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创立——春秋时期

1、时代特征: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2、代表人物: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我国和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地位: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3.主张:

(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意义:遏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礼”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礼,具体指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尊卑有序的统治秩序。

以德治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发展——战国时期

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孟子:政治主张: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

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伦理上主张“性善论”。

(2)荀子: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治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三、低潮——秦朝时期

“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四、正统——汉代儒学

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① 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 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

善之,此天意也”

③ 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

④ 针对土地兼并——限田 薄敛 省役

3“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背景

4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意义

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

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五、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学发展受到道、佛教的影响,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六、新发展——宋明理学

1、时代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阶段。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北宋五子: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理学的开创者。

将 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2)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朱熹

程朱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代表人物有程颐、程颢、朱熹,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标志着理学的成熟。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②主张:A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B 认识论:“格物致知”

C 伦理观: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朱熹) ——三纲五常

③主要著作

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

(3)陆王心学

①南宋 陆九渊——心学创始人

主张:A宇宙观:“心”为本原。 心即理也,是宇宙的本原

B认识论:“发明本心”

②明代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

主张:A宇宙观:“心”即“理” 心无外物 心外物事 心外无理

B 认识论:“致良知”(核心) “知行合一”(内心反省)

七、批判与继承——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

1 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趋渐衰落的阶段。

2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李贽(明)——反正统的“异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指责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①主张:A挑战孔子的权威和封建正统思想

B针对“存天理 灭人欲”强调人的正常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脱离基本的

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主张追求个性和自由。

D在文学上主张“真心”

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创立——春秋时期

1、时代特征: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2、代表人物: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我国和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地位: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3.主张:

(1)政治上: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意义:遏制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礼”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礼,具体指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尊卑有序的统治秩序。

以德治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教育上: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3)古代文化的整理:编订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发展——战国时期

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孟子:政治主张: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含有早期民本思想

与孔子儒学的关系: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伦理上主张“性善论”。

(2)荀子: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治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三、低潮——秦朝时期

“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四、正统——汉代儒学

1、时代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① 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 对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

善之,此天意也”

③ 对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

④ 针对土地兼并——限田 薄敛 省役

3“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背景

4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意义

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

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五、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学发展受到道、佛教的影响,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六、新发展——宋明理学

1、时代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阶段。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北宋五子:周敦颐 邵雍 张载 程颢 程颐。理学的开创者。

将 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2)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朱熹

程朱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代表人物有程颐、程颢、朱熹,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标志着理学的成熟。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②主张:A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B 认识论:“格物致知”

C 伦理观: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朱熹) ——三纲五常

③主要著作

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

(3)陆王心学

①南宋 陆九渊——心学创始人

主张:A宇宙观:“心”为本原。 心即理也,是宇宙的本原

B认识论:“发明本心”

②明代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

主张:A宇宙观:“心”即“理” 心无外物 心外物事 心外无理

B 认识论:“致良知”(核心) “知行合一”(内心反省)

七、批判与继承——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

1 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趋渐衰落的阶段。

2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李贽(明)——反正统的“异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指责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①主张:A挑战孔子的权威和封建正统思想

B针对“存天理 灭人欲”强调人的正常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脱离基本的

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主张追求个性和自由。

D在文学上主张“真心”


相关内容

  • 儒家的主要思想和发展历程
  • 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和发展历程 创立: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主要思想: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 ...

  • 课时跟踪检测(五) 百家争鸣与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1)
  • 课时跟踪检测(五) 百家争鸣与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1)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盐城摸底) <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 ...

  •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jo 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q ...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人教版
  • 提示: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②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③虽 ...

  •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的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 汉代的儒学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 ...

  • 高中历史课标
  • 必修三课标细化及教材调减 第1-2课 春秋战国的思想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细化] 春秋战国的思想:应掌握诸子百家(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等)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百家争鸣形成的 ...

  •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 ...

  • 关于[白鹿原]的鉴赏
  • 关于<白鹿原>的鉴赏 关键词:传统儒学 文化 阶级本位 背离 <白鹿原>是一部描写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近半个多世纪中国农 村社会历史变迁的史诗巨著.其中人物较多,形象各异,且彼此关系 密切.其中鹿兆鹏和黑娃在下一辈人中曾一度被认为是正面和反面的 代表,二者曾有着多次合作共事的 ...

  • 高二历史知识点
  • 高二历史知识点.txt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作者:翔日葵的微笑 已被分享2次 评论(0) 复制链接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