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作文学案

必修4第四单元作文-----《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学案

运用辩证分析的例文—— 玩物不一定会丧志

“玩物丧志”这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沉迷于所喜好的事物而丧失志向。

我认为其实不然,玩物不一定会丧志,相反,还有可能“得志”。

“玩物丧志”,这个词经常被家长们拿来当作教训孩子的话,老师有时也拿来告诫学生。我看,“玩

物”究竟是“丧志”还是“得志”,首先要看“玩物者”的自制力和目的。其次,还要看所玩为何物,并

非玩任何物都会“丧志”或者“得志”。再次,还要看“玩”的程度。

“玩物者”的玩,带着什么目的,带着什么心情去玩,对“志”的“丧”或“得”,有密切联系。大

家也许都知道,美国的头号巨富,拥有资产四百多亿美元的比尔·盖茨,他是靠开发软件成功的,但殊不

知,他小时却并非一个乖巧的孩子。他从小沉迷于电脑,每天不上学,却去玩电脑。到了70年代以后,电

脑工业渐渐崛起了,他靠他的技术与头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向了成功的巅峰。

玩物有好也有坏,比如前面讲的电脑自然是好的。但一些人不懂得“玩物”会“丧志”。

在《世界历史》上,我们了解到一位外国的国王——法王路易十六,他被称为“锁匠国王”,因

沉迷于制造精美的锁而不理朝政,最后法国人民将他流放在一个孤岛上。而他的妻子——人称

“亏空夫人”的安东尼王后,因沉迷于金钱而被人民推上了断头台。这两个例子都是因沉迷于不

该沉迷的东西而“丧志”的。所以我们不能不注意自己的“玩物”的性质。

说到沉迷的程度,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自控力较弱,容易深陷。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例,我上学期沉迷

于打电子游戏,自以为打电子游戏不会影响学习,但到后来越陷越深,甚至旷课去玩,期末时,我的学习

成绩进了倒数几名。

所以说“玩物”必须要具备好的心理素质,要选择对象,不要过分沉迷于“玩物”,否则,何时“丧

志”,自己都不知道。 逆境与成才

人们无不向往美好的环境,因为好的环境能使成才的道路畅通无阻;同时,人们也认识到,“自古雄

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顺境造就幸运儿,而逆境往往造就伟人。这是因为,顺境虽说给人的成长

铺平了道路,但逆境更能催人奋进。

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炼人的斗志。身遭腐刑摧残的司马迁,就是以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历代先

贤为楷模,他凭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

成为史家的不祧之祖,我国力学、桥梁专家李国杰教授,在“文革”期间身居“隔离室”,经常受审讯,

在这恶劣的环境里,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写出了10万字的专著《 梁扭转理论—— 梁桥的扭转、稳定和

振动》,填补了一项世界桥梁建筑学上的空白。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著《国语》,孙子膑脚修兵法,韩非囚秦著《说难》„„”可见“艰难

困苦,玉成于汝”,确实有道理。

但是,逆境能够出人才,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一个人能够成才,关键在于自身主观上是否努

力。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同

样是贫寒的生活环境,贝利经受困难的磨练,成为一代球王,而有些人却堕落为小偷;同样是身有残疾,

张海迪成了中国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而有些人却沦落为乞丐;同样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镣铐和铁窗,江姐

成了坚贞不屈的烈士,甫志高却成为可耻的叛徒„„可见,面对逆境,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的人只能是苦

苦呻吟、怨天尤人,甚至自甘堕落;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超

越任何障碍,战胜任何困难,成为堪担大任的“大丈夫”。

我们希望整个人生都一帆风顺,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遭遇逆境,应该怎么办?

