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代表作之七哀诗

七哀诗

基本内容

《七哀诗》,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七哀诗》是民众生活的写照,与宫廷诗相对应,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从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再到唐朝的杜甫,诗歌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虽然《七哀诗》在中国传统诗歌队伍里,是弱小的群体,史来不被人重视,但是却不能忽视她的存在,抹杀她的功绩。《七哀诗》的成就,在于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

《七哀诗》保存到现在的作品,现在可以见到的,以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诗》为最早,其中《西京乱无象》一诗,最能代表汉魏风骨,堪称典范之作。用举重若轻之法,典型概括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读来令人为之落泪。而晋朝张载的《七哀诗》亦名佳构,作品凄怆感人。《北芒何垒垒》一诗末句“昔日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更让人生无常之感。唐朝杜甫的《三吏》、《三别》,向为众人熟知,在此就不再赘言。 《七哀诗》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战争、兵燹,接着便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朝廷的衰败。《七哀诗》的形成、发展,亦即是朝代更替的见证,其作用如同现在的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七哀诗》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还有文献性,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中国,诗歌往往兼有多种功能,而以《七哀诗》最有代表性。

到了后来,由于格律诗歌的兴起,唐诗、宋词、元曲等,相继在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风起云涌,淹没了古诗乐府,吞没了柏梁体,席卷了骈文,也兼并了四言、六言诗歌。自然,作为诗歌王国里的弱小群体《七哀诗》,亦遭到了灭顶之灾。在后来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辑里,就很少再看到有《七哀诗》的出现。因此,挖掘、钓沉、收集、整理、研究即将绝迹的稀有诗歌品种《七哀诗》,就更显得迫切和必要。

在汉代王粲、晋朝张载的《七哀诗》,还是以五言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王粲的《七哀诗》多用平韵,而张载的《七哀诗》则以仄韵为主。到了明末清初,王马为的《七哀诗》,则是以七言诗为主要表现形式,在结句处外加衬词。句数不等,或者对称,或不对称。在转句加衬词以外,还转韵。前面多用平韵,到了转句、结句,就换成了仄韵。与王马为同样是活动在明末清初李世锡的《哀沅》一诗,则是三、四、五、六、七、九、十一言不等,而以三言诗居多,其次是七言诗,再次则是四言诗、五言诗。在用韵方面,也是平仄互换交错不一。这充分显示出《七哀诗》的表现形式活泼多样,灵活多变。用这种形式来表现沉痛的战争、瘟疫固然可以,那么用来表现其他方面的内容呢?不是也可以恣意汪洋么?

七哀诗 其一 西京乱无象, 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 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 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 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 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 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 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 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 喟然伤心肝。

其二

荆蛮非我乡,

何为久滞淫。

方舟溯大江,

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

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

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

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

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

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

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

忧思壮难任。

其三 边城使心悲, 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 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 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 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 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 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 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 去来勿与谘。

这是曹植的一首《七哀诗》,是写思妇的,表达的是政治上的失意,有代表意义——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七哀诗

基本内容

《七哀诗》,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七哀诗》是民众生活的写照,与宫廷诗相对应,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从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再到唐朝的杜甫,诗歌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虽然《七哀诗》在中国传统诗歌队伍里,是弱小的群体,史来不被人重视,但是却不能忽视她的存在,抹杀她的功绩。《七哀诗》的成就,在于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

《七哀诗》保存到现在的作品,现在可以见到的,以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诗》为最早,其中《西京乱无象》一诗,最能代表汉魏风骨,堪称典范之作。用举重若轻之法,典型概括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读来令人为之落泪。而晋朝张载的《七哀诗》亦名佳构,作品凄怆感人。《北芒何垒垒》一诗末句“昔日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更让人生无常之感。唐朝杜甫的《三吏》、《三别》,向为众人熟知,在此就不再赘言。 《七哀诗》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战争、兵燹,接着便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朝廷的衰败。《七哀诗》的形成、发展,亦即是朝代更替的见证,其作用如同现在的摄像机、麦克风和新闻特写。《七哀诗》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性,还有文献性,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中国,诗歌往往兼有多种功能,而以《七哀诗》最有代表性。

