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一、着手导语设计,做到入境激情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运用新颖的导语设计,创设出与教材相适宜的情境气氛,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激发起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但许多教师非常重视现代文教学导语的设计,往往忽视文言文教学的导入,习惯于直截了当地介绍课题、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入手,这对于学生来说,缺少了进入文言课堂的意境,没有积极的心理期望。所以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通过有效的情感沟通,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就可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我们可以尝试情语导入,营造氛围。教《指南录后序》,我们可以用一段充满感情的导语试图唤起学生对忠义的理解,“有人说,忠义是一首歌,祖国和家庭是它的主旋律;有人说,忠义是一道山,义胆和坚贞是它缤纷的色彩;也有人说,忠义是一条江,汹涌和澎湃是江上泛起的灵魂……是啊,忠义是歌,它唱出的是气节;忠义是山,它变幻的是壮美;忠义是江,它荡漾的是灵魂……”我发现学生在我娓娓的讲述中,都听得动容了。于是在他们沉浸于对忠义的解读时,我顺势导入新课:忠义在我们和平年代也许现实生活不易碰到,南宋文学家文天祥在他生活中又是怎么给我们演绎的呢?这段充满感情的导入,把学生们带入了对忠义的理解中,激发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教和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情境,从而让学生带着对主题的理解进入到课文学习中。

  我们也可以通过画面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我先播放了一段林黛玉进贾府时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角度欣赏到当时的情境,课堂中我听到了学生在小声议论,看到了一双双闪烁和起劲的眼睛。这种强烈的吸引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进入课文所创造的画面情境,去感受语言之美,情节之美。

  文言文导语的设计千变万化,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导入,都应以求新、求趣、求活为原则,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令学生耳目一新或者感同身受,燃起学生想要读通课文的欲望,带领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

  二、立足多种诵读,渲染课堂气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之精妙自不用多言。所以在课堂要立足诵读,通过灵活多变的诵读形式来渲染情境。

  我们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掀起气氛的高潮。在文言文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中潜在的情愫和教师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动人心弦的声音造型,形成绝佳的教学气势。一遍好的朗读所产生的作用常能超过许多平淡的讲解。如上《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时候,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在内容上都是写作者的游历过程,但作者的目的是欲扬先抑,把之前的“买醉”和之后的“沉醉”作对比,把“小土堆”和“西山”作对比,而且第一段作者的情绪是低沉的,第二段作者是激越的,那么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如果让学生领会到情绪的变化,对于文意的理解自然不难。

  教师也可以配乐朗读,营造情境。优美的乐曲有着动人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合适的乐曲来朗读文言文,尤其是一些优美的抒情散文,可以营造一种绝妙的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生活。通过音乐来营造朗读情境则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阅历,发挥其空间的、立体的想象。进行配乐朗读时,还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因此乐曲的选择尤为重要。例如学习《将进酒》,可以采用著名演员濮存昕的朗诵,叶小刚的背景配乐来让学生由音乐情境进入诗境。李白的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豪情一泻千里,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正如杜甫所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将进酒》更是如此,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诗情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濮存昕的男性纯厚而大气磅礴的声线的演绎和琵琶古筝的配乐时缓时促,时高时低,时顿时续的融合,都与该诗在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相对应、协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明显的感情变化,进入饮酒高歌的情境中,读而至诵,领悟古典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体验诗歌特有的诗情和诗境。

  三、合理补充空白,拓展课文情境

  古人在写人叙事时常常用语精练,加上文言文的句式特征,很多时候会省略许多内容,这就留给我们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课文又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或说明,再现出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句: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毫无疑问这句话是在写母爱,但很多同学都不理解一位母亲听到孩子哭,为什么只是用手指敲门问话?为什么不迫不及待的推门而入呢?老妪为什么要在门板后面做出回答呢?这又何至于让作者和奶妈一起痛哭呢?这就要求我们合理补白,再现出当年的典型场景:我们可以猜想当时可能是晚上,门是插上的,母亲夜里听到孩子的哭声内心着急,立刻去探望却被门挡在了外面,于是只能用手指敲门示意老妪开门相见,语气更为着急,只发出了 “儿寒乎?欲食乎?”这两个短促而连续的问句,仅仅六个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同时门外母亲的急切同时也感染到老妪,让她觉得抚慰好孩子再去开门这短短的时间门外人肯定焦急地等不了,于是老妪也只好急忙在门板后先为其做出回答来安抚这样一个一心系在孩子身上的好母亲。母亲对姐姐的爱,尚且如此,对自己的爱,更不言而喻,于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很自然的生发了。

