声声啼鸣来表达了送别友人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即将①王功绢. 《论唐诗中杜鹃意象及其情感蕴含》[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9卷第4期 第28页

分离是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这些诗歌中,杜鹃往往是诗人们用来抒发乡思离愁的对象,是一种未归的忧与送别的伤,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感伤之绪。

(2)杜鹃与难以排遣的冤屈之情

《四川通志》载:“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每春月间昼夜悲鸣,蜀人闻之曰:‘我闻帝魂也。’”龚姬正指出“老杜杜鹃诗模写鲍照。”①在杜甫的一些写杜鹃的诗歌中,使杜鹃意象与玄宗形象浑然一体,他的《杜鹃行》和《杜鹃》直接题咏杜鹃,完全将杜鹃写成了“怨鸟”的形象,在杜甫之后,杜鹃作为一种悲冤形象更多的被写入诗中。如北宋余靖的《子规》:“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韁惭自束,为尔忆家园。”这首诗借杜鹃的哀鸣来诉说诗人自己和他的朋友范仲淹政治上的冤屈。第一句诗人以杜鹃自喻,杜鹃啼声非常的悲伤,动人心弦,其间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冤屈,第二句表面上写杜鹃的生活环境,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当时所处的社会境遇,知音难寻,内心的愁苦和冤屈无处倾诉,内心十分的痛苦与煎熬。这首诗托物怀志,借杜鹃的哀鸣来表现自己的冤屈,用杜鹃声来引发诗人的“将干泪”“欲断魂”,从而以此来表现出诗人无处可消除的愁绪。

诗人们经常借杜鹃来咏怀,朱熹的《崇寿客舍夜闻子规啼》三首中分别用了“空山初夜闻子规”“空山中夜闻子规”“空山后夜闻子规”,短短三句,明确的表达了诗人自己遭受到谗言的诋毁之后内心难以抑制的愤恨和痛恨。

总之,文人墨客们托冤屈之情与杜鹃,借杜鹃来倾诉内心的愁苦,从而将内心积蓄已久的愤恨宣泄出来。

(3)杜鹃与忠君之情、亡国之恨

杜鹃在中国古代往往被看成是帝王或者是江山社稷的象征,在《蜀王本纪》中:“望帝去时子规鸟鸣,故蜀人悲子鹃也。”杜鹃的传说与望帝杜宇化鹃的传说有关,因此杜鹃鸟也常常被人们用来表达忠君报国的爱国之情与亡国的愤恨。如余靖的《子规》:“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韁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这首诗借杜鹃声声哀鸣来抒发诗人和好友范仲淹空有满腔的报国热情,但是却得不①倪其心、吴殴译注:《杜甫诗选译》[M],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第134页

到重用,不仅如此还遭到小人的陷害,多次被贬,颇有怀才不遇之感,表现了诗人满腔的悲愤。

在国破家亡之际,杜鹃意象的运用也比较多。比如在爱国诗人文天祥深忧南宋的亡国在即,但是却无法改变灭国的事实,因此诗人借杜鹃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悲痛与忧虑,在过梁门时感叹“回首惨啼鹃”(《过梁门》),初至燕都监狱的时候悲叹“空想啼鹃月掩关”,甚至还会“听着鹃啼泪满襟”,在燕都监狱被监禁一年之久的文天祥心中仍有“梦啼死血丹心破”的殉国之念。另外在其他的一些事中诗人也表达了他的深深爱国情和绵绵亡国痛,感伤旧时时事,苍凉凄怆,如《自叹》:“江上杜鹃空断魂”,《遣兴》:“杜鹃声破洛阳烟”等等。

在这些诗中,诗人借杜鹃啼声来抒发满腔的爱国以及国破家亡之后的伤感悲痛,杜鹃的啼声悲哀,就如同诗人们内心的情感,无限的伤感。

2、外国诗歌中的杜鹃意象

从时间上来看,外国诗歌中杜鹃意象的运用相对较中国晚,较早的记载是13世纪的《布谷之歌》:“夏天到,∕布谷唱。∕谷物发芽新草旺。∕树木绽新苞。∕布谷放声唱。∕„布谷唱得多欢畅。∕布谷、布谷,∕你不要停,∕你的歌声实在好。”(沈双译)

