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阅读答案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 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6.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8.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参考答案:( 书村网 www.mcqyy.com )

6.C【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7.D【解析】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8.C【解析】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

9.C【解析】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内容来自 WWW.McQYy.cOm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 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6.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8.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参考答案:( 书村网 www.mcqyy.com )

6.C【解析】“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7.D【解析】A.对“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8.C【解析】盛唐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

9.C【解析】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内容来自 WWW.McQYy.cOm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


相关内容

  • 文学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 文学理论练习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____________"说.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2.____________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_____ ...

  • 一日学习法(韩国学习大王朴哲范的奇效学习法)
  • 引言 应对高考,系统备战是核心 刚上高一的时候,我的模拟考试成绩一塌糊涂.当时满分400分,我只考了230分左右.老师鼓励我说,只要我努力是能够考上四年制本科大学的. 可是我的目标不是四年制本科大学,我的目标是首尔大学.到了高二的时候,我的模拟考成绩提高到300多分,高三时是330-350分,结束重 ...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性质 理念 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通用)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 ...

  •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下)(1)
  • 第九章 基本概念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 ...

  •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
  • 中学语文教学法作业 学习说明: 语文教学论练习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理念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尤其是在理论的引导下,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因此这些练习题与其它基础学科的练习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需要学生在对理论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情境体悟.理解等,活学活用,升华自身的教学理论.只有这样 ...

  • 九年级语文诗两首3
  • 诗两首 从容说课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 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 ...

  • 2016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 2016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狼藉/慰藉 伺候/伺机而动 日薄西山/薄利多销 ...... B.悖论/蓬勃 催眠/摧枯拉朽 巍然屹立/迄今为止 ...... C.包扎/扎实 巷道/街头巷尾 哄 ...

  • _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_评述
  • 2006年第4期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总第90期) ---------------------------------------- <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评述 牛毓梅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一书是由张德禄教授主持的教 ...

  • 专项提升作业(十六)
  •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 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项提升作业(十六) 十六 中国古代.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IB) 一.(2013·宁波模拟) 阅读下面的散文, 然后回答问题. 蜃 说 (宋) 林景熙[注] 尝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