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2)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执教者:韩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

学数学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

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

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

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5根不同长度的小棒,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 邮局

小明家 学校

师:这是小明上学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上学可以怎样

走?有哪几条路线?

在这几条路线中,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你们都认为小明上学从家直接到学校最近,除了刚才说的,还有没有

其他原因呢?

师小结: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会从数学的角度 来解释这种现

象了,板书课题。 1

二、探究新知

1、提出猜想:

过渡语: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都认为从小明家直接到学校最近,也就是①+②﹥③,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两边的和都会大于第三边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研究一下?

生:想

2.实验验证:

⑴过渡语: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单,按报告单上的要求,任意取出三根小棒摆一摆,先独立思考,看看哪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3)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互相补充,填写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

同样是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为什么有的能摆成,有的却白不成呢?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组实验结论,你能发现三角形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预设生1: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2: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3:随便哪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4:任意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用小棒演示加以验证和证明,强调任意两条线段,学生初步明白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4、利用数据,再次验证

过渡语:孩子们,通过前面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判断所给数据能否围成三角形呢?大家想不想一起去验证呢?

生:想

(1)老师给出四组线段的长度

(2)学生利用小棒拼摆三角形,填写下面表格。

学生活动

(3)利用表格分析。

①能围成三角形的是哪几组?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哪几组?

第一组汇报:我们组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算一算判断出第一、二组能围成三角形。

第二组汇报:我们组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算一算判断出第三、四组不能围成三角形。

过渡语:孩子们,你们真好学,观察的很仔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解决呢?(兴致勃勃的回答:愿意)

②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线段有什么共同点?

第三组来汇报:

预设生1:都是大于号。

生2:任意两个数之和都大于第三个数

生3:都是较小的两个数之和大于第三个数。

不能围成三角形,你发现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呢?

第四组汇报:

预设生1:不都是大于号,还有小于号和等于号。

生2:较小的两个数之和小于第三个数,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3:较小的两个数之和等于第三个数,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较小的两个数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个数,都不能围成三角形。

5、小结规律,得出结论。

过渡语:那么,要用三条已知长度的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呢?

预设生1:只要比较三个数的大小,任意两个数之和大于第三个数,就能围成,否则就不能。

生2:只须比较两个较小的数之和是否大于第三个数,大于就能围成,小于或等于,就围不成。

过渡语:孩子们总结的方法都很好,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呢?(大家一致同意生2的方法简单,快捷。)

教师指出:这就是三角形边的关系(完善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现在我们就来应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在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组线段后面打√,不能围成的打×。

(1)3cm、4cm、6cm (2)1cm、2cm、3cm (3)7cm、11cm、5cm

2、挑战自我。(如果时间不充足,就布置成课后作业。)

(1)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

(2)因为a+b>c,所以a、b、c三边可以围成三角形。( )

(3)以长为3cm、5cm、7cm、10cm、12cm的五条线段中的三条线段为边,可以构成( )个三角形。

3、你能用4根同样长的火柴棍围成一个三角形吗?5根呢?6根呢?

4、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说一说三角形的边有哪些性质,应用这个性质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执教者:韩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

学数学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

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

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

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5根不同长度的小棒,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课件) 邮局

小明家 学校

师:这是小明上学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上学可以怎样

走?有哪几条路线?

在这几条路线中,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你们都认为小明上学从家直接到学校最近,除了刚才说的,还有没有

其他原因呢?

师小结: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会从数学的角度 来解释这种现

象了,板书课题。 1

二、探究新知

1、提出猜想:

过渡语: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都认为从小明家直接到学校最近,也就是①+②﹥③,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两边的和都会大于第三边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研究一下?

生:想

2.实验验证:

⑴过渡语: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单,按报告单上的要求,任意取出三根小棒摆一摆,先独立思考,看看哪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3)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互相补充,填写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

同样是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为什么有的能摆成,有的却白不成呢?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组实验结论,你能发现三角形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预设生1: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2: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3:随便哪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4:任意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用小棒演示加以验证和证明,强调任意两条线段,学生初步明白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4、利用数据,再次验证

过渡语:孩子们,通过前面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判断所给数据能否围成三角形呢?大家想不想一起去验证呢?

生:想

(1)老师给出四组线段的长度

(2)学生利用小棒拼摆三角形,填写下面表格。

学生活动

(3)利用表格分析。

①能围成三角形的是哪几组?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哪几组?

第一组汇报:我们组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算一算判断出第一、二组能围成三角形。

第二组汇报:我们组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算一算判断出第三、四组不能围成三角形。

过渡语:孩子们,你们真好学,观察的很仔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解决呢?(兴致勃勃的回答:愿意)

②能围成三角形的这两组线段有什么共同点?

第三组来汇报:

预设生1:都是大于号。

生2:任意两个数之和都大于第三个数

生3:都是较小的两个数之和大于第三个数。

不能围成三角形,你发现它们又有什么特点呢?

第四组汇报:

预设生1:不都是大于号,还有小于号和等于号。

生2:较小的两个数之和小于第三个数,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3:较小的两个数之和等于第三个数,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4:较小的两个数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个数,都不能围成三角形。

5、小结规律,得出结论。

过渡语:那么,要用三条已知长度的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呢?

预设生1:只要比较三个数的大小,任意两个数之和大于第三个数,就能围成,否则就不能。

生2:只须比较两个较小的数之和是否大于第三个数,大于就能围成,小于或等于,就围不成。

过渡语:孩子们总结的方法都很好,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呢?(大家一致同意生2的方法简单,快捷。)

教师指出:这就是三角形边的关系(完善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现在我们就来应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在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组线段后面打√,不能围成的打×。

(1)3cm、4cm、6cm (2)1cm、2cm、3cm (3)7cm、11cm、5cm

2、挑战自我。(如果时间不充足,就布置成课后作业。)

(1)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

(2)因为a+b>c,所以a、b、c三边可以围成三角形。( )

(3)以长为3cm、5cm、7cm、10cm、12cm的五条线段中的三条线段为边,可以构成( )个三角形。

3、你能用4根同样长的火柴棍围成一个三角形吗?5根呢?6根呢?

4、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说一说三角形的边有哪些性质,应用这个性质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相关内容

  •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v1
  •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角形三边关系(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第82页例3及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小棒摆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过程,体验实验发现.总结归 ...

  • 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
  • 第14章 勾股定理 课题: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学习目标: 1.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合简单推理的意识合能力. 2.经历用测量合数格子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思想. 3.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数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感受其价值. 学 ...

  •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福建省上杭实验小学 吴秋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猜测.操作.探究.感悟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思维方法. 2.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意义,并能运用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3.培养学生观察.操 ...

  • 三角形教案
  • <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中几何对象的定义 2.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 ...

  •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 ...

  • 人教数学八上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
  •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 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方法. 3. 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图形学习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 ...

  • 认识三角形教案
  • 第三章 三角形 第一节 认识三角形(1)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和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理解并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掌空间观念.推理能 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 ...

  •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三角形三边关系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角,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三个角,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学习基础上的延伸.本节教材强调通过直观操作 ...

  • 勾股定理公开课教案
  • 课题:18.1 勾股定理(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袁婉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兴趣. 2.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正确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