(1)杜鹃与理想、希望

华兹华斯的《致杜鹃》用杜鹃的啼声象征理想和希望,朦胧、飘忽而执着。在这首短诗里,诗人躺在草地上回思遐想,回忆起童年时期听到杜鹃的鸣叫,思绪放飞,仿佛又回到了金色的童年时代,伴着神秘的杜鹃声声再次进入曾经美好童年世界。所以诗人笔触的重点并不在杜鹃,而在于诗人听到杜鹃鸣叫时内心的感受。诗人听到杜鹃的叫声,便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O Cuckoo shall I call thee a Bird/Or but a Wandering Voice .”诗人听到杜鹃的叫声无疑是欣喜的,“Wandering”(飘忽不定)虽然是杜鹃作为鸟类的特性,但这里指的不是杜鹃本身,而是它的声音,从而使我们仿佛看到一只杜鹃在空中忽远、忽近、忽上、忽下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情景。诗的第四节,杜鹃进一步神秘化:“ No bird,but an invisible thing/A Voice,a mystery.”

这里,诗人把视觉、听觉糅合在一起的意象隐去,从而使杜鹃幻化成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影之物,乃无形之声,杜鹃这一意象平添一层神秘色彩,具有一种朦胧美。

接下来,杜鹃的形象进一步升华,此时杜鹃的境界更高:“ And thou wert stil a

hope, alove;/stil longed for, never Seen .”

这里杜鹃不在只是“神秘”了,而是从抽象意象“mystery”上升为感情的象征"A hope,a love".这里从最开始的神秘上升到理想和爱的层面,使杜鹃的形象升华到了最高境界。所代表的层次更高。

这首诗的结尾部分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 “Oh blessed Bird I The earth ve pace. /Again appears to be/an unsubstantial,faery place/That is fit home for thee!” 结尾部分表现出了诗人对理想的深切的渴望与希翼,历尽人生的坎坷起伏,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

从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杜鹃代表着理想与希望。正是因为杜鹃如此美妙的歌声,才让我们充满悲凉、辛酸、痛苦的凡尘人间变成美好的、充满爱和希望的天堂。

(2)杜鹃的“忧”

正因为杜鹃是一种候鸟,经常不筑巢,所以在西方,通常被视为是无家可归的象征,杜鹃的“忧”有着浓重的家园观念,在俄语诗歌中,杜鹃的忧源于无家的文化形象。俄历3月25是东正教圣母领报节以纪念圣母玛利亚领受上帝旨意:她将由圣灵感应而生耶稣,这一天鸟筑巢,姑娘不梳辫子。而杜鹃违背了禁令,擅自筑了巢,因而受到上帝的惩罚,无窝可居。在家园意识浓重的氛围中,杜鹃鸟无家可归的失落与凄凉也愈加凸显。①

杜鹃鸟在诗歌中也作为一种“忧伤”的意象出现, “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咕咕声,\如无家孤儿隐约的哭声„”(《忧郁症》)在这首诗中把杜鹃的啼声比喻为孤儿的哭声,孤儿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想象在远处传来婴孩无助而有哀伤的哭声,在那种宁静的环境中,让人感觉到无比的凄凉。

“森林中杜鹃鸟的呻吟声,\河对岸的哭声„\若是把心交给忧伤——\让泪水渗透。”(《忧伤》)在这首诗中,杜鹃的“忧伤”更是发挥到极致,“呻吟声”、“哭声”、“泪水”这一系列意象的组合将“忧伤”很好的烘托出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杜鹃的“呻吟”声在那种忧伤的氛围中也显得十分的凄凉,“呻吟”一般是痛苦的哀鸣,一股淡淡的忧愁从中溢出。

