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总 学 时:34
学 分:2
开课对象:高等师范三年制专科初等教育
课程类别:美术专业延伸课
课程英语译名:Research on Arts Education
一、教学任务和目的:
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美术教育理论、 我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以及国内外各种美术教育学理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教育学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能够对美术教育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有更多的了解。
二、教学方法和要求:
通过系统知识、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和研讨,使学生能够对美术教育学理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重要原理、中外美术教育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和规律、教育改革的实践、主要的美术教育体系和流派等,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对美术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美术教育学理论方面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两类:
1.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
主要用于美术教育学理论的课程学习。教师的备课和讲授,对与课堂提问及考试相关的概念解释、问答题、思考题等内容,要有准备并有明确的讲解。课堂传授中要求学生做笔记,记要点。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在课下需阅读的参考书或论文,并组织课堂研讨。
2.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
通过对某一个专题研究成果的介绍和了解,选择其中主要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其中的重要问题和研究成果,也可以作为考试中问答题、思考题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在课下阅读的参考书或论文,并组织课堂研讨。
课堂讨论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下阅读和课堂研讨也可以分组进行。
教学要求有两方面:
1. 培养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而不是对知识、原理的死记硬背,考核应遵循这一原则。
2. 结合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实践,以及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来认识相关 的理论问题、认识各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经验。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掌握和了解美术教育学理论中的基本事实、概念、观念和问题。
2. 难点: 是使学生如何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起包括思维能力在内的各种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美术教育作为美术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理论,其内容可分为体系的和历史的两个方面,主要包括有美术教育学原理、美术教育哲学、各类有代表性的美术教育理论以及美育理论、中外美术教育史、美术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各主要体系和流派、各国美术教育、中外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各人文学科相关的美术教育学理论(如美术教育社会学、美术教育生态学、等)等。这些内容,是可以开设出多种课程的。但是限于学时,在目前,这些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这些内容的讲授,根据教学的需要,详略可以不同,一般采取专题性的讲授方式,择其要点讲解。
《美术教育研究》课的教学,主要包括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两类。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以下所列内容,属于主要选择范围。
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主要选择范围 (共28学时)
1.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 (4学时)
2.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 (6学时)
3. 外国美术教育 (6学时)
4. 美术教育学概论 (8学时)
5. 美术教育心理学 (4学时)
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选择范围 (共6学时)
1. 美育理论研究 (4学时)
2. 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研究 (2学时)
五、选用教材与教学用书:
[教材]
1. 美术教育: 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 尹少淳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2. 美术及其教育 : 尹少淳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年版
3. 走进美术: .[美]拉尔夫·史密斯.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 美学与艺术教育.[美]帕森斯·布洛克.李中泽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 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美]布郎,科赞尼克.马壮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6. 论美育的功能. 赵宋光. 载《美学》第三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六、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相关课程: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美术教学法
七、考核方式:
该课的考核与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课程修毕,可以采取专题论文写作、自由名题写作、卷面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主要原则是,不提倡死记硬背,结合一些基本的概念、事实、观念,以检测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思维能力为主。
《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总 学 时:34
学 分:2
开课对象:高等师范三年制专科初等教育
课程类别:美术专业延伸课
课程中文名称:美学
课程英语译名:Research on Arts Education
一、教学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属于高等师范三年制专科初等教育(美术方向)专业的延伸课。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美感、艺术,并主要研究艺术的科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明确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美学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美学作为自己美术鉴赏和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和要求:
1.教学方法:
《美学美育》课程主要从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既有一定理论性,又有一定的操作性。因此,教学中必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注重美的修养的培养。
2. 教学组形式:
本课程的教学应当是:在老师的系统讲授,和讨论研讨为主的基础上,学生自己阅读老师指导下的文字教材和收看电视录像资料(如直播课堂、网上教学、电话、信函、期刊等)。此外,还可以将学生组织成学习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活动,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3. 教学要求:
1.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来的重点、难点、疑点作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能系统地从理论上把握美学的必备的理论知识并在现实生活中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来分析美的现象。
3. 在教学中,本课程强调实践环节,教师要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注意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脱离实际。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用相关的具体的美学现象来深入浅出地诠释美学的原理。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掌握和了解美学的基本原理及美学基本理论中概念和范畴。
4. 难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相关美学原理来指导实际的艺术活动与今后的艺术教育。
四、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约28学时,播放教学录像4学时,外出参观考察约2学时,共34学时)
1、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绪论)(3学时)
2、第二章 美的本质(5学时)(本章为难点)
3、第三章 美感(3学时)
4、第四章 美的形态(3学时)
5、第五章 美的范畴(5学时)(重点)
6、第六章 形式美(2学时)
7、第七章 美的创造(3学时)
8、第八章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4学时)
五、实验教学要求:
本课程实验教学主要为学生播放两场或两场以上的教学录像,介绍中外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形象具体感受艺术品之美。
六、成绩评定与考核方式:
卷面成绩占50%,作业成绩占50%。采取闭卷笔试。
七、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本课程属于审美教育课程,能开拓学生美学知识视野。具体的教学方法则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于各种有关讲授资料,有时采用形象直观性教学,在学期中组织一到两次参观考察活动,带学生走出校门,参观本地或周边地区一些现存艺术遗迹。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美学原理》,杨辛、甘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书]: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二、三卷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83。
九.附录:《美学》课推荐阅读书目:
朱光潜《美学书简——给青年的12封信》
朱光潜《美学拾穗集》
王朝闻《美学概论》
蔡仪《美学原理》
李泽厚《美学三讲》
