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景观

安顺学院

题 目: 玉屏人文景观赏析

课程名称:

院 系:

专 业:

年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人文地理学 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 地理科学 2009级 吴巧荣 [1**********]9 韦云波

玉屏人文景观赏析

吴巧荣 2009级09地(本)班[1**********]9 摘 要: 被誉为中国箫笛之乡的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与湖南省西部接壤,素有“黔东门户”之称,总面积517平方公里,辖4镇2乡,84个行政村,总人口13.8万人,其中侗族人口占63%。玉屏虽然面积小,人口少,但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景观。

关键词: 中国箫笛之乡 北侗民族艺术之乡

正文

被誉为中国箫笛之乡的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与湖南省西部接壤,素有“黔东门户”之称,总面积517平方公里,辖4镇2乡,84个行政村,总人口13.8万人,其中侗族人口占63%。玉屏虽然面积小,人口少,但区位好,潜力大,既是出黔东联的大门,又是湘、黔、渝、鄂四省市五地州17县市的物资集散地,境内交通便利,有株六复线铁路,在建的玉三高速公路,320国道、201省道,是贵州“东联”发展战略的桥头堡。自治县成立20年来,各项建设快速发展,先后被誉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建设百强县,全国100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全国县城规划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经济村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1、萧笛之乡

在明、清两朝,玉屏箫笛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在民间,人们往往以之寄托纯洁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它作为珍品互赠,而恋人、新婚夫妇之间,则将其作为爱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缘的象征。玉屏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就是取材于萧史弄玉吹箫引友凤的爱情神话故事。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含蓄而隽委。雌雄并吹,恰似情人对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箫仙笛”之美称。

玉屏箫笛,名扬海外,在中国乐器中独树一帜。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银质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举办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它是中国最先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玉屏箫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就是取材于萧史弄玉吹箫引龙凤的爱情神话故事。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雄的声音宏亮,激昂而奔放,雌的音色柔婉清幽,含蓄而隽秀。玉屏箫笛,音韵清越,工艺精巧,是民族乐器中的精品,是玉屏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晶。玉屏箫笛厂是中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定点厂家之一,也是国家民委、轻工部定点民族用品生产企业。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总理周恩来将玉屏箫笛作为珍品,赠送来访的国际友好艺术表演团体;1988年,邓小平的女儿邓琳订做了玉屏龙凤箫笛及牛角手杖作为对其父母的寿礼,深受邓小平同志的喜爱。1979年以来,玉屏箫笛接连荣崐获省优、部优、国优十余项奖励,年均一奖。1991年,玉屏浮雕和微刻龙凤箫笛新产品,又荣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

1.1制作工艺

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以生长在玉屏县境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个工艺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从伐竹到制成,箫制作有24道工序,调音笛有38道工序。最后在箫笛表面刻以诗画,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各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玉屏箫笛中尤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它是雌雄成对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细。吹奏起来雄箫音浑厚洪亮;雌箫又音色圆润含蓄而隽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对情侣在合唱,是那样的协调和谐,娓娓动听。

1.1.1取材

制作玉屏箫笛的材料要求非常严格,须采用一种特有的长在阴山溪旁少见阳光的水竹为材料。这种竹子竹节长、肉厚,通根粗细基本一致,拇指般大小。砍竹时间也很讲究,须在立冬后两月内为好。这时的竹子含水和糖份糖分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

选取的竹材须杆直,头尾大小(取材部分)匀称,竹节稀(30公分以上),且生长三年以上的水竹。制作

玉屏箫笛的材料多取自于本县的飞凤山和太阳山上。这两山上生长的一种质地极优良,产量不多的黑紫竹,更是制作高档产品的好材料。取材环节共有四道工序:选材、下料、烘烤校直、检验入库。

制坯

①刨外节:也称粗刨,就是刨平竹子的节头部分;

②刮竹:将竹材刮去外皮;

③选材、下料:根据需制作产品品种的长度、粗细,挑选符合要求的竹材下料;

④通内节、打头子;

⑤再次烘烤加热校直(称为精校);

⑥刨二道节(也称精刨);

⑦弹中线、滚墨线;

⑧打音孔;

⑨水磨;

⑩修眼。

箫的制作须增加"开叫口""开花窗"二道工序。制坯工艺中,以传统扁箫制作过程中的夹扁竹和开叫口最为关键。夹扁竹技艺为当前国内箫笛制作仅有的一项绝艺。解放前,这一绝艺属郑氏专有,秘不外传。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得以公开。夹扁竹是处理生竹的一道工序。系用柴火将竹料烤"熟",用铁钳从头至尾依次轻夹竹管,使之渐成椭圆形扁竹,并以木夹校直。"叫口"即箫的吹孔,开得不适、音量、音色、音准都受影响。

1.1.2雕刻

箫笛雕刻分刻字、刻图。传统产品最初只刻店铺字号、日期。1930年起,始有龙凤、花卉、山水雕刻,雕刻内容其后逐步丰富。雕刻大致分为脱墨磨字、粘贴图样、雕刻、水磨纸屑四道工序。