不要动摇,不必气馁,积极进取,奋力开拓,这,就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例文简析】 这篇议论文阐述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分析辩证。首段分别从顺境与逆境之于人才的关

系进行理论分析:“顺境造就幸运儿,而逆境往往造就伟人”。本论部分分两层展开具体分析。第一层用

典型的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练人的斗志”这一分论点。第二层用引证法和正反对比举例的方法论证“逆

境能够出人才,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这一分论点,并指出:成才与否关键在于自身主观上是否努

力。结论部分提出遭遇逆境的应对态度:“不要动摇,不必气馁,积极进取,奋力开拓”。全文结构严谨,

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分述部分,采用转折递进式的层次布局,条理清晰。中间两自然段也都采用总分

总式的结构,段首表明分论点,段中举例论证,段尾扼要小结,叙例简洁,析理精当,井然有序。文章不

作片面的议论,作者既肯定顺境之于成才的利处,也不否定逆境能够出人才;既指出逆境能催人奋进,又

强调人的主观因素:面对逆境,不可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这样辩证地分析说理,比较中肯、缜密,具有

较强的说服力。

课后习题一: 题目一 “扫一屋”与“扫天下”

第一段:点明中心论点,“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关系,是做小事与创大业的关系,

二者密不可分,要想创大业,必须从做小事开始。(中心立意)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做平凡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引鲁

迅的话:“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迭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

零碎事,就是为此。”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二)做艰苦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磨练了坚韧的意志品质。举李

白“铁杵磨成绣花针”的例子或祖逖“闻鸡起舞”的例子。

第四段:提出分论点(三)做繁琐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培养了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习

惯。举列宁小时写作文的例子。还可举反例与之对比。

第五段:联系社会现实,批评当前青年中好高骛远的倾向。

第六段:总结收束全文,青年人要为创立共产主义大事业,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题目二“扫天下”不必先“扫一屋”

第一段:点明中心论点,“扫天下”不必先“扫一屋”。(反中心立意)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扫天下”与“扫一屋”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它们之间

没有必然的联系,大事情并不等于小事情之和。可运用哲学上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观点,从事

物的性质来入手分析。(道理论证)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二)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扫天下”的人没有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扫一屋”。可举爱因斯坦和陈景润沉醉于科学研究而忽略生活细节的例子,从人的

主观客观条件来入手分析。(事实论证)

第四段:提出分论点(三)思想拘泥于小事情,常常会限制了人看问题的眼界,扼杀了

创造性的思维。可举反例(事实论证)

第五段:联系当前社会上,有些人思想狭隘,患得患失,把精力都集中在一些生活琐事

上,“阴盛阳衰”,形而上学严重,束缚了活泼的思维。

第六段:总结收束全文,得出结论,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人,站得要高一些,看得要远一

些,思想要解放一些。在大事情上要清楚一些,在小事情上要糊涂一 些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

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

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仔细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

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我则未敢苟同。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

《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

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

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

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

是“岌岌乎殆哉”了。

这又使我想起许多老师曾经说过的学习基础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钻研一

些综合繁杂的大题 ,而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事到如今 ,后悔也不能够

挽回失去的时间,便只有从头巩固,印象却淡多了。我受这种思想的危害已不浅,因而对“扫

屋”的理解也就越之深,越发觉得其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些都说明了没有平日

的积累,纵然有最好的命运降临到他头上,他也只能手足无措地眼望它擦肩而过,那将是多

么遗憾的事啊! 所以我们必须先会“扫屋”,分清楚应先扫地还是先洒水,抑或是先拖地板;

这样,在“扫天下”时,你才会知道哪些是应该马上解决的,哪些事可以暂缓,甚至放弃。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堪称欲扫天下而先扫一屋的代表 ,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的宏伟目标 。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学习成绩是一流的,社会活动是广泛的。他办

过报纸,写过文章,做过洋洋万言的演讲 ,有过人的口才与机敏,这些对于他日后出任总

理时的雄才大略不能不说有相当大的影响。假若他没有当年脚踏实地的“扫地”工作,那么,

当他面对一个6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天灾

人祸,他能够当好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吗 ? 这说明周总理“扫天下”的光辉革命业绩与他

早年的“扫屋”工作是分不开的。

“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

斥“扫一屋”呢?

