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1302 梁皓1304080530

能够读到这本书实在是非常偶然的一件事,朴素的标题之下,却包含着引人入胜的经济学知识。

上世纪80-90年代的世界经济是怎样的?有不少时候,我们会畅想假如我活在那个年代,我会„„。

贝克尔的这些短片文章的集合给了我一个机会,看看当初的世界。虽然,受某些众所周知的因素影响,不见得能够实时地了解世界。不过,这本书里面的文章的确在边叙述历史,以经济学家的眼光进行指点,甚至是批判。

那些事件也许算是历史,也许就是在我们身边不断重复的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看了过去,就更能够理解现在和未来。

当初的历史经济环境应该比我们现在要纯粹一些吧。至少,网络泡沫少,而且,那些先进的金融衍生产品还比较少。因此,我们看到经济学家们更倾向于达尔文的生存理论来看待并对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他们对待国家政府的态度中,监管的作用是明摆着的,还没有到纷繁复杂以至大多数人甚至监管层都被混淆视听的地步。如此说来,那时候应该是最好的时候了。

人生处处都是经济学。不管承认与否,生活本身就是经济学。那种大多数人都认为的,“只要不涉及商品、价格和市场,那么人的行为和选择,就只与亲情、道德和文化相关,而不受任何经济规律约束”的陈旧理念,要随着加里·贝克尔和吉蒂·贝克尔《生活中的经济学》的诞生而消亡。那些自认为从未踏入市场的人,其实一直就在市场之中。

对于书中所提到的税收、利益集团、股市、贸易和垄断等明显与经济相关的问题略去不提,单就人力资本和学校教育这两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经济”问题,也被作者经济化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本的提升,也就是以教育为主的投资。因为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知识广博者应该得到丰厚的报偿。然而许多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却是有利于富家子弟。因为他们比穷人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取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一种不当的收入再分配方式。一方面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只是面临贬值的趋势;另一方面高中辍学者应接受完整的职业训练,分流高知人群的数量和合理分布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从业人数。作者认为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大学生,而这些纳税人的大多数收入都赶不上典型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这种教育制度的缺陷长期存在,导致家长们在择校等问题上失去了话语权。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发放教育券来解决人力资本和学校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家庭一直以来都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但是近几十年来家庭的稳定性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富裕国家的生育率大幅下降;未婚生育现象快速增加;离婚率飙升;老年人在社会养老金制度下独立生活等。对于与家庭相关的各种经济问题都与社会制度有关,一个国家越是富裕其福利制度就越是完善,但是长期依靠社会福利会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使人们习惯于接受政府救济。作者的建议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应该以孩子的幸福为根本。并且对现行制度(协议离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夫妻离婚,进而剥夺了儿童经常和父亲接触的权力等现象进行了抨击。婚后女性参加工作导致孩子和母亲共处时间减少,由此带来的孩子教育问题的过大投入也应该适可而止。老年人的本质问题就是老年劳动力就业困难,当今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老年员工的价值,其结果造成老年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过度依赖,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负担。

美国社会对黑人和妇女的歧视由来已久,犯罪和上瘾问题已经成为由此带来的恶果。抢劫等恶性犯罪的迅速增多并不是现代生活不可避免的趋势,作者认为只要政府能够制定适当的政策,是可以遏制这种犯罪行为的。比如严惩犯罪者,提高破案率,还有更重要的是给劳

动技能不强的人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三管齐下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犯罪率问题。我们不能从道德的高度对赌博等行为征收更高的“道德”税。作者认为,这样做其实是对穷人的无耻盘剥。所以赌博合法化势在必行,作者继而对由此可能要付出的社会代价和社会压力进行了探讨。其结果是,虽然这样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在所有可行的解决犯罪和上瘾问题的方案里是最好的。这样的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与政府集权相比,自由市场更有优势。监管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结论是:大多数政府机构反倒会被受管辖的企业“俘获”,从而转变成了牺牲公共利益的监管。作为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加里·贝克尔的很多观点和弗里德曼相似,都主张小政府,这是因为经济有时候比政治更有效。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1302 梁皓1304080530

能够读到这本书实在是非常偶然的一件事,朴素的标题之下,却包含着引人入胜的经济学知识。

上世纪80-90年代的世界经济是怎样的?有不少时候,我们会畅想假如我活在那个年代,我会„„。

贝克尔的这些短片文章的集合给了我一个机会,看看当初的世界。虽然,受某些众所周知的因素影响,不见得能够实时地了解世界。不过,这本书里面的文章的确在边叙述历史,以经济学家的眼光进行指点,甚至是批判。

那些事件也许算是历史,也许就是在我们身边不断重复的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看了过去,就更能够理解现在和未来。

当初的历史经济环境应该比我们现在要纯粹一些吧。至少,网络泡沫少,而且,那些先进的金融衍生产品还比较少。因此,我们看到经济学家们更倾向于达尔文的生存理论来看待并对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他们对待国家政府的态度中,监管的作用是明摆着的,还没有到纷繁复杂以至大多数人甚至监管层都被混淆视听的地步。如此说来,那时候应该是最好的时候了。