刻字用单刀。行、草、篆为阴雕,隶为阳刻。传统雕刻,按"永字八法"归纳为搠、戮、划、剔、凿、挑、剜、拓8种刀法。在运刃上,按竹质纤维分竖刀、横刀;按字体笔画分顺刀、逆刀;按材料与字体结合分竖顺竖道、横顺横道,斜顺斜逆等。

刻图,初用单刀,运刃须滑回,速度较慢。上世纪六十年代,始改用双刀刻图。各种刀法皆一挥而就勿须滑回,横竖顺逆,运用自如。构图采用条幅式,阴雕。1980年起,始有盘龙浮雕。

1.1.3成品

经过烘烤上镪水、水磨洗涤、填色、揩去颜色、上漆四道工序。在四道工序中以打磨工艺为主。原始打磨用骨节草,擦去箫笛表面尘垢,再用玉钏子打磨光亮。1958年后,改用水砂擦笛,寿珠子打磨。此艺沿袭至今。只需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个精工细作环节,方可制作出工艺精美,音色纯正的箫笛。

2、北侗民族艺术之乡

玉屏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民俗和民族风情,主要以北侗民族的民居建筑、居住环境和风情及赶坳、侗族民歌、侗族傩技为主。朝阳、丙溪、大湾三个村寨,是较为典型的北侗民族村寨,村寨布局、民居建筑、环境等都有一定的特色。户与户之间既有距离,又相距不远,依山坡地形排列,层层叠叠,房屋周围被绿树团团围住,环境幽美。其建筑物为木结构、小青瓦、吊脚楼,外环廊式,吊脚楼有的二层,多的三层,并有面积较大的院坝。每户或者两户要建迎宾门,他们称之为“八字彩门”。从公路上观看只见林木,不见房屋,侗族人民在这里世世代代安居乐业。赶坳是侗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民族歌会。每次赶坳为期一天,四面八方男女老少都要身穿盛装,成群结队地赶来参加。赶坳的人数少则几千,多则万余,青年们唱歌传情、交结朋友、自主婚姻,老少观看赛马、斗画眉乌和傩技表演。

2.1民族村寨:朝阳、丙溪、大湾三个村寨,是较为典型的北侗民族村寨,村寨布局、民居建筑、环境等都有一定的特色。户与户之间既有距离,又相距不远,依山坡地形排列,层层叠叠,房屋周围被绿树团团围住,树木以楠竹为主,并有猴栗树,红豆杉古树,其村寨被掩映在绿树丛中,环境幽美。从公路上观看只见林木,不见房屋,侗族人民在这里世世代代安居乐业。

2.2北侗民居:朝阳片区的北侗民居建筑是较为标准的典型的北侗民居,其建筑物为木结构、小青瓦、吊

脚楼,外环廊式,吊脚楼有的二层,有的三层,并有面积较大的院坝,在地形条件不允许建院坝时,他们就用挑梁争取用地,兴建院坝。村寨中每户或者两户要建迎宾门,他们称之为“八字彩门”。这些民居具有典型的北侗民居建筑特色。

2.3民族风情:以赶坳、侗族民歌、侗族傩技独具特色。

①赶坳是侗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民族歌会。每次赶坳为期一天,四面八方男女老少相聚。青年们唱歌传情、交结朋友、自主婚姻,老少观看赛马、斗画眉鸟和傩技表演。地点主要在冲首坳、尖坡坳。②这一带北侗民族世代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计划生育,每家每户非常有效的控制只生一男一女。

2.4傩戏傩技文化:集民族、宗教、蹈、历史、艺术、杂技为一体,被称为艺术的活化石,流传于民间,表演惊险刺激,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2.5侗族鼓楼

玉屏钟鼓楼,位于县城南十字街心,子午偏西二十三度。

钟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年间,迄今六百来年,历尽沧桑。清乾隆元年(公元11736年)朽塌。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同治三年十二月七日(公元1865年1月5日)毁于兵火。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再修。1972年7月拆除,1984年3月,中共玉屏侗族自治县委、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各族人民要求,拨款按原样,在原址予以修复。1985年10月1日破土兴工,1987年9月30日全部竣工。楼三层,二十八柱落地,地面海拔高程琉璃瓦屋面,青石板地平。建筑面积278平方米,耗资三十二万余元。

钟鼓楼装饰,底层顶棚有“龙凤藻井”,二、三楼角撑为“八仙”,底楼角撑为“狮子”,镂空花板有“文王访贤”、“仙女散花”、“吹萧引凤”、“哪吒闹海”。屋面鸱吻为鳌鱼及仙藻,凤凰和龙,台阶围墙元窗为“大吉祥”图案,二楼画“河图”、“洛书”,三楼画“太极八卦”,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中的古老文化。

