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火之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怒发冲冠、不足为奇、欣喜若狂、无稽之谈等词的意思,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看看富来克林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科学问题的?,从而掌握解决科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初步领会烘托的写作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富来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仔细阅读课文,看看富来克林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科学问题的?从而掌握解决科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多角度阅读课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富来克林的品质,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 读书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
上帝的怒火 谜团 大胆推测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雷电交加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普普通通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3、围绕课文内容,试着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4、学生练说后师生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中的词语十分丰富,积累词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灵活运用。这里安排的说话训练,一方面盘活这些词语,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回忆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复述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重点、读中感悟
1、浏览课文,想一想揭开雷暴秘密容易不容易?
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写出体会。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下面我们开始交流,交流时可以先读一读有关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其他同学如果有自己的见解及时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段交流方法的要求十分重要,避免了课堂上的一些不必要的重复,避免了学生漫无边际的放羊式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
预设:前后联系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我从这句话感受到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不容易。“„啪‟的一声”和“手臂一阵发麻”告诉我们富兰克林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是十分危险的。 文章还有没有地方告诉我们“风筝实验”是危险的?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大叔劈成两半。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树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
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好不好?(生齐读)你想说什么?
富兰克林真是太勇敢了。事实上,他应该知道“风筝实验”十分危险,但为了自己的推测,为了真理,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他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实验。
预设二:推敲词句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你、感受到了想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
我从“一直”这个词语感受到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因为“一直”说明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想改变人们的观念是很不容易
的。
“一直”和“长期以来”都是说时间很长,说明18世纪以前人们在心理上完全认可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富兰克林要揭开雷暴的秘密需要极大的勇气。
……
我还从“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中的“才”字感受到解开雷暴之谜的艰难。看来,以前也有许多科学家试图揭开雷暴之谜,可都没有成功,所以说“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我从“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中的“欣喜若狂”感受到解开雷暴之谜的艰难……
我从“„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中的“震惊”感受到雷暴之谜的艰难…… 预设三:放飞想象
(一)我们来看一看课文前面的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学生想象雷暴的可怕。)
(二)“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什么是“冷嘲热讽”?
冷嘲热讽就是言语十分尖刻的嘲笑和讽刺。
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四:虚心涵咏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
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这几句话,从这里能感受到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不容易吗?
我丛“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感受到天气十分恶劣,让人感到可怕。在这样的环境中做“风筝实验”的确不容易。
“一只风筝”、“一根铁丝”、 “麻绳”、“一段丝带”、“一把铜钥匙”这些材料看似平常,但每一个都发挥各自的作用,看来富兰克林在实验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考虑得十分周密。由此可以看出富兰克林进行风筝实验很不容易。
4、引导学生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在富兰克林怀疑雷暴是天火的时候,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富兰克林想
_______。”而“在富兰克林揭开雷暴只不过是普通的放电现象的时候,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富兰克林想_______。”
从刚才的交流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
【设计意图】:默读是阅读的基本形式,在默读中学生全身心浸润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自然读得投入,读得深入,体会得深刻。也只有让学生经历扎扎实实的静思默想,才能迸发出个性的火花。学生小组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引导、指导,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让学生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三、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1、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课文录音再次回到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之中。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凝神静听。
3、学生对照板书,练习复述。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设计意图】:听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整体回顾的时空,同时还可以让课文内容整个儿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可以促进学生具体、生动地复述课文。]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片断,填空。
1、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中国人则把它称为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1)将片断中的横线部分补充完整。
(2)为什么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请说出两点理由。
2.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骤然: 欣喜若狂:
(2)从划线句子中,我体会到:
(3)富兰克林为什么会如此高兴?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拓展。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
3、阅读《富兰克林传》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科学实验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献身科学……
19天火之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怒发冲冠、不足为奇、欣喜若狂、无稽之谈等词的意思,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看看富来克林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科学问题的?,从而掌握解决科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初步领会烘托的写作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富来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仔细阅读课文,看看富来克林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科学问题的?从而掌握解决科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多角度阅读课文,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富来克林的品质,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 读书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
上帝的怒火 谜团 大胆推测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雷电交加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普普通通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3、围绕课文内容,试着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4、学生练说后师生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中的词语十分丰富,积累词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灵活运用。这里安排的说话训练,一方面盘活这些词语,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回忆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复述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重点、读中感悟
1、浏览课文,想一想揭开雷暴秘密容易不容易?
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写出体会。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下面我们开始交流,交流时可以先读一读有关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其他同学如果有自己的见解及时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段交流方法的要求十分重要,避免了课堂上的一些不必要的重复,避免了学生漫无边际的放羊式的交流,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
预设:前后联系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我从这句话感受到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不容易。“„啪‟的一声”和“手臂一阵发麻”告诉我们富兰克林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是十分危险的。 文章还有没有地方告诉我们“风筝实验”是危险的?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大叔劈成两半。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树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
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好不好?(生齐读)你想说什么?
富兰克林真是太勇敢了。事实上,他应该知道“风筝实验”十分危险,但为了自己的推测,为了真理,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他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实验。
预设二:推敲词句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你、感受到了想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
我从“一直”这个词语感受到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因为“一直”说明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想改变人们的观念是很不容易
的。
“一直”和“长期以来”都是说时间很长,说明18世纪以前人们在心理上完全认可雷暴是种可怕的东西,富兰克林要揭开雷暴的秘密需要极大的勇气。
……
我还从“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中的“才”字感受到解开雷暴之谜的艰难。看来,以前也有许多科学家试图揭开雷暴之谜,可都没有成功,所以说“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我从“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中的“欣喜若狂”感受到解开雷暴之谜的艰难……
我从“„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中的“震惊”感受到雷暴之谜的艰难…… 预设三:放飞想象
(一)我们来看一看课文前面的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学生想象雷暴的可怕。)
(二)“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什么是“冷嘲热讽”?
冷嘲热讽就是言语十分尖刻的嘲笑和讽刺。
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四:虚心涵咏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
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这几句话,从这里能感受到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不容易吗?
我丛“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感受到天气十分恶劣,让人感到可怕。在这样的环境中做“风筝实验”的确不容易。
“一只风筝”、“一根铁丝”、 “麻绳”、“一段丝带”、“一把铜钥匙”这些材料看似平常,但每一个都发挥各自的作用,看来富兰克林在实验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考虑得十分周密。由此可以看出富兰克林进行风筝实验很不容易。
4、引导学生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在富兰克林怀疑雷暴是天火的时候,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富兰克林想
_______。”而“在富兰克林揭开雷暴只不过是普通的放电现象的时候,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富兰克林想_______。”
从刚才的交流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
【设计意图】:默读是阅读的基本形式,在默读中学生全身心浸润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自然读得投入,读得深入,体会得深刻。也只有让学生经历扎扎实实的静思默想,才能迸发出个性的火花。学生小组交流的过程完全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师跟着学生走,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研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努力使课堂成为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引导、指导,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让学生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三、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1、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跟着课文录音再次回到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之中。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凝神静听。
3、学生对照板书,练习复述。
4、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设计意图】:听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整体回顾的时空,同时还可以让课文内容整个儿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可以促进学生具体、生动地复述课文。]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片断,填空。
1、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中国人则把它称为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1)将片断中的横线部分补充完整。
(2)为什么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请说出两点理由。
2.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骤然: 欣喜若狂:
(2)从划线句子中,我体会到:
(3)富兰克林为什么会如此高兴?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拓展。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
3、阅读《富兰克林传》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科学实验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献身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