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伤仲永》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伤仲永》中文题包含的感情是( )

A、痛心忱惜 B、哀怜惋惜 C、哀怜痛心 D、痛苦惋惜

2、方仲永为什么“泯然众人矣”?( )

A、十二三岁 B、或以钱币乞之

C、父利其然也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日:

⑵忽啼求之(啼:

⑶父异焉(异: )

) ) ) ⑷父利其然也(利: ⑸稍稍客宾其父(宾客: ⑹从先人还家(先人: ⑺或以钱币乞之(或:

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自:并自为其名( )

) ) ) )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⑵书:即书诗四句( 未尝识书具( ⑶然:父利其然也( 泯然众人矣( ⑷去:一狼径去( 西蜀之去南海( ⑸之: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吾欲之南海( 其邻人之父亦云( 忽啼求之(

5、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泯然众人矣

D、余闻之也久

6、翻译下列句子: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也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8、《伤仲永》的作者是

家、9、第一段“余闻之也久”在文章中的作用是10、点明方仲永结局的一句是11、第二段中点明方仲永成人“众人”原因的一句是12、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什么?

13、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答)。

《伤仲永》答案

1、B 2、D 3、⑴每天⑵哭着⑶以……为异⑷以……为利⑸以……为宾客⑹父亲⑺有的人 4、⑴自己;从⑵写;用来书写⑶作诗;……的样子⑷离开;距离⑸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去;的;代书具 5、B 6、略 7、C 8、北宋;政治;文学;唐宋八大家 9、承上启下 10、泯然众人也 11、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3、“受于人”或“受之人” 用原文回

《伤仲永》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伤仲永》中文题包含的感情是( )

A、痛心忱惜 B、哀怜惋惜 C、哀怜痛心 D、痛苦惋惜

2、方仲永为什么“泯然众人矣”?( )

A、十二三岁 B、或以钱币乞之

C、父利其然也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日:

⑵忽啼求之(啼:

⑶父异焉(异: )

) ) ) ⑷父利其然也(利: ⑸稍稍客宾其父(宾客: ⑹从先人还家(先人: ⑺或以钱币乞之(或:

4、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自:并自为其名( )

) ) ) )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⑵书:即书诗四句( 未尝识书具( ⑶然:父利其然也( 泯然众人矣( ⑷去:一狼径去( 西蜀之去南海( ⑸之: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吾欲之南海( 其邻人之父亦云( 忽啼求之(

5、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泯然众人矣

D、余闻之也久

6、翻译下列句子: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7、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也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8、《伤仲永》的作者是

家、9、第一段“余闻之也久”在文章中的作用是10、点明方仲永结局的一句是11、第二段中点明方仲永成人“众人”原因的一句是12、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什么?

13、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答)。

《伤仲永》答案

1、B 2、D 3、⑴每天⑵哭着⑶以……为异⑷以……为利⑸以……为宾客⑹父亲⑺有的人 4、⑴自己;从⑵写;用来书写⑶作诗;……的样子⑷离开;距离⑸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去;的;代书具 5、B 6、略 7、C 8、北宋;政治;文学;唐宋八大家 9、承上启下 10、泯然众人也 11、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3、“受于人”或“受之人” 用原文回


相关内容

  • 初中语文教学课件大全
  • [名师风采]高考语文评价目标的形成与展望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不错过那股味道(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只是因为那本书(附点评)06-06 [中考作文]中考考前必读范文:美丽的插曲(附 ...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空城计]同步练习及答案
  • <空城计>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小说家.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司马懿( ) 旌旗( ) 纶巾( ) 笑容可掬( ) 3.与<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 为 . . . 4.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 ...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及答案
  • <济南的冬天> 第一部分: 1.老舍原名 ,字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等.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着落( ) 狭窄( ) 贮蓄( ) ch?ng 清( ) 济南( ) xi?ng 边( ) 3.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温晴 ...

  •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7.30[诗词五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 7.30 诗词五首练习题 一.名句默写 1.足蒸暑土气, . 2. ,但惜夏日长. 3.吏禄三百石, . 4.东风不与周郎便, . 5.山河破碎风飘絮, . 6. ,零丁洋里叹零丁. 7. , ,山河表里潼关路. 8.<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 ...

  • 2015年八年级语文上册6.25诗词五首练习题语文版
  • 6.25 诗词五首 一.名句默写 1.安得广厦千万间, , ! 2. ,把酒话桑麻. 3.箫鼓追随春社近, . 4. ?门前流水尚能西. 5.人不寐, .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舍己为人精神的诗句是: , ! 7.<过故人庄>中描写优美田园环境的句子是: , . ...

  •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含答案)
  • <古文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内的生字词,疏通课文字词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难点] 1.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 ...

  • 2017-2018学年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至16课同步练习(含答案)
  • 全套资源下载:点击进入>>> 2017-2018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教科版)一课一练:1毛主席在花山.doc 2017-2018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教科版)一课一练:2山洪一样的掌声.doc 2017-2018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教科版)一课一练:3香山的红叶.doc 2017-2 ...

  •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练习
  • 2007年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语文版) 一.积累和运用 (27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3分) 你的脚印在白露zhān 湿的草上留绿色的痕迹.你用手拨开濡.( )湿的树枝,夜 )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的甘香:远处有一片mào 密的 ...

  •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练习 2
  • 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语文版) 一.积累和运用(64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9分) 自矜( ) 家圃( ) 睨之( ) 忿然( ) 叠嶂( ) 曦月( ) ......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飞漱( ) 勉旃( ) 愕然( ) ......⑵.<三峡>选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