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目标的设计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任务目标为单位来组织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由一系列的任务目标构成。因此,教师对任务目标的设计是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的好坏,势必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针对这些问题及其对策,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任务目标的具体性、多层次性和科学性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必须明确,任务的实施必须有清晰的步骤指引和操作指令。同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任务目标;针对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缺乏具体性、多层次性和科学性。例如,有的教师所设计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学生在完成这些目标时心中不明,无所适从,其结果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所设计的目标没有层次,没有梯度,要么偏易,要么偏难,没有做到难易适度。有的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缺乏科学性。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设计任务目标时,要做到:1、任务目标明确,其中包括每个活动阶段的具体目标;2、目标的设计应该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推进,成阶梯状,形成由初级目标到高级目标的“任
务链”;3、设计任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会学什么和该学什么,任务也不应超出学生的语言能力范围。只有这样,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才能够实现。
二、任务目标的互动性、合作性和均衡性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其中担任一定的角色,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要在学生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学生座位安排的限制,教师在进行分组活动时常常按学生的座位分布自然分组,很少考虑各个组员之间的组织能力、学习意识、学习品质、性格特征等个体差异,分工也很少采取轮换制。其结果常常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主要角色,其他学生难以参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而教师则怕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或者怕延误时间而忽视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表面上看,在这样的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也完成了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学到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可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成功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全班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要确定好每个组员的分工,要让小组成员都能尝试每个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包括差生在内的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任务目标的现实性与真实性
有些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不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亲身体验;有的目标学生不感兴趣,参与意识不强,结果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语言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设计出具有真实意义的实际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真正使用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任务目标完成的充分性
许多教师在布置活动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空间,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活动结果后,教师就匆忙地结束任务,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许多差生只好被动地接纳别人的观点而无法阐述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对任务型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该对小组之间怎样进行合作学习、合作的时间是多少、合作学习的方式怎样等问题都要周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任务型学习的良好循环。
五、任务设计的延伸性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任务的课外延伸。实际情况是,有很多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无法全部解决的。那么,为了更好地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把一些相关的问题作为任务留
给学生课外完成。同时,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切实地把这些课外延伸的任务当作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目标。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目标的设计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任务目标为单位来组织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由一系列的任务目标构成。因此,教师对任务目标的设计是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然而,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的好坏,势必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针对这些问题及其对策,笔者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任务目标的具体性、多层次性和科学性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必须明确,任务的实施必须有清晰的步骤指引和操作指令。同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任务目标;针对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缺乏具体性、多层次性和科学性。例如,有的教师所设计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学生在完成这些目标时心中不明,无所适从,其结果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所设计的目标没有层次,没有梯度,要么偏易,要么偏难,没有做到难易适度。有的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缺乏科学性。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设计任务目标时,要做到:1、任务目标明确,其中包括每个活动阶段的具体目标;2、目标的设计应该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推进,成阶梯状,形成由初级目标到高级目标的“任
务链”;3、设计任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会学什么和该学什么,任务也不应超出学生的语言能力范围。只有这样,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才能够实现。
二、任务目标的互动性、合作性和均衡性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其中担任一定的角色,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要在学生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学生座位安排的限制,教师在进行分组活动时常常按学生的座位分布自然分组,很少考虑各个组员之间的组织能力、学习意识、学习品质、性格特征等个体差异,分工也很少采取轮换制。其结果常常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主要角色,其他学生难以参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而教师则怕影响课堂教学气氛或者怕延误时间而忽视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表面上看,在这样的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也完成了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学到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可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成功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全班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要确定好每个组员的分工,要让小组成员都能尝试每个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包括差生在内的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任务目标的现实性与真实性
有些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目标不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亲身体验;有的目标学生不感兴趣,参与意识不强,结果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语言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设计出具有真实意义的实际任务,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真正使用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任务目标完成的充分性
许多教师在布置活动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空间,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活动结果后,教师就匆忙地结束任务,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许多差生只好被动地接纳别人的观点而无法阐述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对任务型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该对小组之间怎样进行合作学习、合作的时间是多少、合作学习的方式怎样等问题都要周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任务型学习的良好循环。
五、任务设计的延伸性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任务的课外延伸。实际情况是,有很多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无法全部解决的。那么,为了更好地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可以把一些相关的问题作为任务留
给学生课外完成。同时,在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切实地把这些课外延伸的任务当作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