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海瑞,就没有大上海

  一提到海瑞海刚峰,大部分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夫子形象。他既有清正廉明、勇于直谏的一面,也有不近人情、古板迂腐的一面。围绕着他的故事有很多,什么死谏嘉靖、弹劾徐阶、智斗胡宗宪之子、为母卖肉、逼杀幼女(这件事的真实性存疑),等等――每一件事,都给他的这个刻板印象加深一分。

  因此在广大人民心目中,海瑞是忠臣,是直臣,是清官,这些都毋庸置疑。可很少有人会说,海瑞是能臣。对他到底办事能力如何,始终少有人提。给人的感觉,海瑞似乎只会骂,不会干。

  海瑞其实做过一件惠泽后世、影响深远的事,足以体现出他的政治手段。可惜他头上的“直臣”光环太过耀眼,把这件事给淹没掉了。

  隆庆三年六月,海瑞擢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统管十府。十府指的是以太湖为核心的十府一州,包括苏州、松江、镇江、安庆等地,皆是江南膏腴之地,是大明最重要的生产地区。

  太湖平原附近虽然富庶,但水患也十分频繁,动辄一泻千里,居民流离失所。因此在这个地区为官,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治水。在海瑞之前,关于如何治理太湖有很多办法,但都治标不治本。海瑞亲自考察了一圈,又参考了之前历任主官的治水记录,终于得出一个结论:欲治太湖,先治吴淞江。

  形象来说,太湖就像一个大盆,下雨一多,盆装不下,水就溢出来了,成了水灾。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太湖的水引出来,直通东海。只要这一条引流的通道足够大,排水量大于进水量,那就不会有水灾的问题了。

  太湖导向东海一共有三个通道,号称三江。其中东江、娄江早没了,到明代时,只剩吴淞江一条通道。不过吴淞江也已淤塞不堪,只剩下细细的一条河道――太湖水光进不出,难怪水患频频。

  海瑞经过仔细研究,认为应该重新疏浚吴淞江,而且不是开挖支流,而是集中力量扩大主干流量,这样才能让水势急猛,冲走泥沙。不过接下来,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吴淞江该从哪里入海?

  旧有的入海口已经旧不堪用。海瑞发现,早在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夏元吉曾经搞过一个水利工程:他把太湖之水从吴淞江引至一条叫黄浦江的支流,顺黄浦注入长江,再自崇明入海,称为“黄浦夺淞”。这里本该叫做黄浦口,但因为有夺淞之事,仍叫做吴淞口。

  海瑞认为,夏元吉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力度不够大。他经过缜密调研,决定将江面缩窄改深,增加水流冲击,并增加曲折,以阻缓潮水。这种犀利眼光,可不是寻常官员能具备的。

  很快朝廷批准申请,整个工程于隆庆四年正月初三正式启动。海瑞亲自主持,掌握钱粮款项,以工代赈,先后任用灾民十三万人,两个月就完成了,且比预算少用了百分之十的费用。要知道,历代治水,从来都是个吞金的大窟窿,超出预算几倍都属正常,海瑞居然能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上,还能控制成本,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

  这项工程的成效斐然,太湖水患大大缓解,“由是旱涝有备,年年丰登。吴民永赖,乐利无穷”。其影响绵延明清两代,影响至为深远。

  不妨想象一下,倘若没有海瑞,疏浚吴淞必然艰难万分,成效不大。太湖水患频频,长此以往,江南膏腴之地沦为泽国,国家财政大受影响,经济重心必然转移,天下大势都要为之改变了。

  从更大的历史尺度去看,海瑞主导的治水工程,让吴淞口(黄浦口)成为一处沿海枢纽,极利海运。后来这里开埠设城,就是赫赫有名的上海所在。现在上海市内有条苏州河,其实就是原来的吴淞江,因为开埠后洋人发现沿这条水路可直达苏州,故名苏州河。