课后习题二: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审题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从寓意角度考虑: 可以提炼出: 。

(2)从乌鸦角度考虑:

由这事可以提炼出: : :

(3)从词句角度考虑: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有“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牧羊人的话是 ,而

小孩的话是对乌鸦 ,可以提炼出对比型的话题:

课后习题三参考: 管制与自由

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上说: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

父母与老师,担负着规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责任, 应当不失时机地对孩子加以适当

的管制和调教,使他们懂得勤奋努力, 健康向上. 对孩子采取顺其自然, 放任不管的态度,或

对孩子实施过于严厉的管制,剥夺孩子起码的自由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鲜花只有在园丁的修剪与呵护下才会开得更加艳丽,孩子只有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帮助

下才更易取得成功。适度的管制是扼杀孩子的天性,而是以父母、老师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

避免孩子走弯路,犯他们父辈曾经犯过的错误。人生是极其短暂而宝贵的,前人的经验和教

训对后人来说是难得的财富,但对于自然状态下的孩子,并不一定懂得它们的价值。因此,

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管制,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

自由是人们所向往的,他能使人们精神上放松,感受生命的美好。适度的自由在孩子的

成长历程中是不可少的,它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动性,培育健康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

困难的自信心。人活着,有权利享受快乐和自由。长期在严厉管制下生活的人,会倍感自由

的珍贵;而长期缺乏管制的人,却往往不懂得自由的价值,他们欲求无度。所以西方一位教

育家说,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对老师和父母而言,就是严重

的失职。

管制与自由是相对的,有时又是相反相成的。风筝能够在天空自由飞翔,离不开线的牵

引。如果失去了线的牵引限制,风筝是无法停留在空中的。人若是一味地强调自我,强调自

由,就会因为好逸恶劳、不学无术而遭到社会唾弃,从而失去尊严和自由。社会也需要法律

制度社会公德来维系,它规定了每个个体必须遵守法律或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约束自己的

行为,不能随心所欲。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保障大众享有法制、道德框架内的自由。

规范、引导孩子的思想行为,是父母和老师的责任。作为管理者和引导者,父母和老师

首先要做孩子的表率,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受

教育环境,曾多次搬家。曾子为了教孩子说话算数,亲自动手为孩子杀猪。他们是天下父母

的榜样。其次是要讲究方法。我们提倡和风细雨式的点拨教育,反对电闪雷鸣式的粗暴训斥。

据传,孟子有一回逃学回家,他母亲叫他拿来一把砍刀,当着他的面砍断了织机上尚未织成

的布匹,以此教育他做任何事都要善始善终,不可半途而废。她的教育方法无疑是正确的,

她足可称得上是位难得的优秀教育家。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中国文化思

想史上才诞生了一位“亚圣”。

作为学生,我们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的一片苦心,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管制,在适度的范

围内享受人生的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这大好的青春,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课后习题五参考—— 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没了路。我说:不管世上“无路”或“有路”,关键看人怎么走。

不止一个人说过,人生是旅途。在旅途上,我们要披荆斩棘。要走到我们心中的天堂,

就要学会“开路”、“毁路”和“选路”。

“开路”,就是要敢于在无路的地方走出路。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

句话是我的座右铭,因为这再恰当不过地阐释了“走路”的概念:人在旅途何必在意他人怎

么看,更何必在意原本是否有路呢! “开路”要求我们学会创新,更要求我们学会换一种眼

光看世界。另辟蹊径固然好,但也不能为了创新而忽视或否定前人的经验和社会的变化。灯

泡的出现是件新奇事,可那灯泡里却饱含了爱迪生对失败的总结。“开路”教会了我们要勇

敢的走路。

“毁路”就是要敢于毁弃前人已铺好的路。高一刚学物理时,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之间

的“仇恨”常会把我们逗乐,是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的谬论,也是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试想,如

果伽利略没有胆量毁掉亚里士多德在两干多年前铺好的路,而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他能

在物理学史上名传千古吗? 敢于“毁路”就是要求我们敢于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不论是书本上的,还是师长的,甚至是什么圣人哲人的话,我们都应抱着质疑的态度,敢于

