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诗词楹联
作者:
来源:《金色年代》2010年第11期
在我们中老年人中,有非常多的诗词楹联爱好者。诗词楹联的美好情愫,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年少时日日诵读,年轻时传情达意,年老时抒发情怀……《金色年代》采撷了两位退休外交官用诗词楹联自娱自乐的小故事,您看,这点修养和爱好,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生活乐趣! 网上传诗情退休乐事多
文/李景贤原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
早就听说:人一退下来,就会患上一种难熬的“退休初期综合征”。幸运的是,我成功地躲过了这一劫,从一退休,就过得乐呵呵的。我向一些年轻同志多次谈到我的“金色年代”,种种乐事令他们好生羡慕。其中一大乐事就是交朋友的时间多了,可以和情趣相投的朋友分享很多乐趣。特别是现在和朋友“相聚”有了新途径,因为我们都学会了上网,在网上和近的、远的,甚至各国的朋友轻松交流,来来往往别有一番情趣。
携友赏花,网上传趣
尽人皆知,养花可以增添生活情趣,邀友共赏则雅兴更浓。
2008年6月4日晚,邻居佘惠芳老师、郭邦彦大使离京赴青岛,未及随身带去含苞欲放的三朵昙花,遂留于室外的绿廊,我家有幸被授权托管。昙花多为八月份开,这三朵大概是为北京奥运让路吧,却未暑先开。
4天后端午节的下午5时许,大朵先 “裂”,另二朵半小时后跟进,呈“双星捧月”之势。晚8时许,花半开,众友闻讯赶来共赏,香绕廊飘,人皆称绝:昙花久闻大名,今终见其芳容,而且还是三大朵同开,乃三生有幸。9:50,花最盛,影楼好友许满意先生端着相机闪了无数次,才留住了这“一现”。 现场能来共赏的朋友毕竟是少数,怎么能让更多朋友看见这“一现”呢?我们想把这一瞬间从网上发给更多的朋友,我在照片上配上词发给大家。
“一现”瞎咏
绿廊边,天色暗。寂寞开无主。
大节黄昏独自愁:栽者天尽头。
香如故,闻见否?
偷得陆词仙《咏梅》及黛玉《葬花吟》,只言片语凑成半拉子赝品长短句,赠躲到鲁国天涯之狠心栽花人。
摄影:许满意林苑影像制作
版权没有翻印不究
此“长短句”借用陆游《卜算子·咏梅》“开无主”、“独自愁”、“香如故”三小句。 “愁”就“愁”在花主人远在天边。“鲁国”那边有个“蓬莱仙岛”,人称“天涯”。于是就借用黛玉《葬花吟》那一哭句“天尽头”。“闻见否”这“幼嫩”一问,乃“化”自毛主席“到中流击水”那一名句的前问:“曾记否”。最后一处“版权没有 翻印不究”则“化”自一名医之书的“后语”:“版权没有 欢迎翻印”。有些朋友很喜欢这个“新八字”,觉得把“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改得特“俏”。朋友们赏花时还能找到点乐子,这也就是我自己的乐啦!
我的昙花照片有三种“版本”,一朵、两朵、三朵的都有,已为四五十位朋友所“收藏”,好些人也用作电脑桌面背景。有的朋友赞我“夕阳多彩”,有的则夸我“乐己又乐人”。昙花照片曾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更多人得以欣赏奇花。
外交部的诗人朋友张武专老师看到昙花照片后,赐给我《咏昙》一首:
一轮眉月上中天,惊梦琼仙意灿然。
朵朵昙花开子夜,引来春色画堂前。
你看,这赏花、题词、和诗的过程,是不是让我们高兴了不少日子啊?