2.6侗家灵性风雨桥

风雨桥是可以与鼓楼媲美、展现侗族文化灵性的建筑物。

风雨桥,又叫花桥。侗族自古以来临水而居。为了行走便利,侗家人会在寨河上架起一座或数座桥,一般是建在寨河的下游。据说如此也可以将从上游流来的福气好运拦聚到寨里。侗家人对桥址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侗族将山脉、河流视为“龙脉”,认为“龙嘴”是安寨的最佳地点,而风雨桥是用来贯龙脉、导龙气、领水口、存财气的。这中间就包含着侗家人祈愿自己的民族家族生存兴旺发达的潜意识。

侗家的风雨桥,不仅可以便利交通,还可以为行人遮风避雨,因此都是“廊桥”。特别是“南侗”地区,这种杉木组合的托架支梁式木桥,建造得式样繁多,工艺十分复杂,装饰非常讲究,大大超出了桥的实用性功能。即使是一些偏远村寨很简单、很短小的风雨桥,也至少是二重檐以上的、结构骨架复杂的“廊桥”,廊顶上会竖起一个或几个多重檐的亭阁式宝顶。桥、廊、楼一体,远远看去,就像是带鼓楼的长廊。在有的村寨,比如黎平的肇兴大寨、榕江的车江大寨,在鼓楼的附近都配建有风雨桥,有的索性就是没有溪河的旱地风雨桥。

风雨桥之所以又称为“花桥”,是因为桥内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彩绘装饰。桥的长廊两边,立有带长凳的栏杆,专供行人歇脚避风雨,寨民休憩娱乐,年轻人谈情说爱。抬头四望,桥的长廊、重檐、亭阁内,无处无彩绘,有的廊内还挂着匾额、字画。中央的亭阁里,供奉着“祖母神萨玛”,也许还有桥神。在那些多重的檐口、攒角和瓦脊上,也都有彩绘,或吉祥动物塑像,或葫芦宝顶。有的桥头还立有建桥记事碑,记述这座桥的修建历程及捐助人姓名。

最壮观的风雨桥,是黎平的地坪风雨桥。这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是侗乡建筑中的精彩之笔。它始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七月,桥长54.6米,桥宽4-5米,桥身距水面10米,一墩两孔三楼,中间的一个桥楼是宫阙式五重檐四角攒尖顶,青瓦屋面,高达5米多,顶上高耸葫芦宝顶;桥身两头各有一座三重檐桥楼,楼高3米。每座桥楼的翼角、楼阁和屋脊等处,无处不是二龙抢宝、双凤朝阳一类的吉祥泥塑;而内部的廊柱、壁板上,则无处不是民族风情及历史掌故的彩绘图案,宛如一卷卷打开的连环画卷。与鼓楼的建筑工艺一样,风雨桥的结构也非常巧妙,它的大小柱子、枋、椽、檩、板、

凳、栏杆、扶手等等,全部使用杉木穿榫构成,无钉无铆。如此精湛的工艺,完美的形式,再次充分展示出侗族人民非凡的建筑艺术天赋和高超的实践能力。

侗家人建风雨桥的如此“铺陈”,的确让不少外来参观游览者大惑不解。或许,从风雨桥上最常见的装饰物“龙”上,可以找到答案?侗族的先民来至“百越”,越人近水,龙是其图腾。侗家人建在寨边河上的大大小小风雨桥,从远处看,不就是一条条大大小小的“龙”?侗族人民是否就是要用这种方式,唤醒族人深藏于心底的关于祖先来去历程的记忆?

侗家人说:“鼓楼通天,花桥接地”。仔细看看眼前这一个个侗寨的整体布局,你会发现,他们的寨子就是一条“龙”„„是鼓楼和风雨桥,把小小的侗寨与大千世界、与宇宙万物接通,联为一体的。这就是侗家人心中“龙”的意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被他们用无以伦比的建筑艺术曲折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2.7侗族节日“牯脏节

牯脏节是侗族古老的信仰类型节日。既有祭祀祖先的内容,亦有祝愿丰收的含义。历史上的这种活动一般每十一年举行一次,盛行于南北侗乡。但由于它的仪式庄重、礼节繁锁、消费很大。因此,近百年来在大多数地区业已消失,惟镇远报京和剑河小广还举办过一两次牯脏活动。

报京的牯脏节,要选出一人任牯脏头,每隔十二年过一次。在这当中的第七年二月初二,举行一次“接龙”活动。接龙活动主要是从邻村稿雪寨接回一头白水牛。

清晨,人们汇集在稿雪寨外的山梁上高呼:“谁家的牛吃麦苗呀!”只要听到寨上有人“哦”地应了一声,接龙队伍就顺着山梁载歌载舞地返回报京。负责宰牛的左肩斜佩一道彩虹,牵着白牛走在队伍前面,白牛身后是芦笙队,人们伴着笙曲翩翩起舞;把白牛接到寨中的犀牛塘。

