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第1课、孔子与老子
春秋(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整理编订《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核心) B、“礼”(“克己复礼”)(核心)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春秋(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C.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应用和推广)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政治)宗法分封制破坏,以及此起彼伏的兼并战争,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斗争。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层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1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战国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核心:民本主义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战国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战国(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春秋无义战 ③尚贤、尚力、节用、节葬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战国后期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法治,
②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训.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2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背景:(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学说(基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
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是将君主作为最高象征;一方面制约君主.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4.新儒学的特点: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文化专制(实质),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披上神学外衣;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所以成为正统思想。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从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汉武帝采纳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动重视教育的文化风尚
④利用王权对思想进行干预,禁锢了文化思想发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发展
第4课、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即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理”的体验。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③“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制和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
异:①世界观 前者强调外在”理”-后者强调内在”性”或欲求 ②方法论 前者通过格物致知寻求天理-后者则是内心反省来克服私欲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3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
①(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②(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文化)钢常礼教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焚书》《藏书》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反对孔孟的是非标准
②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③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总结: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是批判的继承了儒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遗书》: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批判君主专制,鼓吹早期民主思想,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工、商、皆民生之本”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关注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技术
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思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社会)对外交往与民族融合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二)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比西方早1000多年;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比西方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三)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以数学例题为基础,强调实用
4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比西方早1000年
(四)农书:
①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农业,畜牧业;因地制宜。最能反映时代特点:民族交融)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了农业工具的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开始汲取西方科技思想)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总结农业和手工业;反映工业因素萌动时期
(五)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第三,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 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C.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 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E. 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F.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三)中国古代有着如此辉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来,多出现一些总结性的著作,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想一想为什么明清时期在科技发展方面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1.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科技一旦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2.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
(四)明清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与西方的原因、启示。
原因: 1、封闭的小农经济阻碍了近代科技发展;
2、政治上不断强化的专制集权对科技的束缚越来越重;
3、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八股取士使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
4、闭关锁国政策使其无法向外界学习
5、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技发展;
6、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探讨理论,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
启示:先进文化要不段的创新才有新的生机,更要学会如何在日常学习中扬长避短,避免故步自封。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现在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教兴国,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职能等。
5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文艺 (注意每个内容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记忆)
时代背景:秦汉:国家统一,儒学独尊
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社会危机不断,士人群体发展,三教并立
隋唐:政治统一(其中科举制),经济繁荣(盛唐气象)开放多元的文化,对外交往频繁
宋代:重文轻武,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文人阶层壮大
元代:蒙古统治中原,汉族士人进取无望,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地下
明清:专制王权进一步强化(明废丞相制度,清设军机处)商品经济兴盛,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第7课、汉字与书法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形成了一套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第8课、笔墨丹青 南北朝:宗教画;唐宋:人物、山水;明清:花鸟
1、起源:新石器时代 壁画,地面画,陶器装饰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提出以形写神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创造法度,雍容华贵体现出盛唐气象
5、宋代:山水画兴起:注重意境
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风格奇特; 木刻版画、年画等
特点: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与西方油画有显著区别),讲求神似、意境,注重个人主观感情。对启迪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风(反映当时历史,最重要)、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
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浪漫风格]
3、汉赋:司马相如 [铺成排比,文采华丽]
4、唐诗: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白居易(现实主义)
(二)宋词:苏轼 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第10课 梨园春秋
1、原始-汉唐:傩舞
2、唐:梨园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6
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4、清代:京剧 乾隆时形成 同治、光绪鼎盛
7
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第1课、孔子与老子
春秋(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整理编订《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核心) B、“礼”(“克己复礼”)(核心)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春秋(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C.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应用和推广)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政治)宗法分封制破坏,以及此起彼伏的兼并战争,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斗争。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层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1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战国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核心:民本主义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战国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战国(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春秋无义战 ③尚贤、尚力、节用、节葬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战国后期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法治,
②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训.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2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背景:(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学说(基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
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是将君主作为最高象征;一方面制约君主.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4.新儒学的特点: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文化专制(实质),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披上神学外衣;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所以成为正统思想。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从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汉武帝采纳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动重视教育的文化风尚
④利用王权对思想进行干预,禁锢了文化思想发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发展
第4课、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即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理”的体验。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③“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制和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
异:①世界观 前者强调外在”理”-后者强调内在”性”或欲求 ②方法论 前者通过格物致知寻求天理-后者则是内心反省来克服私欲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3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
①(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②(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文化)钢常礼教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焚书》《藏书》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反对孔孟的是非标准
②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③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总结: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是批判的继承了儒学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遗书》: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黄宗羲《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批判君主专制,鼓吹早期民主思想,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工、商、皆民生之本”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关注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技术
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思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社会)对外交往与民族融合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二)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比西方早1000多年;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比西方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三)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以数学例题为基础,强调实用
4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比西方早1000年
(四)农书:
①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农业,畜牧业;因地制宜。最能反映时代特点:民族交融)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了农业工具的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开始汲取西方科技思想)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总结农业和手工业;反映工业因素萌动时期
(五)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第三,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 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C.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 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E. 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F.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三)中国古代有着如此辉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来,多出现一些总结性的著作,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想一想为什么明清时期在科技发展方面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1.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科技一旦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2.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
(四)明清中国古代科技落后与西方的原因、启示。
原因: 1、封闭的小农经济阻碍了近代科技发展;
2、政治上不断强化的专制集权对科技的束缚越来越重;
3、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八股取士使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
4、闭关锁国政策使其无法向外界学习
5、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技发展;
6、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探讨理论,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
启示:先进文化要不段的创新才有新的生机,更要学会如何在日常学习中扬长避短,避免故步自封。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现在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教兴国,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的职能等。
5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文艺 (注意每个内容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记忆)
时代背景:秦汉:国家统一,儒学独尊
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社会危机不断,士人群体发展,三教并立
隋唐:政治统一(其中科举制),经济繁荣(盛唐气象)开放多元的文化,对外交往频繁
宋代:重文轻武,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文人阶层壮大
元代:蒙古统治中原,汉族士人进取无望,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地下
明清:专制王权进一步强化(明废丞相制度,清设军机处)商品经济兴盛,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第7课、汉字与书法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形成了一套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第8课、笔墨丹青 南北朝:宗教画;唐宋:人物、山水;明清:花鸟
1、起源:新石器时代 壁画,地面画,陶器装饰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提出以形写神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创造法度,雍容华贵体现出盛唐气象
5、宋代:山水画兴起:注重意境
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风格奇特; 木刻版画、年画等
特点: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与西方油画有显著区别),讲求神似、意境,注重个人主观感情。对启迪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风(反映当时历史,最重要)、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
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浪漫风格]
3、汉赋:司马相如 [铺成排比,文采华丽]
4、唐诗: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白居易(现实主义)
(二)宋词:苏轼 辛弃疾 柳永 李清照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第10课 梨园春秋
1、原始-汉唐:傩舞
2、唐:梨园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6
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4、清代:京剧 乾隆时形成 同治、光绪鼎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