质疑,敢于发问。与“开路”不同,“毁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科学的态度。

“选路”就是要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心灵的选择。人走路,自然会遇到路口,选择

该走的路,才能走向成功,在路口,魏青刚选择了救人,他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在路口,

李春燕选择了留在山沟里,她成了“照亮苗乡的月亮”;在路口,丛飞选择了顶住流言,继

续资助失学儿童,因为善良不需要借口;在路口,洪战辉选择了自强不息,因为苦难不是他

博得他人同情的本钱;在路口,我们学会了放弃,更明白了自己人生价值的所在。学会“选

路”,我们也学会了自尊、自强与自立。

面对“无人区”,我们勇敢地“开路”;面对谬论,我们勇敢地“毁路”;面对诱惑,我

们勇敢地“选路”。

〔简评〕议论文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述是否充分,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理论修养外,还

要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本文作者以“路”为焦点,运用顺逆性交变的方法来分析“人与路”的关系。

具体说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交流性分析,即从“有路”想到“无路”、从“开路”想到“毁路”、

从“走路”想到“选路”。如此从正面想到反面,从反面想到正面,寻找矛盾包含的各个侧面,并且将它们

联系起来思考分析,最终解决主要矛盾:路,关键看人怎么走。这样的结果,避免了分析只在一个层面上

打转的不足,做到了分析细致、论述充分、内容充实饱满。

必修4第四单元作文-----《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学案

运用辩证分析的例文—— 玩物不一定会丧志

“玩物丧志”这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沉迷于所喜好的事物而丧失志向。

我认为其实不然,玩物不一定会丧志,相反,还有可能“得志”。

“玩物丧志”,这个词经常被家长们拿来当作教训孩子的话,老师有时也拿来告诫学生。我看,“玩

物”究竟是“丧志”还是“得志”,首先要看“玩物者”的自制力和目的。其次,还要看所玩为何物,并

非玩任何物都会“丧志”或者“得志”。再次,还要看“玩”的程度。

“玩物者”的玩,带着什么目的,带着什么心情去玩,对“志”的“丧”或“得”,有密切联系。大

家也许都知道,美国的头号巨富,拥有资产四百多亿美元的比尔·盖茨,他是靠开发软件成功的,但殊不

知,他小时却并非一个乖巧的孩子。他从小沉迷于电脑,每天不上学,却去玩电脑。到了70年代以后,电

脑工业渐渐崛起了,他靠他的技术与头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向了成功的巅峰。

玩物有好也有坏,比如前面讲的电脑自然是好的。但一些人不懂得“玩物”会“丧志”。

在《世界历史》上,我们了解到一位外国的国王——法王路易十六,他被称为“锁匠国王”,因

沉迷于制造精美的锁而不理朝政,最后法国人民将他流放在一个孤岛上。而他的妻子——人称

“亏空夫人”的安东尼王后,因沉迷于金钱而被人民推上了断头台。这两个例子都是因沉迷于不

该沉迷的东西而“丧志”的。所以我们不能不注意自己的“玩物”的性质。

说到沉迷的程度,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自控力较弱,容易深陷。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例,我上学期沉迷

于打电子游戏,自以为打电子游戏不会影响学习,但到后来越陷越深,甚至旷课去玩,期末时,我的学习

成绩进了倒数几名。

所以说“玩物”必须要具备好的心理素质,要选择对象,不要过分沉迷于“玩物”,否则,何时“丧

志”,自己都不知道。 逆境与成才

人们无不向往美好的环境,因为好的环境能使成才的道路畅通无阻;同时,人们也认识到,“自古雄

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顺境造就幸运儿,而逆境往往造就伟人。这是因为,顺境虽说给人的成长

铺平了道路,但逆境更能催人奋进。

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炼人的斗志。身遭腐刑摧残的司马迁,就是以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历代先

贤为楷模,他凭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

成为史家的不祧之祖,我国力学、桥梁专家李国杰教授,在“文革”期间身居“隔离室”,经常受审讯,

在这恶劣的环境里,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写出了10万字的专著《 梁扭转理论—— 梁桥的扭转、稳定和

