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的几种有效教学策略与应用

菊花酒 初中生物学科的几种有效教学策略与应用

文章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但往往由于多种原因初中生物被大家忽视,但对整个社会和学生来说生物却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对此,做为一名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更要充分的利用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语:初中生物教学 有效教学 方法策略 教学应用

大家一直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但由于目前的种种情况,使得大家忽视了生物教育的本身,而将眼光聚焦于所谓的分数。殊不知分高不一定能力就高,要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生活。为此,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初中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主要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的需求。这种内在的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的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统一观点的培养,及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

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 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针对现今的情况,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下列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一名教师,我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让课堂充满生机

让生物课的课堂充满生机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生活,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常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 精心设计好教案,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像“病毒”的教学,若不用多媒体,那绝对是一节内容十分空洞的,学生毫无兴趣;反之,学生看到形形色色的病毒,既加深了印象,有扩充了知识。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 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

液循环理论、克里克和沃森与DNA 双螺旋结构、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 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 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 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校园中去观察、调查、给校园内的植物挂上标牌,进行食用菌的栽培等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让观点植入心中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 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 、H 、O 、N 、S 、P 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 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于飞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生长与衰老,遗传与变异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竞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平衡。

3. 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替。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让思维充分闪耀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 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 提出问题, 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经过创造想象, 推理判断, 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

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让学生发现尽可能多的问题,如“比较牛和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完全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越多越好;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在知识的挖掘深度上的能力;等等。

3. 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有效教学的应用及案例

(一)结合实际,对某些细节进行适当的调整, 设计高质量的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法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法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案例一:本人在讲述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教材有个探究实验是“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较灵活有空间,并且主要是提示学生思考,尤其是突出的问题较多,而我根据当前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最近正在流行甲流的事实,把提出的问题改为“洗手前与洗手后手上的细菌那个多?”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并且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养成及时洗手的良好习惯。另外课本上是把细菌形成芽孢的特点放在细菌的生殖这一部分讲解,但是芽孢却不是细菌的生殖方式,这样反而会误导学生,所以我把细菌形成芽孢单独列为一点“细菌对付不良环境的方法”,这样对教材内容的一些细节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提高学习效率。

(二)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学得较好。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容易记住, 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兴趣。

案例一; 比如我在讲《细菌》这一节时,从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开展细菌战引入,以日俄比你大731部队为例引出细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案例二:在比如我在讲《真菌》时,以当天“南国都市报”上的一篇报道引入,次报道说一小女孩皮肤上长了一种类似鱼鳞的东西,并且久治不愈还会蜕皮,由此让学生猜这是由什么引起的,从而引出真菌。

(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口诀记忆法

在教学中,对要了解记忆比较多的内容, 我们要找出知识间的共性与个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妙用生物记忆口诀记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记得快。他们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这样记忆快、印象深.

案例一:比如我在讲七下《消化与吸收》时,由于小肠对各种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较杂乱难记,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我编了个有关消化的口诀:

淀粉消化始口腔,唾液肠胰葡萄糖,蛋白消化从胃始,胃胰肠液变氨基。

脂肪消化在小肠,胆汁乳化先帮忙,颗粒混进胰和肠,化成甘油脂肪酸。

有关吸收的口诀:

口腔食道不消化,胃吸酒水是少量,小肠吸收六营养,水无维入大肠

案例二:我在讲述《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时,有关吸气和呼气时各种结构的变化不好记忆,我给学生提供了个参考口诀:“吸气收缩大大小,呼气舒张小小大”,吸气时肋间外机收缩,胸廓变大,胸腔容积变大,肺内压减小,呼气时则相反。

(四)运用小诗歌巧教生物

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提出有些有疑问的诗歌,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

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案例一:我在讲“蚯蚓”时,用谜语“没有脚,没有手,弯弯曲曲来回走,松土数它是能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五)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

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案例一:我在讲《细菌》这一节时,由于讲完课本内容还有一部分时间,所以我让学生来提问,结果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提出对问题也很有广度和深度,比如有学生提出:人体内的什么细菌对人有益?致病菌和细菌怎么区分?抗生素的使用将会产生什么结果?细菌顽强生命力及分布广泛,会不会以后成为人类的威胁?我们如何来认识人与细菌的关系?等等还有学生提出更细的问题,虽然有些内容超出了课本,但是却引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与求知欲望,我顺水推舟,有些问题接单解答,有些让他们自己课下查。这样一节课内容也非常充实。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是创造。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师生教学活动结构,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唯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知识型人才和经济型人,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覃宏平《文教资料》2006念30期

2,《生物有效教学初探》,羊国旺。

李芹 发表于 2009-6-28 18:48:47

推荐

案例1:《地球日的叹咏》

在将要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之前,我将一篇自己的习作打印出来。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谈他们对生物圈的感受,然后将打印的资料发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朗读:

自然界是万物的摇篮,人类是摇篮中的孩子。

大到宇宙洪荒,小至微观世界,自然中蕴藏着太多太多的奥秘,充满了太多太多的神奇。引得人类这个好奇的小顽童,整天热心于观察她探索她了解她改造她——于是,就有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

历史课告诉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很早就开始了。从钻木取火到打制石器;从摘食野果到懂得耕作;人类吃从自然中取;住从自然中取;用从自然中取;行也要从自然中取!自然界就像一位宽容的母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渐渐人多了,口也多了,活动能力强了,需求也复杂了,欲望也增大了:吃饱了不够,还要吃好;穿暖了不行,还要时髦;住小房不爽,要住豪宅;行小路嫌慢,要走大道——自然母亲就在人类不知满足的攫取中枯竭了,衰退了,污染了。

救救我们的自然界,救救人类的母亲!

想想自然母亲年轻时的模样,带给我们的恩赐:那时的天,蓝蓝的;那时的水,清清的;那时的阳光,灿烂明媚;那时的生灵,和睦相处;空中,有快乐无忧的鸟儿;地上,有忙忙碌碌的小兽;水里,有优游自在的鱼儿……自然界,盎然着一片生机……

朋友,也许你觉得我过于悲观,过于严肃,过于一本正经。谁人没有追求?谁人没有欲望?人类既然是地球母亲的孩子,不向自然界索取吃、穿、住、用、行,能到哪儿去索取呢?!是啊,人类是大自然孕育的孩子,当然应该养育人类----只是,人类在幼年时,因无知,不明天道不通事理,只知一味任性的索取----自然母亲已被她众多的孩子,吸干了乳汁,榨干了精髓,扯烂了衣裳:天空不再明朗;海水不再湛蓝;大地不再苍郁;阳光不再明亮;就连空气都不免污浊!我们与生活在其间的生物朋友,只能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苟延残喘、焦燥不安!多少朋友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有些性情刚烈的,不愿赖活着以死抗争!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单调…… 人类啊!怎能继续硬着心肠,冷眼旁观生灵的绝望?!怎能无视养育了万物的母亲的悲伤?!控制一下躁动的欲望吧,涵养一些如水的柔情!有责任的人们啊,不要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继续伤害我们唯一的母亲!该是平心静气检点我们的错误、忏悔我们的过失、赡养我们的自然母亲的时候了!

案例2:《课堂实录:美丽新世界》

一进教室,有几个学生就嚷嚷着:“老师,您上个星期要了一节体育课上生物,说这个星期要还我们一节体育课呢!”一般,我是不敢占用学生的体育课的----上周有事,就占用了一节体育课----过了一个周末,我已经忘了,学生还记得----但课前没有与体育老师讲,已经上课几分钟,就不便将学生放到操场上去了----但是,看得出不少学生的心已经“飞到操场上去了”----我只能这样“变通”:“好吧,想去上体育课的可以出去,想听生物课的留下来。”----本来有三个嚷的声音最响的,只有一个站起身走出教室,另两个坐在位子上迟疑着----见此情景,我连忙说:“这样,你们俩先留下来----我尽量讲好听一些,如果讲得不好听,再出去也不迟。”他俩留下了。

这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其中要讲清楚“能量”部分必然涉及与“光能-化学能”之间的转换有关的光合作用----是这堂课的重难点!怎样讲才能讲得清楚又好听呢?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板书: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

问:食物里面到底有什么?(学生:营养)

问:营养是什么?(学生: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问:为什么人饥饿时会感到无力或冷?而进食之后“无力感”和“冷感”会消失呢?(学生:食物里面有能量)板书:食物里面有能量

问:你们知道的能量有几种?(学生:水能,电能,风能,光能,食物里的能,核能……)

板书:能量的形式有多种

问: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能够相互转变吗?(学生:水力发电,风能发电,太阳能电池)

板书: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师说: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板书:光能与化学能之间的转变----从以下三个方面:

1. 在何处?(师说并板书:在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上)

2. 由谁转?(师说并板书:由叶绿素----叶绿素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捕捉住“光能”)

3. 怎样转?(师说并板书:通过光合作用----即,绿色植物将根吸收的水和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还放出氧气。

现在,让我们重新打量校园里一棵棵直立在阳光下的骄傲的树,让我们重新看待阳光中道路旁一簇簇匍匐着谦卑的小草----心中是不是会生出对每一枚小小绿色叶片的深深的敬意!只有它们有这样的本事----将光能捕捉住!并转化到有机物中储存----为我们提供各种生命活动各种社会活动各种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能量!具体地讲:绿色植物在阳光下,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同时,也为草食动物提供了现成的食物、草食动物又养活着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又靠着小动物生存……;即便我们不吃草的,也需要着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制造的氧气!……(详述略)

我们的环境中如果缺乏了点点的绿意,缺少了它们在阳光下的劳作(光合作用)----自然,将不会如此多姿多彩;生命,将无法生生不息;人类,更会是无从存在----世界将一片死寂!难怪有人要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呢!