美景配名句,画意传诗情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喜爱“诗配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友人曾尝试过用“洋画”来配中国的古诗句,也玩得不亦乐乎。
去年,驻立陶宛使馆郭志军参赞把几张该国夏景照片发到我的邮箱,我见后大喜,旋即转发至诸友人的信箱,以便分享美景。有位朋友说:美无国界,提出要洋为中用,主张来个绝的:用立陶宛风景来配中国的千古名句,以“化”出句中意境。我觉得此创意甚妙,遂发邮件向诸友索句。
张武专老师第一个发来了邮件。他选的是庄子的名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照片的画面为:蓝天、远树、芦花荡、湛蓝的湖水舒展在中央,给人“万物皆静”这样一种视“听”享受。图文均大气,人人啧啧称赞。
接着,陈小丽女士发来《滕王阁序》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照片的画面为:一泓湖水缓缓流向天边,一棵枝叶稀疏的大树默默矗立于湖旁。有位长者称赞王勃这一名句选得妙,但说:“夏
日”画面与“秋水”题句,一“夏”一“秋”,相互“打架”,提议在名句前加个“似”字,以避此讹。长者还说:“让我也来一句:„知者乐水‟。”之后又说:“《论语》此句常被错引,把„知‟作„智‟,谬也!”对此,我查证过,在今人出的几种《论语》版本上,写的确实是个“知”字。然而,我怕人家笑话我错得太“低级”,所以,在打印到夏日美景画面的这一名句中,用的还是被长者指错的那个“智”字。在当今,约定俗成,将错就错的例子并不罕见。其实,此处也无所谓对与错,我专门为此事请教过一位行家,他说:在古汉语里,“知”、“智”可通用。
只有一张画面,无人选句。此画很似秋景:黄草、红叶、蓝湖、远天,天之高地之薄,比例严重失衡。记得有过这么一种妙语:失衡也可产生美,确实是这样的。我被陈小丽女士的文思所感染,也选了王勃一名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朋友们对我的选句给予鼓励,称此句与庄子那一名句一样大气,更有妙者,还把赏景者带向无垠的宇宙……
选用的各名句都相应用“方正隶2”字体打印在立陶宛夏日照片的画面上,成了一种“独创”的“文学样式”:“洋画”配中国名句。
用笔来描述画面很难,我的笔又笨,立陶宛夏日景色“不言”之“大美”,无论怎么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其一二。幸好张武专老师又赐给我“赞立陶宛夏日美景”一首:
七彩风光方寸间,大美无言醉自然。
还我青山和绿水,翩迁飞梦艳阳天。
以上四张配诗的照片同样被四五十位朋友“收藏”。人人都说,美景共佳句“一色”,赏后其味、其乐无穷。
我们用电脑这快捷、现代的工具,玩起了类似于古代文人雅士的游戏,又颇有一些新意,实乃一大乐事。
诗词楹联抒胸臆
文/完永祥原中国驻摩洛哥大使
我们的家名为“双祥阁”
我特别喜爱诗词楹联。1994年我家喜迁新居,激动之余,在装修时,我用我们夫妻两人的名字 (我叫完永祥,夫人叫司徒双)将会客室题名为“双祥阁”,并配门联一副:
双栖双飞,出双入对,双双对对;
祥吉祥瑞,家祥人和,祥祥和和。
在会客室内,又用我们两人的姓编了一副对联:
司徒,舜帝子孙,孝友贤明,誉神州万世;
完颜,金皇后裔,英勇节烈,合中华一家。
略说明几句:资料称舜为尧之司徒,子孙以司徒为姓。舜帝侍父母孝,待异母弟友爱,治国贤明,“禅让”美名家喻户晓。按家谱我复姓完颜,先祖是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完颜宗弼(金兀术),金朝皇室。女贞人作战英勇,顽强抗击蒙古大军,“百官无降者”,完颜部被灭族,慷慨壮烈。但不管是金伐宋还是蒙古灭金,这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承融汇的历史组合进程,现在各民族团结爱国,进步民主,和谐发展,安定繁荣。
