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四单元作文-----《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学案
运用辩证分析的例文—— 玩物不一定会丧志
“玩物丧志”这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沉迷于所喜好的事物而丧失志向。
我认为其实不然,玩物不一定会丧志,相反,还有可能“得志”。
“玩物丧志”,这个词经常被家长们拿来当作教训孩子的话,老师有时也拿来告诫学生。我看,“玩
物”究竟是“丧志”还是“得志”,首先要看“玩物者”的自制力和目的。其次,还要看所玩为何物,并
非玩任何物都会“丧志”或者“得志”。再次,还要看“玩”的程度。
“玩物者”的玩,带着什么目的,带着什么心情去玩,对“志”的“丧”或“得”,有密切联系。大
家也许都知道,美国的头号巨富,拥有资产四百多亿美元的比尔·盖茨,他是靠开发软件成功的,但殊不
知,他小时却并非一个乖巧的孩子。他从小沉迷于电脑,每天不上学,却去玩电脑。到了70年代以后,电
脑工业渐渐崛起了,他靠他的技术与头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向了成功的巅峰。
玩物有好也有坏,比如前面讲的电脑自然是好的。但一些人不懂得“玩物”会“丧志”。
在《世界历史》上,我们了解到一位外国的国王——法王路易十六,他被称为“锁匠国王”,因
沉迷于制造精美的锁而不理朝政,最后法国人民将他流放在一个孤岛上。而他的妻子——人称
“亏空夫人”的安东尼王后,因沉迷于金钱而被人民推上了断头台。这两个例子都是因沉迷于不
该沉迷的东西而“丧志”的。所以我们不能不注意自己的“玩物”的性质。
说到沉迷的程度,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自控力较弱,容易深陷。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例,我上学期沉迷
于打电子游戏,自以为打电子游戏不会影响学习,但到后来越陷越深,甚至旷课去玩,期末时,我的学习
成绩进了倒数几名。
所以说“玩物”必须要具备好的心理素质,要选择对象,不要过分沉迷于“玩物”,否则,何时“丧
志”,自己都不知道。 逆境与成才
人们无不向往美好的环境,因为好的环境能使成才的道路畅通无阻;同时,人们也认识到,“自古雄
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顺境造就幸运儿,而逆境往往造就伟人。这是因为,顺境虽说给人的成长
铺平了道路,但逆境更能催人奋进。
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炼人的斗志。身遭腐刑摧残的司马迁,就是以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历代先
贤为楷模,他凭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
成为史家的不祧之祖,我国力学、桥梁专家李国杰教授,在“文革”期间身居“隔离室”,经常受审讯,
在这恶劣的环境里,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写出了10万字的专著《 梁扭转理论—— 梁桥的扭转、稳定和
振动》,填补了一项世界桥梁建筑学上的空白。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著《国语》,孙子膑脚修兵法,韩非囚秦著《说难》„„”可见“艰难
困苦,玉成于汝”,确实有道理。
但是,逆境能够出人才,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一个人能够成才,关键在于自身主观上是否努
力。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同
样是贫寒的生活环境,贝利经受困难的磨练,成为一代球王,而有些人却堕落为小偷;同样是身有残疾,
张海迪成了中国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而有些人却沦落为乞丐;同样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镣铐和铁窗,江姐
成了坚贞不屈的烈士,甫志高却成为可耻的叛徒„„可见,面对逆境,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的人只能是苦
苦呻吟、怨天尤人,甚至自甘堕落;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超
越任何障碍,战胜任何困难,成为堪担大任的“大丈夫”。
我们希望整个人生都一帆风顺,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遭遇逆境,应该怎么办?
