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歇后语:小老鼠看书 (打一成语)咬文嚼字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
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
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
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
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
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
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 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 也毫无用处。
咬文嚼字 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
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以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
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
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解 题
作者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朱光潜 ( 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笔名孟实、孟石,先后
就读于6所大学。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代
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清代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
地灵人杰
桐城派散文家(清代)
姚鼐、刘大櫆、方苞
文章特点: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朱光潜的 三此主义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
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
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倒 涎 茗 烟 锱 铢 必 较
没 镞 剥 啄 岑 寂 清 沁
蕴 藉 俗 滥 灞 桥 付 梓
王 嫱 尺 牍
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尺牍:书信。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提炼作者观点,找出中心论点。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
●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
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中心论点)
分析思路:
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1-5)
郭沫若改(句式改变)
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
贾岛推敲(意境改变)
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6-7)
善用联想意
反对“套板”效应
结语: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8)
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郭老改字”“你是”和“你这”, 哪句表现力更强?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郭沫若改字
你是: 单纯的叙述语 不带情感的判断
你这: 坚决的判断 憎恶的强烈感情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不妥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原句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王若虚改句
意味有何不同?
李广射虎的例子表明什么道理?
说明: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一般认为:一、“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
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
二、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所叙之事是访友,这个“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贾
岛)自家之门。
作者认为:一、“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
于今他“推”。也就是说,“僧推月下门”,“推”的应是自家之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
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二、“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
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平添了搅扰。
“推敲”说明的道理:
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
感情。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联想不同,意蕴不同
套板反应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难用。
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 “套板反应”。
● 实战演练
● 阅读下面一段微型小说的片段,回答问题。
● 晚上,小李提着礼品来到顶头上司张局长的家里„„
张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①?(目的、意图)
小李:没什么,就是意思意思②!(表心意)
张局长笑了:呵,你这人还真有点意思③!(心机、头脑)
● 小李: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 张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那就收下了
小李:不客气不客气!
● (1)解释①②③的“意思”之意。
● (2)说出划横线的句子的言外之意。
直指意义:易用、固定、偏于类型、易控制
联想意义:难用、游离、偏于个性、不易控制
以 “美” 为例
直指意义: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很味美。 本意:味美。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
其中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联想意义: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春秋战国 西施、西汉王昭君、三国貂蝉、唐代杨贵妃
闭月、沉、羞花、 落雁
——容貌美
——德行美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风景美
误用:“套板反应”
●
●
●
●
弊端: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离别:“柳岸灞桥”
印书:“付梓”“杀青”
联想意义要慎用,否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培根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喻作花的人是“天才”
第二个把女人比喻作花的人是“庸才”
第三个把女人比喻作花的人是“蠢材”
到底该如何形容美人儿?
写美貌
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写眼睛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唐 李白)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结构全解
什么是“咬文嚼字”: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文学是艰苦的事 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所以要 咬文嚼字 达到艺术的完美
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避免套板反应
小结:
本文提倡“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
致力于追求文学语言的准确美、简洁美、意蕴美、创新美。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
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初定为“又到江南岸”,后改为“入”字,再改为“满”字,最后用“绿”字。
春风又到(绿 )江南岸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红杏枝头春意浓( )闹
——着一“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练习: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 “轻风 细柳”和“淡月 梅花”后,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课后练习二
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独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马南邨(cūn)《不求甚解》
请思考: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
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主要是说,写作时要“咬文嚼字”,或者说“在文字上推敲”。
● 马南邨所说的“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指博览群书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
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不固执于个别字词。只有这样,才能博览群书,获得渊博的知识。
咬文嚼jiáo字:过分地斟酌字句。这里指
阅读或写作,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索然无味:形容枯燥,没有趣味。
不即不离:不亲近也不疏远。
点铁成金:喻把平庸的作品改好。
才高八斗:一石为十斗,极言才学之高。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惠施
多方,他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自鸣得意:自感得意;鸣,表示。
陈言务去:务必去掉陈词滥调。
推陈翻新:去掉旧的,创造新的。
咬文嚼字教案
歇后语:小老鼠看书 (打一成语)咬文嚼字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
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
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
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
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
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
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 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 也毫无用处。
咬文嚼字 文体介绍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
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以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
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
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解 题
作者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朱光潜 ( 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笔名孟实、孟石,先后
就读于6所大学。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代
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清代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
地灵人杰
桐城派散文家(清代)
姚鼐、刘大櫆、方苞
文章特点: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朱光潜的 三此主义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
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
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倒 涎 茗 烟 锱 铢 必 较
没 镞 剥 啄 岑 寂 清 沁
蕴 藉 俗 滥 灞 桥 付 梓
王 嫱 尺 牍
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尺牍:书信。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提炼作者观点,找出中心论点。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
●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
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中心论点)
分析思路:
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1-5)
郭沫若改(句式改变)
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
贾岛推敲(意境改变)
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6-7)
善用联想意
反对“套板”效应
结语: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8)
讨论: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郭老改字”“你是”和“你这”, 哪句表现力更强?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郭沫若改字
你是: 单纯的叙述语 不带情感的判断
你这: 坚决的判断 憎恶的强烈感情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句式不同,不同意味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不妥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原句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王若虚改句
意味有何不同?