朋友来访,为博一笑,常让大家猜猜我们这副对联没有标出的“横批”是哪四个字?众说纷纭,多称“门当户对”,也有说“珠联璧合”、“金玉良缘”、“满汉和谐”等等…… 可能是不愿让我们做主人的尴尬难堪,都没有直接了当地指出,我们这不过是“自得其乐”,实实在在的“自吹自擂”。 少年时,书写早春情怀
我受母亲的熏陶和影响,自幼喜爱诗词和古文,对讲究对仗的楹联尤有偏好,春节期间喜欢走街串巷,品读工商店铺和私人宅邸编撰各异的春联,有时自己诌上几句打油诗,也爱用些前后对仗的连句或字词。
记得14岁时(1946年),曾编过一首“咏春”:
烟花三月草青青,绿树荫笼气象新。
燕舞翩翩乐霞彩,蛙歌咯咯闹阳春。
还曾仿古人的《四时读书乐》编过“春夜读书乐”,作为“作文”搪塞语文老师。 微风送来百花香,孤灯伴我诵诗章。
夜静更深万籁寂,唯闻蛙声闹嚷嚷。
经书不厌百回读,光阴错过难再赎。
欲除老大徒伤悲,只有少年勤学习。
一年莫放春光老,正心修身读书好。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明星伴玉轮。
1953年我高中毕业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外交学院前身),第一次远离故土到北京上学,恋家思乡之情强烈。好不容易盼到次年暑假回乡探亲,和好友张愉同学分别时,给他编了一副冠名联:
张帆御追风,两岸青山展彩卷;
愉情驰掠燕,一江碧水荡蓝天。
实际表述了自己归心似箭的急迫和欢快心情。后来一些朋友结婚,我编过嵌名贺联,如外交学院毕业前,女同学田文庄回乡结婚,获知新郎名叫春祥,我给新人编的贺联是:
春雨润祥花,瑶台吐艳;
文章荣庄宇,琼林添新。
把新人的名字嵌入对联中,在那个年代,是一份非常别致的新婚礼物,大家皆大欢喜。 青壮年时,诗词楹联是工作生活的写照
我常用诗词楹联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现在看看,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1969年我在外交部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搞基建,负责修路、采石、挖沙、制瓦、运砖、备料、盖房子,还开荒种菜,农忙时帮助兄弟连队春种秋收,国庆时给校刊投了一篇短稿: 廿年国庆喜心头,五七路上壮志稠;
劈山开出跃进道,垒石建起革命楼;
昨夜荒原走狐狸,今朝沃地鸣铁牛;
学工学农争下放,习文习武竞上游。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尤其在国外工作期间,总是和家人聚少离多,有次休假返馆,写下几句感慨:
相聚何短别何忙,秋月春花妄自长。
归喜离思情双重,盼待家音千万行。
1986年在驻突尼斯使馆的春节晚会上我曾编了四句赞词:牛年使牛劲,虎岁扬虎威,协力促四化,丹心共日辉。
1987年在驻利比亚使馆的春节晚会上的赞词是:虎岁威风震,兔年竞争先,建设双文明,团结续新篇。
与家人的离情,工作中的激情,化成几句小诗,留在峥嵘岁月。
老年时,诗词楹联抒发胸臆
1993年初,我出使摩洛哥任满,行前摩国王哈桑二世授予阿拉维最高级勋章大绶带。回国途中,我从万米高空俯瞰大地,只见云海茫茫,骄阳似火,内心涌动“七言”四句:
豪情凌霄载誉归,丹心无改岁月催。
风涌云海腾絮浪,日照银翼闪剑辉。
壮志依旧,岁月无情,已逾退休年龄。几十年来在祖国的光辉笼罩下,穿越翱翔于汹涌变幻的国际风云……
退休后,游山玩水的时间多了,同学聚会的时间多了,诗词楹联仍然帮我表达心意:
1995年途经香港,游宝莲寺,参观寺前的天坛大佛,登高环顾,心旷神怡,喜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江山永固,赞历史进步潮流不可抗拒,感慨抒怀,用寺名给大佛编联一副:
宝相庄严,佛心普佑天下;
莲台巍峨,法轮永转乾坤。
2006年9月,外交学院部分同学聚会,庆贺老同学孙兰大姐八十华诞,临出门前我匆匆给她编了一副冠名联:
孙山传清名,众口同赞,无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
兰亭庆长寿,群贤集贺,何计亭里亭外亭东亭西。
退休后回顾一生,我给自己编了一副自嘲也是自娱自乐的对联:
沽名无愧严操节,钓誉有幸享清廉。
可以说诗词楹联陪伴了我几十年,带给我莫大的精神享受。
我爱诗词楹联
作者:
来源:《金色年代》2010年第11期
在我们中老年人中,有非常多的诗词楹联爱好者。诗词楹联的美好情愫,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年少时日日诵读,年轻时传情达意,年老时抒发情怀……《金色年代》采撷了两位退休外交官用诗词楹联自娱自乐的小故事,您看,这点修养和爱好,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生活乐趣! 网上传诗情退休乐事多
文/李景贤原外交部苏欧司副司长
早就听说:人一退下来,就会患上一种难熬的“退休初期综合征”。幸运的是,我成功地躲过了这一劫,从一退休,就过得乐呵呵的。我向一些年轻同志多次谈到我的“金色年代”,种种乐事令他们好生羡慕。其中一大乐事就是交朋友的时间多了,可以和情趣相投的朋友分享很多乐趣。特别是现在和朋友“相聚”有了新途径,因为我们都学会了上网,在网上和近的、远的,甚至各国的朋友轻松交流,来来往往别有一番情趣。
携友赏花,网上传趣
尽人皆知,养花可以增添生活情趣,邀友共赏则雅兴更浓。
2008年6月4日晚,邻居佘惠芳老师、郭邦彦大使离京赴青岛,未及随身带去含苞欲放的三朵昙花,遂留于室外的绿廊,我家有幸被授权托管。昙花多为八月份开,这三朵大概是为北京奥运让路吧,却未暑先开。
4天后端午节的下午5时许,大朵先 “裂”,另二朵半小时后跟进,呈“双星捧月”之势。晚8时许,花半开,众友闻讯赶来共赏,香绕廊飘,人皆称绝:昙花久闻大名,今终见其芳容,而且还是三大朵同开,乃三生有幸。9:50,花最盛,影楼好友许满意先生端着相机闪了无数次,才留住了这“一现”。 现场能来共赏的朋友毕竟是少数,怎么能让更多朋友看见这“一现”呢?我们想把这一瞬间从网上发给更多的朋友,我在照片上配上词发给大家。
“一现”瞎咏
绿廊边,天色暗。寂寞开无主。
大节黄昏独自愁:栽者天尽头。
香如故,闻见否?
偷得陆词仙《咏梅》及黛玉《葬花吟》,只言片语凑成半拉子赝品长短句,赠躲到鲁国天涯之狠心栽花人。
摄影:许满意林苑影像制作
版权没有翻印不究
此“长短句”借用陆游《卜算子·咏梅》“开无主”、“独自愁”、“香如故”三小句。 “愁”就“愁”在花主人远在天边。“鲁国”那边有个“蓬莱仙岛”,人称“天涯”。于是就借用黛玉《葬花吟》那一哭句“天尽头”。“闻见否”这“幼嫩”一问,乃“化”自毛主席“到中流击水”那一名句的前问:“曾记否”。最后一处“版权没有 翻印不究”则“化”自一名医之书的“后语”:“版权没有 欢迎翻印”。有些朋友很喜欢这个“新八字”,觉得把“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改得特“俏”。朋友们赏花时还能找到点乐子,这也就是我自己的乐啦!
我的昙花照片有三种“版本”,一朵、两朵、三朵的都有,已为四五十位朋友所“收藏”,好些人也用作电脑桌面背景。有的朋友赞我“夕阳多彩”,有的则夸我“乐己又乐人”。昙花照片曾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更多人得以欣赏奇花。
外交部的诗人朋友张武专老师看到昙花照片后,赐给我《咏昙》一首:
一轮眉月上中天,惊梦琼仙意灿然。
朵朵昙花开子夜,引来春色画堂前。
你看,这赏花、题词、和诗的过程,是不是让我们高兴了不少日子啊?