白水牛在炮声中进了塘,男女老幼围在一起跳起芦笙舞和踩鼓舞,欢庆白龙归位。之后,将白牛杀了取角埋于塘底,表示白龙归位。随后将牛肉分别给各户享食,称为“吃龙肉”。

剑河小广、锦屏彥洞等地的牯脏节“十年两头吃”。分“议牯”、“选牛”、“吃牯脏”三个层次。“议牯”是寨上一姓氏选出一个牯脏头,组织掌管牯脏节的领班,“选牛”选角长、腿粗、毛纯威武的牛作为“开塘牛”和“扫塘牛”。“开塘牛”由最早落寨姓氏的牯脏头喂养;“扫塘牛”由另一姓牯脏头来看护。选得牛后,人们放炮庆贺,并杀牛会宴议定吃牯脏日期,同时每家亦准备一头牯脏牛。

“吃牯脏”那天清晨,头牛塘扎起彩门,摆上三张大桌,桌上点红烛,并以猪头祭祀。开塘牯脏头带着人们绕场三圈,然后登台念《牯脏词》,叙说牯脏来历。接着宣布牯脏规约,最后搬开桌子,牵着开塘牛入场绕三圈,放三炮。接着众多牯牛入场各自绕场三圈,并在每一牛头上用塘中泥土点一下,表示这头牛已送给祖先,这种仪式称“踩堂”。踩堂完毕,各自牵牛回家。早饭后,三声铁炮响,将所有牯脏牛放入场,任其大打一天到夜。第二天五更时分,三声铁炮,开塘牛被牵到牯脏场前宰了;人们闻炮声将各自的牛宰杀,大吃三天。到第四天将外寨的姑娘接来塘中吹笙跳舞。笙舞完毕,将扫塘牛牵入场中作扫塘仪式。于是牯脏在众人欢呼声中结束。

3、县城其它人文景观

(1)古城墙: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修筑平溪卫城,城呈正方形。东抵文水河,南倚南门坡,西迄紫气山,北临舞阳河。城墙长4522米,高6.7米。现尚存北面城墙及北门---拱宸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印山书院:清道光七年(1827)建于城中印山,为县属生员“敬德修业、以应科举”之所。书院布局严谨,格调和谐,古色古香,文化韵味突出,是保存完好的古书院。现已改为“印山民族小学”

(3)红军纪念地:朱家场东面,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玉屏县后,贺龙部队曾在这里驻扎、办公,并保留有四座烈士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朱家场镇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高大的百年古香樟十五株,排列整齐,最 大的直径约2.5-3.0米。樟树群旁边,存有江西会馆遗址,其部份建筑已作镇中心小学教室,遗址保存完好。

(4)江西会馆:位于混寨,原为清代中兴寺,现已改为混寨小学,内有百年银杏数株

(5)许升墓:位于卓岭坡南麓。为明平溪卫指挥同知镇国将军许升墓。198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八仙子庙: 位于县城北一里处,犹如一个迎风挺立的巨人,因有八仙岩石而得名。岩前有清明澄碧,泛着银波的 阳河水,岩后有象狮子般跃动的狮子山,岩东是连绵一片的桃园,岩西是松柏环绕的烈士陵

园。岩上有一八仙亭,亭旁斜靠着的一块巨石下,泉水涌流,清凉甘甜。八仙亭后的岩顶,八位“仙人”各有丰采: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搭手远望的,有双手抱在胸前的......妙趣横生。满岩野花,蝶飞蜂舞,山古、石奇、水秀、草绿,实为玉屏胜景一绝。

参考文献:

1、《侗族风俗志》杨筑慧

2、《侗族文化》程阳

3、《侗族鼓楼》杨永明

4、《玉屏萧笛》谢晋

安顺学院

题 目: 玉屏人文景观赏析

课程名称:

院 系:

专 业:

年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人文地理学 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 地理科学 2009级 吴巧荣 [1**********]9 韦云波

玉屏人文景观赏析

吴巧荣 2009级09地(本)班[1**********]9 摘 要: 被誉为中国箫笛之乡的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与湖南省西部接壤,素有“黔东门户”之称,总面积517平方公里,辖4镇2乡,84个行政村,总人口13.8万人,其中侗族人口占63%。玉屏虽然面积小,人口少,但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景观。

关键词: 中国箫笛之乡 北侗民族艺术之乡

正文

被誉为中国箫笛之乡的玉屏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部,与湖南省西部接壤,素有“黔东门户”之称,总面积517平方公里,辖4镇2乡,84个行政村,总人口13.8万人,其中侗族人口占63%。玉屏虽然面积小,人口少,但区位好,潜力大,既是出黔东联的大门,又是湘、黔、渝、鄂四省市五地州17县市的物资集散地,境内交通便利,有株六复线铁路,在建的玉三高速公路,320国道、201省道,是贵州“东联”发展战略的桥头堡。自治县成立20年来,各项建设快速发展,先后被誉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建设百强县,全国100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全国县城规划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经济村建设先进县等称号。