不要动摇,不必气馁,积极进取,奋力开拓,这,就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例文简析】 这篇议论文阐述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分析辩证。首段分别从顺境与逆境之于人才的关
系进行理论分析:“顺境造就幸运儿,而逆境往往造就伟人”。本论部分分两层展开具体分析。第一层用
典型的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练人的斗志”这一分论点。第二层用引证法和正反对比举例的方法论证“逆
境能够出人才,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这一分论点,并指出:成才与否关键在于自身主观上是否努
力。结论部分提出遭遇逆境的应对态度:“不要动摇,不必气馁,积极进取,奋力开拓”。全文结构严谨,
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分述部分,采用转折递进式的层次布局,条理清晰。中间两自然段也都采用总分
总式的结构,段首表明分论点,段中举例论证,段尾扼要小结,叙例简洁,析理精当,井然有序。文章不
作片面的议论,作者既肯定顺境之于成才的利处,也不否定逆境能够出人才;既指出逆境能催人奋进,又
强调人的主观因素:面对逆境,不可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这样辩证地分析说理,比较中肯、缜密,具有
较强的说服力。
课后习题一: 题目一 “扫一屋”与“扫天下”
第一段:点明中心论点,“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关系,是做小事与创大业的关系,
二者密不可分,要想创大业,必须从做小事开始。(中心立意)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做平凡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引鲁
迅的话:“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迭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
零碎事,就是为此。”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二)做艰苦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磨练了坚韧的意志品质。举李
白“铁杵磨成绣花针”的例子或祖逖“闻鸡起舞”的例子。
第四段:提出分论点(三)做繁琐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培养了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习
惯。举列宁小时写作文的例子。还可举反例与之对比。
第五段:联系社会现实,批评当前青年中好高骛远的倾向。
第六段:总结收束全文,青年人要为创立共产主义大事业,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题目二“扫天下”不必先“扫一屋”
第一段:点明中心论点,“扫天下”不必先“扫一屋”。(反中心立意)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扫天下”与“扫一屋”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它们之间
没有必然的联系,大事情并不等于小事情之和。可运用哲学上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观点,从事
物的性质来入手分析。(道理论证)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二)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扫天下”的人没有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扫一屋”。可举爱因斯坦和陈景润沉醉于科学研究而忽略生活细节的例子,从人的
主观客观条件来入手分析。(事实论证)
第四段:提出分论点(三)思想拘泥于小事情,常常会限制了人看问题的眼界,扼杀了
创造性的思维。可举反例(事实论证)
第五段:联系当前社会上,有些人思想狭隘,患得患失,把精力都集中在一些生活琐事
上,“阴盛阳衰”,形而上学严重,束缚了活泼的思维。
第六段:总结收束全文,得出结论,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人,站得要高一些,看得要远一
些,思想要解放一些。在大事情上要清楚一些,在小事情上要糊涂一 些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
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
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仔细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
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我则未敢苟同。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
《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
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
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
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
是“岌岌乎殆哉”了。
这又使我想起许多老师曾经说过的学习基础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钻研一
些综合繁杂的大题 ,而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事到如今 ,后悔也不能够
挽回失去的时间,便只有从头巩固,印象却淡多了。我受这种思想的危害已不浅,因而对“扫
屋”的理解也就越之深,越发觉得其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些都说明了没有平日
的积累,纵然有最好的命运降临到他头上,他也只能手足无措地眼望它擦肩而过,那将是多
么遗憾的事啊! 所以我们必须先会“扫屋”,分清楚应先扫地还是先洒水,抑或是先拖地板;
这样,在“扫天下”时,你才会知道哪些是应该马上解决的,哪些事可以暂缓,甚至放弃。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堪称欲扫天下而先扫一屋的代表 ,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的宏伟目标 。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学习成绩是一流的,社会活动是广泛的。他办
过报纸,写过文章,做过洋洋万言的演讲 ,有过人的口才与机敏,这些对于他日后出任总
理时的雄才大略不能不说有相当大的影响。假若他没有当年脚踏实地的“扫地”工作,那么,
当他面对一个6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天灾
人祸,他能够当好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吗 ? 这说明周总理“扫天下”的光辉革命业绩与他
早年的“扫屋”工作是分不开的。
“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
斥“扫一屋”呢?