美景配名句,画意传诗情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喜爱“诗配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友人曾尝试过用“洋画”来配中国的古诗句,也玩得不亦乐乎。
去年,驻立陶宛使馆郭志军参赞把几张该国夏景照片发到我的邮箱,我见后大喜,旋即转发至诸友人的信箱,以便分享美景。有位朋友说:美无国界,提出要洋为中用,主张来个绝的:用立陶宛风景来配中国的千古名句,以“化”出句中意境。我觉得此创意甚妙,遂发邮件向诸友索句。
张武专老师第一个发来了邮件。他选的是庄子的名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照片的画面为:蓝天、远树、芦花荡、湛蓝的湖水舒展在中央,给人“万物皆静”这样一种视“听”享受。图文均大气,人人啧啧称赞。
接着,陈小丽女士发来《滕王阁序》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照片的画面为:一泓湖水缓缓流向天边,一棵枝叶稀疏的大树默默矗立于湖旁。有位长者称赞王勃这一名句选得妙,但说:“夏
日”画面与“秋水”题句,一“夏”一“秋”,相互“打架”,提议在名句前加个“似”字,以避此讹。长者还说:“让我也来一句:„知者乐水‟。”之后又说:“《论语》此句常被错引,把„知‟作„智‟,谬也!”对此,我查证过,在今人出的几种《论语》版本上,写的确实是个“知”字。然而,我怕人家笑话我错得太“低级”,所以,在打印到夏日美景画面的这一名句中,用的还是被长者指错的那个“智”字。在当今,约定俗成,将错就错的例子并不罕见。其实,此处也无所谓对与错,我专门为此事请教过一位行家,他说:在古汉语里,“知”、“智”可通用。
只有一张画面,无人选句。此画很似秋景:黄草、红叶、蓝湖、远天,天之高地之薄,比例严重失衡。记得有过这么一种妙语:失衡也可产生美,确实是这样的。我被陈小丽女士的文思所感染,也选了王勃一名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朋友们对我的选句给予鼓励,称此句与庄子那一名句一样大气,更有妙者,还把赏景者带向无垠的宇宙……
选用的各名句都相应用“方正隶2”字体打印在立陶宛夏日照片的画面上,成了一种“独创”的“文学样式”:“洋画”配中国名句。
用笔来描述画面很难,我的笔又笨,立陶宛夏日景色“不言”之“大美”,无论怎么绞尽脑汁,也写不出其一二。幸好张武专老师又赐给我“赞立陶宛夏日美景”一首:
七彩风光方寸间,大美无言醉自然。
还我青山和绿水,翩迁飞梦艳阳天。
以上四张配诗的照片同样被四五十位朋友“收藏”。人人都说,美景共佳句“一色”,赏后其味、其乐无穷。
我们用电脑这快捷、现代的工具,玩起了类似于古代文人雅士的游戏,又颇有一些新意,实乃一大乐事。
诗词楹联抒胸臆
文/完永祥原中国驻摩洛哥大使
我们的家名为“双祥阁”
我特别喜爱诗词楹联。1994年我家喜迁新居,激动之余,在装修时,我用我们夫妻两人的名字 (我叫完永祥,夫人叫司徒双)将会客室题名为“双祥阁”,并配门联一副:
双栖双飞,出双入对,双双对对;
祥吉祥瑞,家祥人和,祥祥和和。
在会客室内,又用我们两人的姓编了一副对联:
司徒,舜帝子孙,孝友贤明,誉神州万世;
完颜,金皇后裔,英勇节烈,合中华一家。
略说明几句:资料称舜为尧之司徒,子孙以司徒为姓。舜帝侍父母孝,待异母弟友爱,治国贤明,“禅让”美名家喻户晓。按家谱我复姓完颜,先祖是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完颜宗弼(金兀术),金朝皇室。女贞人作战英勇,顽强抗击蒙古大军,“百官无降者”,完颜部被灭族,慷慨壮烈。但不管是金伐宋还是蒙古灭金,这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承融汇的历史组合进程,现在各民族团结爱国,进步民主,和谐发展,安定繁荣。
朋友来访,为博一笑,常让大家猜猜我们这副对联没有标出的“横批”是哪四个字?众说纷纭,多称“门当户对”,也有说“珠联璧合”、“金玉良缘”、“满汉和谐”等等…… 可能是不愿让我们做主人的尴尬难堪,都没有直接了当地指出,我们这不过是“自得其乐”,实实在在的“自吹自擂”。 少年时,书写早春情怀