1、萧笛之乡

在明、清两朝,玉屏箫笛被列为贡品,深受皇室垂青。在民间,人们往往以之寄托纯洁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知音、朋友之间往往将它作为珍品互赠,而恋人、新婚夫妇之间,则将其作为爱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缘的象征。玉屏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就是取材于萧史弄玉吹箫引友凤的爱情神话故事。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含蓄而隽委。雌雄并吹,恰似情人对唱,情趣盎然,故又有“神箫仙笛”之美称。

玉屏箫笛,名扬海外,在中国乐器中独树一帜。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银质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而举办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它是中国最先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玉屏箫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就是取材于萧史弄玉吹箫引龙凤的爱情神话故事。玉屏箫笛多以雌雄配对,吹奏起来,雄的声音宏亮,激昂而奔放,雌的音色柔婉清幽,含蓄而隽秀。玉屏箫笛,音韵清越,工艺精巧,是民族乐器中的精品,是玉屏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融合的结晶。玉屏箫笛厂是中国四大民族乐器生产定点厂家之一,也是国家民委、轻工部定点民族用品生产企业。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总理周恩来将玉屏箫笛作为珍品,赠送来访的国际友好艺术表演团体;1988年,邓小平的女儿邓琳订做了玉屏龙凤箫笛及牛角手杖作为对其父母的寿礼,深受邓小平同志的喜爱。1979年以来,玉屏箫笛接连荣崐获省优、部优、国优十余项奖励,年均一奖。1991年,玉屏浮雕和微刻龙凤箫笛新产品,又荣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

1.1制作工艺

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以生长在玉屏县境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为原料,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个工艺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从伐竹到制成,箫制作有24道工序,调音笛有38道工序。最后在箫笛表面刻以诗画,管身的古铜色彩刻上各种图案、诗词更显得古朴典雅。玉屏箫笛中尤以"龙凤屏箫"最受欢迎,它是雌雄成对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细。吹奏起来雄箫音浑厚洪亮;雌箫又音色圆润含蓄而隽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对情侣在合唱,是那样的协调和谐,娓娓动听。

1.1.1取材

制作玉屏箫笛的材料要求非常严格,须采用一种特有的长在阴山溪旁少见阳光的水竹为材料。这种竹子竹节长、肉厚,通根粗细基本一致,拇指般大小。砍竹时间也很讲究,须在立冬后两月内为好。这时的竹子含水和糖份糖分少,做出的箫笛不易开裂和霉变。

选取的竹材须杆直,头尾大小(取材部分)匀称,竹节稀(30公分以上),且生长三年以上的水竹。制作

玉屏箫笛的材料多取自于本县的飞凤山和太阳山上。这两山上生长的一种质地极优良,产量不多的黑紫竹,更是制作高档产品的好材料。取材环节共有四道工序:选材、下料、烘烤校直、检验入库。

制坯

①刨外节:也称粗刨,就是刨平竹子的节头部分;

②刮竹:将竹材刮去外皮;

③选材、下料:根据需制作产品品种的长度、粗细,挑选符合要求的竹材下料;

④通内节、打头子;

⑤再次烘烤加热校直(称为精校);

⑥刨二道节(也称精刨);

⑦弹中线、滚墨线;

⑧打音孔;

⑨水磨;

⑩修眼。

箫的制作须增加"开叫口""开花窗"二道工序。制坯工艺中,以传统扁箫制作过程中的夹扁竹和开叫口最为关键。夹扁竹技艺为当前国内箫笛制作仅有的一项绝艺。解放前,这一绝艺属郑氏专有,秘不外传。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得以公开。夹扁竹是处理生竹的一道工序。系用柴火将竹料烤"熟",用铁钳从头至尾依次轻夹竹管,使之渐成椭圆形扁竹,并以木夹校直。"叫口"即箫的吹孔,开得不适、音量、音色、音准都受影响。

1.1.2雕刻

箫笛雕刻分刻字、刻图。传统产品最初只刻店铺字号、日期。1930年起,始有龙凤、花卉、山水雕刻,雕刻内容其后逐步丰富。雕刻大致分为脱墨磨字、粘贴图样、雕刻、水磨纸屑四道工序。

刻字用单刀。行、草、篆为阴雕,隶为阳刻。传统雕刻,按"永字八法"归纳为搠、戮、划、剔、凿、挑、剜、拓8种刀法。在运刃上,按竹质纤维分竖刀、横刀;按字体笔画分顺刀、逆刀;按材料与字体结合分竖顺竖道、横顺横道,斜顺斜逆等。

刻图,初用单刀,运刃须滑回,速度较慢。上世纪六十年代,始改用双刀刻图。各种刀法皆一挥而就勿须滑回,横竖顺逆,运用自如。构图采用条幅式,阴雕。1980年起,始有盘龙浮雕。

1.1.3成品

经过烘烤上镪水、水磨洗涤、填色、揩去颜色、上漆四道工序。在四道工序中以打磨工艺为主。原始打磨用骨节草,擦去箫笛表面尘垢,再用玉钏子打磨光亮。1958年后,改用水砂擦笛,寿珠子打磨。此艺沿袭至今。只需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个精工细作环节,方可制作出工艺精美,音色纯正的箫笛。

