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的_意义障碍_及消除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9镒第5期2008年10月

JournalofHuaibeiCoalIndustryTeachersCollege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Vot.29No.5

Oct.2008

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的“意义障碍"及消除

王丽秋1,张晓峦2

(1.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2.全国妇联,北京100730)

摘要: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的“意义障碍”主要表现为:诚信意识缺乏、诚信情枣淡泊;诫信观念缺失、诚信情感肤浅;诫信认知偏差,诚信情感扭曲等诸种形态。宜采取营造诚信环境,增强中学生的诫信意识,丰富中学生的诚信情感;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化中学生的诚信情感;实施诚信评价、强化中学生的诚信信念、升华中学生的诚信情感等措施,促进中学生诫信信念的确立和诚信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中学生;诚信信念;“意义障碍”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34(2008)05—0146—04

在诚信教育中,明显的问题是中学生言行脱节现象,虽然他们掌握了诚信知识,但不诚信的

行为却随处可见,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诚信信念,

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的“意义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诚信意识缺乏,诚信情感淡泊

调查显示,一些中学生诚信意识缺乏,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诚信现象熟视无睹:调查中,认为警察不在,亮红灯时过马路并非不诚

因此,诚信信念的形成是诚信教育与诚信品德培

养的关键。在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的过程中,“意义障碍”不容忽视。“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

脑中所存在的某些观念阻碍着他们对道德要求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使其转化为个人信念的心

理因素。”【-1为促进中学生诚信信念的形成,须对

信的占13.4%;别人考试作弊,自己装作看不见

并非不诚信的占6.9%。也有的中学生认为只要

事出有因,就可以不讲诚信:调查中,认为别人作弊了,自己就作弊的占18.1%;家长不许上网,要上网就要欺骗家长的占11.7%。凡此,皆诚信意

识缺乏的表现。

由于诚信意识缺乏,对自己或他人的不诚信

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意义障碍”的表现和消除措施进行探讨。

一、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意义障碍”的表现

我们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对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个别访谈的问题是:“请谈谈你有不诚信的行为吗?其原因是什么?”;问卷调查的题目是“请谈谈你对诚信的态度”。走访了淮

北市的几所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部分学生,向

行为缺乏相应的情感,漠然视之、置若罔闻:调查、中,认为别人的不诚信行为与自己无关的占6.5%;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自己诚信与否无关

紧要的占3.7%。

这些学校发放问卷800份(高中生350份、初中生450份),回收有效问卷778份(高中生342份、初中生436份),要求被调查的中学生采取多项选

择的方式作答。通过对调查材料的处理发现,中

收稿日期:2008一01—09

诚信意识缺乏、诚信情感淡泊,影响诚信知识的掌握与内化,直接影响诚信信念形成。

(二)诚信观念缺失,诚信情感肤浅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诚信的理解

基金项目:安徽省2007年教学研究项目。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人文意识培养师源性障碍消

除研究”(2007jy'xm303)

作者简介:1.王丽秋(1952一淮北人,全国妇联干部。

146

),女,安徽灵璧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授;2.张晓峦(1980一),女,安徽

万方数据 

只停留在浅层次或表面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概括或实践的升华,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观念。由于观念的缺失,出现了言行脱节和诚信的功利性现象:调查中,认为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应该遵守的学生占80.3%,但上体育课装病;逃课打游戏机;故意借钱不还等行为却屡见不鲜,这表明言行脱节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诚信的功利性现象亦很明显:认为讲诚信要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学生占32.1%;谁对我讲诚信,我就对他讲诚信的占48.5%。

诚信观念缺失,使这些中学生的诚信行为往往仅受简单的动机支配,表现出情感的肤浅性和

诚信行为的情境性;同时,对别人的诚信行为也很难理性地审视:调查中,持自己不作弊是怕被

发现、被惩罚的占18.8%;认为别人拾金不昧是为了受表扬或为了品德加分的占16.4%。

诚信观念缺失,诚信情感肤浅,使中学生难以产生实践诚信行为和确立诚信信念动机,直接制约诚信信念形成。

(三)诚信认知偏差,诚信情感扭曲

由于社会腐败现象、道德滑坡等不良社会刺激和中学生青春期特有的逆反心理等因素的影

响,不少中学生诚信认知出现了偏差。诚信认知

偏差在中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认知偏狭和反向认知。认知偏狭是一些中学生根据社会生活

