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 33卷 第6期媒 体 文 萃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民日报》评论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强调,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这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上第一个专门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利用出台的指导性文件,对于统领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有力保障了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供给,为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每年生产肉蛋奶1.5亿多吨,伴随产生畜禽粪污约38亿吨,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畜牧业必须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意识,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畜牧业绿色发展,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愿望更为强烈。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有效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而且可以通过生产沼气、生物天然气或发电上网,优化农村用能结构,给农村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费带来革命性变化。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每年畜禽养殖的COD排放量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不足60%,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把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抓好落实、抓出实效。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传统种地养猪、粪便肥田的良性循环被打破,粪污没有出路,发展空间越来越窄,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地力越来越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利于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把过高的化肥投入量减下来,对于促进农牧循环发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

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关乎我国农牧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畜禽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中央有要求,群众有期盼,行业有需求,市场有前景,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意见》落实,找准关键、精准发力,使绿色发展成为共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保障老百姓肉蛋奶供给,始终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绝不意味着忽视和放松畜牧业生产,绝不能削弱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我们既不能无视养殖污染而单纯追求生产发展,也不能因噎废食随意禁养限养,忘记了畜牧业发展的“初心”。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用好环境保护对畜牧业发展的倒逼作用,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努力实现保供给和保生态的协调平衡,加快补齐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环境短板,实现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

要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把握好加大政策扶持和市场化导向之间的关系。在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培植新主体、培育新业态、培养新产业,培育壮大多种形式的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机制,形成多路径、多形式、多层次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格局。政府要重点做好引导和服务,决不能搞行政命令,更不能拔苗助长,通过政策激励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提升资源化利用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坚持循环发展理念,打通种养结合通道实现协调发展。坚持以养带种、种养结合,优化调整农牧业区域布局,是畜禽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前提。要综合考虑各地生产发展基础、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等因素,坚持以地定畜,科学编制种养业规划,调优产业结构,调绿产业布局。要把循环发展理念贯穿到畜牧业发展的各环节,以建立新型种养关系为重点,探索建立“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的农牧循环机制,延伸畜禽养殖产业链条,提高畜禽养殖综合效益。

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有机肥、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推动养殖过程清洁化、粪污处理资源化、产品利用生态化,建立肥料、沼气相互补充的资源化利用体系,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构建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格局。

摘自《农民日报》(2017年06月28日01版)

·1·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 33卷 第6期媒 体 文 萃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民日报》评论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上强调,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关系6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新时期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这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上第一个专门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利用出台的指导性文件,对于统领畜牧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有力保障了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供给,为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每年生产肉蛋奶1.5亿多吨,伴随产生畜禽粪污约38亿吨,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畜牧业必须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意识,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畜牧业绿色发展,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愿望更为强烈。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有效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而且可以通过生产沼气、生物天然气或发电上网,优化农村用能结构,给农村生活方式和能源消费带来革命性变化。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每年畜禽养殖的COD排放量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不足60%,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把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抓好落实、抓出实效。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传统种地养猪、粪便肥田的良性循环被打破,粪污没有出路,发展空间越来越窄,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地力越来越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利于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把过高的化肥投入量减下来,对于促进农牧循环发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

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关乎我国农牧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畜禽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中央有要求,群众有期盼,行业有需求,市场有前景,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意见》落实,找准关键、精准发力,使绿色发展成为共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保障老百姓肉蛋奶供给,始终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绝不意味着忽视和放松畜牧业生产,绝不能削弱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我们既不能无视养殖污染而单纯追求生产发展,也不能因噎废食随意禁养限养,忘记了畜牧业发展的“初心”。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用好环境保护对畜牧业发展的倒逼作用,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努力实现保供给和保生态的协调平衡,加快补齐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环境短板,实现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

要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把握好加大政策扶持和市场化导向之间的关系。在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培植新主体、培育新业态、培养新产业,培育壮大多种形式的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机制,形成多路径、多形式、多层次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格局。政府要重点做好引导和服务,决不能搞行政命令,更不能拔苗助长,通过政策激励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提升资源化利用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坚持循环发展理念,打通种养结合通道实现协调发展。坚持以养带种、种养结合,优化调整农牧业区域布局,是畜禽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前提。要综合考虑各地生产发展基础、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等因素,坚持以地定畜,科学编制种养业规划,调优产业结构,调绿产业布局。要把循环发展理念贯穿到畜牧业发展的各环节,以建立新型种养关系为重点,探索建立“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的农牧循环机制,延伸畜禽养殖产业链条,提高畜禽养殖综合效益。

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有机肥、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推动养殖过程清洁化、粪污处理资源化、产品利用生态化,建立肥料、沼气相互补充的资源化利用体系,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构建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格局。

摘自《农民日报》(2017年06月28日01版)

·1·


相关内容

  • 农业部关于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
  •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 国办发[2017]48号(2017-05-31发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规模化养殖水平显著提高,保障了肉蛋奶供给,但大量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成为农村环境治理 ...

  •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
  • 农牧发[201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兽医(农业.农牧)局(厅.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的精神,进一步发挥标准化规模养殖 ...

  • 2015年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 2015年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部署要求,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 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以现代生态农 ...

  • 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 农业部文件 农牧发„2011‟8号 ──────────────────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2011-2015)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 ...

  • 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
  • 智慧农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科技.环境.市场等等因素的不同作用而发生改变,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与粮食安全,发展智慧农业有着其独特的必要性. 第一,解决经济发展和农村资源有限矛盾问题,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一方面为保证经济快速发展,宁波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客观上造成了农 ...

  • 广东省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附项目)
  • :日前,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获悉,<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已经印发.规划提出,深入推进燃煤电厂升级改造,完成77台(3910.2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的改造任务.推进不能稳定达标的在用锅炉开展烟气高效脱硫.脱硝.除尘改造.钢铁烧结机升级改造除尘设施并逐步取消旁路,综合脱硫效 ...

  • 江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
  • 江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2014-2020年) 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精神,结合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工作要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 ...

  • 什么是循环农业
  • 1. 什么是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 2. 循环农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循环农业的主要特征包括四个方面: ...

  • 环境保护措施
  • 环境保护措施 全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结合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优先解决粪大肠菌群.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石油类及重金属等指标超标问题.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科学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并根据不同供水方式采取保护措施.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