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村级党组织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村级党组织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农村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本思想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新民作为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县(市),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势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带着如此问题,我们对全市村级党组织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村级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劳动负担的减轻、空闲时间的增多,加之现代传媒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各类文化信息,文化需求也大为提高。为此,我市各级党组织在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时,逐年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力度,村级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1.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全市有罗家房、大红旗、红旗、东蛇山子、大柳屯、高台子等6个乡镇建成3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站内图书、音响、电脑、电视等设备齐全)。姚堡、周坨子、于家窝堡、陶家屯、三道岗子、卢家屯等6个乡镇的文化站将于今年建成,目前资金已到位。335个行政村,有198个村建有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占行政村总数的59%。超半数的文化室(农家书屋)达到藏书1500册、音像制品100

部、报纸期刊10种以上的标准。有面积1000至5000平方米的文体休闲广场50多个。建有国家4A级风景文化园1个。

2.信息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建成了无线、有线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信号质量逐步提高,广播电视网络村村通在我市成为现实。广播电视成了广大农民群众最主要的文化娱乐工具。此外,全市还建有文化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341个,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全市全覆盖。通过网络查找致富信息,解决卖难问题成了村民的时尚追求。

3.送文化下乡受到村民青睐

省、沈阳市文化团体以及我市各界组织的秧歌队、舞蹈队、二人转队、唢呐队等深入各乡镇村送文化、送戏下乡,每年送科技书籍近万册、巡演200场以上。市电影公司认真落实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实施的“2131”电影放映工程,电影大篷车走乡进村,每年放映电影3400场以上。

4.全民健身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全市建立了三级全民健身社会体育辅导网络,上至文体局下至各乡镇街、村及社区共建立全民健身组织机构378个,有社会体育骨干1000余人,社会体育指导员721人,每个乡镇、街体育指导员都已达20人以上。全市农民体育人口达28万人。

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村级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与飞速发展的农村经济

相比较略显滞后,还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部分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

“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经济增长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农村文化的发展问题。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并没有真抓实干,致使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后劲和活力。

2.文化场所数量少标准低不能满足村民需要

全市还有12个乡镇没有建立乡镇标准化综合文化站。137个村也因经费紧张或根本连村部都没有而未建文化室(农家书屋)。已建成的文化站及文化室(农家书屋)则一定程度上存在活动开展不广泛的问题。由于经费不足,乡镇文化站活动器材不丰富。村文化室(农家书屋)达到150平方米标准的只有一半左右,其余多为几十平方米。面积狭小加之新书短缺,对村民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台电视伴左右”仍是不少农民群众接受文化教育、娱乐和信息的主要形式。

3.文化干部队伍不稳定工作缺少积极性

由于2006年以来的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文化站站长编制已经取消,文化站工作职能划归乡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负责文化工作的同志全部是兼职,工作繁杂,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市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等工作职能都

搁臵一旁,视为他活。还有的文化站负责同志对自己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都不太清楚,责任意识的迷惘影响了文化工作保质保量地开展。

4.文化“三下乡”活动缺乏长效机制

近年来时常开展的农村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为改善农村文化、丰富农村群众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本身“蜻蜓点水”、“一过性”的“波浪式”的文化特征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5.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我市24个乡镇(不含大喇嘛),还有18个没有建成标准型“乡镇综合文化站”。排除今年资金已到位,8月份将建成的姚堡等6个乡镇,其余12个乡镇的标准型“乡镇综合文化站”能否在明年建成,经费成了大问题。按每个标准文化站需资金40万元计算,我市需筹资480万元。而乡镇全面普及标准型文化站,是国家要求百强县必须达到的硬性指标。此外,137个将在今年建设的“农家书屋”能否按期完成,主要取决于乡村两级的筹资力度。

三、文化建设不力的消极影响

由于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不能全面满足村民需求,文化娱乐生活单调乏味,各种消极思想便趁虚而入,致使部分农村群众觉悟低下、唯利是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

唯有金钱是真的”,导致拜金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流行,认为现代社会“有钱就有一切”,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经地义。诚信意识呈现危机,出现了为赚钱不择手段的现象。

2.文化生活贫乏,伦理道德观念蜕变

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流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