中的一些不诚信现象,以偏概全地认为现实生

活中无诚信可言:调查中,认为在自己的周围充

满谎言的占15.6%,认为谁讲诚信谁吃亏的占

17.3%;反向认知是少数中学生由于逆反心理对某些要求或现象反过来认知的倾向:调查中,

认为越是提倡诚信越说明大家不讲诚信的占8.2%;认为提倡诚信是要求别人的,自己未必

讲诚信的占7.5%。

伴随着诚信认知上的偏差,中学生的诚信情感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调查中,认为不说谎话

就办不成大事的占12.5%;认为生活在谎言中的人没有必要讲诚信的占5.0%。

诚信认知偏差、诚信情感扭曲是制约中学生

诚信信念形成的主要认知与情感障碍。

二、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意义障碍”的消除

为促进中学生诚信信念的形成,首先要帮助

万 

方数据他们消除“意义障碍”,使其能够真正领会道德要求并逐步形成道德信念。针对“意义障碍”的表现,宜采取如下消除措施:

(一)营造诚信环境,增强中学生的诚信意识,丰富中学生的诚信情感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敏感好奇,求知欲强、识别力差,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说明了营造诚信环境的重要性。营造诚信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校园和家庭等诚信环境的营造,其中社会诚信环境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只有大环境真正净化了,小环境的污染源才会切断,正本清源至关重要。当然,一个个具体的小环境是组成社会大环境的细胞,所以校园和家庭环境的净化也起到清理社会垃圾的作用,不可偏废。

1.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首先要弘扬诚信文化。社会整体诚信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诚信文化失落,讲信用的人被认

为是傻子;讲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是不现实、无

能;而不守信用的被认为能干、会办事等怪现象却大行其道。诚信文化对人的意识与行为起着引导、

规范、评价的作用,为诚信信念的形成积淀丰富的

底蕴。弘扬诚信文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吸取我

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诚信作为一种美德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自古以来崇尚诚信,“以四教:文、行、

忠、信。”(《论语・述而》);“信,国之宝也。”(《左

传》);“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苟子.议兵》);“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篇》)……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把诚信作为修身、为政、交友等都不可缺少的美德,这在今天仍然有着十

分积极的意义。

其次要建设诚信政府。“政府诚信是政府存在

的根本,也是社会诚信的定心盘。政府诚信动摇,社会诚信也会随之动摇。”12]目前发生的许多政府

诚信问题,诸如腐败、滥用权力等都在动摇着社会诚信的根基,淡薄着人们的诚信意识。建设诚信政

府,把道德诚信变为制度诚信,确保政府诚信于

民,是营造社会诚信大环境的关键。

再次倡导公民诚信。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十大规范,为公民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人人从自身做起,人人注重修身,个人诚信风貌的彻底改观,

147

必然会推动社会诚信大环境的真正形成。

2.校园和家庭诚信环境的营造

尽管社会诚信大环境的营造会为校园和家庭诚信环境的营造提供条件与背景,但是校园和家

庭诚信环境的营造依然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

(1)营造校园诚信环境

首先要形成讲诚信的校风。由于校园是教育

场所,其教育活动和行为都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只要形成“诚信为立人之道”的教育理念和坚持将“言行一致,诚心诚意,言而有信”作为行为规范,讲诚信的校风比讲诚信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要

容易得多。其次要加强教师群体的诚信道德建

设。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群体的诚信

风貌必然是校园诚信环境中的最核心的环境,也

必然是校园诚信环境营造的着力点。

(2)营造家庭诚信环境

首先要营造诚信的家庭氛围。由于亲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家庭诚信氛围的形成相对来说比

较容易,但是由于社会不良环境如道德滑坡、价值观念扭曲等的影响,一些家庭出现了天伦诚信缺失、婚姻诚信危机的现象,使家庭的诚信氛

围出现了阴霾,这对中学生诚信信念的形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家庭要花大力气营造良好的家庭诚信氛围。其次要注重家长的诚信