那么,学习了这堂课的内容之后,我们再看到窗外的景物,我们的眼前是不是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我们是不是终于可以理解----自然为什么

丰富多彩?生命又为何生生不息?人类凭什么生存与发展?世上万物之间的确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案例3:《课堂实录:一片卫生巾》

这个事情不是发生在我的课堂,是道听途说来的:蔽班的一个女生在课堂上,上课的时间,将卫生巾拿出来,给男生看----转述这个事情的是一位男性的年轻教师,他认为女生此举“下流、过分”----对于这位年轻的男教师,遇上这样一件事情,的确很难办----但也不是不能办好。

我对年轻的男老师说:如果你当时斥之为“下流”,对于学生有些不公----因为,第一,卫生巾的广告铺天盖地,其势难挡;第二,与学生相比,你的阅历可能不及他们十分之一----如果,斥之为“下流”,与学生的芥蒂是肯定结下了----而结下了芥蒂的师生关系,基本上就丧失了师生关系的实质----今后,来自你的即便是正确的东西,学生也会在心底深处强烈地抵触。

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会用生物的方法去化解。我会说:你开始用卫生巾了!恭喜你,你的花季来到了!对于女性,月经的到来标志着身体进入生理成熟期。要好好对待自己哟,就像对待一朵鲜嫩的花朵那样----让自己的花期更长久,让花季中的自己更美丽,让花季真正成为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孕育时期----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厚实的学业基础,敦实的人格基础和坚实的人生观基础!

案例4:怀念我的“富科时光”

李芹 发表于 2007-5-21 11:49:00

两年以前的二十年间,我是一名副课教师——在应试教育中生物被称为“副课”,虽然不被学校重视,却可以不赚那不该赚的补课费;虽然不能为学生的升学之路加分,但学生好象并不势利,只要讲得好听,他们并不排斥;加上在心里从来就很把自己的专业当回事儿,认定生物不是“副课”而是“富课”!所以,在那样富裕的时间里,用一种富裕的心情,避开应试的压迫,进度的逼迫,分数的压力----从容地自如地自在地做了一些发掘学生丰富的潜质的事情。

在一堂关于青春期心理健康的课堂上,讲到青春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时

趣味生物教学

既然兴趣是最好是我老师,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想办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我想妙语的应用将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现在我将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妙语展示给大家:

一、 诗词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自觉地去保护它;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

鹊,清风半夜蛙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

界的和谐与韵律。

2. 《诗句•小雅》中的《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事实上反映的是一种

小青虫被细腰蜂抓来作为幼虫的食物现象——捕食。

3. 在讲授“生物生长发育”时,不妨回想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

思考:难道是“春蚕丝尽即死”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

4. 在讲授有关“生物的多样性”中我国是世界上鸟类众多的国家之一,可运用

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来启发学生。

5. 在讲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可以联想唐•杜牧《秋夕》“银烛

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可以让学生探究此现象的成因。

6. 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

用——繁殖。

7. 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

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

8.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对菊花真实的写照。

9. 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

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

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其实,经过

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

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3~5时。

10.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光性。

1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成语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千篇一律——细胞的有丝分裂

改头换面——胚后发育中的变态发育

一分为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变化

时隐时现——连续分裂的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形态的变

华而不实——植物体缺少元素硼而出现的现象

吞吞吐吐——细胞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

无中生有——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绿色植物能把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物) 合成为糖类等有机

物和氧气

瞬息万变——新陈代谢

川流不息——高等动物和人的循环系统

津津有味——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

移花接木——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

无师自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六亲不认——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印随

惊弓之鸟——鸟类的条件反射

画饼充饥——人的条件反射

供不应求——异化大于同化,如人的甲状腺机能亢进

言传身教——高等动物和人的后天性行为

一枝独秀——植物的顶端优势

红杏出墙——植物的向光性

失之交臂——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独一无二——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良莠不齐——基因突变

内忧外患——生存斗争

患得患失——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枯木逢春——温度等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恩将仇报——种间关系中的寄生

弱肉强食——种间关系中的捕食

东施效颦——拟态

作茧自缚——适应的相对性

党同伐异——种内互助和种间斗争

自相残杀——种内斗争

同心协力——种内互助

哀鸿遍野——环境污染给生物带来的危害

饮鸩止渴——水污染带来的危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人将自食其果。

劫后余生——个别细胞经原代培养,到传代培养,历经两次劫难,才有可能变成癌细胞

毛骨悚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由自主地颤栗

自给自足——自体移植。如皮肤移植,能减少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的排斥

狭路相逢——受精作用。即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的壶腹部相遇并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自然选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保护色

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种间关系中的共生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建立自然保护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转基因技术

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

三、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 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

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学生

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2. “叶落归根”、 “瑞雪兆丰年”、“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又能体现