  这样的场景补白让同学们身临其境,过程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挖掘了潜在的信息,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减少了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文言文阅读中作用甚大,归根结底是因为进入情境能使学生抛除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空转变所造成的语言差异,用多种方法感受较为直观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文言文意境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最终改变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氛围,从而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一、着手导语设计,做到入境激情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运用新颖的导语设计,创设出与教材相适宜的情境气氛,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激发起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但许多教师非常重视现代文教学导语的设计,往往忽视文言文教学的导入,习惯于直截了当地介绍课题、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入手,这对于学生来说,缺少了进入文言课堂的意境,没有积极的心理期望。所以设计巧妙的导入方式,唤起学生的认知体验,通过有效的情感沟通,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就可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我们可以尝试情语导入,营造氛围。教《指南录后序》,我们可以用一段充满感情的导语试图唤起学生对忠义的理解,“有人说,忠义是一首歌,祖国和家庭是它的主旋律;有人说,忠义是一道山,义胆和坚贞是它缤纷的色彩;也有人说,忠义是一条江,汹涌和澎湃是江上泛起的灵魂……是啊,忠义是歌,它唱出的是气节;忠义是山,它变幻的是壮美;忠义是江,它荡漾的是灵魂……”我发现学生在我娓娓的讲述中,都听得动容了。于是在他们沉浸于对忠义的解读时,我顺势导入新课:忠义在我们和平年代也许现实生活不易碰到,南宋文学家文天祥在他生活中又是怎么给我们演绎的呢?这段充满感情的导入,把学生们带入了对忠义的理解中,激发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教和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情境,从而让学生带着对主题的理解进入到课文学习中。

  我们也可以通过画面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我先播放了一段林黛玉进贾府时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角度欣赏到当时的情境,课堂中我听到了学生在小声议论,看到了一双双闪烁和起劲的眼睛。这种强烈的吸引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进入课文所创造的画面情境,去感受语言之美,情节之美。

  文言文导语的设计千变万化,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导入,都应以求新、求趣、求活为原则,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令学生耳目一新或者感同身受,燃起学生想要读通课文的欲望,带领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

  二、立足多种诵读,渲染课堂气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之精妙自不用多言。所以在课堂要立足诵读,通过灵活多变的诵读形式来渲染情境。

  我们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掀起气氛的高潮。在文言文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中潜在的情愫和教师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动人心弦的声音造型,形成绝佳的教学气势。一遍好的朗读所产生的作用常能超过许多平淡的讲解。如上《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时候,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在内容上都是写作者的游历过程,但作者的目的是欲扬先抑,把之前的“买醉”和之后的“沉醉”作对比,把“小土堆”和“西山”作对比,而且第一段作者的情绪是低沉的,第二段作者是激越的,那么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如果让学生领会到情绪的变化,对于文意的理解自然不难。

  教师也可以配乐朗读,营造情境。优美的乐曲有着动人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合适的乐曲来朗读文言文,尤其是一些优美的抒情散文,可以营造一种绝妙的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生活。通过音乐来营造朗读情境则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阅历,发挥其空间的、立体的想象。进行配乐朗读时,还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因此乐曲的选择尤为重要。例如学习《将进酒》,可以采用著名演员濮存昕的朗诵,叶小刚的背景配乐来让学生由音乐情境进入诗境。李白的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豪情一泻千里,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正如杜甫所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将进酒》更是如此,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诗情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濮存昕的男性纯厚而大气磅礴的声线的演绎和琵琶古筝的配乐时缓时促,时高时低,时顿时续的融合,都与该诗在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相对应、协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明显的感情变化,进入饮酒高歌的情境中,读而至诵,领悟古典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体验诗歌特有的诗情和诗境。