振动》,填补了一项世界桥梁建筑学上的空白。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著《国语》,孙子膑脚修兵法,韩非囚秦著《说难》„„”可见“艰难

困苦,玉成于汝”,确实有道理。

但是,逆境能够出人才,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一个人能够成才,关键在于自身主观上是否努

力。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同

样是贫寒的生活环境,贝利经受困难的磨练,成为一代球王,而有些人却堕落为小偷;同样是身有残疾,

张海迪成了中国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而有些人却沦落为乞丐;同样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镣铐和铁窗,江姐

成了坚贞不屈的烈士,甫志高却成为可耻的叛徒„„可见,面对逆境,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的人只能是苦

苦呻吟、怨天尤人,甚至自甘堕落;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超

越任何障碍,战胜任何困难,成为堪担大任的“大丈夫”。

我们希望整个人生都一帆风顺,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遭遇逆境,应该怎么办?

不要动摇,不必气馁,积极进取,奋力开拓,这,就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例文简析】 这篇议论文阐述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分析辩证。首段分别从顺境与逆境之于人才的关

系进行理论分析:“顺境造就幸运儿,而逆境往往造就伟人”。本论部分分两层展开具体分析。第一层用

典型的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练人的斗志”这一分论点。第二层用引证法和正反对比举例的方法论证“逆

境能够出人才,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这一分论点,并指出:成才与否关键在于自身主观上是否努

力。结论部分提出遭遇逆境的应对态度:“不要动摇,不必气馁,积极进取,奋力开拓”。全文结构严谨,

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分述部分,采用转折递进式的层次布局,条理清晰。中间两自然段也都采用总分

总式的结构,段首表明分论点,段中举例论证,段尾扼要小结,叙例简洁,析理精当,井然有序。文章不

作片面的议论,作者既肯定顺境之于成才的利处,也不否定逆境能够出人才;既指出逆境能催人奋进,又

强调人的主观因素:面对逆境,不可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这样辩证地分析说理,比较中肯、缜密,具有

较强的说服力。

课后习题一: 题目一 “扫一屋”与“扫天下”

第一段:点明中心论点,“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关系,是做小事与创大业的关系,

二者密不可分,要想创大业,必须从做小事开始。(中心立意)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做平凡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引鲁

迅的话:“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迭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

零碎事,就是为此。”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二)做艰苦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磨练了坚韧的意志品质。举李

白“铁杵磨成绣花针”的例子或祖逖“闻鸡起舞”的例子。

第四段:提出分论点(三)做繁琐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培养了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习

惯。举列宁小时写作文的例子。还可举反例与之对比。

第五段:联系社会现实,批评当前青年中好高骛远的倾向。

第六段:总结收束全文,青年人要为创立共产主义大事业,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题目二“扫天下”不必先“扫一屋”

第一段:点明中心论点,“扫天下”不必先“扫一屋”。(反中心立意)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扫天下”与“扫一屋”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它们之间

没有必然的联系,大事情并不等于小事情之和。可运用哲学上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观点,从事

物的性质来入手分析。(道理论证)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二)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扫天下”的人没有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扫一屋”。可举爱因斯坦和陈景润沉醉于科学研究而忽略生活细节的例子,从人的

主观客观条件来入手分析。(事实论证)

第四段:提出分论点(三)思想拘泥于小事情,常常会限制了人看问题的眼界,扼杀了

创造性的思维。可举反例(事实论证)

第五段:联系当前社会上,有些人思想狭隘,患得患失,把精力都集中在一些生活琐事

上,“阴盛阳衰”,形而上学严重,束缚了活泼的思维。

第六段:总结收束全文,得出结论,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人,站得要高一些,看得要远一

些,思想要解放一些。在大事情上要清楚一些,在小事情上要糊涂一 些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

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

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仔细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

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我则未敢苟同。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