各自的生物学现象

3. “芝麻开花──节节高”,它揭示了芝麻生殖生长时仍在进行营养生长的规

4.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花生; “小姑娘,穿红袄,庄

稼上面来回跑,七个黑点像星星,专吃蚜虫本领高”──七星瓢虫

5. 把血液中三种血细胞比做“三支船队”:白细胞是“白色护卫队”,红细胞是“红色运输队”,血小板是“防洪队”。

6.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

7.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结合能量的传递效率

8.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

9."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 ——生物的条件反射

10."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趣味故事

1. 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

2. 在介绍“遗传”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

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联系《西游记》中说在唐僧取经的路上有一个女儿国,而现今,在英国西部有一个靠近大锌矿的村庄,他们的后代全都是女儿,形成一个女儿村,但他们并没有饮子母河中的水,那是什么原因形成女儿村的呢?(锌可能会影响含Y 染色体的精子的形成。)

一节课整个过程如果不用妙语,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积极性一般说不会一直很佳,教学氛围也较沉闷;但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妙语,会让学生目不暇接,很可能使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落到这些奇、美的妙语上,短时难以转移到学习内容上,有喧宾夺主、冲淡主题的可能,反而效果更差。

剂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自从核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 酶和脱氧核酶被发现后,酶的定义,不得不修正为,人们已发现两类生物催化剂……

1958年,DNA 双螺旋的发现人之一F .Crick ,提出生物遗传的中心法则。1970年,H.Temin 发现逆转录现象后,即对中心法则进行了补充。五十年代末期,人们认为DNA 兼备贮存遗传信息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功能,似乎是处于生命活动的中心。后来发现,少数RNA 分子也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近年来又发现RNA 有前述的催化功能,于是有人提出RNA 分子才算得上是处于生命活动中心位置的物质。通过这些学科理论更新内容的讲解,我们完全可以提示大学生,肯定与否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能够验证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例子实在太多,生物化学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这些学科理论

时,无一不感觉到唯物辩证法的耀眼光辉。这些生动的事例时刻激励着我们,授课热情高涨之时,课堂上自然少不了铿锵有力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有时看上去是教育学生,实际上也教育了我们自己。笔者甚至觉得,唯物辩证法是沟通枯燥生化理论与沸腾生活情趣的桥梁。既然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体,那么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不能只讲肯定,也不能只讲否定。在诸如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历史人物、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功过是非、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对待国外的东西等问题上,都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任何形式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邓小平同志说过:“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笔者以为,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时,不能用空洞的说教。宣传唯物辩证法,也不一定要在哲学课堂上。现阶段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医学生物化学工作者也不例外。

在知识爆炸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单纯的知识识记已远远不够,过分强调知识积累更是不切合实际。那么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哲学是研究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因此,只有“哲学”才能称得上是这种求知的方式。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哲学思想组织教学,将哲学思想贯穿于学科教学中。

一、运用哲学思想构建学科知识框架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实际上研究课程理论的学者也公认把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作为课程的基础或基础学科。而在这三者中,最重要的当推哲学基础。

仔细分析中学生物学教学内容,可以发现在内容中始终潜藏着一个主线索——无序和有序。如:原核生物无高度特化的细胞器,由细胞质基质完成生命活动,这是无序的;而真核生物细胞中有了高度特化的细胞器,各细胞器的特定的结构完成各自的生命活动,这是有序的。生物的多样性表面上看似乎是无序的,但实质上多样性的生物都在适应它们所生活的多样的环境,这还是有序的。

有序与无序之间总是在相互转化的,如:无序的受精卵发育成有序的含有各器官与结构的个体,而从有序的结构中取出的一个细胞又可以成为一种无序的状态,再为其创造生存的环境,它又可以变成为有序的状态。(剩余1579字)

菊花酒 初中生物学科的几种有效教学策略与应用

文章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但往往由于多种原因初中生物被大家忽视,但对整个社会和学生来说生物却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对此,做为一名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更要充分的利用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语:初中生物教学 有效教学 方法策略 教学应用

大家一直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但由于目前的种种情况,使得大家忽视了生物教育的本身,而将眼光聚焦于所谓的分数。殊不知分高不一定能力就高,要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生活。为此,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初中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主要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的需求。这种内在的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的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统一观点的培养,及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

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 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针对现今的情况,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下列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一名教师,我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让课堂充满生机

让生物课的课堂充满生机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生活,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常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 精心设计好教案,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像“病毒”的教学,若不用多媒体,那绝对是一节内容十分空洞的,学生毫无兴趣;反之,学生看到形形色色的病毒,既加深了印象,有扩充了知识。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 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

液循环理论、克里克和沃森与DNA 双螺旋结构、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 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 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 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校园中去观察、调查、给校园内的植物挂上标牌,进行食用菌的栽培等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让观点植入心中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 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 、H 、O 、N 、S 、P 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 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于飞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生长与衰老,遗传与变异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竞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平衡。

3. 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替。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让思维充分闪耀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 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 提出问题, 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经过创造想象, 推理判断, 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