实践。由于亲子关系,家长的诚信行为,更容易

使中学生相信其行为的真实性、坚定中学生实践诚信行为的必要性,这对中学生诚信信念的

形成非常重要。

诚信环境的营造,可使中学生潜移默化、耳

濡目染地接受诫信教育与熏陶;积累诚信知识

与规范,从而增强诚信意识、丰富诚信情感,这是帮助中学生消除“意义障碍”,形成诚信信念的基础。

(二)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化中学生的诚信情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千教万教教人

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

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紧接着,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通知》。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在社

148

万 

方数据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社会转型期,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教育的效果如何呢?可以说收效甚微。诚信教育仍须加强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怎样加强。

1.确定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诚信教育不是单纯的诚信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认知和情感的深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信念,诚信的品德才能稳定形成。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要求诚信的情境中,才能激发思

想交锋、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提高自己对诚信品德的判断和实践能力。“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

动131就是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注脚。

2.让学生面临真实的诚信问题

诚信教育重在感悟与体验,感悟是认知升华的基础,体验,是情感深化的关键。怎样促进中学生感悟与体验呢?就需要让中学生面临真实的诚

信问题,引发自我的内心冲突,在冲突中感悟与体验。而在传统教育中,往往运用虚拟情境进行诚信教育,如道德两难故事、精心设计的诚信情

境,学生觉得在这种情境下只需知道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就行了,并

不觉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因此,把诚信教育当作学知识,学是一回事,信和不信、做和不做是另

一回事,由于缺乏感悟与体验,无法确立诚信信念和形成诚信品德。当中学生面临真实的道德问

题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其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

律和个别差异,进行适当引导和评价,促进其感

悟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化诚信

情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习惯

魏书生曾说过,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诚信

本身并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它总是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表现出来,如和周围

的人的相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等行为中皆可反映出学生的诚信品质。因此学生良

好的诚信习惯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有效的监督、调控形成的。

在诚信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面临真

实诚信问题的感悟与体验以及良好诚信习惯的养成,必然会提高中学生的诚信认知水平,深化中学生的诚信情感。

(下转第161页)

合起来,构成大学德育完整的“教育链”。志愿者行动、募捐行动、社会考察、社区服务、个别帮扶、

青春创业等等,网络背景下的德育同样不能或缺的还是道德实践。

4.他律自律、参与合作的主体化策略

舆论氛围。自律与他律在合作基础上实现网络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

辅导员的职能开始由现实世界扩展到网络世

界;学校建设的任务扩大到虚拟世界网络软环境。基于网络和信息化的大学德育并非是对这片

充满着自由民主空气的虚拟世界的全面接管抑或

网上组织基本上是“自组织”,网络媒体大体

上是“自媒体”。它既有自由发挥、自由创造、自主

简单占领,在我们尝试介入其中并积极利用的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牢牢记住学生主体这一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网络亚文化非主流表情正在90后中占据主流.[EB/OL】.[2008—3—5】.http://new¥.xlnhuanet.corn/it/2008

—03/05/contenL7724324_2.htm.

建构、民主参与之利,也有虚假错误信息泛滥、无政府主义化、个人主义膨胀、社会责任缺失、人格

心理异化、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沉溺等等之弊。

积极管理和正确引导仍然是必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大网络法律规范的宣传教育,制定校园网络公约规范,形成有效的网络“他律”体系。现代教育民主思想显然包括了现代网络自身和

由其推动的学校管理民主、教育教学民主。因此,

[2】张瑜.试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演变【J】.思想教育导刊,2007(12).

【3】张瑜.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42—47.

网络自律必须发挥网络管理员、BBS站务、版主、博主以及骨干网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作

用。自主建立网上网下自律协作组织,参与建立

网络管理制度和建设一系列监管约束技术环境,并依靠他们的理性与自觉,形成自律意识和自律

责任编校刘正花

(上接第148页)2.中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实施与内化为了有效地实施中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必须建立相应的、完善的激励机制,从加强外部监督和评价人手,不断地强化中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而内化诚信规范、日积月累地养成诚信习惯。一旦诚信

规范内化为中学生的内在需要、意愿;诚信行为养成了良好的诚信习惯,中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监控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中学生的诚

(三)实施诚信评价。强化中学生的诚信信念。升华中学生的诚信情感

实施诚信评价,一方面有助于中学生进一步理解诚信要求与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强化中学生

的诚信行为、消除负面行为。这些都有利于强化

中学生的诚信信念。升华中学生的诚信情感,促

进中学生诚信品德形成。

1.建立适合中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诚信教育要回归生活,这是建立中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依据。据此,中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主要由学习行为的诚信评价(主要包括作业、考试、课堂行为、竞争与合作行为等二级指标),日常生活行为的诚信评价(主要包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社会日常公德等二级指标).人际关系行为的诚信评价(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等二级指标)等构成。二级指标又由具体的行为构成,行为根据诚信程度的差异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这就构成了中学生较完整的诚信评价体系。

信信念将会确立,诚信情感将会进一步升华,良好的诚信品德也就形成和稳固了。

参考文献:

【1】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34:179.