课后习题二: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审题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从寓意角度考虑: 可以提炼出: 。
(2)从乌鸦角度考虑:
由这事可以提炼出: : :
(3)从词句角度考虑: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有“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牧羊人的话是 ,而
小孩的话是对乌鸦 ,可以提炼出对比型的话题:
:
课后习题三参考: 管制与自由
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上说: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
父母与老师,担负着规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责任, 应当不失时机地对孩子加以适当
的管制和调教,使他们懂得勤奋努力, 健康向上. 对孩子采取顺其自然, 放任不管的态度,或
对孩子实施过于严厉的管制,剥夺孩子起码的自由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鲜花只有在园丁的修剪与呵护下才会开得更加艳丽,孩子只有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帮助
下才更易取得成功。适度的管制是扼杀孩子的天性,而是以父母、老师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
避免孩子走弯路,犯他们父辈曾经犯过的错误。人生是极其短暂而宝贵的,前人的经验和教
训对后人来说是难得的财富,但对于自然状态下的孩子,并不一定懂得它们的价值。因此,
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管制,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
自由是人们所向往的,他能使人们精神上放松,感受生命的美好。适度的自由在孩子的
成长历程中是不可少的,它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动性,培育健康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
困难的自信心。人活着,有权利享受快乐和自由。长期在严厉管制下生活的人,会倍感自由
的珍贵;而长期缺乏管制的人,却往往不懂得自由的价值,他们欲求无度。所以西方一位教
育家说,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对老师和父母而言,就是严重
的失职。
管制与自由是相对的,有时又是相反相成的。风筝能够在天空自由飞翔,离不开线的牵
引。如果失去了线的牵引限制,风筝是无法停留在空中的。人若是一味地强调自我,强调自
由,就会因为好逸恶劳、不学无术而遭到社会唾弃,从而失去尊严和自由。社会也需要法律
制度社会公德来维系,它规定了每个个体必须遵守法律或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约束自己的
行为,不能随心所欲。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保障大众享有法制、道德框架内的自由。
规范、引导孩子的思想行为,是父母和老师的责任。作为管理者和引导者,父母和老师
首先要做孩子的表率,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受
教育环境,曾多次搬家。曾子为了教孩子说话算数,亲自动手为孩子杀猪。他们是天下父母
的榜样。其次是要讲究方法。我们提倡和风细雨式的点拨教育,反对电闪雷鸣式的粗暴训斥。
据传,孟子有一回逃学回家,他母亲叫他拿来一把砍刀,当着他的面砍断了织机上尚未织成
的布匹,以此教育他做任何事都要善始善终,不可半途而废。她的教育方法无疑是正确的,
她足可称得上是位难得的优秀教育家。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中国文化思
想史上才诞生了一位“亚圣”。
作为学生,我们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的一片苦心,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管制,在适度的范
围内享受人生的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这大好的青春,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课后习题五参考—— 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没了路。我说:不管世上“无路”或“有路”,关键看人怎么走。
不止一个人说过,人生是旅途。在旅途上,我们要披荆斩棘。要走到我们心中的天堂,
就要学会“开路”、“毁路”和“选路”。
“开路”,就是要敢于在无路的地方走出路。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
句话是我的座右铭,因为这再恰当不过地阐释了“走路”的概念:人在旅途何必在意他人怎
么看,更何必在意原本是否有路呢! “开路”要求我们学会创新,更要求我们学会换一种眼
光看世界。另辟蹊径固然好,但也不能为了创新而忽视或否定前人的经验和社会的变化。灯
泡的出现是件新奇事,可那灯泡里却饱含了爱迪生对失败的总结。“开路”教会了我们要勇
敢的走路。
“毁路”就是要敢于毁弃前人已铺好的路。高一刚学物理时,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之间
的“仇恨”常会把我们逗乐,是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的谬论,也是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试想,如
果伽利略没有胆量毁掉亚里士多德在两干多年前铺好的路,而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他能
在物理学史上名传千古吗? 敢于“毁路”就是要求我们敢于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不论是书本上的,还是师长的,甚至是什么圣人哲人的话,我们都应抱着质疑的态度,敢于
