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难重点: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学会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电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1949年10月,在北京一座普通的民居里,一位质朴的诗人写下了这样一首朴素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这位诗人就是? (臧克家) 这首诗就是? 《有的人》 板书课题《有的人》,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1、介绍作者:臧克家(1905.10—2004.2),山东诸城人。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有诗集《罪恶的黑手》、《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2、诗人臧克家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的呢?
背景介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3、介绍鲁迅。鲁迅 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看看这些诗句体现了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学习第一部分,指名同学朗读第1节,看看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学习第二部分,齐读第2~4节,看看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③学习第三部分,默读第5~7节,看看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3、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五、精读课文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A:①“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②“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③“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①“永远记住他”。②“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③“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①分小组读,相互评价。②集体朗读。
3、欣赏鲁迅作品《自嘲》。
六、总结全文:
1、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诗中的议论有什么特点?(对比、形象化)
2、学了这首是你懂了哪些道理?人应该怎样活着?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会得到人民怎样不同的回报?(要为人民,为社会,要勤勤恳恳,乐于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骑在人民头上的,终被人民打倒甘愿为人民献出一切的人,则在人民心中永生。)
七、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有的人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卑鄙 自私 对 高尚 无私
鄙视 憎恨 比 崇敬 赞美
《有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难重点: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学会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电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题:1949年10月,在北京一座普通的民居里,一位质朴的诗人写下了这样一首朴素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这位诗人就是? (臧克家) 这首诗就是? 《有的人》 板书课题《有的人》,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1、介绍作者:臧克家(1905.10—2004.2),山东诸城人。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有诗集《罪恶的黑手》、《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2、诗人臧克家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的呢?
背景介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3、介绍鲁迅。鲁迅 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看看这些诗句体现了鲁迅是个怎样的人?(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学习第一部分,指名同学朗读第1节,看看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学习第二部分,齐读第2~4节,看看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③学习第三部分,默读第5~7节,看看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3、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五、精读课文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A:①“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②“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③“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①“永远记住他”。②“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③“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①分小组读,相互评价。②集体朗读。
3、欣赏鲁迅作品《自嘲》。
六、总结全文:
1、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诗中的议论有什么特点?(对比、形象化)
2、学了这首是你懂了哪些道理?人应该怎样活着?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会得到人民怎样不同的回报?(要为人民,为社会,要勤勤恳恳,乐于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骑在人民头上的,终被人民打倒甘愿为人民献出一切的人,则在人民心中永生。)
七、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有的人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卑鄙 自私 对 高尚 无私
鄙视 憎恨 比 崇敬 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