3.地方观念、宗族意识等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观念盛行

人人都有乡亲意识,但是有些人却将这作为村干部换届选举、权衡经济利益、处理邻里关系、排解村民纠纷的重要依据,而不是从科学、民主、法制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处理各种关系。

4.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

一些迷信、落后的文化活动沉渣泛起,什么修庙建坟、看阴阳宅风水时有发生,装神弄鬼也屡禁不绝,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赌博、买私彩、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 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振兴村级文化的对策

面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面对与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方式,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机制加以保证,是目前面临的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保障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正在被全社会所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文化建设,无论是从农业生产、农业管理还是农村群众的自身发展等方面,均需要得到文化的支撑。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将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乡镇、村两委班子任期责任和考核内容之中。要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和建立一套具有新民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村群众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

2.加强乡镇村文化站室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强化机制改革,增加经费投入。由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肯定文化站的重要作用,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指定专人负责文化站工作,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作为市文化主管部门的文体局要加大对文化站的指导和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对没有文化站或文化室(农家书屋)的乡镇、村,应尽快筹集资金给予支持,没有的尽快建立,建成的向标准化发展。除坚持日常开放外,要经常组织读书看报、科技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

3.抓好文化艺术惠民工程

从2010年开始实施的沈阳市文化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两大工程)在我市取得良好效果。仅在城区各社区就活跃着艺术指导员50余人,近千名市民接受了诗歌、朗诵、演唱、舞蹈、器乐、武术、戏曲、写作等十多项文体项目培训。并组成了几十个艺术演出团体作义务演出,初步形成了各社区特色文化,提高了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质量。我市要在“十二五”期间将文化艺术惠民工程逐步推广至全市农村,实现每个村有一名艺术指导员,有一个特色演出团体的目标,提高农民群众文化艺术的参与率和普及率。最终达到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的目的,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引导他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4.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在巩固中不断提升

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首先要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入手,重点抓好党员干部的自身建设。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扶弱助残、保护环境、关爱女孩、婚育新风进万家等公民道德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公民道德宣传日等活动,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健康的公民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其次,要切实抓好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要求,总结过去成功做法,借鉴外地经验典型,深入开展诸如“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科技示范户”和“文明家园”创建活动。营造出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浓郁氛围,促进村风民风的健康

发展,最终实现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5.加强龙头文体设施建设

俗话说,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把农村系列文化建设比作一列长长的火车,那么我市的市级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大剧院等龙头文体设施堪称火车头。但现实情况是,除新建成的新民大剧院外,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于2007年拆除后一直没有重建。始建于1985年的市图书馆也因设备老化、书籍陈旧达不到国家文化部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评估标准要求,重建迫在眉睫。我市应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分期分批地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文体场馆的重建工作,推出像大剧院一样在全省首屈一指的拳头项目,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形成完整网络,实现文体活动场所全市全覆盖,近而满足全市人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将全市城乡的文体娱乐水平提升到新层次、新高度。

总之,在今后的村级文化建设工作中,我市要以构建和谐文化为中心,以加快发展和促进繁荣为宗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我市文体事业繁荣、文体产业发达、文体设施完善、文体生活丰富的“文化体育强市”发展目标。为我市进入全国百强,建设幸福新民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2011年3月30日

关于我市村级党组织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农村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本思想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新民作为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县(市),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势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带着如此问题,我们对全市村级党组织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村级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劳动负担的减轻、空闲时间的增多,加之现代传媒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各类文化信息,文化需求也大为提高。为此,我市各级党组织在大力发展城乡经济时,逐年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力度,村级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1.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全市有罗家房、大红旗、红旗、东蛇山子、大柳屯、高台子等6个乡镇建成3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站内图书、音响、电脑、电视等设备齐全)。姚堡、周坨子、于家窝堡、陶家屯、三道岗子、卢家屯等6个乡镇的文化站将于今年建成,目前资金已到位。335个行政村,有198个村建有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占行政村总数的59%。超半数的文化室(农家书屋)达到藏书1500册、音像制品100

部、报纸期刊10种以上的标准。有面积1000至5000平方米的文体休闲广场50多个。建有国家4A级风景文化园1个。

2.信息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建成了无线、有线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信号质量逐步提高,广播电视网络村村通在我市成为现实。广播电视成了广大农民群众最主要的文化娱乐工具。此外,全市还建有文化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341个,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全市全覆盖。通过网络查找致富信息,解决卖难问题成了村民的时尚追求。