2、北侗民族艺术之乡

玉屏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民俗和民族风情,主要以北侗民族的民居建筑、居住环境和风情及赶坳、侗族民歌、侗族傩技为主。朝阳、丙溪、大湾三个村寨,是较为典型的北侗民族村寨,村寨布局、民居建筑、环境等都有一定的特色。户与户之间既有距离,又相距不远,依山坡地形排列,层层叠叠,房屋周围被绿树团团围住,环境幽美。其建筑物为木结构、小青瓦、吊脚楼,外环廊式,吊脚楼有的二层,多的三层,并有面积较大的院坝。每户或者两户要建迎宾门,他们称之为“八字彩门”。从公路上观看只见林木,不见房屋,侗族人民在这里世世代代安居乐业。赶坳是侗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民族歌会。每次赶坳为期一天,四面八方男女老少都要身穿盛装,成群结队地赶来参加。赶坳的人数少则几千,多则万余,青年们唱歌传情、交结朋友、自主婚姻,老少观看赛马、斗画眉乌和傩技表演。

2.1民族村寨:朝阳、丙溪、大湾三个村寨,是较为典型的北侗民族村寨,村寨布局、民居建筑、环境等都有一定的特色。户与户之间既有距离,又相距不远,依山坡地形排列,层层叠叠,房屋周围被绿树团团围住,树木以楠竹为主,并有猴栗树,红豆杉古树,其村寨被掩映在绿树丛中,环境幽美。从公路上观看只见林木,不见房屋,侗族人民在这里世世代代安居乐业。

2.2北侗民居:朝阳片区的北侗民居建筑是较为标准的典型的北侗民居,其建筑物为木结构、小青瓦、吊

脚楼,外环廊式,吊脚楼有的二层,有的三层,并有面积较大的院坝,在地形条件不允许建院坝时,他们就用挑梁争取用地,兴建院坝。村寨中每户或者两户要建迎宾门,他们称之为“八字彩门”。这些民居具有典型的北侗民居建筑特色。

2.3民族风情:以赶坳、侗族民歌、侗族傩技独具特色。

①赶坳是侗族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民族歌会。每次赶坳为期一天,四面八方男女老少相聚。青年们唱歌传情、交结朋友、自主婚姻,老少观看赛马、斗画眉鸟和傩技表演。地点主要在冲首坳、尖坡坳。②这一带北侗民族世代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计划生育,每家每户非常有效的控制只生一男一女。

2.4傩戏傩技文化:集民族、宗教、蹈、历史、艺术、杂技为一体,被称为艺术的活化石,流传于民间,表演惊险刺激,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2.5侗族鼓楼

玉屏钟鼓楼,位于县城南十字街心,子午偏西二十三度。

钟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年间,迄今六百来年,历尽沧桑。清乾隆元年(公元11736年)朽塌。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重修。同治三年十二月七日(公元1865年1月5日)毁于兵火。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再修。1972年7月拆除,1984年3月,中共玉屏侗族自治县委、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各族人民要求,拨款按原样,在原址予以修复。1985年10月1日破土兴工,1987年9月30日全部竣工。楼三层,二十八柱落地,地面海拔高程琉璃瓦屋面,青石板地平。建筑面积278平方米,耗资三十二万余元。

钟鼓楼装饰,底层顶棚有“龙凤藻井”,二、三楼角撑为“八仙”,底楼角撑为“狮子”,镂空花板有“文王访贤”、“仙女散花”、“吹萧引凤”、“哪吒闹海”。屋面鸱吻为鳌鱼及仙藻,凤凰和龙,台阶围墙元窗为“大吉祥”图案,二楼画“河图”、“洛书”,三楼画“太极八卦”,象征中华民族大团结中的古老文化。

2.6侗家灵性风雨桥

风雨桥是可以与鼓楼媲美、展现侗族文化灵性的建筑物。

风雨桥,又叫花桥。侗族自古以来临水而居。为了行走便利,侗家人会在寨河上架起一座或数座桥,一般是建在寨河的下游。据说如此也可以将从上游流来的福气好运拦聚到寨里。侗家人对桥址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侗族将山脉、河流视为“龙脉”,认为“龙嘴”是安寨的最佳地点,而风雨桥是用来贯龙脉、导龙气、领水口、存财气的。这中间就包含着侗家人祈愿自己的民族家族生存兴旺发达的潜意识。

侗家的风雨桥,不仅可以便利交通,还可以为行人遮风避雨,因此都是“廊桥”。特别是“南侗”地区,这种杉木组合的托架支梁式木桥,建造得式样繁多,工艺十分复杂,装饰非常讲究,大大超出了桥的实用性功能。即使是一些偏远村寨很简单、很短小的风雨桥,也至少是二重檐以上的、结构骨架复杂的“廊桥”,廊顶上会竖起一个或几个多重檐的亭阁式宝顶。桥、廊、楼一体,远远看去,就像是带鼓楼的长廊。在有的村寨,比如黎平的肇兴大寨、榕江的车江大寨,在鼓楼的附近都配建有风雨桥,有的索性就是没有溪河的旱地风雨桥。