李广射虎的例子表明什么道理?
说明: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一般认为:一、“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
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
二、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所叙之事是访友,这个“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贾
岛)自家之门。
作者认为:一、“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
于今他“推”。也就是说,“僧推月下门”,“推”的应是自家之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
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二、“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
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平添了搅扰。
“推敲”说明的道理:
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
感情。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联想不同,意蕴不同
套板反应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难用。
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 “套板反应”。
● 实战演练
● 阅读下面一段微型小说的片段,回答问题。
● 晚上,小李提着礼品来到顶头上司张局长的家里„„
张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①?(目的、意图)
小李:没什么,就是意思意思②!(表心意)
张局长笑了:呵,你这人还真有点意思③!(心机、头脑)
● 小李: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 张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那就收下了
小李:不客气不客气!
● (1)解释①②③的“意思”之意。
● (2)说出划横线的句子的言外之意。
直指意义:易用、固定、偏于类型、易控制
联想意义:难用、游离、偏于个性、不易控制
以 “美” 为例
直指意义: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很味美。 本意:味美。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
其中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联想意义: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春秋战国 西施、西汉王昭君、三国貂蝉、唐代杨贵妃
闭月、沉、羞花、 落雁
——容貌美
——德行美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风景美
误用:“套板反应”
●
●
●
●
弊端: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离别:“柳岸灞桥”
印书:“付梓”“杀青”
联想意义要慎用,否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培根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喻作花的人是“天才”
第二个把女人比喻作花的人是“庸才”
第三个把女人比喻作花的人是“蠢材”
到底该如何形容美人儿?
写美貌
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写眼睛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刘鹗《老残游记》)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唐 李白)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结构全解
什么是“咬文嚼字”: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文学是艰苦的事 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所以要 咬文嚼字 达到艺术的完美
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避免套板反应
小结:
本文提倡“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
致力于追求文学语言的准确美、简洁美、意蕴美、创新美。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
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初定为“又到江南岸”,后改为“入”字,再改为“满”字,最后用“绿”字。
春风又到(绿 )江南岸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红杏枝头春意浓( )闹
——着一“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练习: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 “轻风 细柳”和“淡月 梅花”后,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课后练习二
读书“不要固执于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独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马南邨(cūn)《不求甚解》
请思考: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
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主要是说,写作时要“咬文嚼字”,或者说“在文字上推敲”。
● 马南邨所说的“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是指博览群书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
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不固执于个别字词。只有这样,才能博览群书,获得渊博的知识。
咬文嚼jiáo字:过分地斟酌字句。这里指
阅读或写作,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索然无味:形容枯燥,没有趣味。
不即不离:不亲近也不疏远。
点铁成金:喻把平庸的作品改好。
才高八斗:一石为十斗,极言才学之高。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惠施
多方,他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自鸣得意:自感得意;鸣,表示。
陈言务去:务必去掉陈词滥调。
推陈翻新:去掉旧的,创造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