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背景,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统计咨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基本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具有扎实的数学、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3、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背景知识,例如生物医学、经济与金融、教育心理测量等;
4、具备必要的数据库知识和软件编程能力,了解数据库结构,具备数据采集、整理、存储、查询、浏览、分析和计算等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统计分析建模、专业统计软件运用和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的能力; 6、具有独立分析和表述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写作能力),树立合作精神; 7、掌握一门外语的实际运用。
二、研究方向
生物统计,生物信息,教育统计与心理测量,金融与经济统计,机器学习,实验设计。
三、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3年,其中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原则上学制要延长一年。 凡修满最低学分、学习成绩优秀者,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同意与学院教授委员会讨论通过,并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可以提前毕业(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2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毕业时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7学分,必修环节总学分6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教学实践1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和应用技能培养为主,以科学研究为辅。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培养原则。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
3.研究生导师应在同研究生本人商量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意愿为其“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的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在入学后5个月内完成并交学院备案。
4. 研究生选课必须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每学期开学填写选课单,由导师签字同意后选课才有效。 5.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7.论文工作环节需对硕士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
六、课程学习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必修课(不少于16学分) (1)公共基础课(7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学时 3学分 基础外国语课 80学时 (2)学科基础课(9学分) 高等概率论
现代统计学
60学时 60学时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Ⅰ学期 Ⅰ学期 Ⅱ学期
Ⅱ学期
4学分 Ⅰ、Ⅱ学期
应用随机过程 (1)专业方向课
统计计算
60学时
2.发展方向选修课(至少11学分)
60学时 60学时 60学时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Ⅱ学期 Ⅲ学期 Ⅲ学期 Ⅳ学期 Ⅳ学期 Ⅲ学期
多元统计分析 离散数据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非参数统计 60学时
随机分析 60学时
60学时
(2) 公共选修课(任选)
研究生院组织开设,由公共管理系列、科技与社会发展前沿系列等选修课程组成。 3.必修环节(6学分)
(1)学术活动
1学分
提交2份学术报告听后感。考查合格记1学分
(2)教学实践 1学分
硕士研究生都要参加学院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低年级本科生讲授习题、批改作业等。由主讲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情况进行考查,考查合格记1学分。
(3)文献阅读 1学分
文献阅读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学生报告,导师组成员现场指导。要阅读的内容必须是与即将要做的论文密切相连的系列内容,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必须开设每周一次的讨论班。
(4)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 3学分 4.补修课程
生源为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但要列入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二)教学方式
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方式
学院统一要求所有学科基础课都要指定教材、教学大纲,并进行严格的闭卷考试。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七、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必须是科研论文。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原则上不要求硕士研究生答辩前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5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给学院备案。
2.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应于第五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6个月。开题报告的审查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组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组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进展报告至少进行1次。
4. 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导师组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末(或以后)进行。
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
八、实践活动
1.研究生除了参加必修环节中的学术实践和教学实践外还可根据个人培养需要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实习等其他实践活动。
2. 学院提倡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实践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复杂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背景,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统计咨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基本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具有扎实的数学、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3、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背景知识,例如生物医学、经济与金融、教育心理测量等;
4、具备必要的数据库知识和软件编程能力,了解数据库结构,具备数据采集、整理、存储、查询、浏览、分析和计算等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统计分析建模、专业统计软件运用和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的能力; 6、具有独立分析和表述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写作能力),树立合作精神; 7、掌握一门外语的实际运用。
二、研究方向
生物统计,生物信息,教育统计与心理测量,金融与经济统计,机器学习,实验设计。
三、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3年,其中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原则上学制要延长一年。 凡修满最低学分、学习成绩优秀者,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同意与学院教授委员会讨论通过,并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可以提前毕业(最低修业年限不得少于2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毕业时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7学分,必修环节总学分6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教学实践1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学位论文3学分)。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和应用技能培养为主,以科学研究为辅。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培养原则。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要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其集体培养优势。
3.研究生导师应在同研究生本人商量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意愿为其“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的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在入学后5个月内完成并交学院备案。
4. 研究生选课必须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每学期开学填写选课单,由导师签字同意后选课才有效。 5.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硕士研究生到其他名牌高校或科研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7.论文工作环节需对硕士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
六、课程学习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必修课(不少于16学分) (1)公共基础课(7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学时 3学分 基础外国语课 80学时 (2)学科基础课(9学分) 高等概率论
现代统计学
60学时 60学时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Ⅰ学期 Ⅰ学期 Ⅱ学期
Ⅱ学期
4学分 Ⅰ、Ⅱ学期
应用随机过程 (1)专业方向课
统计计算
60学时
2.发展方向选修课(至少11学分)
60学时 60学时 60学时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Ⅱ学期 Ⅲ学期 Ⅲ学期 Ⅳ学期 Ⅳ学期 Ⅲ学期
多元统计分析 离散数据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非参数统计 60学时
随机分析 60学时
60学时
(2) 公共选修课(任选)
研究生院组织开设,由公共管理系列、科技与社会发展前沿系列等选修课程组成。 3.必修环节(6学分)
(1)学术活动
1学分
提交2份学术报告听后感。考查合格记1学分
(2)教学实践 1学分
硕士研究生都要参加学院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低年级本科生讲授习题、批改作业等。由主讲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情况进行考查,考查合格记1学分。
(3)文献阅读 1学分
文献阅读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学生报告,导师组成员现场指导。要阅读的内容必须是与即将要做的论文密切相连的系列内容,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必须开设每周一次的讨论班。
(4)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 3学分 4.补修课程
生源为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但要列入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二)教学方式
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加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方式
学院统一要求所有学科基础课都要指定教材、教学大纲,并进行严格的闭卷考试。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七、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是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必须是科研论文。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原则上不要求硕士研究生答辩前应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5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给学院备案。
2.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应于第五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6个月。开题报告的审查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组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组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进展报告至少进行1次。
4. 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导师组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末(或以后)进行。
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3学分。
八、实践活动
1.研究生除了参加必修环节中的学术实践和教学实践外还可根据个人培养需要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实习等其他实践活动。
2. 学院提倡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实践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复杂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