《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

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

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

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

是“岌岌乎殆哉”了。

这又使我想起许多老师曾经说过的学习基础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钻研一

些综合繁杂的大题 ,而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事到如今 ,后悔也不能够

挽回失去的时间,便只有从头巩固,印象却淡多了。我受这种思想的危害已不浅,因而对“扫

屋”的理解也就越之深,越发觉得其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些都说明了没有平日

的积累,纵然有最好的命运降临到他头上,他也只能手足无措地眼望它擦肩而过,那将是多

么遗憾的事啊! 所以我们必须先会“扫屋”,分清楚应先扫地还是先洒水,抑或是先拖地板;

这样,在“扫天下”时,你才会知道哪些是应该马上解决的,哪些事可以暂缓,甚至放弃。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堪称欲扫天下而先扫一屋的代表 ,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的宏伟目标 。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学习成绩是一流的,社会活动是广泛的。他办

过报纸,写过文章,做过洋洋万言的演讲 ,有过人的口才与机敏,这些对于他日后出任总

理时的雄才大略不能不说有相当大的影响。假若他没有当年脚踏实地的“扫地”工作,那么,

当他面对一个6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天灾

人祸,他能够当好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吗 ? 这说明周总理“扫天下”的光辉革命业绩与他

早年的“扫屋”工作是分不开的。

“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

斥“扫一屋”呢?

课后习题二: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审题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从寓意角度考虑: 可以提炼出: 。

(2)从乌鸦角度考虑:

由这事可以提炼出: : :

(3)从词句角度考虑: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有“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牧羊人的话是 ,而

小孩的话是对乌鸦 ,可以提炼出对比型的话题:

课后习题三参考: 管制与自由

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上说:养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

父母与老师,担负着规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责任, 应当不失时机地对孩子加以适当

的管制和调教,使他们懂得勤奋努力, 健康向上. 对孩子采取顺其自然, 放任不管的态度,或

对孩子实施过于严厉的管制,剥夺孩子起码的自由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鲜花只有在园丁的修剪与呵护下才会开得更加艳丽,孩子只有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帮助

下才更易取得成功。适度的管制是扼杀孩子的天性,而是以父母、老师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

避免孩子走弯路,犯他们父辈曾经犯过的错误。人生是极其短暂而宝贵的,前人的经验和教

训对后人来说是难得的财富,但对于自然状态下的孩子,并不一定懂得它们的价值。因此,

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管制,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

自由是人们所向往的,他能使人们精神上放松,感受生命的美好。适度的自由在孩子的

成长历程中是不可少的,它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动性,培育健康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

困难的自信心。人活着,有权利享受快乐和自由。长期在严厉管制下生活的人,会倍感自由

的珍贵;而长期缺乏管制的人,却往往不懂得自由的价值,他们欲求无度。所以西方一位教

育家说,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对老师和父母而言,就是严重

的失职。

管制与自由是相对的,有时又是相反相成的。风筝能够在天空自由飞翔,离不开线的牵

引。如果失去了线的牵引限制,风筝是无法停留在空中的。人若是一味地强调自我,强调自

由,就会因为好逸恶劳、不学无术而遭到社会唾弃,从而失去尊严和自由。社会也需要法律

制度社会公德来维系,它规定了每个个体必须遵守法律或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约束自己的

行为,不能随心所欲。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保障大众享有法制、道德框架内的自由。

规范、引导孩子的思想行为,是父母和老师的责任。作为管理者和引导者,父母和老师

首先要做孩子的表率,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受

教育环境,曾多次搬家。曾子为了教孩子说话算数,亲自动手为孩子杀猪。他们是天下父母

的榜样。其次是要讲究方法。我们提倡和风细雨式的点拨教育,反对电闪雷鸣式的粗暴训斥。

据传,孟子有一回逃学回家,他母亲叫他拿来一把砍刀,当着他的面砍断了织机上尚未织成

的布匹,以此教育他做任何事都要善始善终,不可半途而废。她的教育方法无疑是正确的,

她足可称得上是位难得的优秀教育家。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中国文化思

想史上才诞生了一位“亚圣”。

作为学生,我们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的一片苦心,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管制,在适度的范

