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适合孩子的方法识字
——听朱丽萍老师的一节识字课有感
已经有二十几年教龄的我,教过几轮一年级了。我的意念中,给一年级孩子教语文,其实就是在教识字。在我教识字的记忆历程中,识字教学无怪乎就是教字音,教笔顺,教部首,教组词,再顺便造几个句子完事。一次两次按这样的教学轨道走倒还没什么,次数多了连我自己都觉得乏味,更不用说学生了。可我这个人是一个按部就班来事的人,脑袋里就没有几根花花肠子,所以,让我教一年级还真成了我的老大难。
记得我带的最后一个一年级,还不到半学期我已经五包金嗓子喉宝下肚了,可我的嗓子还长时间沙哑着。疼痛的我跑到教导主任(当时是毛锦伟)那里没少抱怨„„现在回想起来,我都为自己难为情。我当时怎么就不知道在教学方法上想办法呢?真不开窍!
这些尘封了许多年的记忆能再一次被唤醒,源自最近听了朱丽萍老师的一节一年级的识字课。
朱丽萍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在家里》一文。朱老师用多媒体呈现家庭环境的图片引领孩子们进入学习状态。图上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家庭用品,让孩子们看图判断这是在什么地方。熟悉的生活化环境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如林的小手争着抢着说出了图中的物品。朱老师紧接着顺理成章地由物品图引出名称词,由实物到符号,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过渡,是孩子们不觉得单调枯燥,也降低了认读词语的难度。
如教学“沙发”一词时,先出示一个红颜色的沙发,紧接着出示“沙发”这个词语,然后出现沙发的拼音。既复习了拼音,又认读了词语,还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不用老师教,孩子看着实物就能读出这个词语,孩子们的眼、脑、口同时动起来了,控制不住自己好动的毛病自然就没有了。随后,来一个扩散思维训练,老师提问: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沙发?谁还知道什么别的沙发?什么木沙发、皮沙发、布沙发等等都来了。最后,再用“沙发”练习说话。
生:爸爸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生:妈妈坐在沙发上织毛衣。
生:客人和爸爸坐在沙发上一边说话一边喝茶。
生:我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
„„
和生活紧密相连,说完整的句子,说带有限制修饰成分的短语,老师并没有理论方面的专业术语出现,可孩子们学到的远不止于识字这一个知识点。多好的语言实践训练!
到了认字环节,老师借助词语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出字音,再组词。如“沙”sh ā,沙漠、沙滩、沙子。“发”f ā,发现、发展、发书。认读“台”字时,朱老师这样说:让我们班的词语大王上黑板前来组词,再看哪个同学敢挑战词语大王,也来黑板上比一比,看谁组的词语多。孩子们急得都站起来了,胳膊都伸直了。在孩子们的眼里,这已经不是在学习了,而是在开展一项活动,多高的学习热情呀!这里只是换了一种学习方法,孩子们就有了新鲜感,学习兴趣比原来更浓了。这样学到的知识会比单纯的老师教增加许多倍。真是话有三说,巧者为妙。这就是朱老师的拿人之处!
综合练习时,老师给出几个句子,让学生选词填空。所选词语都是本节课要求重点掌握的词语,进一步强化认读。最后,以一个趣味竞猜结束本节课:
老大天天演戏 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 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 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 电话
这就是一节来源于生活,结束于游戏的一年级第一学期识字课。在感性实物和老师的引导点播下,孩子们自己读词认字,自己组词说话。一节课下来,老师说的话并不多,可学生干的事还真不少。整整四十分钟,老师没有维持过一次课堂秩序,学生却能学得十分投入。认字、组词、说话、填空、语境训练、思维训练都很到位。长此以往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不提高吗?
用适合孩子的方法识字
——听朱丽萍老师的一节识字课有感
已经有二十几年教龄的我,教过几轮一年级了。我的意念中,给一年级孩子教语文,其实就是在教识字。在我教识字的记忆历程中,识字教学无怪乎就是教字音,教笔顺,教部首,教组词,再顺便造几个句子完事。一次两次按这样的教学轨道走倒还没什么,次数多了连我自己都觉得乏味,更不用说学生了。可我这个人是一个按部就班来事的人,脑袋里就没有几根花花肠子,所以,让我教一年级还真成了我的老大难。
记得我带的最后一个一年级,还不到半学期我已经五包金嗓子喉宝下肚了,可我的嗓子还长时间沙哑着。疼痛的我跑到教导主任(当时是毛锦伟)那里没少抱怨„„现在回想起来,我都为自己难为情。我当时怎么就不知道在教学方法上想办法呢?真不开窍!
这些尘封了许多年的记忆能再一次被唤醒,源自最近听了朱丽萍老师的一节一年级的识字课。
朱丽萍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在家里》一文。朱老师用多媒体呈现家庭环境的图片引领孩子们进入学习状态。图上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家庭用品,让孩子们看图判断这是在什么地方。熟悉的生活化环境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如林的小手争着抢着说出了图中的物品。朱老师紧接着顺理成章地由物品图引出名称词,由实物到符号,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过渡,是孩子们不觉得单调枯燥,也降低了认读词语的难度。
如教学“沙发”一词时,先出示一个红颜色的沙发,紧接着出示“沙发”这个词语,然后出现沙发的拼音。既复习了拼音,又认读了词语,还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不用老师教,孩子看着实物就能读出这个词语,孩子们的眼、脑、口同时动起来了,控制不住自己好动的毛病自然就没有了。随后,来一个扩散思维训练,老师提问: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沙发?谁还知道什么别的沙发?什么木沙发、皮沙发、布沙发等等都来了。最后,再用“沙发”练习说话。
生:爸爸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生:妈妈坐在沙发上织毛衣。
生:客人和爸爸坐在沙发上一边说话一边喝茶。
生:我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
„„
和生活紧密相连,说完整的句子,说带有限制修饰成分的短语,老师并没有理论方面的专业术语出现,可孩子们学到的远不止于识字这一个知识点。多好的语言实践训练!
到了认字环节,老师借助词语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出字音,再组词。如“沙”sh ā,沙漠、沙滩、沙子。“发”f ā,发现、发展、发书。认读“台”字时,朱老师这样说:让我们班的词语大王上黑板前来组词,再看哪个同学敢挑战词语大王,也来黑板上比一比,看谁组的词语多。孩子们急得都站起来了,胳膊都伸直了。在孩子们的眼里,这已经不是在学习了,而是在开展一项活动,多高的学习热情呀!这里只是换了一种学习方法,孩子们就有了新鲜感,学习兴趣比原来更浓了。这样学到的知识会比单纯的老师教增加许多倍。真是话有三说,巧者为妙。这就是朱老师的拿人之处!
综合练习时,老师给出几个句子,让学生选词填空。所选词语都是本节课要求重点掌握的词语,进一步强化认读。最后,以一个趣味竞猜结束本节课:
老大天天演戏 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 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 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 电话
这就是一节来源于生活,结束于游戏的一年级第一学期识字课。在感性实物和老师的引导点播下,孩子们自己读词认字,自己组词说话。一节课下来,老师说的话并不多,可学生干的事还真不少。整整四十分钟,老师没有维持过一次课堂秩序,学生却能学得十分投入。认字、组词、说话、填空、语境训练、思维训练都很到位。长此以往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不提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