综上,杜鹃是一种“忧伤”的意象,在诗歌中,杜鹃无不体现着凄凉与伤感,杜鹃①莫韦姝:《杜鹃鸟在俄汉诗歌中幽与怨》[J],俄语学习,2010年05期 第36 页

意象与其它意象的组合,更是将杜鹃意象的“忧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3)杜鹃的“孤独之怨”

杜鹃鸟的怨源自于俄国的民间传说《布谷鸟的故事》:一位寡妇拉扯大四个孩子,有一次,母亲病得厉害,想要喝水,但他的四个孩子却置之不理,母亲哭诉自己就像可怜的布谷鸟,死了之后也会变成布谷鸟,后来她真的变成了一只布谷鸟,“寡妇孤母”的布谷鸟是孤立无援、无精神寄托的象征①,在俄语诗歌中,诗人常用杜鹃烘托主人公的孤单的心绪,一种淡淡的怨萦绕其间。 如阿赫马托娃以杜鹃自喻:“我活着,如同时钟内的杜鹃鸟,不嫉妒林子里的鸟儿们。”

“如同时钟内的”的杜鹃鸟是孤独的,被困在钟内,无法逃脱,失去了自由,“不嫉妒林子里的鸟儿们”只是她的一种心理慰藉,一种自我安慰,事实上,她还是孤独的,内心的孤独永远无法摆脱,孤独的心绪欲盖弥彰,杜鹃也有着对孤独的抱怨。

同样表达“孤独”心绪的和杜鹃鸟有关的诗歌还有:“孤单的布谷鸟,\为另一个春天忧伤。(《布谷鸟》)”“在孤单的布谷鸟阴郁的哀号声中,\忆起无法实现的理想——\顿时泪水盈眶。(《致屠格涅夫》)”。诗歌中杜鹃都是用“孤单的”“忧伤的”等词来加以修饰,“孤单的布谷鸟,为另一个春天忧伤”,这样就将孤单与杜鹃意象很好的结合起来。

综上,杜鹃鸟是孤独的,并因孤独而怨,诗人们借杜鹃来烘托主人公孤单的心绪。甚至有些诗歌用“孤单“修饰杜鹃,使杜鹃与“孤单”浑然一体。

(4)杜鹃与戴绿帽者之象征

从词源上来讲,cuckoo与cuckold应为同义词,Cuckoo一词源于古法语,中古英语词cokewold是这一现代英语cuckold的祖先,首先被记载在大约写于1250年的一个作品,这词据说与杜鹃鸟的生活习性有关。某些雌杜鹃把蛋下在其他鸟类的巢中,有巢中的鸟代为孵化并照料它们的幼鸟。这种寄生现象赋予了这种鸟“不忠实”的名声,并用cuckold来称呼戴绿帽的男人,他的妻子就像雌杜鹃一样离家在外游荡。该词有cocu“杜鹃”以及—ald这一表轻蔑的后缀组成。这词含有无助、蒙羞的意思。②

戴绿帽的男人常为人们讥讽的对象,这尤其见于早期的文学。最著名的是莎士比亚的《春之歌》:“„听杜鹃在每一株树上叫,∕把那娶了妻的男人讥笑;∕喀咕,∕咯咕!①

②莫韦姝:《杜鹃鸟在俄汉诗歌中幽与怨》[J],俄语学习, 2010年05期 第37 页 宋仁福:《杜鹃形象在汉英文化中的异同》[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卷第5期 第91页

咯咕!∕啊,可怕的声音!∕害得做丈夫的肉跳心惊。”(《爱的徒劳》第五幕第二场)

在这首诗歌中,杜鹃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现春天美丽的景色,二是通过用杜鹃(cuckoo)与带绿帽者(cuckold)的谐音关系,来表现当地人们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能更加凸显全诗的喜剧色彩。

综上,不仅是词源上,在诗歌中,杜鹃鸟也被赋予了“不忠实”的头衔,是戴绿帽者的象征。

(二)意象认知层次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对事物的认知深度和广度,以及通过意象表现出来的细致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①。