围内享受人生的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这大好的青春,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课后习题五参考—— 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没了路。我说:不管世上“无路”或“有路”,关键看人怎么走。

不止一个人说过,人生是旅途。在旅途上,我们要披荆斩棘。要走到我们心中的天堂,

就要学会“开路”、“毁路”和“选路”。

“开路”,就是要敢于在无路的地方走出路。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

句话是我的座右铭,因为这再恰当不过地阐释了“走路”的概念:人在旅途何必在意他人怎

么看,更何必在意原本是否有路呢! “开路”要求我们学会创新,更要求我们学会换一种眼

光看世界。另辟蹊径固然好,但也不能为了创新而忽视或否定前人的经验和社会的变化。灯

泡的出现是件新奇事,可那灯泡里却饱含了爱迪生对失败的总结。“开路”教会了我们要勇

敢的走路。

“毁路”就是要敢于毁弃前人已铺好的路。高一刚学物理时,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之间

的“仇恨”常会把我们逗乐,是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的谬论,也是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试想,如

果伽利略没有胆量毁掉亚里士多德在两干多年前铺好的路,而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他能

在物理学史上名传千古吗? 敢于“毁路”就是要求我们敢于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不论是书本上的,还是师长的,甚至是什么圣人哲人的话,我们都应抱着质疑的态度,敢于

质疑,敢于发问。与“开路”不同,“毁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科学的态度。

“选路”就是要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心灵的选择。人走路,自然会遇到路口,选择

该走的路,才能走向成功,在路口,魏青刚选择了救人,他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在路口,

李春燕选择了留在山沟里,她成了“照亮苗乡的月亮”;在路口,丛飞选择了顶住流言,继

续资助失学儿童,因为善良不需要借口;在路口,洪战辉选择了自强不息,因为苦难不是他

博得他人同情的本钱;在路口,我们学会了放弃,更明白了自己人生价值的所在。学会“选

路”,我们也学会了自尊、自强与自立。

面对“无人区”,我们勇敢地“开路”;面对谬论,我们勇敢地“毁路”;面对诱惑,我

们勇敢地“选路”。

〔简评〕议论文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述是否充分,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理论修养外,还

要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本文作者以“路”为焦点,运用顺逆性交变的方法来分析“人与路”的关系。

具体说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交流性分析,即从“有路”想到“无路”、从“开路”想到“毁路”、

从“走路”想到“选路”。如此从正面想到反面,从反面想到正面,寻找矛盾包含的各个侧面,并且将它们

联系起来思考分析,最终解决主要矛盾:路,关键看人怎么走。这样的结果,避免了分析只在一个层面上

打转的不足,做到了分析细致、论述充分、内容充实饱满。


相关内容

  •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范文系统的特点
  • 语文教材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情况和语文教学需要而编写的用于教学或与教学有关的材料,它是构成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沟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纽带.语文教材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四大系统组成.其中,范文系统是语文教材的基础,其他三个系统都是依托它 ...

  • 2012下学期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高三 ...

  •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研究
  • 专题讲座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教学研究 刘宇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 一.从教学层面看选修课的基本定位 1. 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程的现实意义 开设选修课,既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实现有个性有差异的发展,也是在尊重学生个人发展的同时,适应新世纪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开设选修 ...

  • 新课程高中语文
  •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贾向东 自2006年9月始,我们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多,我校还与两所重点中学结成一个课改联合体,三校的高一教师几次在一起研讨交流.从平日听课.案例分析.三校研讨活动中,我感到教师的教学观念 ...

  • 2016高中语文优秀教师工作总结
  • 个人总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就要结束了.作为一名新进教师,在这一学期里,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就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思想德道水平,端正自身工作态度 热爱教学事业,自觉向身边的优秀 ...

  • 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高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语文组:梁雪莲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 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夯实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 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 力和 ...

  • 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 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祁阳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继续推进高中新课改,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潜能,提高素质.从语文课程作为基 ...

  • 高二语文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
  • 高二语文教师新学期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 ...

  • 水龙吟说课稿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分别安排了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唐诗.宋词共三个单元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