【2】谢光勇.社会转型期诚信危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3.

【3】宋永璐,王法锋.主动——学校德育的开始[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5(7).

责任编校刘正花

161

万方数据 

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的"意义障碍"及消除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丽秋, 张晓峦

王丽秋(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张晓峦(全国妇联,北京,100730)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8,29(5)

参考文献(3条)

1. 李铮;姚本先 心理学新论 20042. 谢光勇 社会转型期诚信危机研究 2005

3. 宋永璐;王法锋 主动--学校德育的开始[期刊论文]-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 2005(07)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mtsfxyxb-zxshkxb200805036.aspx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9镒第5期2008年10月

JournalofHuaibeiCoalIndustryTeachersCollege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Vot.29No.5

Oct.2008

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的“意义障碍"及消除

王丽秋1,张晓峦2

(1.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2.全国妇联,北京100730)

摘要: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的“意义障碍”主要表现为:诚信意识缺乏、诚信情枣淡泊;诫信观念缺失、诚信情感肤浅;诫信认知偏差,诚信情感扭曲等诸种形态。宜采取营造诚信环境,增强中学生的诫信意识,丰富中学生的诚信情感;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化中学生的诚信情感;实施诚信评价、强化中学生的诚信信念、升华中学生的诚信情感等措施,促进中学生诫信信念的确立和诚信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中学生;诚信信念;“意义障碍”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34(2008)05—0146—04

在诚信教育中,明显的问题是中学生言行脱节现象,虽然他们掌握了诚信知识,但不诚信的

行为却随处可见,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诚信信念,

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的“意义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诚信意识缺乏,诚信情感淡泊

调查显示,一些中学生诚信意识缺乏,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诚信现象熟视无睹:调查中,认为警察不在,亮红灯时过马路并非不诚

因此,诚信信念的形成是诚信教育与诚信品德培

养的关键。在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的过程中,“意义障碍”不容忽视。“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

脑中所存在的某些观念阻碍着他们对道德要求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使其转化为个人信念的心

理因素。”【-1为促进中学生诚信信念的形成,须对

信的占13.4%;别人考试作弊,自己装作看不见

并非不诚信的占6.9%。也有的中学生认为只要

事出有因,就可以不讲诚信:调查中,认为别人作弊了,自己就作弊的占18.1%;家长不许上网,要上网就要欺骗家长的占11.7%。凡此,皆诚信意

识缺乏的表现。

由于诚信意识缺乏,对自己或他人的不诚信

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意义障碍”的表现和消除措施进行探讨。

一、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意义障碍”的表现

我们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对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个别访谈的问题是:“请谈谈你有不诚信的行为吗?其原因是什么?”;问卷调查的题目是“请谈谈你对诚信的态度”。走访了淮

北市的几所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部分学生,向

行为缺乏相应的情感,漠然视之、置若罔闻:调查、中,认为别人的不诚信行为与自己无关的占6.5%;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自己诚信与否无关

紧要的占3.7%。

这些学校发放问卷800份(高中生350份、初中生450份),回收有效问卷778份(高中生342份、初中生436份),要求被调查的中学生采取多项选

择的方式作答。通过对调查材料的处理发现,中

收稿日期:2008一01—09

诚信意识缺乏、诚信情感淡泊,影响诚信知识的掌握与内化,直接影响诚信信念形成。

(二)诚信观念缺失,诚信情感肤浅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诚信的理解

基金项目:安徽省2007年教学研究项目。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人文意识培养师源性障碍消

除研究”(2007jy'xm303)