  可以这么说,没有海瑞的治水,就没有上海的地位。

  这一项工程,对当世与后世影响都至深至远,体现出海瑞的超凡眼光与精细管理手段。所以这个人的能力,绝非只有“忠心耿直”四字来形容,他同样是一个规划大师和优秀的项目经理。

  (摘自《南都周刊》2016年第5期)

  一提到海瑞海刚峰,大部分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夫子形象。他既有清正廉明、勇于直谏的一面,也有不近人情、古板迂腐的一面。围绕着他的故事有很多,什么死谏嘉靖、弹劾徐阶、智斗胡宗宪之子、为母卖肉、逼杀幼女(这件事的真实性存疑),等等――每一件事,都给他的这个刻板印象加深一分。

  因此在广大人民心目中,海瑞是忠臣,是直臣,是清官,这些都毋庸置疑。可很少有人会说,海瑞是能臣。对他到底办事能力如何,始终少有人提。给人的感觉,海瑞似乎只会骂,不会干。

  海瑞其实做过一件惠泽后世、影响深远的事,足以体现出他的政治手段。可惜他头上的“直臣”光环太过耀眼,把这件事给淹没掉了。

  隆庆三年六月,海瑞擢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统管十府。十府指的是以太湖为核心的十府一州,包括苏州、松江、镇江、安庆等地,皆是江南膏腴之地,是大明最重要的生产地区。

  太湖平原附近虽然富庶,但水患也十分频繁,动辄一泻千里,居民流离失所。因此在这个地区为官,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治水。在海瑞之前,关于如何治理太湖有很多办法,但都治标不治本。海瑞亲自考察了一圈,又参考了之前历任主官的治水记录,终于得出一个结论:欲治太湖,先治吴淞江。

  形象来说,太湖就像一个大盆,下雨一多,盆装不下,水就溢出来了,成了水灾。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太湖的水引出来,直通东海。只要这一条引流的通道足够大,排水量大于进水量,那就不会有水灾的问题了。

  太湖导向东海一共有三个通道,号称三江。其中东江、娄江早没了,到明代时,只剩吴淞江一条通道。不过吴淞江也已淤塞不堪,只剩下细细的一条河道――太湖水光进不出,难怪水患频频。

  海瑞经过仔细研究,认为应该重新疏浚吴淞江,而且不是开挖支流,而是集中力量扩大主干流量,这样才能让水势急猛,冲走泥沙。不过接下来,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吴淞江该从哪里入海?

  旧有的入海口已经旧不堪用。海瑞发现,早在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夏元吉曾经搞过一个水利工程:他把太湖之水从吴淞江引至一条叫黄浦江的支流,顺黄浦注入长江,再自崇明入海,称为“黄浦夺淞”。这里本该叫做黄浦口,但因为有夺淞之事,仍叫做吴淞口。

  海瑞认为,夏元吉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力度不够大。他经过缜密调研,决定将江面缩窄改深,增加水流冲击,并增加曲折,以阻缓潮水。这种犀利眼光,可不是寻常官员能具备的。

  很快朝廷批准申请,整个工程于隆庆四年正月初三正式启动。海瑞亲自主持,掌握钱粮款项,以工代赈,先后任用灾民十三万人,两个月就完成了,且比预算少用了百分之十的费用。要知道,历代治水,从来都是个吞金的大窟窿,超出预算几倍都属正常,海瑞居然能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上,还能控制成本,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

  这项工程的成效斐然,太湖水患大大缓解,“由是旱涝有备,年年丰登。吴民永赖,乐利无穷”。其影响绵延明清两代,影响至为深远。

  不妨想象一下,倘若没有海瑞,疏浚吴淞必然艰难万分,成效不大。太湖水患频频,长此以往,江南膏腴之地沦为泽国,国家财政大受影响,经济重心必然转移,天下大势都要为之改变了。

  从更大的历史尺度去看,海瑞主导的治水工程,让吴淞口(黄浦口)成为一处沿海枢纽,极利海运。后来这里开埠设城,就是赫赫有名的上海所在。现在上海市内有条苏州河,其实就是原来的吴淞江,因为开埠后洋人发现沿这条水路可直达苏州,故名苏州河。