风雨桥之所以又称为“花桥”,是因为桥内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彩绘装饰。桥的长廊两边,立有带长凳的栏杆,专供行人歇脚避风雨,寨民休憩娱乐,年轻人谈情说爱。抬头四望,桥的长廊、重檐、亭阁内,无处无彩绘,有的廊内还挂着匾额、字画。中央的亭阁里,供奉着“祖母神萨玛”,也许还有桥神。在那些多重的檐口、攒角和瓦脊上,也都有彩绘,或吉祥动物塑像,或葫芦宝顶。有的桥头还立有建桥记事碑,记述这座桥的修建历程及捐助人姓名。

最壮观的风雨桥,是黎平的地坪风雨桥。这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是侗乡建筑中的精彩之笔。它始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七月,桥长54.6米,桥宽4-5米,桥身距水面10米,一墩两孔三楼,中间的一个桥楼是宫阙式五重檐四角攒尖顶,青瓦屋面,高达5米多,顶上高耸葫芦宝顶;桥身两头各有一座三重檐桥楼,楼高3米。每座桥楼的翼角、楼阁和屋脊等处,无处不是二龙抢宝、双凤朝阳一类的吉祥泥塑;而内部的廊柱、壁板上,则无处不是民族风情及历史掌故的彩绘图案,宛如一卷卷打开的连环画卷。与鼓楼的建筑工艺一样,风雨桥的结构也非常巧妙,它的大小柱子、枋、椽、檩、板、

凳、栏杆、扶手等等,全部使用杉木穿榫构成,无钉无铆。如此精湛的工艺,完美的形式,再次充分展示出侗族人民非凡的建筑艺术天赋和高超的实践能力。

侗家人建风雨桥的如此“铺陈”,的确让不少外来参观游览者大惑不解。或许,从风雨桥上最常见的装饰物“龙”上,可以找到答案?侗族的先民来至“百越”,越人近水,龙是其图腾。侗家人建在寨边河上的大大小小风雨桥,从远处看,不就是一条条大大小小的“龙”?侗族人民是否就是要用这种方式,唤醒族人深藏于心底的关于祖先来去历程的记忆?

侗家人说:“鼓楼通天,花桥接地”。仔细看看眼前这一个个侗寨的整体布局,你会发现,他们的寨子就是一条“龙”„„是鼓楼和风雨桥,把小小的侗寨与大千世界、与宇宙万物接通,联为一体的。这就是侗家人心中“龙”的意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被他们用无以伦比的建筑艺术曲折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2.7侗族节日“牯脏节

牯脏节是侗族古老的信仰类型节日。既有祭祀祖先的内容,亦有祝愿丰收的含义。历史上的这种活动一般每十一年举行一次,盛行于南北侗乡。但由于它的仪式庄重、礼节繁锁、消费很大。因此,近百年来在大多数地区业已消失,惟镇远报京和剑河小广还举办过一两次牯脏活动。

报京的牯脏节,要选出一人任牯脏头,每隔十二年过一次。在这当中的第七年二月初二,举行一次“接龙”活动。接龙活动主要是从邻村稿雪寨接回一头白水牛。

清晨,人们汇集在稿雪寨外的山梁上高呼:“谁家的牛吃麦苗呀!”只要听到寨上有人“哦”地应了一声,接龙队伍就顺着山梁载歌载舞地返回报京。负责宰牛的左肩斜佩一道彩虹,牵着白牛走在队伍前面,白牛身后是芦笙队,人们伴着笙曲翩翩起舞;把白牛接到寨中的犀牛塘。

白水牛在炮声中进了塘,男女老幼围在一起跳起芦笙舞和踩鼓舞,欢庆白龙归位。之后,将白牛杀了取角埋于塘底,表示白龙归位。随后将牛肉分别给各户享食,称为“吃龙肉”。

剑河小广、锦屏彥洞等地的牯脏节“十年两头吃”。分“议牯”、“选牛”、“吃牯脏”三个层次。“议牯”是寨上一姓氏选出一个牯脏头,组织掌管牯脏节的领班,“选牛”选角长、腿粗、毛纯威武的牛作为“开塘牛”和“扫塘牛”。“开塘牛”由最早落寨姓氏的牯脏头喂养;“扫塘牛”由另一姓牯脏头来看护。选得牛后,人们放炮庆贺,并杀牛会宴议定吃牯脏日期,同时每家亦准备一头牯脏牛。