我受母亲的熏陶和影响,自幼喜爱诗词和古文,对讲究对仗的楹联尤有偏好,春节期间喜欢走街串巷,品读工商店铺和私人宅邸编撰各异的春联,有时自己诌上几句打油诗,也爱用些前后对仗的连句或字词。
记得14岁时(1946年),曾编过一首“咏春”:
烟花三月草青青,绿树荫笼气象新。
燕舞翩翩乐霞彩,蛙歌咯咯闹阳春。
还曾仿古人的《四时读书乐》编过“春夜读书乐”,作为“作文”搪塞语文老师。 微风送来百花香,孤灯伴我诵诗章。
夜静更深万籁寂,唯闻蛙声闹嚷嚷。
经书不厌百回读,光阴错过难再赎。
欲除老大徒伤悲,只有少年勤学习。
一年莫放春光老,正心修身读书好。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明星伴玉轮。
1953年我高中毕业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外交学院前身),第一次远离故土到北京上学,恋家思乡之情强烈。好不容易盼到次年暑假回乡探亲,和好友张愉同学分别时,给他编了一副冠名联:
张帆御追风,两岸青山展彩卷;
愉情驰掠燕,一江碧水荡蓝天。
实际表述了自己归心似箭的急迫和欢快心情。后来一些朋友结婚,我编过嵌名贺联,如外交学院毕业前,女同学田文庄回乡结婚,获知新郎名叫春祥,我给新人编的贺联是:
春雨润祥花,瑶台吐艳;
文章荣庄宇,琼林添新。
把新人的名字嵌入对联中,在那个年代,是一份非常别致的新婚礼物,大家皆大欢喜。 青壮年时,诗词楹联是工作生活的写照
我常用诗词楹联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现在看看,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1969年我在外交部江西五七干校劳动,搞基建,负责修路、采石、挖沙、制瓦、运砖、备料、盖房子,还开荒种菜,农忙时帮助兄弟连队春种秋收,国庆时给校刊投了一篇短稿: 廿年国庆喜心头,五七路上壮志稠;
劈山开出跃进道,垒石建起革命楼;
昨夜荒原走狐狸,今朝沃地鸣铁牛;
学工学农争下放,习文习武竞上游。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尤其在国外工作期间,总是和家人聚少离多,有次休假返馆,写下几句感慨:
相聚何短别何忙,秋月春花妄自长。
归喜离思情双重,盼待家音千万行。
1986年在驻突尼斯使馆的春节晚会上我曾编了四句赞词:牛年使牛劲,虎岁扬虎威,协力促四化,丹心共日辉。
1987年在驻利比亚使馆的春节晚会上的赞词是:虎岁威风震,兔年竞争先,建设双文明,团结续新篇。
与家人的离情,工作中的激情,化成几句小诗,留在峥嵘岁月。
老年时,诗词楹联抒发胸臆
1993年初,我出使摩洛哥任满,行前摩国王哈桑二世授予阿拉维最高级勋章大绶带。回国途中,我从万米高空俯瞰大地,只见云海茫茫,骄阳似火,内心涌动“七言”四句:
豪情凌霄载誉归,丹心无改岁月催。
风涌云海腾絮浪,日照银翼闪剑辉。
壮志依旧,岁月无情,已逾退休年龄。几十年来在祖国的光辉笼罩下,穿越翱翔于汹涌变幻的国际风云……
退休后,游山玩水的时间多了,同学聚会的时间多了,诗词楹联仍然帮我表达心意:
1995年途经香港,游宝莲寺,参观寺前的天坛大佛,登高环顾,心旷神怡,喜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江山永固,赞历史进步潮流不可抗拒,感慨抒怀,用寺名给大佛编联一副:
宝相庄严,佛心普佑天下;
莲台巍峨,法轮永转乾坤。
2006年9月,外交学院部分同学聚会,庆贺老同学孙兰大姐八十华诞,临出门前我匆匆给她编了一副冠名联:
孙山传清名,众口同赞,无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
兰亭庆长寿,群贤集贺,何计亭里亭外亭东亭西。
退休后回顾一生,我给自己编了一副自嘲也是自娱自乐的对联:
沽名无愧严操节,钓誉有幸享清廉。
可以说诗词楹联陪伴了我几十年,带给我莫大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