  可以这么说,没有海瑞的治水,就没有上海的地位。

  这一项工程,对当世与后世影响都至深至远,体现出海瑞的超凡眼光与精细管理手段。所以这个人的能力,绝非只有“忠心耿直”四字来形容,他同样是一个规划大师和优秀的项目经理。

  (摘自《南都周刊》2016年第5期)


相关内容

  • 京剧"四大须生"的绝唱与归宿
  • 京剧"四大须生"指的是在中国京剧史上各自成派.影响深远.传人济济的4位京剧表演大师,即现在大家公认的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和奚啸伯. "四大须生"在中国京剧200年的发展史上属于第三代老生演员,在此之前京剧界亦是老生名伶辈出.早在京剧形成初期即有"京 ...

  • 1965-1966:山雨欲来
  • 1965年11月11日,毛泽东乘专列再次离开北京.他离京的前一天,上海<文汇报>丢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此时,毛泽东的思绪犹如奔腾的江河,滚滚向前. 进入1965年,江青的文艺活动愈发活跃且频繁.除了在京剧改革上下力气外,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前一年,全国现代戏观摩会后,毛泽东也默认对新编 ...

  • [海瑞罢官]始末
  • 作者:袁韵宜 北京党史研究 1996年04期 <海瑞罢官>戏的由来 1959年初,毛泽东主席在上海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时,针对当时存在的不敢讲真话的作风提出:"要提倡海瑞精神,海瑞敢讲真话. "[1]当他看了湘剧<生死牌>,又对戏中出现的南包公海瑞能无私无畏为 ...

  • 马以鑫.姚全兴.林丙义:反对姚文元评[海瑞罢官]的三个小人物
  •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马以鑫.姚全兴和林丙义,他们一个中学生.一个大学生.一个中学教师,面对姚文元奉旨之作,决然提出反驳意见,并"自投罗网"地给<文汇报& ...

  • 海瑞--一个奇特的人
  • 1514年,海南琼山一个贫穷的家庭中,海瑞先生诞生了,当时正是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正德皇帝当政年间.当然了,对于这个家庭而言,谁当皇帝并不重要,他们要关心的只是如何养活这个孩子. 海瑞的童年实在很不幸福,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养育他,生活虽然困苦,但对他的教育从来没有放松过.海瑞很用功, ...

  • 反腐倡廉"海青天":海瑞上[治安疏]险遭处死
  • 明代海瑞南京"反腐倡廉"被誉为"海青天" (原标题:明代海瑞南京"反腐倡廉"被誉为"海青天") 近日,湖南电视台正在热播<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倡廉大剧,剧中提及我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的清官--包拯和海瑞. 而海 ...

  • 李琪与江青的殊死斗争
  • 李琪,1914年10月30日出生于山西猗氏县(今临猗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长期在晋绥边区八分区敌后,曾多次被敌人追捕,但都在当地群众巧妙掩护下化险为夷.李琪没有死在敌人的枪口下,却死于江青的残酷迫害. 哲学家李琪当上宣传部长 与江青有了工作上的对立 1949年1月,李琪到马列学院(中共中央高 ...

  • 千岛湖旅游攻略20130609-1
  • 千岛湖旅游攻略 20130609- 1 1.黄山尖 2.白云溪漂流 3.千岛湖森林氧吧 4.月光岛(五龙岛) 5.猴岛 6.梅峰岛 7.三潭岛 8.鸵鸟岛 9.龙山岛 10.神龙岛 一些观点 建议可以主要游览中心湖区和东南湖区,这些湖区之间都有游船相连,湖区的各个岛屿也都有不同的旅游主题. 一天游A ...

  • 京剧四大著名须生之死
  • 在京剧界,"须生"指表演老生的演员.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须生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各自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被称为"四大须生".其后,高庆奎因为嗓疾而渐退舞台,余叔岩和言菊朋于40年代先后去世,"四大须生"的提法随即有所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