质疑,敢于发问。与“开路”不同,“毁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科学的态度。
“选路”就是要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心灵的选择。人走路,自然会遇到路口,选择
该走的路,才能走向成功,在路口,魏青刚选择了救人,他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在路口,
李春燕选择了留在山沟里,她成了“照亮苗乡的月亮”;在路口,丛飞选择了顶住流言,继
续资助失学儿童,因为善良不需要借口;在路口,洪战辉选择了自强不息,因为苦难不是他
博得他人同情的本钱;在路口,我们学会了放弃,更明白了自己人生价值的所在。学会“选
路”,我们也学会了自尊、自强与自立。
面对“无人区”,我们勇敢地“开路”;面对谬论,我们勇敢地“毁路”;面对诱惑,我
们勇敢地“选路”。
〔简评〕议论文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述是否充分,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理论修养外,还
要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本文作者以“路”为焦点,运用顺逆性交变的方法来分析“人与路”的关系。
具体说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交流性分析,即从“有路”想到“无路”、从“开路”想到“毁路”、
从“走路”想到“选路”。如此从正面想到反面,从反面想到正面,寻找矛盾包含的各个侧面,并且将它们
联系起来思考分析,最终解决主要矛盾:路,关键看人怎么走。这样的结果,避免了分析只在一个层面上
打转的不足,做到了分析细致、论述充分、内容充实饱满。
必修4第四单元作文-----《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学案
运用辩证分析的例文—— 玩物不一定会丧志
“玩物丧志”这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沉迷于所喜好的事物而丧失志向。
我认为其实不然,玩物不一定会丧志,相反,还有可能“得志”。
“玩物丧志”,这个词经常被家长们拿来当作教训孩子的话,老师有时也拿来告诫学生。我看,“玩
物”究竟是“丧志”还是“得志”,首先要看“玩物者”的自制力和目的。其次,还要看所玩为何物,并
非玩任何物都会“丧志”或者“得志”。再次,还要看“玩”的程度。
“玩物者”的玩,带着什么目的,带着什么心情去玩,对“志”的“丧”或“得”,有密切联系。大
家也许都知道,美国的头号巨富,拥有资产四百多亿美元的比尔·盖茨,他是靠开发软件成功的,但殊不
知,他小时却并非一个乖巧的孩子。他从小沉迷于电脑,每天不上学,却去玩电脑。到了70年代以后,电
脑工业渐渐崛起了,他靠他的技术与头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向了成功的巅峰。
玩物有好也有坏,比如前面讲的电脑自然是好的。但一些人不懂得“玩物”会“丧志”。
在《世界历史》上,我们了解到一位外国的国王——法王路易十六,他被称为“锁匠国王”,因
沉迷于制造精美的锁而不理朝政,最后法国人民将他流放在一个孤岛上。而他的妻子——人称
“亏空夫人”的安东尼王后,因沉迷于金钱而被人民推上了断头台。这两个例子都是因沉迷于不
该沉迷的东西而“丧志”的。所以我们不能不注意自己的“玩物”的性质。
说到沉迷的程度,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自控力较弱,容易深陷。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例,我上学期沉迷
于打电子游戏,自以为打电子游戏不会影响学习,但到后来越陷越深,甚至旷课去玩,期末时,我的学习
成绩进了倒数几名。
所以说“玩物”必须要具备好的心理素质,要选择对象,不要过分沉迷于“玩物”,否则,何时“丧
志”,自己都不知道。 逆境与成才
人们无不向往美好的环境,因为好的环境能使成才的道路畅通无阻;同时,人们也认识到,“自古雄
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顺境造就幸运儿,而逆境往往造就伟人。这是因为,顺境虽说给人的成长
铺平了道路,但逆境更能催人奋进。
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炼人的斗志。身遭腐刑摧残的司马迁,就是以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历代先
贤为楷模,他凭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
成为史家的不祧之祖,我国力学、桥梁专家李国杰教授,在“文革”期间身居“隔离室”,经常受审讯,
在这恶劣的环境里,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写出了10万字的专著《 梁扭转理论—— 梁桥的扭转、稳定和
振动》,填补了一项世界桥梁建筑学上的空白。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著《国语》,孙子膑脚修兵法,韩非囚秦著《说难》„„”可见“艰难
困苦,玉成于汝”,确实有道理。
但是,逆境能够出人才,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一个人能够成才,关键在于自身主观上是否努
力。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同
样是贫寒的生活环境,贝利经受困难的磨练,成为一代球王,而有些人却堕落为小偷;同样是身有残疾,
张海迪成了中国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而有些人却沦落为乞丐;同样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镣铐和铁窗,江姐
成了坚贞不屈的烈士,甫志高却成为可耻的叛徒„„可见,面对逆境,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的人只能是苦
苦呻吟、怨天尤人,甚至自甘堕落;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超
越任何障碍,战胜任何困难,成为堪担大任的“大丈夫”。
我们希望整个人生都一帆风顺,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遭遇逆境,应该怎么办?