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让学生发现尽可能多的问题,如“比较牛和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完全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越多越好;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在知识的挖掘深度上的能力;等等。

3. 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有效教学的应用及案例

(一)结合实际,对某些细节进行适当的调整, 设计高质量的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法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法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案例一:本人在讲述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教材有个探究实验是“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较灵活有空间,并且主要是提示学生思考,尤其是突出的问题较多,而我根据当前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最近正在流行甲流的事实,把提出的问题改为“洗手前与洗手后手上的细菌那个多?”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并且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养成及时洗手的良好习惯。另外课本上是把细菌形成芽孢的特点放在细菌的生殖这一部分讲解,但是芽孢却不是细菌的生殖方式,这样反而会误导学生,所以我把细菌形成芽孢单独列为一点“细菌对付不良环境的方法”,这样对教材内容的一些细节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提高学习效率。

(二)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学得较好。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容易记住, 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时,要注意这一点,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引起学生的兴趣。

案例一; 比如我在讲《细菌》这一节时,从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开展细菌战引入,以日俄比你大731部队为例引出细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案例二:在比如我在讲《真菌》时,以当天“南国都市报”上的一篇报道引入,次报道说一小女孩皮肤上长了一种类似鱼鳞的东西,并且久治不愈还会蜕皮,由此让学生猜这是由什么引起的,从而引出真菌。

(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口诀记忆法

在教学中,对要了解记忆比较多的内容, 我们要找出知识间的共性与个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妙用生物记忆口诀记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记得快。他们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这样记忆快、印象深.

案例一:比如我在讲七下《消化与吸收》时,由于小肠对各种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较杂乱难记,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我编了个有关消化的口诀:

淀粉消化始口腔,唾液肠胰葡萄糖,蛋白消化从胃始,胃胰肠液变氨基。

脂肪消化在小肠,胆汁乳化先帮忙,颗粒混进胰和肠,化成甘油脂肪酸。

有关吸收的口诀:

口腔食道不消化,胃吸酒水是少量,小肠吸收六营养,水无维入大肠

案例二:我在讲述《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时,有关吸气和呼气时各种结构的变化不好记忆,我给学生提供了个参考口诀:“吸气收缩大大小,呼气舒张小小大”,吸气时肋间外机收缩,胸廓变大,胸腔容积变大,肺内压减小,呼气时则相反。

(四)运用小诗歌巧教生物

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提出有些有疑问的诗歌,涉及的生物学知识,其科学性不强,不够严谨,有的甚至还有错误。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诗歌给

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案例一:我在讲“蚯蚓”时,用谜语“没有脚,没有手,弯弯曲曲来回走,松土数它是能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五)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

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案例一:我在讲《细菌》这一节时,由于讲完课本内容还有一部分时间,所以我让学生来提问,结果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提出对问题也很有广度和深度,比如有学生提出:人体内的什么细菌对人有益?致病菌和细菌怎么区分?抗生素的使用将会产生什么结果?细菌顽强生命力及分布广泛,会不会以后成为人类的威胁?我们如何来认识人与细菌的关系?等等还有学生提出更细的问题,虽然有些内容超出了课本,但是却引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与求知欲望,我顺水推舟,有些问题接单解答,有些让他们自己课下查。这样一节课内容也非常充实。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是创造。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师生教学活动结构,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唯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知识型人才和经济型人,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覃宏平《文教资料》2006念30期

2,《生物有效教学初探》,羊国旺。

李芹 发表于 2009-6-28 18:48:47

推荐

案例1:《地球日的叹咏》

在将要学习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之前,我将一篇自己的习作打印出来。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谈他们对生物圈的感受,然后将打印的资料发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朗读:

自然界是万物的摇篮,人类是摇篮中的孩子。

大到宇宙洪荒,小至微观世界,自然中蕴藏着太多太多的奥秘,充满了太多太多的神奇。引得人类这个好奇的小顽童,整天热心于观察她探索她了解她改造她——于是,就有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

历史课告诉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很早就开始了。从钻木取火到打制石器;从摘食野果到懂得耕作;人类吃从自然中取;住从自然中取;用从自然中取;行也要从自然中取!自然界就像一位宽容的母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渐渐人多了,口也多了,活动能力强了,需求也复杂了,欲望也增大了:吃饱了不够,还要吃好;穿暖了不行,还要时髦;住小房不爽,要住豪宅;行小路嫌慢,要走大道——自然母亲就在人类不知满足的攫取中枯竭了,衰退了,污染了。

救救我们的自然界,救救人类的母亲!