人生处处都是经济学。不管承认与否,生活本身就是经济学。那种大多数人都认为的,“只要不涉及商品、价格和市场,那么人的行为和选择,就只与亲情、道德和文化相关,而不受任何经济规律约束”的陈旧理念,要随着加里·贝克尔和吉蒂·贝克尔《生活中的经济学》的诞生而消亡。那些自认为从未踏入市场的人,其实一直就在市场之中。

对于书中所提到的税收、利益集团、股市、贸易和垄断等明显与经济相关的问题略去不提,单就人力资本和学校教育这两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经济”问题,也被作者经济化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本的提升,也就是以教育为主的投资。因为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知识广博者应该得到丰厚的报偿。然而许多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却是有利于富家子弟。因为他们比穷人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取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一种不当的收入再分配方式。一方面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只是面临贬值的趋势;另一方面高中辍学者应接受完整的职业训练,分流高知人群的数量和合理分布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从业人数。作者认为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大学生,而这些纳税人的大多数收入都赶不上典型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这种教育制度的缺陷长期存在,导致家长们在择校等问题上失去了话语权。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发放教育券来解决人力资本和学校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家庭一直以来都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但是近几十年来家庭的稳定性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富裕国家的生育率大幅下降;未婚生育现象快速增加;离婚率飙升;老年人在社会养老金制度下独立生活等。对于与家庭相关的各种经济问题都与社会制度有关,一个国家越是富裕其福利制度就越是完善,但是长期依靠社会福利会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使人们习惯于接受政府救济。作者的建议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应该以孩子的幸福为根本。并且对现行制度(协议离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夫妻离婚,进而剥夺了儿童经常和父亲接触的权力等现象进行了抨击。婚后女性参加工作导致孩子和母亲共处时间减少,由此带来的孩子教育问题的过大投入也应该适可而止。老年人的本质问题就是老年劳动力就业困难,当今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老年员工的价值,其结果造成老年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过度依赖,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负担。

美国社会对黑人和妇女的歧视由来已久,犯罪和上瘾问题已经成为由此带来的恶果。抢劫等恶性犯罪的迅速增多并不是现代生活不可避免的趋势,作者认为只要政府能够制定适当的政策,是可以遏制这种犯罪行为的。比如严惩犯罪者,提高破案率,还有更重要的是给劳

动技能不强的人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三管齐下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犯罪率问题。我们不能从道德的高度对赌博等行为征收更高的“道德”税。作者认为,这样做其实是对穷人的无耻盘剥。所以赌博合法化势在必行,作者继而对由此可能要付出的社会代价和社会压力进行了探讨。其结果是,虽然这样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在所有可行的解决犯罪和上瘾问题的方案里是最好的。这样的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与政府集权相比,自由市场更有优势。监管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结论是:大多数政府机构反倒会被受管辖的企业“俘获”,从而转变成了牺牲公共利益的监管。作为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加里·贝克尔的很多观点和弗里德曼相似,都主张小政府,这是因为经济有时候比政治更有效。


相关内容

  •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关于经济学的知识,大一大二的时候学习过政治经济学,理论性较强.因此我片面的认为经济学是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准备读这本书时也是怀着完成作业的心态,拿到此书,看到它卡通可爱的封面设计有点诧异,再看到封面上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 ...

  • 江村经济读后感
  • <江村经济>杂感 刚听到寒假作业是读<江村经济>的时候有些惊讶又带点无奈,擅自以其书名定义,认为这一定是一本无趣的经济学书作.然后直到找遍图书馆的经济图书专栏都找不到它的时候,一查才知道这是社会学人类学的书. 高中的时候读书不多也不算少,但真的没有怎么看过人类学社会学的书.初 ...

  • [人人都学经济学]读后感
  • 读<人人都学经济学(财富新观念)> 心得体会 理财的红火,学一点经济学,做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成为大趋势.本书根据经济学的原理,详细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地位.经济学的两大门派.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常见的经济分析方式与经济现象.日常消费.职场工作.国际贸易.投资理财.市场营销.民生中的经济学等方面 ...

  • 国富论读后感
  •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 ...

  • 母猪的觉醒读后感
  • [母猪的觉醒读后感]母猪的觉醒读后感 猪肉已经是大家不可或缺食品之一,而猪从哪来? 这个问题在一般人看来,一定是不假思索的回口大骂:"还不如猪!" 抛开猪作为一个动物的生物进化史以及在中国文化概念中所引申的各种意义不谈,单就目前现代社会中猪从哪里来的问题,不免也作个简单的回顾:农 ...

  • 经济热点读后感
  • 经济热点读后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全会中提出了许多经济政策的改革方案,经过几天的阅读和学习,我对全会中的某些经济改革有一些小小的感想,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对于国家发改委,积极有序推进六大领域价格改革的感想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分析上半年价格形式时表示,201 ...

  •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作文读后感
  •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作文读后感 小康思想最初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社会改造和国家治理的一种理想模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小康社会"蓝图.到上个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十八大之后,在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历史时刻,习 ...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贺博
  •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看了<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我喜欢思考的性格让我晚上又失眠了. 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90后一点也不陌生,可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下面我就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见解„„ 记得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是小学阶段,学校发放的<共产党宣言 ...

  • [中国震撼]读后感
  • <中国震撼>读后感 首先感谢郭伶俐老师为我们推荐并使我们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我个人习惯在看一本书之前先了解作者,作者张维为先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曾经做过邓小平的翻译,现在是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他长期生活在外国,游历了100多个国家,接触到过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