不要动摇,不必气馁,积极进取,奋力开拓,这,就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例文简析】 这篇议论文阐述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分析辩证。首段分别从顺境与逆境之于人才的关
系进行理论分析:“顺境造就幸运儿,而逆境往往造就伟人”。本论部分分两层展开具体分析。第一层用
典型的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练人的斗志”这一分论点。第二层用引证法和正反对比举例的方法论证“逆
境能够出人才,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这一分论点,并指出:成才与否关键在于自身主观上是否努
力。结论部分提出遭遇逆境的应对态度:“不要动摇,不必气馁,积极进取,奋力开拓”。全文结构严谨,
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分述部分,采用转折递进式的层次布局,条理清晰。中间两自然段也都采用总分
总式的结构,段首表明分论点,段中举例论证,段尾扼要小结,叙例简洁,析理精当,井然有序。文章不
作片面的议论,作者既肯定顺境之于成才的利处,也不否定逆境能够出人才;既指出逆境能催人奋进,又
强调人的主观因素:面对逆境,不可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这样辩证地分析说理,比较中肯、缜密,具有
较强的说服力。
课后习题一: 题目一 “扫一屋”与“扫天下”
第一段:点明中心论点,“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关系,是做小事与创大业的关系,
二者密不可分,要想创大业,必须从做小事开始。(中心立意)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做平凡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引鲁
迅的话:“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迭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
零碎事,就是为此。”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二)做艰苦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磨练了坚韧的意志品质。举李
白“铁杵磨成绣花针”的例子或祖逖“闻鸡起舞”的例子。
第四段:提出分论点(三)做繁琐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培养了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习
惯。举列宁小时写作文的例子。还可举反例与之对比。
第五段:联系社会现实,批评当前青年中好高骛远的倾向。
第六段:总结收束全文,青年人要为创立共产主义大事业,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题目二“扫天下”不必先“扫一屋”
第一段:点明中心论点,“扫天下”不必先“扫一屋”。(反中心立意)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扫天下”与“扫一屋”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它们之间
没有必然的联系,大事情并不等于小事情之和。可运用哲学上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观点,从事
物的性质来入手分析。(道理论证)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二)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扫天下”的人没有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扫一屋”。可举爱因斯坦和陈景润沉醉于科学研究而忽略生活细节的例子,从人的
主观客观条件来入手分析。(事实论证)
第四段:提出分论点(三)思想拘泥于小事情,常常会限制了人看问题的眼界,扼杀了
创造性的思维。可举反例(事实论证)
第五段:联系当前社会上,有些人思想狭隘,患得患失,把精力都集中在一些生活琐事
上,“阴盛阳衰”,形而上学严重,束缚了活泼的思维。
第六段:总结收束全文,得出结论,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人,站得要高一些,看得要远一
些,思想要解放一些。在大事情上要清楚一些,在小事情上要糊涂一 些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
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
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仔细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
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我则未敢苟同。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
《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
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
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
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
是“岌岌乎殆哉”了。
这又使我想起许多老师曾经说过的学习基础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钻研一
些综合繁杂的大题 ,而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事到如今 ,后悔也不能够
挽回失去的时间,便只有从头巩固,印象却淡多了。我受这种思想的危害已不浅,因而对“扫
屋”的理解也就越之深,越发觉得其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些都说明了没有平日
的积累,纵然有最好的命运降临到他头上,他也只能手足无措地眼望它擦肩而过,那将是多
么遗憾的事啊! 所以我们必须先会“扫屋”,分清楚应先扫地还是先洒水,抑或是先拖地板;
这样,在“扫天下”时,你才会知道哪些是应该马上解决的,哪些事可以暂缓,甚至放弃。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堪称欲扫天下而先扫一屋的代表 ,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的宏伟目标 。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学习成绩是一流的,社会活动是广泛的。他办
过报纸,写过文章,做过洋洋万言的演讲 ,有过人的口才与机敏,这些对于他日后出任总
理时的雄才大略不能不说有相当大的影响。假若他没有当年脚踏实地的“扫地”工作,那么,
当他面对一个6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天灾
人祸,他能够当好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吗 ? 这说明周总理“扫天下”的光辉革命业绩与他
早年的“扫屋”工作是分不开的。
“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
斥“扫一屋”呢?