到了后来,由于格律诗歌的兴起,唐诗、宋词、元曲等,相继在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风起云涌,淹没了古诗乐府,吞没了柏梁体,席卷了骈文,也兼并了四言、六言诗歌。自然,作为诗歌王国里的弱小群体《七哀诗》,亦遭到了灭顶之灾。在后来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辑里,就很少再看到有《七哀诗》的出现。因此,挖掘、钓沉、收集、整理、研究即将绝迹的稀有诗歌品种《七哀诗》,就更显得迫切和必要。

在汉代王粲、晋朝张载的《七哀诗》,还是以五言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王粲的《七哀诗》多用平韵,而张载的《七哀诗》则以仄韵为主。到了明末清初,王马为的《七哀诗》,则是以七言诗为主要表现形式,在结句处外加衬词。句数不等,或者对称,或不对称。在转句加衬词以外,还转韵。前面多用平韵,到了转句、结句,就换成了仄韵。与王马为同样是活动在明末清初李世锡的《哀沅》一诗,则是三、四、五、六、七、九、十一言不等,而以三言诗居多,其次是七言诗,再次则是四言诗、五言诗。在用韵方面,也是平仄互换交错不一。这充分显示出《七哀诗》的表现形式活泼多样,灵活多变。用这种形式来表现沉痛的战争、瘟疫固然可以,那么用来表现其他方面的内容呢?不是也可以恣意汪洋么?

七哀诗 其一 西京乱无象, 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 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 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 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 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 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 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 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 喟然伤心肝。

其二

荆蛮非我乡,

何为久滞淫。

方舟溯大江,

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

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

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

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

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

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

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

忧思壮难任。

其三 边城使心悲, 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 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 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 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 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 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 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 去来勿与谘。

这是曹植的一首《七哀诗》,是写思妇的,表达的是政治上的失意,有代表意义——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相关内容

  • 21,建安风骨
  • 一代风流诗文--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朝末年的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的形式,以风骨遒 ...

  • 曹操诗歌与建安风骨
  • 经历了两汉诗坛数百年的沉寂,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在建安时期得到了爆发般的发展,使得后人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冠以"建安风骨"来概括整体风貌. 作为这波澜壮阔景象的第一峰,曹操无疑是这个诗歌时代的开启者.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曹操对当时文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文学活动.文学 ...

  •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吴仪 中文文秘112 学号 1101022044 摘要: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形式由汉诗的自由质朴渐趋词藻华美,音韵调谐,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坚实的 ...

  • 在文学上比肩曹操曹丕曹植的建安七子
  • 在汉末三国时期的,魏国不仅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而且人才辈出,在文学方面,魏国的文学最繁荣,在建安年间,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建安七子(鲁国孔融孔文举.广陵陈琳陈孔璋.山阳王粲王仲宣.北海徐干徐伟长.陈留阮瑀阮元瑜.汝南应玚应德琏.东平刘桢刘公干)为代表,形成了建安文学集团. 网络配图 建 ...

  • 魏晋南北朝文学--曹操三父子.建安七子.陶渊明和竹林七贤
  •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一.掌握魏晋南北朝社会和文学概况. 第二章 建安文学 第一节 建安文学概说 一.了解建安文学的思想内容:一是反映了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此外,也有一些游子思妇.游仙的题材.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 ...

  •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
  • 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 ...

  • 魏晋南北朝文学
  • 文学概况 (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念的发展(文学创作.文学评论) (二)文学集团的活跃 1.文学创作的兴盛 2.文人之间的切磋.研讨等文学交际活动 3.相同.相近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4.创作群体的兴起 文学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 ...

  • 从王粲和刘祯看建安风骨对"国学热"的指导意义
  • 摘 要:建安时代是文学自觉的开始,"慷慨任气,磊落使才"的审美趣向更是对后代文学和思想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样一个思想碰撞的时期,建安七子的出现更是将这一影响辐射性扩大了.邺下门人的文学和思想成就更是具有开拓意义,其中以王粲和刘祯为最.钟嵘在<诗品>中评论:&q ...

  • 建安七子中国汉末建安年间
  • 建安七子 中国汉末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 ...

  • 自考古代文学史第三编
  • 2014,4 15. 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是在 A. 建安时期 B. 正始时期 C. 南朝 D. 北朝 16. 南北赋风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是 A. <洛神赋> B. <别赋> C. <三都赋> D. <哀江南赋> 17. 我国文学史上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