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学案

《赤壁赋》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苏轼的相关文化常识。

2、了解“赋”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4、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少时即通博经史,善写文章。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皆有卓越成就,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儋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解题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勰《文心雕龙》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盛行于汉魏六朝。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赤壁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具有行云流水之妙。

三、背景介绍

乌台诗案: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 ǎn )、何正臣弹劾,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元封三年(1080)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学习过程】

一、朗读指导

⑴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⑵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⑷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洒脱)

⑹根据文赋对仗特点背诵相关句子。

⑺根据文赋押韵特点背诵句子。

⑻理清文章层次﹑情感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如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⑼重点记忆关于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上列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二、自学反馈

(一) 梳理文言知识

1、《能力培养与测试》之自主学习篇“语言基础知识”

2、翻译下列句子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成语

沧海一粟:

正襟危坐: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杯盘狼藉:

三、研读课文

1、阅读全文,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2、阅读第一段

(1)找出写景、写事、写情的美句读一读,想想作者为何而“乐”?

(2)用散文化的语言将写景的句子描绘一遍,体会意境美。

3、阅读第二段思考:

(1)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2)词中的" 美人" 指什么? 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4、阅读第三段思考:

(1)客人因何而“悲”? “客”是如何抒发当时的情怀的?

(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3)苏子之悲实乃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在彻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在古代文学作品给中,此类思索比比皆是。你能否举出几例。

5、阅读第四段思考:

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 作者如何劝慰、开解客人?

6、品读最后一段:

此“喜”与前文的“乐”有何不同?

四、感悟升华

如何看待苏子与客的对话?

五、品味语言(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语言美)

【限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 .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 .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

B .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糜鹿 ..

C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 ..

D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 .顺流而东也 B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 .舞幽壑之潜蛟 D .侣鱼虾而友糜鹿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哪一首诗( )

A .《长歌行》B .《短歌行》C .《蒿里行》D .《步出夏门行》

6.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 .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 .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 .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疑问和收获】(4号宋体)

【课后练习】

一、阅读《方山子传》,回答下面的问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闾里之侠皆宗之③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④”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⑤,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⑥,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⑦,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④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 岐亭:镇名,今湖北省麻城县⑥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⑦ 河北:宋代路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稍壮,折节读书

③方山子 ④欲以此

2、.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

②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

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日:“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易》、 ?

B ?

C 倚歌而和之

D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 .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 .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 .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

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错误的一项是( )

A .攀栖鹘之危巢 危:高 .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适:刚才 .

C.今者薄暮 薄:接近、迫近 .

D.履巉岩,披蒙茸 披:分开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掠予舟而西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 ..

B.凛乎其不可留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C.问其姓名 吾其还也 ..

D.以待子不时之须 使工以药淬之 ..

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 .前赋写江上秋月, 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 .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 .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 .前后二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译文: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

答案:1、B 适,刚好,恰好。

2、B (A 而 连词 表承接/连词 表修饰, B 都是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C 代词 他的/副词 表商量的语气 还是 D 连词 表目的/介词 把、拿)

3、D .后赋非情、理、景交融,也没有写出矛盾解决过程。

4、(1)有客人却没有美酒,(即使)有美酒也没有佳肴,月光明亮,晚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采分点:“如„„何”,意为“对„„怎么办”,这里可以根据上下语境

做上述翻译,但译为本意也对,此点只要正确即给1 分。“白“在这里是”明亮“的意思,1分。前后通顺1分)

(2)我返回来登上船,放开船漂荡在江中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采分点:“反”通“返”1分;“听”,听凭,任凭,1分;语言通顺1分)

《赤壁赋》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苏轼的相关文化常识。

2、了解“赋”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4、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少时即通博经史,善写文章。他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皆有卓越成就,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儋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解题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勰《文心雕龙》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盛行于汉魏六朝。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赤壁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具有行云流水之妙。

三、背景介绍

乌台诗案: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 ǎn )、何正臣弹劾,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元封三年(1080)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学习过程】

一、朗读指导

⑴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⑵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⑷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洒脱)

⑹根据文赋对仗特点背诵相关句子。

⑺根据文赋押韵特点背诵句子。

⑻理清文章层次﹑情感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如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⑼重点记忆关于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上列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二、自学反馈

(一) 梳理文言知识

1、《能力培养与测试》之自主学习篇“语言基础知识”

2、翻译下列句子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成语

沧海一粟:

正襟危坐: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杯盘狼藉:

三、研读课文

1、阅读全文,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2、阅读第一段

(1)找出写景、写事、写情的美句读一读,想想作者为何而“乐”?

(2)用散文化的语言将写景的句子描绘一遍,体会意境美。

3、阅读第二段思考:

(1)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2)词中的" 美人" 指什么? 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4、阅读第三段思考:

(1)客人因何而“悲”? “客”是如何抒发当时的情怀的?

(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3)苏子之悲实乃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在彻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在古代文学作品给中,此类思索比比皆是。你能否举出几例。

5、阅读第四段思考:

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 作者如何劝慰、开解客人?

6、品读最后一段:

此“喜”与前文的“乐”有何不同?

四、感悟升华

如何看待苏子与客的对话?

五、品味语言(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语言美)

【限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 .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D .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

B .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糜鹿 ..

C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 ..