3.送文化下乡受到村民青睐

省、沈阳市文化团体以及我市各界组织的秧歌队、舞蹈队、二人转队、唢呐队等深入各乡镇村送文化、送戏下乡,每年送科技书籍近万册、巡演200场以上。市电影公司认真落实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实施的“2131”电影放映工程,电影大篷车走乡进村,每年放映电影3400场以上。

4.全民健身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全市建立了三级全民健身社会体育辅导网络,上至文体局下至各乡镇街、村及社区共建立全民健身组织机构378个,有社会体育骨干1000余人,社会体育指导员721人,每个乡镇、街体育指导员都已达20人以上。全市农民体育人口达28万人。

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村级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与飞速发展的农村经济

相比较略显滞后,还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部分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

“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经济增长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农村文化的发展问题。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并没有真抓实干,致使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后劲和活力。

2.文化场所数量少标准低不能满足村民需要

全市还有12个乡镇没有建立乡镇标准化综合文化站。137个村也因经费紧张或根本连村部都没有而未建文化室(农家书屋)。已建成的文化站及文化室(农家书屋)则一定程度上存在活动开展不广泛的问题。由于经费不足,乡镇文化站活动器材不丰富。村文化室(农家书屋)达到150平方米标准的只有一半左右,其余多为几十平方米。面积狭小加之新书短缺,对村民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台电视伴左右”仍是不少农民群众接受文化教育、娱乐和信息的主要形式。

3.文化干部队伍不稳定工作缺少积极性

由于2006年以来的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文化站站长编制已经取消,文化站工作职能划归乡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负责文化工作的同志全部是兼职,工作繁杂,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市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等工作职能都

搁臵一旁,视为他活。还有的文化站负责同志对自己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都不太清楚,责任意识的迷惘影响了文化工作保质保量地开展。

4.文化“三下乡”活动缺乏长效机制

近年来时常开展的农村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为改善农村文化、丰富农村群众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本身“蜻蜓点水”、“一过性”的“波浪式”的文化特征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5.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我市24个乡镇(不含大喇嘛),还有18个没有建成标准型“乡镇综合文化站”。排除今年资金已到位,8月份将建成的姚堡等6个乡镇,其余12个乡镇的标准型“乡镇综合文化站”能否在明年建成,经费成了大问题。按每个标准文化站需资金40万元计算,我市需筹资480万元。而乡镇全面普及标准型文化站,是国家要求百强县必须达到的硬性指标。此外,137个将在今年建设的“农家书屋”能否按期完成,主要取决于乡村两级的筹资力度。

三、文化建设不力的消极影响

由于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不能全面满足村民需求,文化娱乐生活单调乏味,各种消极思想便趁虚而入,致使部分农村群众觉悟低下、唯利是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

唯有金钱是真的”,导致拜金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流行,认为现代社会“有钱就有一切”,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经地义。诚信意识呈现危机,出现了为赚钱不择手段的现象。

2.文化生活贫乏,伦理道德观念蜕变

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流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

3.地方观念、宗族意识等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观念盛行

人人都有乡亲意识,但是有些人却将这作为村干部换届选举、权衡经济利益、处理邻里关系、排解村民纠纷的重要依据,而不是从科学、民主、法制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处理各种关系。

4.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

一些迷信、落后的文化活动沉渣泛起,什么修庙建坟、看阴阳宅风水时有发生,装神弄鬼也屡禁不绝,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赌博、买私彩、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 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振兴村级文化的对策

面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面对与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方式,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机制加以保证,是目前面临的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保障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正在被全社会所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文化建设,无论是从农业生产、农业管理还是农村群众的自身发展等方面,均需要得到文化的支撑。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将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乡镇、村两委班子任期责任和考核内容之中。要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及时协调解决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和建立一套具有新民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村群众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

2.加强乡镇村文化站室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强化机制改革,增加经费投入。由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肯定文化站的重要作用,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指定专人负责文化站工作,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作为市文化主管部门的文体局要加大对文化站的指导和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对没有文化站或文化室(农家书屋)的乡镇、村,应尽快筹集资金给予支持,没有的尽快建立,建成的向标准化发展。除坚持日常开放外,要经常组织读书看报、科技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