作者简介:1.王丽秋(1952一淮北人,全国妇联干部。

146

),女,安徽灵璧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授;2.张晓峦(1980一),女,安徽

万方数据 

只停留在浅层次或表面的认识上,缺乏理性的概括或实践的升华,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观念。由于观念的缺失,出现了言行脱节和诚信的功利性现象:调查中,认为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应该遵守的学生占80.3%,但上体育课装病;逃课打游戏机;故意借钱不还等行为却屡见不鲜,这表明言行脱节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诚信的功利性现象亦很明显:认为讲诚信要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的学生占32.1%;谁对我讲诚信,我就对他讲诚信的占48.5%。

诚信观念缺失,使这些中学生的诚信行为往往仅受简单的动机支配,表现出情感的肤浅性和

诚信行为的情境性;同时,对别人的诚信行为也很难理性地审视:调查中,持自己不作弊是怕被

发现、被惩罚的占18.8%;认为别人拾金不昧是为了受表扬或为了品德加分的占16.4%。

诚信观念缺失,诚信情感肤浅,使中学生难以产生实践诚信行为和确立诚信信念动机,直接制约诚信信念形成。

(三)诚信认知偏差,诚信情感扭曲

由于社会腐败现象、道德滑坡等不良社会刺激和中学生青春期特有的逆反心理等因素的影

响,不少中学生诚信认知出现了偏差。诚信认知

偏差在中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认知偏狭和反向认知。认知偏狭是一些中学生根据社会生活

中的一些不诚信现象,以偏概全地认为现实生

活中无诚信可言:调查中,认为在自己的周围充

满谎言的占15.6%,认为谁讲诚信谁吃亏的占

17.3%;反向认知是少数中学生由于逆反心理对某些要求或现象反过来认知的倾向:调查中,

认为越是提倡诚信越说明大家不讲诚信的占8.2%;认为提倡诚信是要求别人的,自己未必

讲诚信的占7.5%。

伴随着诚信认知上的偏差,中学生的诚信情感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调查中,认为不说谎话

就办不成大事的占12.5%;认为生活在谎言中的人没有必要讲诚信的占5.0%。

诚信认知偏差、诚信情感扭曲是制约中学生

诚信信念形成的主要认知与情感障碍。

二、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意义障碍”的消除

为促进中学生诚信信念的形成,首先要帮助

万 

方数据他们消除“意义障碍”,使其能够真正领会道德要求并逐步形成道德信念。针对“意义障碍”的表现,宜采取如下消除措施:

(一)营造诚信环境,增强中学生的诚信意识,丰富中学生的诚信情感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敏感好奇,求知欲强、识别力差,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说明了营造诚信环境的重要性。营造诚信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校园和家庭等诚信环境的营造,其中社会诚信环境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只有大环境真正净化了,小环境的污染源才会切断,正本清源至关重要。当然,一个个具体的小环境是组成社会大环境的细胞,所以校园和家庭环境的净化也起到清理社会垃圾的作用,不可偏废。

1.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首先要弘扬诚信文化。社会整体诚信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诚信文化失落,讲信用的人被认

为是傻子;讲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是不现实、无

能;而不守信用的被认为能干、会办事等怪现象却大行其道。诚信文化对人的意识与行为起着引导、

规范、评价的作用,为诚信信念的形成积淀丰富的

底蕴。弘扬诚信文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吸取我

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诚信作为一种美德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自古以来崇尚诚信,“以四教:文、行、

忠、信。”(《论语・述而》);“信,国之宝也。”(《左

传》);“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苟子.议兵》);“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篇》)……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把诚信作为修身、为政、交友等都不可缺少的美德,这在今天仍然有着十

分积极的意义。

其次要建设诚信政府。“政府诚信是政府存在

的根本,也是社会诚信的定心盘。政府诚信动摇,社会诚信也会随之动摇。”12]目前发生的许多政府

诚信问题,诸如腐败、滥用权力等都在动摇着社会诚信的根基,淡薄着人们的诚信意识。建设诚信政

府,把道德诚信变为制度诚信,确保政府诚信于

民,是营造社会诚信大环境的关键。

再次倡导公民诚信。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十大规范,为公民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人人从自身做起,人人注重修身,个人诚信风貌的彻底改观,