  三、合理补充空白,拓展课文情境

  古人在写人叙事时常常用语精练,加上文言文的句式特征,很多时候会省略许多内容,这就留给我们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与课文内容有关,但课文又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或说明,再现出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句: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毫无疑问这句话是在写母爱,但很多同学都不理解一位母亲听到孩子哭,为什么只是用手指敲门问话?为什么不迫不及待的推门而入呢?老妪为什么要在门板后面做出回答呢?这又何至于让作者和奶妈一起痛哭呢?这就要求我们合理补白,再现出当年的典型场景:我们可以猜想当时可能是晚上,门是插上的,母亲夜里听到孩子的哭声内心着急,立刻去探望却被门挡在了外面,于是只能用手指敲门示意老妪开门相见,语气更为着急,只发出了 “儿寒乎?欲食乎?”这两个短促而连续的问句,仅仅六个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同时门外母亲的急切同时也感染到老妪,让她觉得抚慰好孩子再去开门这短短的时间门外人肯定焦急地等不了,于是老妪也只好急忙在门板后先为其做出回答来安抚这样一个一心系在孩子身上的好母亲。母亲对姐姐的爱,尚且如此,对自己的爱,更不言而喻,于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很自然的生发了。

  这样的场景补白让同学们身临其境,过程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挖掘了潜在的信息,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减少了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总之,情境教学法在文言文阅读中作用甚大,归根结底是因为进入情境能使学生抛除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空转变所造成的语言差异,用多种方法感受较为直观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文言文意境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最终改变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氛围,从而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相关内容

  • 坐而论道,不如付诸实践
  • 人生辉煌,不如一生无悔:长命百岁,不如身体健康: 漫长人生,不如充实快乐:万众瞩目,不如有你就好: 朋友成群,不如知己一人:财富无数,不如够花够用: 万人怜惜,不如一人懂得:房子很大,不如一家温暖: 车子豪华,不如一生平安:才高八斗,不如思想丰富. 与其担心未来,不如拼搏现在: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 ...

  •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蒙汉良书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语出<淮南子·说林训>,原文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汉 ...

  • 人生"三不如":速不如思 便不如当 用意不如平心
  • 文/王素绚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这是曾国藩在历尽人生沉浮之后说出的良言警句.这句话给了我们"三不如"的启示:做事情如果一味追求速度,那不如三思而后行:做的方便快捷,不如恰当得体:意气用事的后果一定不如心平气和. "三不如&quo ...

  • [论语]共读,不重则不威.
  • [共读内容] 01.0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导读学者] 张国明:瀋陽大學人文學院 副教授 韩 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教授 孙福万:國家開放大學教授 [共读笔记] (来源:論語滙) 崔圣: [論語晨讀]第616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 ...

  • 专升本文言文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①,地利不如人和"②.翻译: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 如人民上下团结.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环而攻之而不胜④.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 ...

  • 地理信息的有效表达
  • 地理信息の 有效表达 为什么要将数据进行信息化表达? 为什么要将数据进行信息化表达? 忙 行色匆匆的人们,很少能停下来思索下信息背后的内容, 他们只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接收到足够的信息. 为什么要将数据进行信息化表达? 懒 在当今信息严重泛滥的今天, 人们很少再深入探究各种方法.原理, 更不愿再深入 ...

  •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强zs)
  • 10.1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1 九年级思品 "教一遍,不如学一遍:学一遍,不如练一遍:练一遍,不如讲一遍." 2 九年级思品 "教一遍,不如学一遍:学一遍,不如练一遍:练一遍,不如讲一遍." 10.2 理智面对学习压力 3 九年级思品 "教一遍,不 ...

  • 有感于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 有感于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中国高速网 cngaosu.com 杨群)在3月17日上午观看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李总理回答某记者关于改革方面的提问说到,"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诚然,不止是改革方面,特别在党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 ...

  • 寓教于乐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感
  • 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感 耒师附小 刘爱民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赏析] <论语>中 ...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有一种真挚的感情,远远比缠绵悱恻的爱情珍贵,那是人间最纯真的情感,不需要任何的基础和依靠的爱,不需要停泊和追逐永恒的爱. 这种爱叫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每每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总是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