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50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 5题。(19分)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闲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注:诮让,谴责)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屠狗为事 为事:为职业 ..
B.项伯常屏蔽之 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
C.麾樊哙去 麾:指挥作战用的旗子 .
D.吾适丰沛 适:刚好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B.①哙乃排闼直入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①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 ②失其所与,不知 ..
D.①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 ②吾其还也 ..
3.下列各句中,与“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今日之事何如 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本文段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言词比《鸿门宴》委婉,人
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4分)
⑵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3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江汉 唐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6.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6分)
7.诗人借“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怀?(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填空。(5分)
8.(1) ?所思在远道。 ,长路漫浩浩。(《涉
江采芙蓉》)
(2)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3)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二、现代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①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②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
③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④“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⑤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
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⑥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⑦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9.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他开始创作千古绝唱的《史记》。
10.“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11.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4分)
12.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6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7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百舸(ɡě) 坍圮(pǐ) 冰屑(xiè) 绵亘(ɡèn) ....
B.忸怩(nì) 租赁(lìn) 伶俜(pīnɡ) 踯躅(zhí) ....
C.斥(chì)骂 瞩(zhǔ)目 恪(kè)守 遒(qiú)劲 ....
D.绽(zhàn)开 叫嚣(xiāo) 隽(juàn)永 莅(lì)临 ....
14.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
B.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
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C.幕后推手策划这起事件是为了钱,专业策划团队炒作其他人当然也有其目的,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D.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盼等着雨....
水!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安全教育和管理。
B.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C. 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D. 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
1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 ④①③⑥②⑤ B. ②⑤⑥①④③ C. 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17.日常生活中常见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语,取义各不相同,使用恰当可以增加表达的情趣。请参照下面提供的示例,再仿写两个句子(不能用“眉睫”)。(4分)
示例:期末考试已迫在“眉睫”。句中“眉睫”,取眉毛和睫毛距离眼睛极近之义,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极紧急的关头。
18.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不超过30字。(4分)
我们有远大的高尚的理想,这自然是好的。可是,任何远大的理想,假如没有许多切实的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巍峨的宫殿,是由无数小石块建筑起来的。一切科学的伟大发现,都不知要经过多少麻烦琐细的工作。要完成实现“神十”飞向太空的这个宏伟浩大的工程,更是非有无数的人来做细小的事情不可的。
四、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风景一般指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泛指人间真情、生活场景等等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存留许多与风景有关的记忆底片,请以“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为题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体裁不限,立意自定。2.不少于800字。
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50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 5题。(19分)
樊哙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闲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注:诮让,谴责)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屠狗为事 为事:为职业 ..
B.项伯常屏蔽之 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
C.麾樊哙去 麾:指挥作战用的旗子 .
D.吾适丰沛 适:刚好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B.①哙乃排闼直入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①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 ②失其所与,不知 ..
D.①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 ②吾其还也 ..
3.下列各句中,与“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今日之事何如 D.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本文段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言词比《鸿门宴》委婉,人
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4分)
⑵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3分)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江汉 唐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6.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6分)
7.诗人借“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怀?(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填空。(5分)
8.(1) ?所思在远道。 ,长路漫浩浩。(《涉
江采芙蓉》)
(2)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3)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二、现代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①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②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
③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④“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⑤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
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⑥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⑦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9.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他开始创作千古绝唱的《史记》。
10.“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11.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4分)
12.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6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7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百舸(ɡě) 坍圮(pǐ) 冰屑(xiè) 绵亘(ɡèn) ....
B.忸怩(nì) 租赁(lìn) 伶俜(pīnɡ) 踯躅(zhí) ....
C.斥(chì)骂 瞩(zhǔ)目 恪(kè)守 遒(qiú)劲 ....
D.绽(zhàn)开 叫嚣(xiāo) 隽(juàn)永 莅(lì)临 ....
14.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做事情不能浅尝辄止,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功。 ....
B.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
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C.幕后推手策划这起事件是为了钱,专业策划团队炒作其他人当然也有其目的,可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D.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盼等着雨....
水!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安全教育和管理。
B.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C. 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D. 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
1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 ④①③⑥②⑤ B. ②⑤⑥①④③ C. 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17.日常生活中常见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语,取义各不相同,使用恰当可以增加表达的情趣。请参照下面提供的示例,再仿写两个句子(不能用“眉睫”)。(4分)
示例:期末考试已迫在“眉睫”。句中“眉睫”,取眉毛和睫毛距离眼睛极近之义,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极紧急的关头。
18.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不超过30字。(4分)
我们有远大的高尚的理想,这自然是好的。可是,任何远大的理想,假如没有许多切实的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巍峨的宫殿,是由无数小石块建筑起来的。一切科学的伟大发现,都不知要经过多少麻烦琐细的工作。要完成实现“神十”飞向太空的这个宏伟浩大的工程,更是非有无数的人来做细小的事情不可的。
四、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风景一般指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泛指人间真情、生活场景等等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存留许多与风景有关的记忆底片,请以“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为题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体裁不限,立意自定。2.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