胡经之《文艺美学》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美术教育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总 学 时:34
学 分:2
开课对象:高等师范三年制专科初等教育
课程类别:美术专业延伸课
课程英语译名:Research on Arts Education
一、教学任务和目的:
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美术教育理论、 我国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以及国内外各种美术教育学理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教育学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能够对美术教育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有更多的了解。
二、教学方法和要求:
通过系统知识、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和研讨,使学生能够对美术教育学理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重要原理、中外美术教育历史发展的重要现象和规律、教育改革的实践、主要的美术教育体系和流派等,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对美术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美术教育学理论方面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两类:
1.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
主要用于美术教育学理论的课程学习。教师的备课和讲授,对与课堂提问及考试相关的概念解释、问答题、思考题等内容,要有准备并有明确的讲解。课堂传授中要求学生做笔记,记要点。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在课下需阅读的参考书或论文,并组织课堂研讨。
2.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
通过对某一个专题研究成果的介绍和了解,选择其中主要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其中的重要问题和研究成果,也可以作为考试中问答题、思考题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在课下阅读的参考书或论文,并组织课堂研讨。
课堂讨论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下阅读和课堂研讨也可以分组进行。
教学要求有两方面:
1. 培养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而不是对知识、原理的死记硬背,考核应遵循这一原则。
2. 结合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实践,以及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来认识相关 的理论问题、认识各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经验。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掌握和了解美术教育学理论中的基本事实、概念、观念和问题。
2. 难点: 是使学生如何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起包括思维能力在内的各种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美术教育作为美术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理论,其内容可分为体系的和历史的两个方面,主要包括有美术教育学原理、美术教育哲学、各类有代表性的美术教育理论以及美育理论、中外美术教育史、美术教育心理学、美术教育各主要体系和流派、各国美术教育、中外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各人文学科相关的美术教育学理论(如美术教育社会学、美术教育生态学、等)等。这些内容,是可以开设出多种课程的。但是限于学时,在目前,这些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这些内容的讲授,根据教学的需要,详略可以不同,一般采取专题性的讲授方式,择其要点讲解。
《美术教育研究》课的教学,主要包括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两类。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以下所列内容,属于主要选择范围。
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主要选择范围 (共28学时)
1.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 (4学时)
2.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 (6学时)
3. 外国美术教育 (6学时)
4. 美术教育学概论 (8学时)
5. 美术教育心理学 (4学时)
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选择范围 (共6学时)
1. 美育理论研究 (4学时)
2. 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研究 (2学时)
五、选用教材与教学用书:
[教材]
1. 美术教育: 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 尹少淳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2. 美术及其教育 : 尹少淳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7年版
3. 走进美术: .[美]拉尔夫·史密斯.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 美学与艺术教育.[美]帕森斯·布洛克.李中泽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5. 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美]布郎,科赞尼克.马壮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6. 论美育的功能. 赵宋光. 载《美学》第三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六、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相关课程: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美术教学法
七、考核方式:
该课的考核与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课程修毕,可以采取专题论文写作、自由名题写作、卷面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主要原则是,不提倡死记硬背,结合一些基本的概念、事实、观念,以检测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思维能力为主。
《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总 学 时:34
学 分:2
开课对象:高等师范三年制专科初等教育
课程类别:美术专业延伸课
课程中文名称:美学
课程英语译名:Research on Arts Education
一、教学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属于高等师范三年制专科初等教育(美术方向)专业的延伸课。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美感、艺术,并主要研究艺术的科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明确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美学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美学作为自己美术鉴赏和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和要求:
1.教学方法:
《美学美育》课程主要从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既有一定理论性,又有一定的操作性。因此,教学中必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注重美的修养的培养。
2. 教学组形式:
本课程的教学应当是:在老师的系统讲授,和讨论研讨为主的基础上,学生自己阅读老师指导下的文字教材和收看电视录像资料(如直播课堂、网上教学、电话、信函、期刊等)。此外,还可以将学生组织成学习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活动,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3. 教学要求:
1.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来的重点、难点、疑点作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能系统地从理论上把握美学的必备的理论知识并在现实生活中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来分析美的现象。
3. 在教学中,本课程强调实践环节,教师要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注意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脱离实际。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用相关的具体的美学现象来深入浅出地诠释美学的原理。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掌握和了解美学的基本原理及美学基本理论中概念和范畴。
4. 难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相关美学原理来指导实际的艺术活动与今后的艺术教育。
四、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约28学时,播放教学录像4学时,外出参观考察约2学时,共34学时)
1、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绪论)(3学时)
2、第二章 美的本质(5学时)(本章为难点)
3、第三章 美感(3学时)
4、第四章 美的形态(3学时)
5、第五章 美的范畴(5学时)(重点)
6、第六章 形式美(2学时)
7、第七章 美的创造(3学时)
8、第八章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4学时)
五、实验教学要求:
本课程实验教学主要为学生播放两场或两场以上的教学录像,介绍中外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形象具体感受艺术品之美。
六、成绩评定与考核方式:
卷面成绩占50%,作业成绩占50%。采取闭卷笔试。
七、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本课程属于审美教育课程,能开拓学生美学知识视野。具体的教学方法则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于各种有关讲授资料,有时采用形象直观性教学,在学期中组织一到两次参观考察活动,带学生走出校门,参观本地或周边地区一些现存艺术遗迹。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美学原理》,杨辛、甘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书]: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二、三卷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83。
九.附录:《美学》课推荐阅读书目:
朱光潜《美学书简——给青年的12封信》
朱光潜《美学拾穗集》
王朝闻《美学概论》
蔡仪《美学原理》
李泽厚《美学三讲》
胡经之《文艺美学》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