中国的思维方式是多向式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单向式思维。中国和西方国家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在抒情方式不相同,中国的诗歌中的杜鹃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缠绵悱恻,哀转回旋的。借杜鹃间接抒情,显得比较的含蓄、迂回渐进,西方诗歌中的杜鹃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热情奔放,大胆洒脱,潇洒自如的,感情表现的更加彻底与激烈。

比如说,中国宋代诗人翁卷所作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首诗写的是山原草木茂盛,杜鹃啼叫,细雨蒙蒙,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份了,农民们开始忙起来了,刚刚结束了养蚕采桑叶,又要开始插秧了。这首诗的前两句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这里杜鹃的啼叫声则被作为“啼春、报春”来讲,春雨蒙蒙,杜鹃鸣叫。这首诗虽要表达农人很忙,却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而是说闲人很少,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外国诗人布鲁斯的《致杜鹃》:“爱鸟,你的巢永绿,∕你的天永蓝,∕你的歌声没有悲痛,∕你的年里没有冬天。∕„„∕驾着欢乐的翅膀,∕让我同你一起飞去,∕一年一度来造访这个星球,∕我们是春天永久的伴侣。”这首的感情是热情奔放的,大胆直白的,把杜鹃比作爱鸟,看作是春天的伴侣,表达对杜鹃鸟的喜爱之情。那种喜爱之①杨正昕:《中西方诗歌的意象层次分析》[J],海外英语,2015年05期 第188页

情毫不保留,倾泄而出。

综上,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通常是借杜鹃来间接抒情,感情委婉含蓄。而外国诗歌则反之,多是直接抒情,感情奔放豪迈。

(三)意象表达方式的“正衬”与“反衬”

意象的情感表达方式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即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西方诗歌的杜鹃意象正衬多于中国诗歌,中国诗歌中杜鹃意象表现得较含蓄,多用反衬。比如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的《请你再说一遍吧》(葡萄牙十四行诗之

21):请说了一遍,再向我说一遍,∕说“我爱你!”即使那样一遍遍重复,∕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可是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那山谷和田野中,纵使清新的春天∕披着全身绿装降临、也不算完美无缺,∕要是她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爱,四周那么黑暗,耳边只听见∕惊悸的心声,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中,∕我嚷道:“再说一遍:我爱你!”谁嫌∕太多的星,即使每颗都在太空转动;∕太多的花,即使每朵洋溢着春意?∕说你爱我,你爱我,一声声敲着银钟!∕只是记住,还得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在这首诗歌中借布谷鸟的歌声来表达对爱人的爱,感情的热烈度逐渐加深,那种爱念越往后越发的强烈。

反衬则中国诗歌更加明显,比如诗人吴融的《子规》:“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诗人借杜鹃啼的传说并加以自己的想象,把遍山的红花说成是杜鹃啼血所染成的,使其更加形象,更富感染力。可是,这样一直悲鸣,又会有怎么样的结果呢?仍然是一片草熔盛,郁郁葱葱,苍翠欲滴,丝毫也不因子规悲伤的啼叫而生机退减。这首诗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向荣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冷漠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其中“他山”和“旧苑”两个意象对举,一热一冷,交相辉映,相互对比,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综上,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外国诗歌中杜鹃意象多用正衬,而反衬则中国古典诗歌更为突出。

(四)意象特征的“形上”与“形下”特色

“意”是主观,“象”是客观,“意”是目的,“象”是手段,“象”是作者为表达“意”

而精心选择的客观事物或景象①。中国杜鹃意象强调“意”,即“象外之象”,表现为“形上”的特色:西方更偏向于“象”的重复,更多为“形下”特色。

比如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在这首诗歌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欣喜之情,但又透着自已的悲凉及浓重的思乡之情,巧妙地运用了一字三叠与承接吟咏的手法,让人觉得婉转含蓄,一波三折。“象”即“子规鸟”,“意”即思想之情。所以这首诗的意象特征是形上路径。