想想自然母亲年轻时的模样,带给我们的恩赐:那时的天,蓝蓝的;那时的水,清清的;那时的阳光,灿烂明媚;那时的生灵,和睦相处;空中,有快乐无忧的鸟儿;地上,有忙忙碌碌的小兽;水里,有优游自在的鱼儿……自然界,盎然着一片生机……

朋友,也许你觉得我过于悲观,过于严肃,过于一本正经。谁人没有追求?谁人没有欲望?人类既然是地球母亲的孩子,不向自然界索取吃、穿、住、用、行,能到哪儿去索取呢?!是啊,人类是大自然孕育的孩子,当然应该养育人类----只是,人类在幼年时,因无知,不明天道不通事理,只知一味任性的索取----自然母亲已被她众多的孩子,吸干了乳汁,榨干了精髓,扯烂了衣裳:天空不再明朗;海水不再湛蓝;大地不再苍郁;阳光不再明亮;就连空气都不免污浊!我们与生活在其间的生物朋友,只能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苟延残喘、焦燥不安!多少朋友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有些性情刚烈的,不愿赖活着以死抗争!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单调…… 人类啊!怎能继续硬着心肠,冷眼旁观生灵的绝望?!怎能无视养育了万物的母亲的悲伤?!控制一下躁动的欲望吧,涵养一些如水的柔情!有责任的人们啊,不要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继续伤害我们唯一的母亲!该是平心静气检点我们的错误、忏悔我们的过失、赡养我们的自然母亲的时候了!

案例2:《课堂实录:美丽新世界》

一进教室,有几个学生就嚷嚷着:“老师,您上个星期要了一节体育课上生物,说这个星期要还我们一节体育课呢!”一般,我是不敢占用学生的体育课的----上周有事,就占用了一节体育课----过了一个周末,我已经忘了,学生还记得----但课前没有与体育老师讲,已经上课几分钟,就不便将学生放到操场上去了----但是,看得出不少学生的心已经“飞到操场上去了”----我只能这样“变通”:“好吧,想去上体育课的可以出去,想听生物课的留下来。”----本来有三个嚷的声音最响的,只有一个站起身走出教室,另两个坐在位子上迟疑着----见此情景,我连忙说:“这样,你们俩先留下来----我尽量讲好听一些,如果讲得不好听,再出去也不迟。”他俩留下了。

这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其中要讲清楚“能量”部分必然涉及与“光能-化学能”之间的转换有关的光合作用----是这堂课的重难点!怎样讲才能讲得清楚又好听呢?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板书: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

问:食物里面到底有什么?(学生:营养)

问:营养是什么?(学生: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问:为什么人饥饿时会感到无力或冷?而进食之后“无力感”和“冷感”会消失呢?(学生:食物里面有能量)板书:食物里面有能量

问:你们知道的能量有几种?(学生:水能,电能,风能,光能,食物里的能,核能……)

板书:能量的形式有多种

问: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能够相互转变吗?(学生:水力发电,风能发电,太阳能电池)

板书: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师说: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板书:光能与化学能之间的转变----从以下三个方面:

1. 在何处?(师说并板书:在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上)

2. 由谁转?(师说并板书:由叶绿素----叶绿素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捕捉住“光能”)

3. 怎样转?(师说并板书:通过光合作用----即,绿色植物将根吸收的水和叶片吸收的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还放出氧气。

现在,让我们重新打量校园里一棵棵直立在阳光下的骄傲的树,让我们重新看待阳光中道路旁一簇簇匍匐着谦卑的小草----心中是不是会生出对每一枚小小绿色叶片的深深的敬意!只有它们有这样的本事----将光能捕捉住!并转化到有机物中储存----为我们提供各种生命活动各种社会活动各种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能量!具体地讲:绿色植物在阳光下,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同时,也为草食动物提供了现成的食物、草食动物又养活着肉食动物、大型肉食动物又靠着小动物生存……;即便我们不吃草的,也需要着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制造的氧气!……(详述略)

我们的环境中如果缺乏了点点的绿意,缺少了它们在阳光下的劳作(光合作用)----自然,将不会如此多姿多彩;生命,将无法生生不息;人类,更会是无从存在----世界将一片死寂!难怪有人要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呢!

那么,学习了这堂课的内容之后,我们再看到窗外的景物,我们的眼前是不是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我们是不是终于可以理解----自然为什么

丰富多彩?生命又为何生生不息?人类凭什么生存与发展?世上万物之间的确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案例3:《课堂实录:一片卫生巾》

这个事情不是发生在我的课堂,是道听途说来的:蔽班的一个女生在课堂上,上课的时间,将卫生巾拿出来,给男生看----转述这个事情的是一位男性的年轻教师,他认为女生此举“下流、过分”----对于这位年轻的男教师,遇上这样一件事情,的确很难办----但也不是不能办好。

我对年轻的男老师说:如果你当时斥之为“下流”,对于学生有些不公----因为,第一,卫生巾的广告铺天盖地,其势难挡;第二,与学生相比,你的阅历可能不及他们十分之一----如果,斥之为“下流”,与学生的芥蒂是肯定结下了----而结下了芥蒂的师生关系,基本上就丧失了师生关系的实质----今后,来自你的即便是正确的东西,学生也会在心底深处强烈地抵触。

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会用生物的方法去化解。我会说:你开始用卫生巾了!恭喜你,你的花季来到了!对于女性,月经的到来标志着身体进入生理成熟期。要好好对待自己哟,就像对待一朵鲜嫩的花朵那样----让自己的花期更长久,让花季中的自己更美丽,让花季真正成为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孕育时期----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厚实的学业基础,敦实的人格基础和坚实的人生观基础!