“吃牯脏”那天清晨,头牛塘扎起彩门,摆上三张大桌,桌上点红烛,并以猪头祭祀。开塘牯脏头带着人们绕场三圈,然后登台念《牯脏词》,叙说牯脏来历。接着宣布牯脏规约,最后搬开桌子,牵着开塘牛入场绕三圈,放三炮。接着众多牯牛入场各自绕场三圈,并在每一牛头上用塘中泥土点一下,表示这头牛已送给祖先,这种仪式称“踩堂”。踩堂完毕,各自牵牛回家。早饭后,三声铁炮响,将所有牯脏牛放入场,任其大打一天到夜。第二天五更时分,三声铁炮,开塘牛被牵到牯脏场前宰了;人们闻炮声将各自的牛宰杀,大吃三天。到第四天将外寨的姑娘接来塘中吹笙跳舞。笙舞完毕,将扫塘牛牵入场中作扫塘仪式。于是牯脏在众人欢呼声中结束。

3、县城其它人文景观

(1)古城墙: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修筑平溪卫城,城呈正方形。东抵文水河,南倚南门坡,西迄紫气山,北临舞阳河。城墙长4522米,高6.7米。现尚存北面城墙及北门---拱宸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印山书院:清道光七年(1827)建于城中印山,为县属生员“敬德修业、以应科举”之所。书院布局严谨,格调和谐,古色古香,文化韵味突出,是保存完好的古书院。现已改为“印山民族小学”

(3)红军纪念地:朱家场东面,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玉屏县后,贺龙部队曾在这里驻扎、办公,并保留有四座烈士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朱家场镇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高大的百年古香樟十五株,排列整齐,最 大的直径约2.5-3.0米。樟树群旁边,存有江西会馆遗址,其部份建筑已作镇中心小学教室,遗址保存完好。

(4)江西会馆:位于混寨,原为清代中兴寺,现已改为混寨小学,内有百年银杏数株

(5)许升墓:位于卓岭坡南麓。为明平溪卫指挥同知镇国将军许升墓。198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八仙子庙: 位于县城北一里处,犹如一个迎风挺立的巨人,因有八仙岩石而得名。岩前有清明澄碧,泛着银波的 阳河水,岩后有象狮子般跃动的狮子山,岩东是连绵一片的桃园,岩西是松柏环绕的烈士陵

园。岩上有一八仙亭,亭旁斜靠着的一块巨石下,泉水涌流,清凉甘甜。八仙亭后的岩顶,八位“仙人”各有丰采: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搭手远望的,有双手抱在胸前的......妙趣横生。满岩野花,蝶飞蜂舞,山古、石奇、水秀、草绿,实为玉屏胜景一绝。

参考文献:

1、《侗族风俗志》杨筑慧

2、《侗族文化》程阳

3、《侗族鼓楼》杨永明

4、《玉屏萧笛》谢晋


相关内容

  • 旅游资源的审美与赏析
  • 黄山旅游资源的审美与赏析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丽多姿. 一.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宏观美与微观 ...

  •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 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 ...

  • 黄山谚语:"不到文珠院(即玉屏楼),不见黄山面"
  • 玉屏楼所在的位置,当年是黄山四大丛林之一的文殊院. 玉屏楼景区是黄山最绚丽的景区,集黄山美景之大成,有黄山绝佳处之称. 陈毅元帅曾经对黄山做出精辟的概况:"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玉屏楼景区则充分体现了"前山雄伟"的地貌景观特征.它的精华有三座山峰:天都峰.玉屏 ...

  • 黄山旅游1
  • 黄山旅游攻略 黄山旅游第一天(14 日) :早 7:00 出发,到达黄山,入住黄山山下宾馆 黄山旅游第二天(15 日):黄山南大门汤口,换景区交通车至前山慈光阁,游 览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美誉的黄山,乘玉屏缆车(10 分 钟)或步行(4 小时左右)上山,买完门票 ...

  • 黄山风景区调查报告
  • 黄山风景区现状评价报告 1.黄山风景区介绍 1.1黄山风景区区位分析 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黄山区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东经118°1',北安徽黄山地图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山脉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约160.6 ...

  • [黄山奇松]教案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在读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中帮助 ...

  • 爬山最好轻装上阵
  • 爬山最好轻装上阵,一双舒适的旅游鞋,千万别穿高跟街,雨具,黄山平均一年有将近200天是雨天,山上天气千变万化,一瓶水,物以稀为贵,越高水价格越涨,晚上山上的温度比平原要稍低10度左右,你可以在山下买2元一支拐杖,这有利于爬山,"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这是爬山者必记的规则,黄山美 ...

  • 黄山(导游词)
  • 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地方,就比如咱们中国,有雄伟的万里长城.有宽广的黄河.还有奔腾的长江等等,我们今天要去的,就是这其中与长城.黄河.长江齐名的山岳--黄山.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我是大家的导游小罗姐.了解到大家平时的学习很紧张,压力也很大,那么今天,就让小罗姐带大家来到黄 ...

  • 黄山风景区主要景点
  • 黄山的主要景点 温泉景区 黄山温泉景区古称桃源仙境,景区以揽胜桥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桃花溪和逍遥溪贯穿其中.温泉位列黄山五绝之一,古称汤泉.朱砂泉,有两个出水口,据宋景佑<黄山图经>记载,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沐浴,皱折消除,返老还童,温泉因此名声大振,被称为"灵泉&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