外国的《布谷之歌》:“夏天到,∕布谷唱。∕谷物发芽新草旺。∕树木绽新苞。∕布谷放声唱。∕„布谷唱得多欢畅。∕布谷、布谷,∕你不要停,∕你的歌声实在好。”在这首诗歌中很明显的“布谷”反复的出现了多次,重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即“布谷”),更加强调意象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更多的表现为“形下”特色。在这首诗歌中通过不断的运用“布谷”这一意象,从而来表现出春天到来的喜悦,以此来达到传达“意”的目的。

结语

杜鹃这一意象无论是在中国诗歌还是在外国诗歌中都被广泛的运用,但不尽相同。中外诗歌中杜鹃意象的同主要表现在它们都与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异之处则主要表现在杜鹃意象内容的千姿百态、意象认知层次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意象表达方式的“正衬”与“反衬”、意象特征的“形上”与“形下”特色上。总之,杜鹃意象的在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中既有相通之处,也不同之处,各有千秋。无论是在意象内容上、意象层次还是意象特征上都各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辜正坤主编.世界名诗鉴赏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①李小平:《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10年01期 第227页

[3]张秉戌,张国臣主编.花鸟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

[4]莫韦姝,杜鹃鸟在俄汉诗歌中幽与怨[J].俄语学习,2010.5

[5]王功娟、樊倩倩,论唐诗中杜鹃意蕴的拓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第29卷4期.

[6]吴学良,略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杜鹃意象[J].六盘水师专学报,1995,第一期.

[7]刘洁,浅析中国诗词中的杜鹃意象[J].现代语文,2010,07期.

[8]董晓强,杜鹃意象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14.

[9]宋仁福、王成妃,杜鹃形象在汉英文化中的异同[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第6卷第5期.

[10]顾友泽,试论杜鹃诗意蕴的拓展及其影响[J].杜甫研究学刊,2005,第3期.

[11]杨正昕,中西方诗歌的意象层次分析[J].海外英语,2015,05期.

[12]李小平,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10,01期.


相关内容

  • 浅析王维诗歌中的感觉意象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浅析王维诗歌中的感觉意象 (1)后人常引用苏轼之言评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明其诗给人以显著的视觉效果. (2)"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 ...

  •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
  •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 内容提要: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以晦涩难懂为后人所铭记,多表现的是诗人的 心灵世界,正所谓言为心声.他的诗歌吸收了前人的多种写作手法,诗歌意象丰富.蜡烛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它正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也表现 ...

  • 浅析我国现代诗歌中的现代主义
  • 浅析我国现代诗歌中的现代主义 [摘要]现代派诗人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所表现的亲切感以及现代中外诗歌艺术某些相通的因素在他们心中所产生的共鸣是他们寻找和融会中外诗歌艺术方法,共同构建了我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基础.我国现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因素正是如此诞生的. [关键词]现代诗歌 现代派 现代主义 上世纪二三十 ...

  • 杜鹃枝上杜鹃啼
  • <杜鹃枝上杜鹃啼>备课指导 [自读导言]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他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又叫杜宇,因其声若"不如归",也叫子规.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 ...

  • 瞬间与永恒--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的时间意象
  • 中国电力教育 2007年管理论丛与教育研究专刊 瞬间与永恒--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的时间意象 崔俊媛'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河北沧州061001)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是一个诗歌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英国诗歌中经常出现时间的意象,诗人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自己对时问的认识,利用不同的 ...

  • 一切景语皆情语(生用)12.6
  • 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一.景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 ...

  • 诗歌常见的意象
  • 诗歌常见的意象 1. 明月 1).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寄托功名无成.岁月早逝的感伤. 王昌龄的<出塞> ...

  • 诗歌鉴赏的50个意象
  • 诗歌鉴赏的50个意象 期中考越来越近,你的诗歌鉴赏准备的怎么样了? 为了让小伙伴们能在期中考试考个好成绩,东方君给大家整理了诗歌鉴赏中常见的100个意象: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 ...

  •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学习目标 1.积累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2.积累读诗的一般方法. 3. 意象和意境. 考查特点: 1.多是唐诗宋词:(语料选用) 2.客观题变主观题:(考查形式) 3.鉴赏形象和表达技巧:(考点落实) 4.注重理解与表述.(训练方向) 教学过程 一.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1.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