案例4:怀念我的“富科时光”

李芹 发表于 2007-5-21 11:49:00

两年以前的二十年间,我是一名副课教师——在应试教育中生物被称为“副课”,虽然不被学校重视,却可以不赚那不该赚的补课费;虽然不能为学生的升学之路加分,但学生好象并不势利,只要讲得好听,他们并不排斥;加上在心里从来就很把自己的专业当回事儿,认定生物不是“副课”而是“富课”!所以,在那样富裕的时间里,用一种富裕的心情,避开应试的压迫,进度的逼迫,分数的压力----从容地自如地自在地做了一些发掘学生丰富的潜质的事情。

在一堂关于青春期心理健康的课堂上,讲到青春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时

趣味生物教学

既然兴趣是最好是我老师,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想办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我想妙语的应用将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现在我将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妙语展示给大家:

一、 诗词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自觉地去保护它;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

鹊,清风半夜蛙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让人感受到自然

界的和谐与韵律。

2. 《诗句•小雅》中的《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事实上反映的是一种

小青虫被细腰蜂抓来作为幼虫的食物现象——捕食。

3. 在讲授“生物生长发育”时,不妨回想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

思考:难道是“春蚕丝尽即死”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

4. 在讲授有关“生物的多样性”中我国是世界上鸟类众多的国家之一,可运用

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来启发学生。

5. 在讲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可以联想唐•杜牧《秋夕》“银烛

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可以让学生探究此现象的成因。

6. 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

用——繁殖。

7. 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

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

8.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对菊花真实的写照。

9. 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运用学生在小学

学过的小诗《天天做早操》:“公鸡叫,天亮了,早上空气多么好。小学生,

上学校,排起队来做早操。”提出疑问:早上空气真的多么好吗?其实,经过

生态学家近年的研究知道,早上的空气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空气最好

的时刻应是每天下午3~5时。

10.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光性。

1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成语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千篇一律——细胞的有丝分裂

改头换面——胚后发育中的变态发育

一分为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变化

时隐时现——连续分裂的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形态的变

华而不实——植物体缺少元素硼而出现的现象

吞吞吐吐——细胞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

无中生有——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绿色植物能把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物) 合成为糖类等有机

物和氧气

瞬息万变——新陈代谢

川流不息——高等动物和人的循环系统

津津有味——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

移花接木——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

无师自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六亲不认——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印随

惊弓之鸟——鸟类的条件反射

画饼充饥——人的条件反射

供不应求——异化大于同化,如人的甲状腺机能亢进

言传身教——高等动物和人的后天性行为

一枝独秀——植物的顶端优势

红杏出墙——植物的向光性

失之交臂——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独一无二——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良莠不齐——基因突变

内忧外患——生存斗争

患得患失——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枯木逢春——温度等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恩将仇报——种间关系中的寄生

弱肉强食——种间关系中的捕食

东施效颦——拟态

作茧自缚——适应的相对性

党同伐异——种内互助和种间斗争

自相残杀——种内斗争

同心协力——种内互助

哀鸿遍野——环境污染给生物带来的危害

饮鸩止渴——水污染带来的危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人将自食其果。

劫后余生——个别细胞经原代培养,到传代培养,历经两次劫难,才有可能变成癌细胞

毛骨悚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由自主地颤栗

自给自足——自体移植。如皮肤移植,能减少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的排斥

狭路相逢——受精作用。即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的壶腹部相遇并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自然选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保护色

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种间关系中的共生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建立自然保护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转基因技术

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

三、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 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

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学生

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2. “叶落归根”、 “瑞雪兆丰年”、“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又能体现

各自的生物学现象

3. “芝麻开花──节节高”,它揭示了芝麻生殖生长时仍在进行营养生长的规

4.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花生; “小姑娘,穿红袄,庄

稼上面来回跑,七个黑点像星星,专吃蚜虫本领高”──七星瓢虫

5. 把血液中三种血细胞比做“三支船队”:白细胞是“白色护卫队”,红细胞是“红色运输队”,血小板是“防洪队”。

6.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

7.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结合能量的传递效率

8.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

9."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 ——生物的条件反射

10."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趣味故事

1. 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

2. 在介绍“遗传”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

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联系《西游记》中说在唐僧取经的路上有一个女儿国,而现今,在英国西部有一个靠近大锌矿的村庄,他们的后代全都是女儿,形成一个女儿村,但他们并没有饮子母河中的水,那是什么原因形成女儿村的呢?(锌可能会影响含Y 染色体的精子的形成。)