147

必然会推动社会诚信大环境的真正形成。

2.校园和家庭诚信环境的营造

尽管社会诚信大环境的营造会为校园和家庭诚信环境的营造提供条件与背景,但是校园和家

庭诚信环境的营造依然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

(1)营造校园诚信环境

首先要形成讲诚信的校风。由于校园是教育

场所,其教育活动和行为都具有很强的规范性,

只要形成“诚信为立人之道”的教育理念和坚持将“言行一致,诚心诚意,言而有信”作为行为规范,讲诚信的校风比讲诚信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要

容易得多。其次要加强教师群体的诚信道德建

设。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群体的诚信

风貌必然是校园诚信环境中的最核心的环境,也

必然是校园诚信环境营造的着力点。

(2)营造家庭诚信环境

首先要营造诚信的家庭氛围。由于亲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家庭诚信氛围的形成相对来说比

较容易,但是由于社会不良环境如道德滑坡、价值观念扭曲等的影响,一些家庭出现了天伦诚信缺失、婚姻诚信危机的现象,使家庭的诚信氛

围出现了阴霾,这对中学生诚信信念的形成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家庭要花大力气营造良好的家庭诚信氛围。其次要注重家长的诚信

实践。由于亲子关系,家长的诚信行为,更容易

使中学生相信其行为的真实性、坚定中学生实践诚信行为的必要性,这对中学生诚信信念的

形成非常重要。

诚信环境的营造,可使中学生潜移默化、耳

濡目染地接受诫信教育与熏陶;积累诚信知识

与规范,从而增强诚信意识、丰富诚信情感,这是帮助中学生消除“意义障碍”,形成诚信信念的基础。

(二)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化中学生的诚信情感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说过,千教万教教人

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

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紧接着,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通知》。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在社

148

万 

方数据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社会转型期,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教育的效果如何呢?可以说收效甚微。诚信教育仍须加强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怎样加强。

1.确定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诚信教育不是单纯的诚信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认知和情感的深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信念,诚信的品德才能稳定形成。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要求诚信的情境中,才能激发思

想交锋、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提高自己对诚信品德的判断和实践能力。“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

动131就是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注脚。

2.让学生面临真实的诚信问题

诚信教育重在感悟与体验,感悟是认知升华的基础,体验,是情感深化的关键。怎样促进中学生感悟与体验呢?就需要让中学生面临真实的诚

信问题,引发自我的内心冲突,在冲突中感悟与体验。而在传统教育中,往往运用虚拟情境进行诚信教育,如道德两难故事、精心设计的诚信情

境,学生觉得在这种情境下只需知道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就行了,并

不觉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因此,把诚信教育当作学知识,学是一回事,信和不信、做和不做是另

一回事,由于缺乏感悟与体验,无法确立诚信信念和形成诚信品德。当中学生面临真实的道德问

题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其年龄特点、认知发展规

律和个别差异,进行适当引导和评价,促进其感

悟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化诚信

情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诚信习惯

魏书生曾说过,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诚信

本身并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它总是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表现出来,如和周围

的人的相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等行为中皆可反映出学生的诚信品质。因此学生良

好的诚信习惯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有效的监督、调控形成的。

在诚信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面临真

实诚信问题的感悟与体验以及良好诚信习惯的养成,必然会提高中学生的诚信认知水平,深化中学生的诚信情感。

(下转第161页)

合起来,构成大学德育完整的“教育链”。志愿者行动、募捐行动、社会考察、社区服务、个别帮扶、

青春创业等等,网络背景下的德育同样不能或缺的还是道德实践。

4.他律自律、参与合作的主体化策略

舆论氛围。自律与他律在合作基础上实现网络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

辅导员的职能开始由现实世界扩展到网络世

界;学校建设的任务扩大到虚拟世界网络软环境。基于网络和信息化的大学德育并非是对这片

充满着自由民主空气的虚拟世界的全面接管抑或

网上组织基本上是“自组织”,网络媒体大体

上是“自媒体”。它既有自由发挥、自由创造、自主

简单占领,在我们尝试介入其中并积极利用的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牢牢记住学生主体这一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网络亚文化非主流表情正在90后中占据主流.[EB/OL】.[2008—3—5】.http://new¥.xlnhuanet.corn/it/2008

—03/05/contenL7724324_2.htm.