D .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 .顺流而东也 B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 .舞幽壑之潜蛟 D .侣鱼虾而友糜鹿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孟德的哪一首诗( )

A .《长歌行》B .《短歌行》C .《蒿里行》D .《步出夏门行》

6.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 .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 .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 .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疑问和收获】(4号宋体)

【课后练习】

一、阅读《方山子传》,回答下面的问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闾里之侠皆宗之③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④”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⑤,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⑥,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⑦,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④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 岐亭:镇名,今湖北省麻城县⑥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⑦ 河北:宋代路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稍壮,折节读书

③方山子 ④欲以此

2、.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

②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

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日:“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易》、 ?

B ?

C 倚歌而和之

D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 .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 .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 .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

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错误的一项是( )

A .攀栖鹘之危巢 危:高 .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适:刚才 .

C.今者薄暮 薄:接近、迫近 .

D.履巉岩,披蒙茸 披:分开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掠予舟而西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 ..

B.凛乎其不可留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C.问其姓名 吾其还也 ..

D.以待子不时之须 使工以药淬之 ..

3、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 .前赋写江上秋月, 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 .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 .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 .前后二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译文: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

答案:1、B 适,刚好,恰好。

2、B (A 而 连词 表承接/连词 表修饰, B 都是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C 代词 他的/副词 表商量的语气 还是 D 连词 表目的/介词 把、拿)

3、D .后赋非情、理、景交融,也没有写出矛盾解决过程。

4、(1)有客人却没有美酒,(即使)有美酒也没有佳肴,月光明亮,晚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采分点:“如„„何”,意为“对„„怎么办”,这里可以根据上下语境

做上述翻译,但译为本意也对,此点只要正确即给1 分。“白“在这里是”明亮“的意思,1分。前后通顺1分)

(2)我返回来登上船,放开船漂荡在江中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采分点:“反”通“返”1分;“听”,听凭,任凭,1分;语言通顺1分)


相关内容

  • [赤壁]下海报揭幕仪式主持人串词
  • <赤壁>下部海报揭幕仪式主持人串词 1.14:00-14:05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情系赤壁 梦回千年"<赤壁>下部电影海报揭幕仪式的活动现场,今天是赤壁大战发生180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一历史盛事,中共赤壁市委.赤 ...

  • 赤壁之战简介,赤壁之战的故事,赤壁之战的经过
  • 赤壁之战简介及时间 赤壁之战是哪一年发生的?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发生地 简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赤壁之战曹军大败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的原因是? 赤壁之战历史人物简介 赤壁之战的主人公是谁? 赤壁之战简介及时间 赤壁之战是哪一年发生的? 赤壁之战第一功臣黄盖负伤后为何置于厕所 赤壁之战是不是吹出来的?赤壁之战 ...

  • 随笔札记46.农夫杂忆(十五)游览赤壁古战场2. 赤壁景区概况
  • 在赤壁驿馆大厅,我阅读了宣传资料<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简介)>,了解到赤壁景区的基本情况. 三国赤壁古战场,位于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长江之滨的南岸(长江中游南岸的赤壁市西南32公里,北依武汉,南临岳阳),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现 ...

  • 三国古战场-赤壁导游词
  •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光临三国古战场赤壁. 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赤壁市西北."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照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唐朝伟大诗人李白诗中咏叹的"赤壁"就是大家今天要游览的三国古战场. 毛泽东在<论诗久战> ...

  • 农夫随笔(六)游览三国赤壁古战场(上)
  • 2017年3月上旬,我在优酷网下载了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1-84集,随后将其复制到TF卡之中以备日后用视频机播放而慢慢地欣赏.几天后,我的发小熊春生从市内来电,特意邀请我们队里的几个人去赤壁三国古战场旅游,我感到高兴并向他表示谢意.我想,去赤壁三国古战场旅游之后,既能够见见世面扩大眼 ...

  • 三国赤壁古战场导游词
  • 三国赤壁古战场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三国吴楚地,赤壁古战场".我是大家此次三国赤壁之旅的导游员小刘,很高兴有缘能和大家一同游览,希望我的真心能换来您的开心!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说起赤壁大战,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 ...

  • [赤壁赋]阅读练习
  • 1.第3段为何写历史人物? 第3段吊古抒怀,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孟德已逝不在,抒发了人生苦短的悲怀. 2.第4段,以水.月为喻,有何作用? 以水.月为喻,借物喻理:水与月虽然有往逝.盈虚的变化,但实际上两者并没有消失.增减,所以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自然现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与自己都是没有穷尽的,因 ...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1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江苏省震泽中学 刘丽华 教学目标: 1.  通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同而把握词的内容. 2.  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统一. 一.导入 1.  展示苏轼书法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浅析
  •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81-01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来说明该词是写景.咏史.抒怀三者有机结合的佳作. 关键词:写景 咏史抒怀 诗歌写作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从形象着手,用形象思维来表达思想感情. ...

  • 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异同 相同 1.都写赤壁之景.空间上是一致的. 除了都写赤壁之景,虽然时间上相差几个月,但是两篇文章中都欣赏了月亮. 2.进行的活动相同. 都是让船随波逐流,欣赏月景.水景. 3.同与客游赤壁 不同 1.篇幅<前赤壁赋>长于<后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