课后习题二: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审题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从寓意角度考虑: 可以提炼出: 。
(2)从乌鸦角度考虑:
由这事可以提炼出: : :
(3)从词句角度考虑: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有“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牧羊人的话是 ,而
小孩的话是对乌鸦 ,可以提炼出对比型的话题:
:
课后习题三参考: 管制与自由
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上说: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
父母与老师,担负着规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责任, 应当不失时机地对孩子加以适当
的管制和调教,使他们懂得勤奋努力, 健康向上. 对孩子采取顺其自然, 放任不管的态度,或
对孩子实施过于严厉的管制,剥夺孩子起码的自由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鲜花只有在园丁的修剪与呵护下才会开得更加艳丽,孩子只有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帮助
下才更易取得成功。适度的管制是扼杀孩子的天性,而是以父母、老师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
避免孩子走弯路,犯他们父辈曾经犯过的错误。人生是极其短暂而宝贵的,前人的经验和教
训对后人来说是难得的财富,但对于自然状态下的孩子,并不一定懂得它们的价值。因此,
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管制,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
自由是人们所向往的,他能使人们精神上放松,感受生命的美好。适度的自由在孩子的
成长历程中是不可少的,它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动性,培育健康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
困难的自信心。人活着,有权利享受快乐和自由。长期在严厉管制下生活的人,会倍感自由
的珍贵;而长期缺乏管制的人,却往往不懂得自由的价值,他们欲求无度。所以西方一位教
育家说,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对老师和父母而言,就是严重
的失职。
管制与自由是相对的,有时又是相反相成的。风筝能够在天空自由飞翔,离不开线的牵
引。如果失去了线的牵引限制,风筝是无法停留在空中的。人若是一味地强调自我,强调自
由,就会因为好逸恶劳、不学无术而遭到社会唾弃,从而失去尊严和自由。社会也需要法律
制度社会公德来维系,它规定了每个个体必须遵守法律或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约束自己的
行为,不能随心所欲。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保障大众享有法制、道德框架内的自由。
规范、引导孩子的思想行为,是父母和老师的责任。作为管理者和引导者,父母和老师
首先要做孩子的表率,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受
教育环境,曾多次搬家。曾子为了教孩子说话算数,亲自动手为孩子杀猪。他们是天下父母
的榜样。其次是要讲究方法。我们提倡和风细雨式的点拨教育,反对电闪雷鸣式的粗暴训斥。
据传,孟子有一回逃学回家,他母亲叫他拿来一把砍刀,当着他的面砍断了织机上尚未织成
的布匹,以此教育他做任何事都要善始善终,不可半途而废。她的教育方法无疑是正确的,
她足可称得上是位难得的优秀教育家。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中国文化思
想史上才诞生了一位“亚圣”。
作为学生,我们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的一片苦心,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管制,在适度的范
围内享受人生的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这大好的青春,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课后习题五参考—— 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没了路。我说:不管世上“无路”或“有路”,关键看人怎么走。
不止一个人说过,人生是旅途。在旅途上,我们要披荆斩棘。要走到我们心中的天堂,
就要学会“开路”、“毁路”和“选路”。
“开路”,就是要敢于在无路的地方走出路。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
句话是我的座右铭,因为这再恰当不过地阐释了“走路”的概念:人在旅途何必在意他人怎
么看,更何必在意原本是否有路呢! “开路”要求我们学会创新,更要求我们学会换一种眼
光看世界。另辟蹊径固然好,但也不能为了创新而忽视或否定前人的经验和社会的变化。灯
泡的出现是件新奇事,可那灯泡里却饱含了爱迪生对失败的总结。“开路”教会了我们要勇
敢的走路。
“毁路”就是要敢于毁弃前人已铺好的路。高一刚学物理时,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之间
的“仇恨”常会把我们逗乐,是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的谬论,也是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试想,如
果伽利略没有胆量毁掉亚里士多德在两干多年前铺好的路,而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他能
在物理学史上名传千古吗? 敢于“毁路”就是要求我们敢于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不论是书本上的,还是师长的,甚至是什么圣人哲人的话,我们都应抱着质疑的态度,敢于
质疑,敢于发问。与“开路”不同,“毁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科学的态度。
“选路”就是要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心灵的选择。人走路,自然会遇到路口,选择
该走的路,才能走向成功,在路口,魏青刚选择了救人,他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在路口,
李春燕选择了留在山沟里,她成了“照亮苗乡的月亮”;在路口,丛飞选择了顶住流言,继
续资助失学儿童,因为善良不需要借口;在路口,洪战辉选择了自强不息,因为苦难不是他
博得他人同情的本钱;在路口,我们学会了放弃,更明白了自己人生价值的所在。学会“选
路”,我们也学会了自尊、自强与自立。
面对“无人区”,我们勇敢地“开路”;面对谬论,我们勇敢地“毁路”;面对诱惑,我
们勇敢地“选路”。
〔简评〕议论文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述是否充分,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理论修养外,还
要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本文作者以“路”为焦点,运用顺逆性交变的方法来分析“人与路”的关系。
具体说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交流性分析,即从“有路”想到“无路”、从“开路”想到“毁路”、
从“走路”想到“选路”。如此从正面想到反面,从反面想到正面,寻找矛盾包含的各个侧面,并且将它们
联系起来思考分析,最终解决主要矛盾:路,关键看人怎么走。这样的结果,避免了分析只在一个层面上
打转的不足,做到了分析细致、论述充分、内容充实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