建构、民主参与之利,也有虚假错误信息泛滥、无政府主义化、个人主义膨胀、社会责任缺失、人格

心理异化、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沉溺等等之弊。

积极管理和正确引导仍然是必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大网络法律规范的宣传教育,制定校园网络公约规范,形成有效的网络“他律”体系。现代教育民主思想显然包括了现代网络自身和

由其推动的学校管理民主、教育教学民主。因此,

[2】张瑜.试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演变【J】.思想教育导刊,2007(12).

【3】张瑜.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42—47.

网络自律必须发挥网络管理员、BBS站务、版主、博主以及骨干网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作

用。自主建立网上网下自律协作组织,参与建立

网络管理制度和建设一系列监管约束技术环境,并依靠他们的理性与自觉,形成自律意识和自律

责任编校刘正花

(上接第148页)2.中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实施与内化为了有效地实施中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必须建立相应的、完善的激励机制,从加强外部监督和评价人手,不断地强化中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而内化诚信规范、日积月累地养成诚信习惯。一旦诚信

规范内化为中学生的内在需要、意愿;诚信行为养成了良好的诚信习惯,中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监控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中学生的诚

(三)实施诚信评价。强化中学生的诚信信念。升华中学生的诚信情感

实施诚信评价,一方面有助于中学生进一步理解诚信要求与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强化中学生

的诚信行为、消除负面行为。这些都有利于强化

中学生的诚信信念。升华中学生的诚信情感,促

进中学生诚信品德形成。

1.建立适合中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诚信教育要回归生活,这是建立中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依据。据此,中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主要由学习行为的诚信评价(主要包括作业、考试、课堂行为、竞争与合作行为等二级指标),日常生活行为的诚信评价(主要包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社会日常公德等二级指标).人际关系行为的诚信评价(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等二级指标)等构成。二级指标又由具体的行为构成,行为根据诚信程度的差异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这就构成了中学生较完整的诚信评价体系。

信信念将会确立,诚信情感将会进一步升华,良好的诚信品德也就形成和稳固了。

参考文献:

【1】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34:179.

【2】谢光勇.社会转型期诚信危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3.

【3】宋永璐,王法锋.主动——学校德育的开始[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5(7).

责任编校刘正花

161

万方数据 

中学生诚信信念形成中的"意义障碍"及消除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丽秋, 张晓峦

王丽秋(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张晓峦(全国妇联,北京,100730)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8,29(5)

参考文献(3条)

1. 李铮;姚本先 心理学新论 20042. 谢光勇 社会转型期诚信危机研究 2005

3. 宋永璐;王法锋 主动--学校德育的开始[期刊论文]-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 2005(07)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mtsfxyxb-zxshkxb200805036.aspx


相关内容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总结
  • 2016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 本学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了国家.省.市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 ,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g ...

  • 2行为治疗
  • 行为治疗 [概述]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由于学派理论甚多,它的种类名称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以下择其要简作介绍. [理论背景] 以实验心理学及心理学中行为学派的理论和观点为基础 ...

  • 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意识
  • 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意识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诚信,诚信的重要性,指出当代大学生应树立诚信意识.并说明了如何树立诚信. 关键词:诚信重要性树立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 ...

  • 合作与共赢题库及答案
  •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题) 7.(D)是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A.一构一功 B.多构一功 C.多构多功 D.一构多功 3.在社会学家中,最早阐述"和谐"思想的是(B). A.迪尔凯姆 B.奥古斯特•孔德 C.孔茨 D.斯宾塞 2.集体主义价值观构建的哲学基础是( D)关于&q ...

  •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素质 一 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心理活动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 认识过程是引起人的情绪情感和确定行动目标的基础:情绪情感对人的人说活动和意志活动起着动力或阻力的作用:意志品质又反过来对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及目标的 ...

  • 围绕和谐目标创新学校德育
  • 作者:邱伟光 思想理论教育(综合) 2005年09期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仅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 ...

  • 人力资源二级职业道德重点
  • 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 道德与道德 一.道德(含义) 源于拉丁语Morales,指风俗和习惯,后引申,含有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 德是人民对"道"的认识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风俗习 ...

  •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 第一章 绪论 掌握: 1.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2.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3. 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观察法 2)调查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 5) ...

  • 廉政文化(纪委)
  • 大学生廉洁教育 近年来,我国反腐败工作的重点由惩治逐步转变到预防与惩治并重上来.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