一节课整个过程如果不用妙语,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积极性一般说不会一直很佳,教学氛围也较沉闷;但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妙语,会让学生目不暇接,很可能使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落到这些奇、美的妙语上,短时难以转移到学习内容上,有喧宾夺主、冲淡主题的可能,反而效果更差。

剂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自从核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 酶和脱氧核酶被发现后,酶的定义,不得不修正为,人们已发现两类生物催化剂……

1958年,DNA 双螺旋的发现人之一F .Crick ,提出生物遗传的中心法则。1970年,H.Temin 发现逆转录现象后,即对中心法则进行了补充。五十年代末期,人们认为DNA 兼备贮存遗传信息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功能,似乎是处于生命活动的中心。后来发现,少数RNA 分子也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近年来又发现RNA 有前述的催化功能,于是有人提出RNA 分子才算得上是处于生命活动中心位置的物质。通过这些学科理论更新内容的讲解,我们完全可以提示大学生,肯定与否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能够验证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例子实在太多,生物化学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这些学科理论

时,无一不感觉到唯物辩证法的耀眼光辉。这些生动的事例时刻激励着我们,授课热情高涨之时,课堂上自然少不了铿锵有力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有时看上去是教育学生,实际上也教育了我们自己。笔者甚至觉得,唯物辩证法是沟通枯燥生化理论与沸腾生活情趣的桥梁。既然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体,那么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不能只讲肯定,也不能只讲否定。在诸如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历史人物、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功过是非、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对待国外的东西等问题上,都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任何形式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邓小平同志说过:“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笔者以为,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时,不能用空洞的说教。宣传唯物辩证法,也不一定要在哲学课堂上。现阶段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医学生物化学工作者也不例外。

在知识爆炸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单纯的知识识记已远远不够,过分强调知识积累更是不切合实际。那么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哲学是研究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因此,只有“哲学”才能称得上是这种求知的方式。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哲学思想组织教学,将哲学思想贯穿于学科教学中。

一、运用哲学思想构建学科知识框架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实际上研究课程理论的学者也公认把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作为课程的基础或基础学科。而在这三者中,最重要的当推哲学基础。

仔细分析中学生物学教学内容,可以发现在内容中始终潜藏着一个主线索——无序和有序。如:原核生物无高度特化的细胞器,由细胞质基质完成生命活动,这是无序的;而真核生物细胞中有了高度特化的细胞器,各细胞器的特定的结构完成各自的生命活动,这是有序的。生物的多样性表面上看似乎是无序的,但实质上多样性的生物都在适应它们所生活的多样的环境,这还是有序的。

有序与无序之间总是在相互转化的,如:无序的受精卵发育成有序的含有各器官与结构的个体,而从有序的结构中取出的一个细胞又可以成为一种无序的状态,再为其创造生存的环境,它又可以变成为有序的状态。(剩余1579字)


相关内容

  • 子课题及微型课题选题参考
  • 一.微型课题选题意见 1."小",即课题确定要小. "小"有两个层面:一是针对本校.本班.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最烦恼.最困惑.最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小"课题:二是广大教师可以在学校主课题框架下结合自身特点和相关教育 ...

  • 小微课题选题指南
  • 日照市教育学会2013年度小(微)课题选题指南 <指南>说明: 1.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本<指南>为课题立项工作服务,促进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课题. 2.课题指南项目不等同于课题名称,应用和落实的过程应是进一步分解和细化的过程. 3.课题指南仅为学校和广 ...

  • 平原一中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南
  • 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南 一. 什么是教师小课题研究? "教师小课题研究",也叫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学术派"的非正式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小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贴近教学,贴近 ...

  • 教育科研课题分类
  • 教育科研课题分类 (一)综合类高效课堂研究课题指南 1.高效课堂的内涵及特征研究 2.学科教学课堂低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研究 4.高效课堂的基本教学理念 5.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 6.高效课堂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 7.高效课堂形成的外在保障机制研究 8.高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研究 ...

  • 浅谈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
  • 浅谈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策略 江口中心学校 孙博 摘要:而生物学概念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在新课标理念里提出十大主题,由50个重要概念组成,这些概念构成了生物科学知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加强初中生物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概念教学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 ...

  • 雅安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雅安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雅安论文网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 ...

  • 初中生物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的研究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的急剧变革,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生物科学的发展了也与时俱进,已经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生物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生物科技队伍,就成为当 ...

  • 微型课题选题指南
  • 微型课题选题指南 一.德育研究 1.高中主题教育活动系列建设研究 2.青少年自我表现心理及教育实践研究 3.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研究 4.贴近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5.运用综合素质评价提高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实践研究 6.中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 7.青少年法制教育与预防犯罪问题研 ...

  • 2017年度省规划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序号编号12017CG0757722017CG0761632017CG0763142017CG0766352017CG0769562017CG0769972017CG0773382017CG0773992017CG[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