3.抓好文化艺术惠民工程

从2010年开始实施的沈阳市文化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两大工程)在我市取得良好效果。仅在城区各社区就活跃着艺术指导员50余人,近千名市民接受了诗歌、朗诵、演唱、舞蹈、器乐、武术、戏曲、写作等十多项文体项目培训。并组成了几十个艺术演出团体作义务演出,初步形成了各社区特色文化,提高了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质量。我市要在“十二五”期间将文化艺术惠民工程逐步推广至全市农村,实现每个村有一名艺术指导员,有一个特色演出团体的目标,提高农民群众文化艺术的参与率和普及率。最终达到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的目的,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引导他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4.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在巩固中不断提升

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首先要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入手,重点抓好党员干部的自身建设。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扶弱助残、保护环境、关爱女孩、婚育新风进万家等公民道德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公民道德宣传日等活动,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健康的公民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其次,要切实抓好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要求,总结过去成功做法,借鉴外地经验典型,深入开展诸如“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科技示范户”和“文明家园”创建活动。营造出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浓郁氛围,促进村风民风的健康

发展,最终实现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5.加强龙头文体设施建设

俗话说,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把农村系列文化建设比作一列长长的火车,那么我市的市级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大剧院等龙头文体设施堪称火车头。但现实情况是,除新建成的新民大剧院外,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于2007年拆除后一直没有重建。始建于1985年的市图书馆也因设备老化、书籍陈旧达不到国家文化部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评估标准要求,重建迫在眉睫。我市应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分期分批地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文体场馆的重建工作,推出像大剧院一样在全省首屈一指的拳头项目,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形成完整网络,实现文体活动场所全市全覆盖,近而满足全市人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将全市城乡的文体娱乐水平提升到新层次、新高度。

总之,在今后的村级文化建设工作中,我市要以构建和谐文化为中心,以加快发展和促进繁荣为宗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我市文体事业繁荣、文体产业发达、文体设施完善、文体生活丰富的“文化体育强市”发展目标。为我市进入全国百强,建设幸福新民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2011年3月30日


相关内容

  • 关于春节调研农村有关情况的报告
  • 关于春节调研农村有关情况的报告 为真实了解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财政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春节期间,市财政局围绕村集体经济.农村环境及社区.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等情况,设计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并充分发动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农村,广泛开展调研.活动中,共收回调查问卷73份,其中,荣成22份,文登9份,乳山13份 ...

  • 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 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和各项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加强了,对党员的管理教育搞好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没有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没有广大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没有 ...

  • 农业部门上半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总结
  •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的工作部署,主要围绕“农村土地流转”、“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统计”、“"数字乡村"系统维护数字更新”、“农村信访及稳定工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 ...

  • 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 面对新的形势和加快发展的任务,要着眼于农村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从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打好三个基础:更新思想观念.壮大村级收入.规范村级管理:做好三篇文章:落实... 目前,根据党中央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 ...

  • 市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 基层妇女组织是妇女工作的基础和源泉,是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农村两委会即将换届,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妇女组织在新形势下的作用,推动我市妇女工作和妇女事业的健康发展.市妇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重点对村妇代主任工作现状.各种待遇落实情况等进行了调查.调研形式采取各乡镇( ...

  • 关于铁岭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调查报告
  • 关于铁岭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调查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全面提高我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水平,探索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新途径,近期,市档案局对全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

  • 2013年计划生育双评活动总结
  • 根据省人口计生委、计生协《关于印发〈安徽省xx年计划生育“双评”活动方案〉的通知》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今年5月份以来,我市人口计生系统认真开展了“请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和“请居民和流动人口评计生”活动。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部署 一是省人口计生委、计生协《关于印发〈安徽 ...

  • 计划生育基层工作汇报
  • 关于我市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的调研报告 人口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计划生育的推进工作,相继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和推进年"活动.实行计划生育"塔型"管理.推行镇(街道)班子成员联系重点村制度和符合群众需要的计划生育利 ...

  • 省总领导赴孝感调研汇报材料
  • 今年以来,市总紧紧围绕省总工会工作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保增长,促发展:保民生.促和谐:保稳定,促团结的总要求,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工会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 一是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