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本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4、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与中原汉族相互融合,

相互学习,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共同创造着祖国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2、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

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3、 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介绍,使学生感

知民族美;通过学习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部分内容(如新制度)

【教具】教材、插图

【教法】讲述法、提问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课型】新课

【课时】1课时

【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

提问: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有哪些少数民族?学生回答后,再提问:匈奴、鲜卑等这些民族现在还存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鲜卑族的历史。

新课学习:

( 板书)一、少数民族内迁

讲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看彩图。其中,鲜卑族拓跋部的影响最大。那么,鲜卑族是从哪儿迁来的呢?

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了解鲜卑族的历史。

总结答案:鲜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较为强大的一部。他们的发祥地在大兴安岭北麓的大鲜卑山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4世纪初即西晋末年,迁至蒙古高原以南,散布在长城内外,后被其他民族所灭。但在首领拓跋珪的领导下,于386年复国,改国号为魏。439年,北魏强大起来,统一北方。

(板书)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生读书,找出改革的背景。

引导学生讨论:鲜卑人的生活和黄河流域汉族人的生产、生活有什么不同?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

使学生亲身感知: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北魏统治的矛盾,从而导致北魏统治的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1、 背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讲述:面对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鲜卑贵族采取的是排斥态度,强行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北魏的统治面临危机。

2、 目的:为了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讲述: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统治者认识到要维护北魏的统治,适应黄河流域较高的文明,缓和社会危机,必须顺应潮流,进行改革。

3、 时间: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时471—499年

4、 内容:

讲述:①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②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平城在哪儿呢?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布置学生讨论

学生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学生认识孝文帝改革的胆识和决心。

③大力推行学习汉族先进经济文化政策。

引导学生想象:鲜卑人进入中原后,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 语言不通、吃的东西不一样、穿戴不一样、礼仪不一样 面对这些问题,为缩小民族之间的差异,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㈠改汉姓 孝文帝放弃拓跋姓氏,改姓元,这是汉人姓氏。㈡改穿汉服 ㈢与汉族通婚 他让拓跋贵族与汉族世家大族通婚 ㈣学说汉语 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语,否则要降职 ㈤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这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消除了民族间的界限,促进了汉族先进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

孝文帝不愧是北方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凭借顽强地毅力和勇气,坚持迁都和推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政策。那么,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板书)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讲述:通过孝文帝的改革,移风易俗,使得少数民族大量学习汉族的文化风俗,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生产上:少数民族 游牧方式成为农业居民

汉族 学到畜牧业生产经验和畜产品加工技术 生活上: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

【巩固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它统一了北方地区。由于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北方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了维护北魏的统治,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时推行了改革,迁都洛阳,大力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缩小了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差距。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课后作业】

做《探究与训练》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课本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4、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与中原汉族相互融合,

相互学习,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共同创造着祖国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2、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

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3、 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介绍,使学生感

知民族美;通过学习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重点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部分内容(如新制度)

【教具】教材、插图

【教法】讲述法、提问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课型】新课

【课时】1课时

【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

提问: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有哪些少数民族?学生回答后,再提问:匈奴、鲜卑等这些民族现在还存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鲜卑族的历史。

新课学习:

( 板书)一、少数民族内迁

讲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看彩图。其中,鲜卑族拓跋部的影响最大。那么,鲜卑族是从哪儿迁来的呢?

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了解鲜卑族的历史。

总结答案:鲜卑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较为强大的一部。他们的发祥地在大兴安岭北麓的大鲜卑山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4世纪初即西晋末年,迁至蒙古高原以南,散布在长城内外,后被其他民族所灭。但在首领拓跋珪的领导下,于386年复国,改国号为魏。439年,北魏强大起来,统一北方。

(板书)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生读书,找出改革的背景。

引导学生讨论:鲜卑人的生活和黄河流域汉族人的生产、生活有什么不同?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

使学生亲身感知: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北魏统治的矛盾,从而导致北魏统治的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1、 背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讲述:面对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鲜卑贵族采取的是排斥态度,强行维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北魏的统治面临危机。

2、 目的:为了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

讲述: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统治者认识到要维护北魏的统治,适应黄河流域较高的文明,缓和社会危机,必须顺应潮流,进行改革。

3、 时间: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时471—499年

4、 内容:

讲述:①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②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平城在哪儿呢?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布置学生讨论

学生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学生认识孝文帝改革的胆识和决心。

③大力推行学习汉族先进经济文化政策。

引导学生想象:鲜卑人进入中原后,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 语言不通、吃的东西不一样、穿戴不一样、礼仪不一样 面对这些问题,为缩小民族之间的差异,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㈠改汉姓 孝文帝放弃拓跋姓氏,改姓元,这是汉人姓氏。㈡改穿汉服 ㈢与汉族通婚 他让拓跋贵族与汉族世家大族通婚 ㈣学说汉语 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语,否则要降职 ㈤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这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消除了民族间的界限,促进了汉族先进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

孝文帝不愧是北方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凭借顽强地毅力和勇气,坚持迁都和推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政策。那么,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板书)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讲述:通过孝文帝的改革,移风易俗,使得少数民族大量学习汉族的文化风俗,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生产上:少数民族 游牧方式成为农业居民

汉族 学到畜牧业生产经验和畜产品加工技术 生活上: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

【巩固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它统一了北方地区。由于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北方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了维护北魏的统治,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时推行了改革,迁都洛阳,大力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缩小了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差距。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课后作业】

做《探究与训练》


相关内容

  •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基础知识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4.北方出现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两大趋势出现: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加强统治 (二 ...

  •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案 [ 课标要求 ]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 教学目标 ]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 ...

  • 北方民族大融合01
  • 示范教案一(北方民族大融合1课时)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 2.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过程. 3.掌握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4.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 ...

  • 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 第十六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 ...

  •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学习目标] 1.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 北魏为何要迁都洛阳 [自主学习] (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 措施: (1)制定 ,整顿吏治:原因: :内容: :作用: . (2)推行 :原因和前提: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

  • 7孝文帝改革
  • 导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 ...

  •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卷
  •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④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

  • 七年级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各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 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 ...

  •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公开课教案)
  •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集体备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内容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 ...